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建筑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引言
建筑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是人類思想的寄托,更是人類進步的載體!它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的歷史文化的傳統,讓我們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國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觀念與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國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強調的“仁”和“禮”來治理社會。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董仲舒在五倫的基礎上又詳細論證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君臣、父子、夫婦不僅是人倫關系,更是主從關系。對君王的無條件效忠成了絕對的倫理要求和道德命令。這樣儒家文化其實是慢慢演變成一套具體實在執著于尊卑等級秩序的宗法軌制。隨著歷史的推進,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筑的表現主題。宮殿是中國發展最為成熟、成就最高、規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國建筑的最主要的組成,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強調統治者權威的特色。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滿足帝王的物質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壯麗的氣勢、宏大的規模和嚴謹的空間格局,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權威。為了表達宮殿的尊崇壯麗,很早以來,中國就發展了群體構圖的概念;建筑群向橫向生長,占據很大一片面積,通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種各構圖元素有機組合起來,以單體的烘托對比、遠道的流通變化、庭院空間和建筑實體之間虛實互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過渡,來達到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從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時做為一種文化深入到各個領域之中,影響著古代建筑的發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民居的產生和發展為例,它既反映了人們的生產狀況,風俗習慣,民族差異,,同時又沉淀著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社會意識。尤其是宗法倫理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間構成與場景處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滲入人類的思維,從而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種看法 準確地道出了“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建筑能形成有別于其它國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體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氣候、制度及歷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這個幾乎貫穿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發展之始終的哲學審美觀念,則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實際上成了古代中國人營構建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一種理想境界。但同時,另一種文化在社會的進步中相繼產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觀。
三、道家自然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自然觀是人對生活中的可見的天然世界的認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后來,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營造活動(特別是園林)時,中國古代呈現出與歐洲迥然兩樣的設計思想。同為人工的經營,歐洲的主要造園要素時作為人的對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國卻包容著更多的甚至作為主題與靈魂的建筑物,歐洲園林程度不同地顯示了人工管理、統治的特權的痕跡,而在中國,雖然樹木也經過剪裁,卻因不露痕跡和合于事物原來的特性與規律而被認為時“自然”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環境追求的意境??墒?,歷史總要前進,社會總在發展,于是中庸之道走進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思想中,認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謂中庸之道。這種機制使得中國建筑在整體上不曾出現歐洲建筑史上那種跌宕起伏的變化,始終沿著漸變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謂以中為貴。
西漢的長安城,就體現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漢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與都城中軸線的關系。漢長安城的中軸線是西安門至橫門,再向南穿過南郊禮制建筑,宗廟與社稷分布其東西。都城中軸線的南段在未央宮 上,未央宮是西漢都城中樞,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宮前殿,位于未央宮中央。都城中軸線南段即未央宮中軸線未央宮作為最重要的宮殿 就在其中軸線上。再如唐長安城,更進一步的體現了居中思想,而由于這種中軸線的設計,也使唐長安城達到了一種新境界。以至于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0米,是當時長安城最寬道路,它處于都城東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門明德門,朱雀 門,承天門中軸線北端正對宮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極殿,兩儀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郭城正門的突出地位,圍繞中軸線, 宮室,官府,宗廟,社稷,市場,里坊對稱分布于中軸線東西。并且其每個里坊設計也體現了居中思想。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作為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的差異。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體系是一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諧調的完備統一的體系,古典建筑體系處處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因此可得出結論古代建筑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對于他們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建筑遺存進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對我們當代的建筑設計以某種啟示,啟發我們對于發揚傳統建筑風格的精髓,指點我們對未來設計方向的探索。
總結
建筑作為一個文化形態,它既是人類文化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又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息息相關,各種觀念,無時不在制約著建筑文化的表達和發展。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方式,文化觀念,美學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的這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建筑要有一個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卻是永遠的必然。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古代;建筑;文化;特色
前言
