<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學技巧論文范文

                        教學技巧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學技巧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技巧論文

                        第1篇

                        所謂目的性,就是在傳球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目標,不要盲目傳球??煞譃橐韵聨c:進攻時,方便調整隊員的位置,以便發動進攻;為了突破對方的防線,打亂對方的防守戰術,快速分球以使隊友獲得突破或者投籃的機會;來回的傳球技巧,使隊友間拉大空間,方便把球傳到籃下或離籃筐近的區域,來提高命中率。為此,球員們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的傳球,首先,隊員們要掌握自己的戰術,與戰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避免或減少無效的或失誤的傳球;其次,隊員要根據場上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戰術的變化,傳球的要求也會變。假如對方采取區域聯防時,即守在罰球線的附近,這時進攻隊員要左右交織的傳球,調動防守,使之來不及防守有球的區域,從而獲得中距離投籃的機會。

                        2、掌握良好的傳球時機,做到眼到,球到

                        什么是良好的時機,即隊友出現空位或者擺脫防守的瞬間。這個時候,就需要持球人將球準確無誤的傳到隊友手上,幫助隊友得分。每每在球場上,出現空位的機會并不是那么多,出現空位的機會也是時間比較短暫的,所以在這個短暫的時間里將球傳到他們的手上,就說明在這次進攻中獲得了成功。

                        3、根據戰術和接球隊友的特點,合理的運用傳球速度

                        在打球中會發現,有的人傳球很快,而有的人卻很慢,會耽誤最佳的投籃時間,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傳球速度。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靠力量來提高球的飛行速度,另一種是縮短籃球在手里的停留時間,加快出球速度?;@球比賽最忌諱的就是長時間運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粘球”,當球在一個人手里時間過長時,對方防守人員就會有重點的進行防守,有時就會出現“死球”的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輸掉比賽。那么怎樣掌握傳球速度?比如快攻時從后場到前場的遠距離傳球,持球人就要快速準確的將球傳到隊友手上;近距離傳球時,適當掌握傳球力度和速度,不要因為力度過大或速度過快導致失誤;如反切的吊傳球,力量和速度要適中,以便同伴接到球后順利完成進攻任務。

                        4、傳球時合理使用假動作和巧妙靈活運用反彈球

                        持球人的眼睛是經常會受到防守人“重點照顧”的,當然并不是要傷害你。我們可以用眼神迷惑防守人員,給對方以向外線的隊友傳球的假象,最終達到幫助隊友投籃或得分的目的。防守的重點說到底就是干擾或打斷持球人的突破或者投籃,這時持球人就可以做出突破或投籃的假象,迷惑防守人,達到傳球的目的。有時高空球傳出去之后容易讓對方高個子球員搶斷,我們就可以巧妙利用反彈球,在地板上反彈后傳給隊友。要掌握好球的落點,傳球時不要用力太大,盡量讓隊友舒服的接球。

                        5、傳球的方向

                        根據戰術的要求,持球人和接球人的方向是不固定的,尤其是接球人更是變幻莫測,所以傳球的方向也是變化的。傳球的方向可分為三種:順方向傳球、側向傳球、逆方向傳球。順方向傳球就是接球人和球飛行的方向是相同的,多用于快攻推進、轉身投籃或陣地進攻中創造投籃機會的傳球。側方向傳球就是持球人向一個方向移動,而向側方傳球,多用于進攻中的移動傳球或近距離傳球,傳球速度要快,但是傳球力度要適中。前兩種方式大家都能理解,接下來重點說說第三種傳球方法即逆向傳球。逆向傳球就是接球隊員的移動方向恰恰與球飛行的方向相反,逆向傳球多在中距離使用,多用于陣地進攻。更加的要求傳球人在傳球時控制好傳球力度,掌握球的走向,否則將會造成接球困難,出現失誤。

                        6、培養良好的傳接球意識

                        當然,意識的培養不能光靠自然形成或者說自己天生就有,我們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必須要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嚴格要求自己,按部就班的做好每一步。因此,認為只要多打籃球,球員的籃球意識就會自然形成的觀點是片面的,這簡直就是謬論。如果在以后打球中形成了錯誤的習’質,那么再改就相當的困難,所以在形成壞習慣前,及時的更正,掌握良好的籃球理念。對于籃球運動來說,雖然技術是制勝的基礎,戰術是手段,但是只有場上的5個人集體發揮力量,才能將團隊意識發揮的淋漓盡致?;@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正確的應用籃球運動中各項基本技術和方法的意識;隊員間的戰術配合意識;參加籃球運動的思想意識和集體意識?;@球運動本身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好的集體意識就是每個人要對參加籃球運動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為了某一目的而來打籃球;高昂的斗志,一個人具有高昂的斗志不光會帶來強大的戰斗力,還會影響到集體的每一個人,發揮了正能量;集體榮譽感,這對于集體的每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榮譽感是前進中的無形的能量。一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的觀察能力是隨時可以掌握賽場上千變萬化的情況的,并能快速做出正確判斷。

                        7、傳球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7.1選擇合理的傳球方式

                        持球人在場上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隊友的不同位置進行傳球,不要做出一些無謂的傳球或者失誤,只有選擇合理的傳球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給球效果。

                        7.2盡量采用縱向傳球,減少橫向傳球

                        因為縱向傳球可以很好的避免因橫向傳球而遭到防守球員搶斷,而且縱向傳球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能有效的達到得分或者助攻的目的。橫向傳球極易被搶斷,一旦失球,對方由防到攻的速度非???,就會造成失分,甚至會輸掉比賽。

                        7.3傳球要有快速性和隱蔽性

                        好的傳球人可以在人縫中將球快速準確無誤的傳到隊友手上,幫助得分。在有機會時,出其防守人不備,擾亂對手的戰術,贏得比賽的主動權。這點在NBA巨星史蒂夫納什的身上總有體現,他經常傳出一些出其不備的球來,迷惑對手,及時找到隊友,幫助其取分。

                        8、總結

                        第2篇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提問技巧

                        提問是中職語文教學的常見教學方法,也是課堂提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提問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控制好教學進度、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問效果的高低與直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成敗存在密切的聯系。中職生的語文基礎一般比較差,對語文知識學習存在厭煩心理,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提問,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筆者近年來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提問這項課題中進行了深入研究,頗有體會,認為教師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適當掌握提問的技巧。

                        一、緊扣教學目標,巧妙發問

                        課堂提問不能脫離了教學目標,應該緊扣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點及難點。要做好提問工作,教師應該先做好備課工作。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什么地方該提問應該心中有數,切忌課堂提問太隨意。比如,在講解《藥》這篇課文時,筆者就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人血饅頭可以當藥嗎?哪些人相信它可以當藥,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一拋出,很快就吸引了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給予迅速集中起來了,進而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經學生認真思考,學生得出了問題的準確答案:老栓夫婦、康大叔、花白胡子等人相信人血饅頭可以當藥。隨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為何出現這種結果,進行原因分析。如此一來,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就更全面、更深刻,學生也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與觸類旁通等學習能力。

                        二、講究問題的趣味性,巧設問題

                        興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生的主要動力,也是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的主要動力。只有增強提問的趣味性,才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如何才能讓問題更具有趣味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語文教師闡述問題必須用語規范,問題難度與適度必須適中,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第二,設計問題則應該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學習邏輯,應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設計,引導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中來。一般來說,簡單的問題可針對差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可以針對優秀的學生進行提問,中等難度的題目可以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在傳授《胡同文化》這篇課文時時,筆者就首先開辦了一個學生喜歡的講座,讓他們了解胡同建筑―――四合院的特點,并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當地建筑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體會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這樣學生不但習得了分析問題的方法,還享受了語文帶來的快樂。

                        三、運用發散思維,啟發誘導

                        可以采用啟發性提問,這種提問屬于啟發式教學之靈魂。通過啟發性提問,可以讓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而發散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深入研究問題,啟發學生獲得比較多的方案或者結論。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平時對學生注重發散思維的鍛煉與培養,則可以讓問題較快地迎刃而解。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就嘗試應用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答。比如,筆者在教《天凈沙?秋思》時,要求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并畫一幅能夠表達詩意的圖畫。而學生在作畫時就如何表達“小橋流水人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應在房子前畫一座橋,再畫一條小溪繞屋而過,有的學生認為不應繞屋而過……這樣,學生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得到訓練,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本詩的寓意。

                        四、結合板書進行提問

                        課堂上離不開板書的書寫,而板書如果設計新穎,則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厘清文章的脈絡,讓教師更好地“教”,令學生輕松地“學”。比如,在傳授《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可以在總結課文的時候設計如下幾個問題:為什么說“這里”是“鳥的天堂”?為什么“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學生可以按照板書信息給出答案:從鳥的數量和品種多、鳥兒在這里自由自在生活以及無比歡樂的情景就可以說“這里”是“鳥的天堂”;又從榕樹之大、環境之美以及人們對鳥兒之愛這 3 個方面來說明“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結合板書進行提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文字中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受到了美的熏陶;另一方面突破了該單元教學的重難點,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五、重視總結,綜合評價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上,一旦提問結束,則教師應該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進行總結,在總結中指出學生回答問題的優點,也指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筆者就非常重視總結這個環節,提問結束就給予學生評價,主要是從從“掌握知識的廣度、理解知識的深度、知識的鞏固程度、錯誤的數量與性質、口頭表達能力,是否有創見性”等方面給予綜合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千萬不要草率地行事,也不要用“對”或“錯”進行應付,不能采用放縱的態度進行總結與評價,否則會挫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失去回答課堂提問的熱情。

                        六、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有許多教師還是在照本宣科,沒有科學掌握提問的思路與提問的方法,所提出的問題缺乏新意,沒有緊扣教學大綱,這樣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地進行提問,而是應該掌握一定的提問藝術,靈活巧妙地進行提問。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科學地提出問題并正確引導學生作答。相信教師只要平時注意積累課堂提問的技巧,則肯定可以做到巧妙提問,發揮出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問題討論,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 竇冰,蘇政波.對中職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提問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 2015(24).

                        [2] 張彩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 2015(6).

                        [3] 樊永祥.“藝術性提問”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技巧[J].成功(教育), 2011(14).

                        第3篇

                        1.結合課程知識與教學要求,以有效的方式豐富學生閱讀課的學習材料

                        初中階段學生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知識,因此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注意語文知識的強化積累,更要注重在閱讀課的過程中,不斷的對自己的文化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而閱讀課程的有效性以及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的收獲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課程中閱讀材料的選擇。所以在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的對語文課程知識和教學要求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而指引學生選擇正確的書籍,為閱讀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完善,現階段學生選擇學習材料和搜集相關知識的渠道已經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這種便利化使得初中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語文教師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來為學生列出相關的書單,例如根據魯迅先生的課文可以為學生推薦《朝花夕拾》、《狂人日記》等,并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現在網絡書店中為學生尋找最為合適的版本,進而可以在書單中豐富書籍的信息,為學生閱讀材料的選擇提供最具有指導性的幫助。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方面可以節約更多的時間來選擇與課程學習相同步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在閱讀材料豐富的前提下,其閱讀課的收獲也越來越多。

                        2.指導班級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的制作工作,為閱讀知識的有效應用提供保障

                        閱讀課程的教學不同于傳統的基礎課程教學,其學習的收獲不會通過測驗、背誦等形式來進行強化。而正是這種實際的情況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在閱讀課后很快的忘記課堂學習的知識,進而閱讀課的教學往往只能變成一種形式教育下的擺設,學生通過初中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并沒有獲得有效的知識拓展。在這一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學生進行閱讀筆記的制作,雖然在前期,部分學生因為學習任務的繁重,其閱讀筆記的質量不會太高,但是在長久堅持后,只要閱讀筆記習慣養成,閱讀課的教學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閱讀知識的運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閱讀筆記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師要適當的調整對閱讀筆記的區別,一方面,學生可以以經典段落摘錄、書籍介紹記錄等進行閱讀材料的有效記憶;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感悟的寫作。這些方式進行閱讀知識的記錄可以使得學生在閱讀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時不斷的提升自己對于段落寫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進而在閱讀課的開展過程中,初中階段的學生就能獲得課程以外的學習收獲。

                        3.強化學生的課堂交流,為閱讀課學習效果的強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由于初中階段學習任務的繁重化以及學生學習時間的緊張,很多時候一個學生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能夠獲得的閱讀知識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想的理想水平,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也不能獲得巨大的提升。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堂交流的方式,來通過第三方講述的形式將學生的閱讀收獲進行分享,進而促進班級學生閱讀知識儲備的共同提升。閱讀課課堂交流的形式不同于傳統課程知識的交流,在課堂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內容隨意的選擇主題,為班級學生介紹自己的閱讀收獲,讓其他同學在其介紹下獲得對書籍的粗略了解,進而獲得便捷化的知識提升。同時部分學生還可以根據班級同學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論點等開展評價,進而在熱烈的探討氛圍內,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加深學生對于部分知識的印象。整個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做好指引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課堂有效開展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努力強化自我學習的效果。

                        第4篇

                        一、延伸擴展

                        一般地說,教師上完課,學生就靜靜地等待老師布置作業,此時,教師巧置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教學過程再起波瀾。

                        例如:《少年閏土》一文,我在總結全文付,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少年時期的閏土是天真可愛、聰明靈活、知識豐富、機智勇敢的。三十年之后,閏土將會變成一個怎么樣的人呢?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由于局限于課文內容,沒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有的學生說,閏土長大將成為一個種瓜能手;有的說,閏土長大將成為一個大企業家;還有的說,他這樣聰明,長大一定會成為一個大科學家。這時,我又啟發他們,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他能變成你們所想像的人嗎?學生聯系課文中的“忙月的兒子,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從而想像,三十年后的閏土,由于受時建勢力的束縛,將會變成一個愚昧的人;有的說,由于家境貧困,沒有土地,他也像他父親那樣成為了忙月,受人擺布等。究竟怎樣呢?請大家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

                        這樣的結尾,將課內學習活動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二、回味思考

                        在結尾時,有意不把問題講透,留有余地,讓學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領悟。

                        例如:《凡卡》的結尾,沒有寫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將會怎樣,留給讀者的只是省略號。在教學時,我提了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假如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他會接凡卡回去嗎?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變嗎?這些問題縈回在學生腦際,可使他們更深刻地去關心凡卡的命運。

                        又如:《濫竽充數》的結尾,故事雖已結束,但對故事的結果還有探討、回味的余地。教師這時可引導學生:請同學們根據平時從書上、電視上看到過的有關內容和你的經驗去推測,南郭先生后來會怎樣做呢?于是學生們議論開了。有的說,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在自己的國家混不下去了,就到別的國家去混了。也有的同學說,南郭先生后悔極了,他于是踏踏實實地在家里練起了吹竽。三年后,他終于成了一個吹竽能手,來到了齊宣工面前,向齊宣王進行懺悔。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結果,但學生通過討論,加上了自己的觀點,對故事情節。人物進行了分析評價。這樣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領悟了文章的內涵。

                        三、欣賞品評

                        在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和品評課文,感受課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語言美,可以讓學生自由高聲地朗讀,或低聲慢吟,領悟課文的神韻;可以由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再加以畫龍點睛式的評點;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詩情畫意之中,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例如:教學《松坊溪的冬天》,可以在閱讀總結時,先給學生展示一幅平時松坊溪的美景圖,再配上朗讀錄音教材,讓學生感覺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橋上,看到了色彩斑斕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聽到嘩嘩的流水聲,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帶小山村的美景;接著再出現第二幅圖,畫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圖,當看到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松坊溪時,你又會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最后說說自己比較喜歡哪一幅,為什么喜歡?

                        這樣的結尾,運用多種手段,把語言形象、畫面形象、音樂形象緊密結合起來,使文、曲、意、情融為一體,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真正地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

                        四、借鑒模仿

                        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的形成,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讀學說,從讀學寫,既是對本課的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和強化,又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礎。

                        例如:教學《廬山云霧》,在廬山云霧特點學完時,教師可出示以下說話練習:

                        第5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提問 策略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啟發式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學生掌握知識質量的高低,課堂生成的深淺,往往與教師的提問是否精巧有直接關系??梢娞釂枌φn堂教學的意義重大。

                        一、課堂提問的意義

                        它是教師評價學生、調控教學的直觀手段,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教學目標,并在課堂上及時獲悉學生的種種錯誤理解從而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由此可見提問對課堂教學意義重大,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提問才是有益的呢?

                        二、課堂提問的含義

                        提問并不止于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回答,它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讓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順利自然地轉向學生,讓課堂教學維持一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和諧的教學對話。教師在理解提問的基礎上,怎樣建構課堂提問呢?

                        三、課堂提問的技巧

                        1.課堂提問要有目的,緊扣教學任務。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對問題的目的性要明確,意圖要清楚。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于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你是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否則,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柳葉兒》一課時,在討論到為什么要吃柳葉時?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柳葉兒長什么樣?”然后展開描述,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樣的提問就沒有多少意義。

                        以教學小說為例,教學目標是要扣住對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教師設計出的問題就要啟發學生在認真閱讀基礎上正確認識人物形象。我在教學《變色龍》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課文為什么要以“變色龍”為題?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變的呢?除了“變”這個特點外,奧楚蔑洛夫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文章的中心,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學生這樣說:“‘變’字,表現了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見風使舵’,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纱丝梢?,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勢,從中剝削他人。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由淺入深。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后,還要針對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注意各問題之間的銜接,注意做到為學生鋪路搭橋,適當引導。課堂提問要讓學生在問題的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在循序漸進中潛移默化的吸收到知識。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后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么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么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抓住矛盾激發興趣。要想使問題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問題應該具有啟發功能,教師就要將教材中具有矛盾性的問題揭示出來。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么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么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么?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

                        4.設計問題要從小處入手,從詞語、句子入手。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麗是通過一個個詞語實現的,分析好詞語,就可以抓住突破口。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墒浅云饋韰s又沒有個夠,不愿放下筷子?!苯處熆梢蕴岢觯杭热弧吧岵坏贸浴?,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于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舍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富于情趣。學生體會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6篇

                        一、當學生因知識匱乏、無法理解文章內涵時加以引導

                        閱讀是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內涵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環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材已經不再是老師的"教本",而是學生的"讀本"。教材中文章的內涵不是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由學生自己"讀"出來的。因此,當學生在自主閱讀文章時,往往會因為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的匱乏,而導致對文章內容理解不透徹,甚至扭曲了對原文的理解與把握。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講解,指導學生深入研究問題,從而獲取正確的結論。例如,當學生在閱讀《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時,其中"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園中別的紫藤蘿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一段中涉及到很多問題:香氣為什么會有顏色?又怎么會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為什么作者要說:紫藤蘿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花與人們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聯系嗎?如果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只能越探究越糊涂,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這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段落中所使用的是"通感修辭手法",并給學生補充"1982年極''左''論調籠罩的時代背景"。不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明,而無法深入其精髓。在教師的指點下,學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花與人一樣,都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

                        二、當學生在無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現偏差性解讀時加以引導

                        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實踐證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技能的形成都可以在與教師和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他們可以通過積極主動的閱讀與思考,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并從中獲取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但是由于初中低年級學生的文化底蘊薄弱、基礎知識不扎實、人生閱讀較淺、個體差異明顯等原因,他們在自主解讀文章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定偏差。此時,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積累對語言和文本的體驗,并利用講解和提問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這篇文章時,有些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課后的"朗讀指導",自主朗讀詩歌,并分組進行討論和思考,從而理解作者運用抽象化語言來表達自己濃濃的鄉愁,并將情感上升到渴望兩岸得到統一的愛國之情。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已經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從整體上看,很多學生仍然無法深入掌握詩歌的內涵,這是由于教師的引導不夠而導致的。對于其中的每一句詩詞,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啟發,引導學生拓展自身的思維觸角,切身體會作者人到暮年卻不能"落葉歸根"的遺憾情緒。

                        三、當學生體味關鍵詞,卻收獲甚微時加以引導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體味、推敲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并理解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及作用。初中學生的鑒賞能力較低,對于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甚至對于關鍵性詞句,品味收獲比較膚淺。尤其在閱讀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時,大部分學生都是大體閱讀一遍,然后就認為自己已經領悟了文章內涵,但實際上,文章的精髓并沒有被學生細細研讀出來,最終造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質量低下,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并教會他們將重點知識和整體感悟充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魯迅的《孔乙己》時,很多學生對于其中"便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理解比較簡單,認為孔乙己在擺闊;而"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的"摸"字表示孔乙己的窮困潦倒。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字進行深入挖掘,從更深的層次中挖掘出"封建科舉制度"這一罪魁禍首??梢?,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當然,以上僅是對閱讀教學中引導技巧的幾點嘗試,肯定存在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進一步加強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姜慧卿,范明科.《初中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26)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閱讀教學效率》[J].廣西教育,2010,(02)

                        [3]趙青年.《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革新,2008,(11)

                        第7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性;調控能力;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006

                        一、初中語文在課堂中調控能力的體現

                        1. 埋下伏筆,吸引注意力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開始講解新的語文知識的時候,就應該在課堂開始營造出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或者課內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開始以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態渴望學習新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調控切入點,成功引入情境。比如,在講七年級下冊《花木蘭》一文時,對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便利,播放一些關于花木蘭電影或者戲劇的內容,學生會對這篇課文產生好奇,然后再由教師指出:這個電影(戲?。┑膩碓淳褪俏覀兘裉煲獙W習的課文《花木蘭》。在語文教學中,類似于這種古文的教學都是略顯枯燥的,所以在引入這樣的課程的時候可以盡量使課堂更加有趣一些。

                        2. 加以描述,使之身臨其境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教材來進行情境的調整和控制,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加注意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所使用的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使學生沉浸在教學所營造的氣氛中,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在講杜甫《春望》的時候,其中有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詩用了“通感”的手法,因為國家的不幸遭遇,而讓作者產生了“花濺淚、鳥驚心”的錯覺,這是作者因為傷心欲絕,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周邊的環境。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是因為作者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的詩人。在語文教學中,就應該把當時杜甫傷心欲絕的心情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有切身體會。

                        3. 由學生自述總結,領悟課文內涵

                        語文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要學會在我們寫作文或者進行言語表達的時候,能夠融入我們自己在語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可以是長期浸淫的潛移默化,也可以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更可以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我們進行完課堂語文教學之后,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有所收獲,從而轉化成自己內心所學的東西。例如,在學習課文《論語十則》中有一句“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通過這則論語的講解,就讓學生明白,你沒有權利替別人決定他該做的事情,并且你要知道:你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能強迫他人去做,在和同學的日常相處中,要學會換位思考。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變技巧

                        1. 營造穩定專注的課堂氛圍

                        初中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在課堂上會相對比較活躍,有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發言。有的教師在被學生為難的情況下往往會比較慌張,顯得沒有那么鎮定。這時,合理的應對方式對于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公信力就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師講解都德《最后一課》時候,講到:“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當教師講到這里的時候,就提問了:你們是不是也有上課不認真的時候???就有學生在下面哈哈大笑,有的還說:我上課還去網吧上網呢。這時候課堂就變得很松散了,這個時候教師就不應該直接發怒或者生氣地讓他們安靜,而是應該保持鎮定,對他們的思維加以引導,“是呀,你們也有像這樣不聽話的時刻,但是你們想過沒有,這樣做就是好的行為嗎?”“我們看看后面,當主人公意味著這是最后一節法語課的時候,你們覺得他后悔以前上課這樣做了嗎?”“你們看課文中: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其實,作者已經意識到這樣是不好的。所以,你們的行為也會影響到你們的成績,這雖然不是最后一堂課,但是我們應該把每一堂課都像最后一堂課來上,這樣才不會留下遺憾?!蓖ㄟ^這樣的表達,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從脫韁的野馬的狀態中拉回來,同學們就會忘記那位亂發言的同學,從而又投入到課堂中來。

                        2. 學會適當的眼神交流

                        初中生在課堂上都是屬于比較活潑好動的類型。他們在課堂上難免會和周圍的人發生小動作,低聲說話或者吃東西等情況。這時,教師不用特意在課堂上喝止、采用懲罰或者點名批評等方式,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教師“沉默”,這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具體做法就是:當你發現這個學生的小動作時,就直接停下來要講的話,直接盯著他,當其他學生從剛才的氣氛中醒過來時,都會注意到這個有小動作的同學,這時候教師并沒有在言辭上對學生進行批評,但是同學們的關注已經讓他產生羞愧的情緒,那么這個有小動作的同學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并且跟上課堂節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有適當的眼神交流,不僅僅是這種在課堂上犯錯的學生可以用眼神進行糾正,比如有的同學在課堂學習中,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或者眼神飄忽不定,在課堂表現中很毛躁,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在上課講解的時候,多關注這種學生,通過和這種學生的眼神交流,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且可以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進行課堂交流和學習,這是教師在課堂中眼神交流的一些方法,可以提高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

                        三、結語

                        第8篇

                        一、教師自身素質的展示

                        教師的自身素質包括思想修養素質、專業知識素質和教學技能素質三個方面。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職業道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歷史教學工作,要不斷充實與提高自身的歷史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形象語言的使用、豐富情感的流露、教學圖片的設計等來展示教師自身的素質,以達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1、教學中形象語言的使用

                        中學歷史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敘述史實簡略、概括,不可能象歷史演義、小說那樣生動、具體,教師若照本宣讀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適當使用形象性的語言表述手段,使教學過程充滿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樣。如教授《唐朝的對外交往》一章“晁衡與鑒真”時,我就選用了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詩,“日本晁卿辭,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短短幾句,不但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展示了中日兩國人民真摯友好的感情。而關于鑒真東渡,學生在小學學過,我就首先啟發學生回憶,然后作生動的描述,這樣人物呼之欲出,形象感人,親切自然,同時又寓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

                        2、教學中豐富情感的流露

                        歷史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有些中學歷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來生動的史實濃縮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強烈的思想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各種情感的流露,當然課堂上教師的語調、節奏、表情都應隨教材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在講《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一節時,我對四位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艱辛和成就,進行了著力的渲染和描述,以期達到以情感人的教學效果。在講哥倫布航海之后,我還對哥倫布航行日記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其中有:大西洋上飄忽不定的綠草、閃爍不停的燈光,部下強烈的思鄉情緒乃至反抗,“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這樣的描述,加之教師忽而激動忽而憤怒,忽而慢條斯理,忽而激情高亢,仿佛把學生帶到哥倫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大西洋上航行,共享“發現新大陸”的喜悅,這樣學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維就完全集中于教師講課之中了。而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一節中講到“和會不顧中國是戰勝國,拒絕接受中國代表團的正義要求,竟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非法權益移交給日本”時,我是這樣開頭的:“同學們,山東是誰的?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整段描述中憤怒之情躍于言表,加之語言抑揚頓挫,真可謂聲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愛國主義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3、教學中教學圖片的設計

                        初中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的限度,有時具體的形象比生動的語言更能幫助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在課堂上能恰如其分的運用和設計有關圖片、圖表、史料、歷史地圖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講紅軍長征時,就親自設計了一張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運用的是三層復合式地圖,第一層是紅軍長征路線箭頭示意(箭頭已挖空)、地點等,第二層是抽拉式紙條,顏色與第一層底色相同,第三層是紅色紙張貼于背后。講解時,邊介紹內容邊抽拉紙條,紅色箭頭便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新奇之中,不僅掌握了歷史的基本知識,還通過這一直觀教學,是教學內容有血有肉,趣味橫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教師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喜怒哀樂的感彩,輔之以形象生動的教學圖片,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的動機,喚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有益的,教師的教學能“俘虜”學生的全部思維,完全“占領”他們的心靈,使之達到欲罷不能的境界,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二、新穎教學方式的設計

                        歷史教學應針對不同教材的特點和教材各綱目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做到進行優化選擇,綜合運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討論式、競賽式等各種教學方式,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也能主動自主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被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取到著令人可喜的效果。

                        1、虛擬歷史情境法

                        對于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部分內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從農業、手工業、城市的繁榮或商業的發展等幾方面,把某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呈現給學生,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課堂氣氛僵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經濟的繁榮》一課時,我虛擬了這樣一個歷史情境:“假如我們乘著時間隧道來到唐朝,我們將怎樣生活呢?你可以是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經濟生活的實際”,先讓學生看教科書,再分組討論,然后分別上臺扮演角色。[學生發言附后]。整整一節課,由于虛擬了歷史情景,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了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使學生身心始終處于最佳狀態,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有效教學的時間幾乎是一節課。從課后調查來看,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

                        2、模擬辯論探究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戰爭史的內容或重大的歷史事件,講這一類內容時,我打破以前的常規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講過程(或內容),然后分析結果、影響這種單一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模式。我讓學生以當時大臣或謀士的身份,開展辯論,拿出決策。這符合心理學“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時學得最好”的原則。

                        例如,在學《赤壁之戰》時,我讓學生先預習,然后搭建一個“殿前辯論舞臺”,我扮演曹操,學生演大臣,然后,請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這一仗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中形成了主戰、反戰的兩種力量,唇槍舌戰,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從中歸納,主戰派分別說出了四個理由,說明這仗定能打贏。反戰派則列舉了許多不利的因素。學生的爭論過程,就是對這場戰爭的背景、利弊關系、戰爭勝負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動探究的過程,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真正體味到了探究的滋味和樂趣,課堂效率明顯有了提高。

                        3、聯系生活實際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要比對卡通片的興趣淡得多,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去掉了許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內容,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課時,努力將歷史上的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掛鉤,以扣住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注意。

                        例如,在講科舉制時,我首先讓學生討論今天考試制度的利弊?讓他們談談對目前的考試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議?這個關系到每位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當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紛紛各抒己見。盡管有的建議顯得幼稚,但也不乏創新思維的火花。在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我接著說:“英國大百科全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這里指科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最早的考試制度是如何出臺的?它在歷史上產生過什么影響?有人曾經問我: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像牛頓這樣的人?”學生覺得古代的考試制度與“中國為什么沒出現像牛頓這樣的人”有聯系,于是,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講完以后,我再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從古代考試制度、考試內容、人才培養要求甚至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飲食結構等諸多方面去探究,從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4、多媒體輔助視聽法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口授,學生聽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熱情,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通過聲、光、電的有機組合刺激學生的感官意識,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以次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有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現象,讓學生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思維的過程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處在“引”和“導”的位置上,這個引導的平臺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無須教師多費口舌,學生通過媒體的展示,喚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得到了升華。

                        如講到《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一節中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奮斗”一目時,我先播放一首同學們熟悉的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覺到南泥灣從“雜草叢生、沒有人煙”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過程,使學生自然形成“南泥灣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的問題,從而學生從背景、措施等方面開展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9篇

                        關鍵詞:農業院校;人文素質;史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055-02

                        農業院校的發展趨勢是培養多學科復合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農業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內容。目前農業院校以農科、工科為重心,學生大多在高中時以理科為基礎,因此有必要增設人文社科類的課程,讓學生跨學科選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通過開展系列人文素質活動提升學習氛圍。例如,開展經典書籍的閱讀是一個較好的途徑,以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保┑娜宋乃刭|教育為例,人文與法學學院教師組織學生成立“鄱陽湖晨讀小組”,以誦讀法學經典著作和儒家經典為主,引領了一股學習傳統文化的風潮;學院組織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狀元紅”等,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人文學風。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范圍和深度還有待擴大,人文學院教師順應這種發展需求,開設了多種公選課程。本文以歷史系開設的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入教課過程,如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熱忱,并就此探討一些教學心得。

                        我國史書汗牛充棟,內容涵蓋廣泛,交叉性很強,涉及古漢語、文獻學、文字、音韻、訓詁、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禮、民情風俗等方面的廣博知識。教師要完成一個學期的講授,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必須有所側重,不宜龐雜。中國史學名著的教學以《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為原型,考慮到我校人文與法學學院學生的基礎與授課教師的專業特長,選擇西周至秦朝這一段時間講授,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為中心為線索,展開對歷史事件的講述,重點是帶領學生進入紛亂復雜、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風云時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主要的參考書目有:《尚書》、《詩經》、《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日知錄》、《讀通鑒論》、《廿二史札記》等,其中以《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為重要書目。在教學技巧上循循善誘,通過激發使學生有興趣的知識點來帶動主動學習。

                        一、以常識切入,解析姓氏,培養學生興趣

                        本課程以全校公選課的方式開設,第一次課是學生能否堅持該課程的關鍵,為培養學生興趣。筆者從學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個學生的名字,跟他們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過選講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發展史或者特別事跡,使學生對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趙”,講解從與秦始皇同祖的造父開始,簡述春秋戰國時趙衰、趙盾、趙括等人相關事跡。說明姓之別婚姻,氏之別貴賤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問題。通過豐富的人物故事,引發學生好奇心。課后,要求他們翻查自己家譜、族譜,了解自己姓氏的由來,配合課堂所學。并介紹一些古代取名與字的禮儀與規范,說明古人名與字之間的關系,講解古人對名字的期望與理解,其中滲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如陰陽五行等,因之在現代社會興盛取名字的新興行業。學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課后會詢問和關注自己的家譜、族史,對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發展史有探尋的興趣。

                        二、精讀選文,擴展閱讀,鼓勵學生熟讀成誦

                        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雖然以人物傳記為經,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講解,而是突出對原文的閱讀和對字詞文化內涵的理解。不追求數量,以少篇精讀為主,選擇《國語》、《戰國策》、《左傳》、《史記》等書的美文數篇,如《越王勾踐滅吳》、《晉楚城濮之戰》、《項羽本紀》等。為讓學生熟悉著作的寫作風格與特點,可精選多篇相關篇章予以補充。在閱讀史籍的過程中,對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書對照。如談到“越王勾踐滅吳”一段,除重點講解《國語?越語》的“勾踐滅吳”外,還將相關片斷“申胥自殺”、“范蠡乘輕舟以浮于五湖”、“勾踐滅吳夫差自殺”等一并作為閱讀材料,并結合《史記?伍子胥列傳》相關內容,講述伍員與范蠡兩位人物的傳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學生更全面地體會當時的歷史人物。

                        紀述人物須與正史結合起來研讀。離開史實而單純地“綜輯辭采,錯比文華”是沒有價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記》中的記載為綱,放入歷史背景中講解。如《秦始皇本紀》中論及“逐客”一事,在講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將李斯《諫逐客令》一文并讀,更能讓學生理解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讓學生熟悉先秦文風,從李斯辭章考究、“麗而動”的奏折中管窺到在秦崛起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輔臣群體。又如李斯《上秦始皇書》、賈誼的《過秦論》等文章是對以往歷史經驗的總結,警戒當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麗,讀之能產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議學生課后多閱讀,對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議,則建議學生背誦,如《出師表》等的內容。

                        講解以精講為主,務求學習對一些基本書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馬觀花,泛泛而談。課時短少,所以對于課本所列諸多選文,選擇有代表性講解,其余可由學生自學,并寫成讀書筆記,與同學分享討論。

                        三、以史為幕,比較閱讀,串講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選擇美文欣賞之前,應鋪墊歷史背景知識,與中國古代史互為補充,使學生讀文之前懂史,于史實無隔閡,理解當時的土風殊異,人事興衰。在課程教學中串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也是本課程的一個要點,如歷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與特點,使學生更直觀地、鮮活地進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為意識,思考特定背景下的歷史事件。

                        比較閱讀是強調學生不能盡信書。因先秦時間久遠,材料匱乏,對很多事件的描寫學界都存有疑問,各書之間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書上的記載進行對比,如談到《趙氏孤兒》背景中,春秋時趙氏“下宮之難”的起因時,筆者將左傳所記載的“(魯成公四年)晉趙嬰通于趙莊姬”之故,以及《史記》所記“屠岸賈作難,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之故,兩個不同的記載形于學生目前,讓學生積極討論,并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典籍,展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點史著外,建議學生對各種史評史考書也可作為參考讀本,形成對中國歷史事件有個整體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記》、《讀通鑒論》、《日知錄》、《容齋隨筆》等,增加對中國傳統史學基礎的積累。

                        講解中適當補充文化常識,如避諱、喪葬婚慶習俗、結盟會見禮儀等多種古代禮儀制度,如講到“經”,對十三經的發展做總述;論及史,介紹正史的形成過程。啟發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并建議對《論語》、《道德經》等書進行適當的背誦。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影視作品,通過討論加深感悟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動畫、影片來表現戰爭的場面,特別是對于戰爭路線的移動等,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如談到秦末農民戰爭,講解《項羽本紀》時,項羽的進攻與敗退過程,充分運用視頻,如百家講壇中戰爭路線移動的視頻,運用動畫效果,使學生對戰爭地理位置的移動記憶深刻,帶來強烈的沖擊力。尤其對于戰爭場面,可通過影視作品的宏大規模,展現戰事的安排與進程,并予以點評其夸大、失真及貼切描述之處。又如對“下宮之難”背景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大環境是公室與私室的權力之爭,介紹學界對“下宮之難”幾種不同的理解,請學生展開討論。將《史記》所記《趙世家》、《韓世家》、《晉世家》的內容和《左傳》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間的相關記載跟學生進行介紹,再放映電影《趙氏孤兒》,觀后討論。由于學生是在了解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觀看影視作品,因而能將史料記載與電影編劇的改編進行對比,從史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影片《趙氏孤兒》展開糾錯、發問、疑慮,如有學生提出影片未體現當時最重要的時代背景,即春秋戰國“士”的背景,未體現出“士”之義,筆者據此補充“士”的由來與演變,并通過《史記》的記載豐富故事人物趙衰、趙盾、韓嬰等人的形象,使學生更接近史實。課堂討論是必備的一種方式,在設定的討論范圍內,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說出自己對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學習《項羽本紀》時,提示學生可閱讀《資治通鑒》中卷8至卷11的記載,參看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對項羽的評價篇章,以及觀看《百家講壇》中的一些視頻,如王立群解讀《史記》等內容,再來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及其敗亡的原因,能使學生對該問題有多層次的理解。

                        人文素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之深,非一兩門課程可以展現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學技巧和教學內容設置的設想是基于實踐的總結,目的在于通過合理的引導讓越來越遠離學生的經典能重回學生視野。讀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網絡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產業中,能讓學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歷史的娛樂功能,形成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而真正達到明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滕蘭花.淺談《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教學方法的新嘗試[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第10篇

                        關鍵詞:英語數學興趣效率

                        一、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書中這樣寫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艺J為教師只有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和教學內容感染和吸引學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記單詞詞匯是英語教學中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學生感到最困難的恰恰就是單詞詞匯了。這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使學生對記英語單詞感興趣。

                        記單詞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幾十個單詞拋給學生,規定用多少時間給我記下來。學生一定會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醞造一個非常寬松的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記的話,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把記音標和單詞的任務完成了。

                        1.1指物記單詞這種記憶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則,一切皆為我所用,不必為教具發愁。方便實用,學生頗感興趣,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我就順手拿起學生的書包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嗎?李明的這個書包里面的東西,看一看誰能把他們認出來”接著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鉛筆、鋼筆、書、橡皮、直尺、卷筆刀、字典筆記本……我取一樣學生就說出一個單詞。

                        1.2比賽記單詞有時我就以比賽的形式讓他們來記單詞。采取寫出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車牌號以及學號等的比賽形式讓學生記住了本來枯燥無味的數字。

                        1.3單詞接龍在電視節目上我們經??吹匠烧Z接龍比賽,每一位參賽選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詞語供選擇,這時的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同時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所以,如果遇到單詞多而且難的單元,我就采用單詞接龍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有時候復習時也偶爾采用,效果特別好,而且學生很感興趣。

                        二、培養習慣,強化能力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睂W生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學好英語的五大技能。學生學英語習慣歸納起來就是聽說讀寫譯習慣的培養。

                        2.1聽的習慣一位語言專家說過“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梢姟奥牎笔沁\用英語進行交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習英語使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F實生活中很多現象也說明聽力差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比如聾和啞往往就是相連的。光靠初三這兩個月是不行的,所以我從初一的時候起每節課都要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單詞記得多,聽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聽寫課文,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聽力的一個好方法。

                        2.2說和朗讀的習慣我們最怕的就是“啞巴英語”,因為中國學生大部分性格內向、靦腆有一種不愿積極參與的心理障礙,而且害怕出錯,這是學習語言最大的障礙,要排除這種心理障礙只有認真訓練學生的說和朗讀的習慣。語言這東西,讀比寫還重要,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雖然寫不出幾個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語言的表達功能,比較自由的交流。這就是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語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比瓗熋刻煲毴?,歌手每天要練嗓子。我們學習英語也要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三四十分鐘,持之以恒,就能使舌頭聽從大腦的指揮,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另外,大量的、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而廣泛的朗讀更能充分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這也是我上高中時的親身經歷。之所以我現在吃英語這門飯,就是因為我上高中時每天早上堅持讀半個小時的英語,英語才成了我最強項。

                        2.3培養寫作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英語學習必須以聽和讀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語,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僅靠聽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說和寫來檢驗和促進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可謂人所共知的現象,比如許多畢業大學生畢業以后,都拿到了英語6級甚至是8級,但到了工作當中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而這些年來隨著聽,說不斷受到重視,筆頭工夫,尤其是寫作成了學生的難題。所以從初一第一個學期起就特別重視寫作能力的訓練,每天都要學生寫幾句話,到初三寫整篇的文章。原來學生寫一次作文,老師都需要一詞一句的改上幾天,但最終效果不是太好,還是要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鼓勵賞識的力量無窮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誰都愛聽好話,表揚的話。有利與學生成長的好聽的話,老師一點也不要吝嗇。不經意的一句表揚和鼓勵,一句真心的關懷,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帶微笑的責備,也許能給學生徹夜難眠的欣喜,也許能成為學生化悲痛為力量的催化劑,也許是學生一生的轉折點。我們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英語每天早上都要默寫。不管默寫多還是少,滿分都是100。為了嚴格要求學生,都是95分過關,也就是說錯三個以下過關,否則就不過關。但是我們班有幾個孩子比較薄弱,別說95分過關,就是65分他們幾個也過不了關。:

                        于是我就給他們降低標準,比如今天默寫對一個,就批一個“好”字,明天能默寫對兩個,我就給他們批一個“進步很大,加油!”好學生一樣也需要表揚。如果是經常默寫滿分的同學,我就會這樣批“你的水平就是一流的,你太棒了!”尤其是初三學生的心里壓力已經夠大的了,老師不應該再有恨鐵不成鋼的言語和做法,給學生沉重的思想包袱,這時最好的老師是能給學生減壓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第11篇

                        關鍵詞:例談養成教育技巧

                        社會轉型期困擾著廣大教師的主要問題,不是書難教,而是學生難于管理。打飯菜插隊、課后為小事打架、亂扔垃圾、課堂上頂撞老師等不和諧的事情時有發,導致了教師灰心,班主任喪氣,學校領導疲于處理問題。凡此種種,筆者以為均屬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筆者作為政治教師,從事班主任多年,在如何提高中學生養成教育,有自己的一些體會和作法,現結合一些具體事例,整理出來,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旁敲側擊,正話反說

                        鏡頭:開飯了,食堂里排著長長的隊伍,工友正在不停的給學生打菜。突然一個學生拿著飯盆從后面竄到了窗口前,于是有學生檢舉:“老師,他插隊!”值班老師睬了插隊的學生一眼,接著對舉報的學生說“原諒他。我們幾百人都在排隊,就他一個人插隊有什么關系呢?”老師有意的把“幾百人”和“一個人”說得很響,插隊的學生聽了之后,很尷尬的退回到了隊伍的后面。分析:值班老師的高明之一,就在于不是直接的批評插隊學生的錯誤,而是做檢舉者的工作,讓他具有包容之心,不要計較個別同學的小錯誤。當然,老師的本意并不是要縱容學生違紀,也不是要其他學生包容個別同學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而是要讓違紀的學生知道“幾百人”守紀,就他“一個人”違紀的可恥,使他在“幾百”與“一個”的對比中,明白自己行為的不光彩,在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包容里,意識到自己是處于一種孤立的地位,從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機。值班老師的高明之二,還在于他用了兩句極其平常的話,既教育了其他學生要學會寬容,又委婉的批評了插隊者的錯誤。他采取的做法不是正面制止,而是傍敲側擊,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誘導,這樣既維護了學生尊嚴,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面對插隊的學生,平庸的教師會大聲斥責,甚至動手將其拖出隊伍,有的還會向班主任匯報并責令其寫檢查等等。誠然,這樣做或許可以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但這樣的教育都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學生始終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且,學生還付出了損害尊嚴的沉重代價,其教育效果不見得比得上前者。

                        二、率先垂范,意此言彼

                        鏡頭:課間休息,一學生將手里的食品包裝袋朝樓下一扔,包裝袋飄飄然落到了教學樓前面的花壇里。班主任老師走過來,對他說:“你看,下面的花壇里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簍,我們去把它撿起來,好嗎,”老師先下樓,學生從教室里拿上垃圾簍連忙跟上老師,師生二人把花壇里外的垃圾全部撿到了垃圾簍。完了,老師對這個學生說:“你看,校園里沒有垃圾多好哇’”

                        分析:保護校園整潔,禁止亂扔垃圾,這是對學生的起碼要求,然而對個別學生來說,并不是只要有要求就能做到的。為了幫助個別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斑主任只字沒提該生亂扔垃圾的行為,更沒有批評他亂扔垃圾的錯誤,而是通過與學生一起動手撿垃圾的舉動,和對整潔校園的感慨,對學生進行了無聲的教育,這樣,既使學生意識到了自己亂扔垃圾的錯誤,又進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園衛生的意義。讓學生虛心而快樂的接受教育,就是這位班主任老師的高明之處。

                        三、真誠相待,深切叮吟

                        鏡頭:學校商店里沒人,一學生進去拿了一支冷飲轉向就走,剛好與從外面進來的店員撞了個滿懷,學生面紅耳赤,羞愧難當。店員說:“記住今天的尷尬,永遠別忘記?!?/p>

                        分析:手腳不凈屬于人的品質問題。就成年人來說,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本人的好逸惡勞而形成的慣犯,二是見財起心,偶然為之。而對于一個在校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來說,顯然屬于后者。對于這種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這個店員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她沒有正面批評學生,也沒有向老師告狀,而是從學生的表情中洞察出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并很快作出了反應:以一顆誠摯的心,叮濘學生“永遠”別忘記今天的馗尬。我想,就是這聽上去似乎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很可能將影響這個學生的一輩子。

                        四、投其所好,因勢利導

                        鏡頭:就寢了,宿管員清點學生,發現303寢室有兩個學生不在。根據這倆學生的一貫表現,宿管員判斷:一定又是去了網吧。待學生全部睡下之后,宿管員來到網吧,果然,這倆學生正起勁的玩著網絡游戲。宿管員坐下來,也參加了他們的游戲。這游戲三個人玩遠比兩人玩要刺激得多。宿管員與這倆學生一起歡呼,一起尖叫。學生玩得興高彩烈,只叫過癮。一個游戲結束,宿管員關掉機器,說:“不早了,該睡覺了?!睂W生也順從的起身跟著宿管員走了。返校的路上,宿管員與學生從所玩游戲談起,再談玩游戲的利與弊,然后談到游戲與紀律,談到自我克制的問題,學生聽得連連點頭。

                        分析:玩網絡游戲是中小學生的最愛。誠然,網絡游戲內容豐富,有的還很精彩刺激,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分析,他們喜歡這種游戲,是很正常的。目前,不少教師和學生家長都視網絡游戲為洪水猛獸,有的學校還硬性規定,嚴禁學生玩網絡游戲。誠然,

                        第12篇

                        【關鍵詞】節奏;旋律;速度和力度

                        小學階段的音樂(樂曲)欣賞課,一直是令很多教師感到比較難上的一種課型,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理解作品難,教師組織教學難。我也曾被這些難題所困擾,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種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即注重挖掘構成音樂的主要元素——節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以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通過音樂的“骨架”——節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性很強的藝術,而它的時間性、動態性又是通過節奏反映出來的。節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在欣賞樂曲時可抓住其節奏特點引導學生來理解音樂形象。比如在三年級上學期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這首樂曲時,抓住“×××︱××××︱和××××××”這種類似馬蹄聲的節奏型,通過聽聽、拍拍、說說等形式啟發學生想象騎兵騎著駿馬在草原上奔馳的情景,而中間段落出現的“ו×︱××××︱×—︱×—︱”較舒展的節奏出現后,引導他們與前面的節奏進行對比,節奏變化了,騎兵的活動又會怎樣呢?再結合課本中的插圖,想象騎兵在草地上休息或交談的情景,學生基本把樂曲表現的內容講出來后,又和學生一起分析產生這種效果的原因:是由于節奏的疏密變化,才表現出了騎兵在草原上巡邏、與風雨搏斗等情景。再如欣賞曲《溜冰圓舞曲》、《跳繩》等樂曲也是抓住樂曲中節奏的變化,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較好地完成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抓住音樂的“靈魂”——旋律,理解音樂旋律是音樂的語言,是音樂的靈魂所在,是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有了節奏的支撐,再加上起伏的旋律,才使其具備了感人的色彩。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樂曲的旋律特點,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音樂形象。比如四年級學生在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獨奏曲時,初聽前我提醒學生:鋼琴演奏的高低聲部有什么特點?根據旋律特點,樂曲能分成幾部分?之后引導學生想象第一、第三兩個樂段的兩條此起彼伏的旋律,就象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的吹著牧笛,一唱一和地行進在田間的小路上;中間段落的旋律出現了跳躍性的起伏變化,老師稍加引導,學生便很自然地想象到牧童在田間嬉笑、游戲的情景。再如《豐收歡樂而歸》、《蜜蜂》等這類樂曲,其旋律特點都是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關鍵。

                        三、利用音樂的速度和力度,挖掘音樂形象

                        第13篇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知識、道德修養,還應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用語。

                        一、描述富有美感

                        語文教材是憑著語言文字的媒介表現思想情感的,因此,作者的蘊涵情感加上語言文字自身的情感性,就決定了教材本身具有各種各樣的美感:既有《望廬山瀑布》的雄偉美,又有《草原》的秀麗美;既有《花潮》的生趣美,又有《月光曲》的朦朧美;既有《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新奇美,更有《豐碑》的悲壯美。

                        高爾基曾說過:“人們愛聽悅耳而有旋律的聲音?!边@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結合教材的情感,追求語言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即把深奧的事理通俗化,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有聲有色、娓娓道來,通過富有美感的描述引導學生置身于美的語言環境之中,從而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引起注意,激發興趣。

                        教學語言的美感不僅體現在敘述時的聲調、速度和節奏上,即語言應有層次、有輕重緩急,有抑揚頓挫,教師應從容不迫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教學語言的美感更表現在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從而選擇適當的句式、組織生動的語匯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師應善于把無聲的教材描摹成充滿美感的有聲的畫面。

                        例如:《草地夜行》敘述了紅軍長征過草地時,一位老紅軍為救一名小戰士而身陷泥潭壯烈犧牲的故事。教學中,為了讓老紅軍的光輝形象、崇高品質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我抓住老紅軍壯烈犧牲時的場面,組織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反復感悟以后,加進了一段聲情并茂的描述:

                        “就在這茫茫的荒蕪人煙的草地上,一位老紅軍,為了他人,為了革命,面對著生與死的抉擇,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涀「锩?,這,是他的臨別遺言,也是他對黨的無限忠誠,更是他對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充滿悲壯美的一段話,既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又激起了學生的共鳴,使茫茫草地上一座烈士的豐碑牢牢的聳立在學生的心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富于美感的描述,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啟發耐人尋味

                        所謂啟發,是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曾對此作出精辟的解釋: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笨梢妴l之重要。教學中,教師則應積極引導學生,但不能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過分施加壓力;指明學習途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大腦產生興奮,多種感官協同參與,積極活動。教學中,教師若能通過耐人尋味的語言循循而誘,提供一些思考問題的線索,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討解答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則必可“牽一發而動全身”。

                        例如,我在教學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古詩《小池》時,就成功地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指導學生確定該詩所描述的時間。

                        師:請大家自己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贊美的是哪個季節的美麗景色?要注意重點詞句。

                        (讀書,顯然是給學生方法;注意重點詞句,顯然是給學生階梯)

                        生1:秋天的景色。

                        生2:不對!秋天沒有荷花,詩句中的荷花夏天才有。

                        生3:不!夏天太熱了,哪有“晴柔”的風光?應該是春天,春光明媚。

                        生4:不對!春天雖然陽光明媚,但荷花還沒長苞呢!

                        (學生各抒己見,爭執不休,期盼地望著老師。)

                        師:春天雖然晴柔,但荷花還沒長苞,“露尖”──太早了;夏天,荷花盛開,但天氣炎熱──太遲了!那么,什么時候的景色才最符合詩中寫的呢?請大家自己把古詩連起來讀幾遍。

                        (簡單的幾句話,為學生提供了解題的線索,并潛在地啟發學生:應綜合思考問題。)

                        生1:我認為應該是春天過去,夏天剛來到的時候。

                        生2:(迫不及待地):對!是初夏!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憤”與“悱”的心里狀態,若不采取直接的講解授予其知識,而適時地給予必要的語言啟發,既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又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點撥帶有幽默

                        幽默,是一種戲劇性的表現形式,它通過比喻、夸張、象征、雙關等手法,運用機智、風趣的語言,對不合理或矛盾的事物、現象予以含蓄的批評,使人在輕松的笑聲之中,否定某些事物或現象。

                        據說,美國保羅韋地博士曾經向幾萬個學生調查,從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喜歡幽默型的教師,足見教師的教學語言帶有幽默感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把相聲、喜劇中的幽默藝術引入課堂,不露聲色地加以點撥,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從而令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激趣。

                        例如,教學《冬眠》這一課,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冬眠”的意思時,就可這樣運用幽默的語言加以點撥:

                        師:什么叫冬眠?

                        生:冬眠就是冬天睡覺。

                        師:哦!那我們到冬天都要冬眠了。(學生發笑)

                        (善意的幽默包含了對前面答案的否定)

                        生(補充):冬眠是說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覺。

                        師:哦!騎兵部隊的戰馬一到冬天就都冬眠了,那敵人來了怎么辦呢?(學生哄堂大笑)

                        (笑聲中又一次否定了答案,但較前一次回答已有進步)

                        生(再補充)冬眠是指有的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覺。

                        (至此,才算解決問題)

                        此時,教師正是運用了幽默性的語言,興致勃勃地向學生反提問題,善意地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而學生的笑,則是領悟,更是獲取知識的快樂!

                        所以,在點撥中帶有善意的、恰當的幽默也是教師獲得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它不但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情趣和樂觀的信念,更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如列寧所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運用恰當,往往能起到鞭辟入里的奇效。

                        四、評議準確精

                        評議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一種觀點或理論加以鑒別,從而指出對在哪里,為什么對;不對在哪里,為什么不對。教學中,好的評議能令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激勵其更上一層樓;而不科學的評議則會造成師生間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傷學生的自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準確精到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的評議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師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運用合乎邏輯的教學語言,使評議顯得公正、真實、準確、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評議的導向和激勵功能,運用精雕細刻的語言擴大評議對學生心里的積極影響,克服消極影響,使學生從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指導學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時,就可以借助于準確精到的評議性語言來授之以法。: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的段意應該怎么說?

                        生1:這一段寫周瑜派魯肅到諸葛亮那兒去探聽消息。

                        生2:這一段寫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借箭的準備。

                        升3:我認為這一段寫周瑜派魯肅去諸葛亮那兒探聽消息,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借箭的準備。

                        第14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講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緒的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笨梢娒赖恼Z言對學生的影響。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表現得更為突出。教師教學語言的美,一方面來自語言表達的準確、恰當和生動,另一方面則來自教學語言中速度的快慢、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換,以及句子長短、語調升降的有規律變化。這種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的教學語言使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F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大腦皮層會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腦的抑制狀態。所以,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

                        如何控制教學語言的輕重隱顯和疾徐張弛,主要應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一般地說,講解教材的重點和比較深奧抽象的內容,應放慢語速,增強音量;如果是淺近易懂或本身節奏明快的內容,應加快語速,放輕音量。表現急切、震怒、興奮、激昂、壯烈等基調的內容,可用快節奏的語言;表現寧靜、優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調的內容,可用慢節奏的語言。如講《聽潮》一課的“漲潮”部分,需要用快節奏表現驚心動魄的壯美;而“落潮”部分表現的溫柔寧靜之美,則需用慢節奏來傳達。又如講《一月的哀思》,介紹的豐功偉績時可用中速平調;講到人們靜靜地佇立長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載著遺體的靈車時,要用慢速降調,表示哀痛之情;講到有人不允許我們緬懷偉大一生時,要用快速升調,表達激憤之情。這樣快慢交替,急緩相間,能渲染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應的感情,大大增強接受的效果。

                        二、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機組合

                        教學方式的交替變換,有助于消除學生疲勞,保持注意力。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巧于設計和安排教學方式,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如學習《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講授式,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理解和把握的導讀提示。第二步運用練習式。一是填表對比分析孔乙己兩次出場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把握孔乙己這個形象的特征及意義;一是完成課后練習,體味該文語言精煉、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運用討論式,思考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這樣安排,整堂課講練結合,動靜相生,表現出一種與學生心理相容的節奏變化。

                        板書也是調整教學節奏的重要手段,對此應給以足夠重視。教學板書是教師的書面語言,它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這種信息渠道的轉換,會帶來學生心理和行動的變化,使學生由聽變看,由聽變寫,或邊聽邊看邊寫等。就是說,教師可通過板書引導和控制學生,使整個教學進程保持適當節奏。這里的關鍵是把握板書的時機。實際教學時,有的教師是先把整個內容講完再板書,或者先抄好板書而后講內容。這樣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的效果。最理想的應是板書與教學語言密切結合,邊講邊寫。比如,有位教師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時的課題板書時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說:“今天,我將領你們去參觀一個地方(略停),那是一處印刷所(板書)。不過,不是咱們學校的印刷廠,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書)印刷所。而且,還得到蘇聯的第比利斯(板書)去?!苯虒W板書與教學語言的配合嚴密精巧,妙趣橫生。這樣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文思路、教師思路和學生思路合拍共振。還要講究板書出現的頻率和書寫速度。頻率過大或書寫太慢,都會直接影響整個教學的節奏。

                        三、注重內容安排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教學活動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構成教學節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疏給人舒緩、輕松的感覺,密則使人感到急促和緊張。密而不疏,會給人以堆積感。學生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則會使人產生空疏感,學生情緒過于松弛,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間,才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區分詳略并進行合理組合與布局,講究信息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一般說來,重點難點要重錘敲,要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以體現一個“張”字。學生易懂的非重點內容,則可在“張”中體現一個“弛”字。張而不弛和弛而不張,都是不講究節奏美的表現。只有在緊張之中見松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生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

                        四、追求教學節奏的融洽統一、整體和諧

                        第15篇

                        關鍵詞:教學策略教學語言教學活動師生關系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國際化發展,英語這門世界性通用語言的學習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國民英語素質的整體水平,國家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全國各地區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普遍開展英語課程教育。英語教育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課堂教學。因此,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策略相當重要。本論文將從部分老師的課堂教學案例中分析和探索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些策略以供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老師參考。

                        一、教學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可理解性

                        教師的口頭教學語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也就是老師的語言輸出對于學生來說是可以理解的。當老師的語言輸出不能為學生所理解時,在低年級的課堂容易引起紀律上的混亂,因為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當聽不懂老師的指令時容易注意力分散,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在高年級的課堂也許不會出現紀律混亂的問題,但是當學生沒法聽懂老師的指令時,就沒有辦法配合老師的教學,教學就無法正常進行下去。所以教師的語言輸出一定是可理解的。當老師的口頭語言出現學生不懂的單詞或詞組從而導致語言比較難理解時,這時老師應該靈活地配上相應的肢體語言。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及動作??梢娦误w語言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采取形象、生動、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調動各種感官,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在此分析一個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的運用。在一節英語教學公開課中,一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嘉瑪學校的一年級老師在教育學生要懂得疼愛父母幫助父母做家務時說了這些話:Nowallofyouarefamiliarwithothers’family.Ithinkit’seasyforyoutoreadthefamilynexttime.Doyouloveyourfamily?Doyouloveyourmother?Doyouloveyourfather?這時學生一臉茫然,不知道老師表達的意思??吹綄W生沒有反應,老師馬上雙手合并做了一個心型的手勢,對著學生說:Iloveyou.Iloveallofyou.然后再提問:Doyouloveyourmother?這時學生齊聲回答:yes.由此可以看出肢體語言的使用可以增加語言的可理解性。但是在使用肢體語言之前,教師的口頭語言應該盡可能地做到可理解,因為有時候即使是肢體語言也很難發揮作用。繼續以這個老師為例子。接著上面的對話,老師說:Ithinkso.Doyouloveyourfather?IlovemyfatherandIlovemymother.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學生不是很肯定地回答:No.老師繼續提問:Canyoucleanthewindowforyourmother?學生還是不是很肯定地回答:No.老師有點著急了,于是轉移了話題:Why?Yourmothersareverybusywiththeirwork.Watchthis.學生的反應告訴了老師他們沒有聽懂她的話。老師一次問了三個問句:Doyouloveyourfather?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第一個句子剛剛學習了,也許學生還能理解。從學生的反應來看,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這兩個句子學生還沒有學習過,不理解這兩個問句的意思。盡管這個時候老師也使用了肢體語言,邊說邊做動作,但是學生還是一臉的茫然。這說明了老師的這些語言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沒有辦法理解吸收。這時老師應該把這些句子簡化或者換個學生能夠理解的句子來提問。老師可以這樣來提問:____Whosweepthefloorinyourfamily?____Yes,yourmother(father)sweepsthefloorinyourfamily.____Canyousweepthefloor?____Yes,youcansweepthefloor.____So,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mother(father)?____Yes,youcansweepthefloorforyourmother(father).Youareagoodchild.使用這些簡化的句子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再配上肢體語言,老師的語言理解性就大大提高了。

                        二、活動設計的趣味性、多樣性和參與性。小學教學活動設計首先要具備趣味性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上英語課主要原因是學習英語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和經歷。他們剛開始學習英語是抱著好奇心和新鮮感來接觸的。因此,剛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學習動機,這種學習動機源于對英語的興趣,這種興趣是直接的也是不穩定的。所以英語教學活動是否有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動機的延續和鞏固。另外,小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時間很短。因此活動的設計要利用學生無意注意為主的特點,使活動具備多樣性,盡量避免在同一個活動上花的時間過長而導致學生感到疲勞而注意力轉移。另外,教學活動除了具備趣味性、多樣性外,還要具備參與性。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當學生感到自己是參與者時會集中注意力而當覺得自己是旁觀者時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老師的活動設計要盡可能地讓全部學生都能夠參與,讓他們都有參與感。在此分析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嘉瑪學校的一位四年級老師的課堂教學案例。在這節課上,教師的不同教學活動引起了學生的不同反應。為了鞏固以下一些詞組:gotothekitchen,openthefridge;gotothebathroom,takeashower;gotothebedroom,haveasleep;gotothestudy,readabook;gotothelivingroom,watchTV,老師安排了四個活動。首先讓全體學生跟著錄音做動作。學生很積極也很認真地邊大聲跟著錄音讀邊做相應的動作,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很投入。然后教師采用了TPR教學法,也就是老師發出指令,全體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老師的指令下迅速做出反應。接下來是老師做動作,讓學生猜老師所做動作的相應詞組。這時學生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聲喊出自己的猜測。最后老師把活動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每次請出一組學生,每組學生中一個學生做動作另一個學生猜。舉手要求參與的學生很多,不過老師只是請出了兩組。在這個活動進行時,課堂安靜了下來但是氣氛沒有了之前那么活躍。表演的學生很認真但是臺下的學生很多沒有看他們的表演,低頭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東張西望。前三個活動的設計之所以很成功是因為這些活動符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這三個活動同時具備了趣味性、多樣性以及參與性。小學生一般都生性好動,喜歡通過活動學習勝于安安靜靜地聽課。另外,他們好奇心強,喜歡猜測類型的活動,往往這類活動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第四個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大一個原因是學生的參與感不強。這個活動只有四個學生參與,其他學生都處于旁觀者的位置。參與當中的學生體會到了愉,但是沒有能夠參與的學生覺得于己無關沒有趣味。如果老師多選幾組學生參加或者修改活動的形式讓更多的人成為活動當中的一員,教學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gogo大胆全球裸xxxx_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_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_腿打开一点我轻一点漫画

                            <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