我國古代建筑可以說是東方的文化以及哲學的載體,不但本身有著非常高的文化底蘊,同時在其平面以及外觀上也能給人們一種生動并且實際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特點。我們國家的建筑學界對于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及時有一些關注,可是對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討還是很不常見的。積極的總結我國古代的建筑特點,對我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繼承還有發揚優秀民族文化,以及對民族傳統建筑的弘揚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
一、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題
中國古代淡于宗教、濃于倫理的舊的文化傳統,主要是和人與自然的親和、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相互統一的,我國人文化中有著一種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屬于一種自然神,所以以倫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種基礎的品格。主要講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種禮制,在舊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極大的影響力,以及有著最大的文化范疇。我國古建筑的不同門類也都展現出了相應的倫理文化的主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我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也屬于是一部開展于東方大地的倫理學的鴻篇巨制,也是倫理的宗教化和審美化。到封建社會的末期,這樣的一種制度在社會每個方面都已經發展到了極限。宋代的營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可以說屬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規定了嚴格甚非常嚴厲的建筑工程的做法,這也是按照倫理的原則作為最高的文化思維尺度進行的。
二、風水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非常巨大
中華人們把大自然當做是母親和故鄉,普遍的理解為人和自然是血肉聯系的、并且是相互對應的,人離不開自然,所以也就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相親和的這種哲學思想。如《周易》關于天和地以及人相互協調的思想以及老莊的道法自然和我自然以及返璞歸真的思想。在古代的人們只可以棲息在山洞土穴的時候,按照需求就選擇了臨水和向陽以及背風的地方進行居住,主要是為了方便保溫和防潮以及防獸還有防火,一直到了當代,人們在進行房屋的選擇和建房屋也都要看風水,在山區則主要是以山為主,選擇枕山和環水還有面屏以及向陽的地方;在平原則是以水為主要的依靠,選擇四面水繞和背河的地方,就是說要選擇整體的環境較好的地方,也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去進行建筑。這是符合科學的選擇??梢岳斫鉃轱L水學中有不好的東西也有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比如強調建筑還有其設計一定要注意建筑物和自然環境的緊密配合以及協調的關系,特別是是在風景秀麗的地方進行建筑,選址以及建筑物的體量和高度以及色調等,都一定要和景區的整體氣質進行協調統一,不然可能就會產生對景區景觀的人為的破壞。對風水術的科學內涵以及它的封建迷信外衣一定要進行區分。風水術在一定的含義上說就是通俗化的中國易學理論。在這樣的深厚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歷史上的興國建邦和城市選址,和相宅都運用了風水術,佛教寺院的選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個方面也都有風水理論滲透其中。
三、農業的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筑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文化的材料模式以及組成的語匯。我國古代建筑通常都是都比較平緩,又能夠讓建筑群體在地面上向周圍進行有序的展開,以象征嚴肅的人間的倫理秩序并且時我國古人又受陰陽和五行說的限制,覺得木頭蓋的房子就是陽氣的體現以及生命的所在。這就讓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的中華先民,不但有著取之不盡的森林木材以及適合用不同的方法建筑房屋的黃土,也更喜歡用木頭建造房子,于是土和木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以土和木兩種材料的摻和選擇,也就決定了我國古代建筑的技術和結構以及空間組合還有藝術的形象。
四、以詩的性情做為主要的思想的自然風景式
園林可以說在我國古建筑中有著主要的地位,也是我國古代建筑文化風格獨特的建筑之一。我國古典園林的特點是因地制宜和掘地造山,布置房屋和花還有木,并選擇環境,組織借景,組成有著自然情趣的園林。還通過對大自然風景素材的概括以及精煉,建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景觀的展現,不只對自然的單純仿造。它總是把玲瓏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組織在山和水之間,令之每一景都有詩情畫意,任何空間空間都有浪漫的情調。這種詩情畫意通常都展示著主人以及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情調,以追求悠閑雅逸的意趣為原則,并且也讓我國古代園林的布局還有一些具體作法有著山水畫式的獨特的風格,這正如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講,中國園林就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這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特點。這也是它和別的國家的自然風景式園林唯一不同的地方。并且,老舊的建筑形式和裝飾以及色彩,還有繪畫和文字、雕刻以及詩詞的方面也和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有著不能分割的關系,通過它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準確的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內涵,掌握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是研究以及設計還有保護和搶救、弘揚民族傳統建筑的主要組成。
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世界上的建筑文化的發展上,研究中國的古老建筑的平面外形還有其自身的深刻文化內涵,對我們繼承以及弘揚民族傳統建筑和民族精神,并且更好地吸納一些外國優秀建筑的建筑特點,豐富還有發展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創新現代建筑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哲文.論中國建筑文化中國建筑文化大觀[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振復.東方獨特的大地文化與大地哲學[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賴特的有機建筑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對中國現代建筑有著相似的啟示。比如賴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觀與中國的農耕文化;賴特活的有機理論和中國的堪輿學說;賴特提出的建筑形式追隨功能與中國得地域氣候文化對各地民居的影響。
關鍵詞:賴特;有機建筑;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四位現在建筑大師中,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都在建筑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道路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格羅皮烏斯,可以說是時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賴特的建筑和思想,長久以來都自顧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機建筑理論,與當時轟轟烈烈的機械化大生產沒有緊密的聯系。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建筑發展到今天,現代建筑已經從萌發走到成熟,再到人們開始反思批判。中國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支沒有中斷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國的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卻有著一道鴻溝。自之后,中國人將西方先進的東西拿來照抄學習,不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國際風格,我們甚至用西方人的觀點去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筑、傳統文化。
建筑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這個永恒的話題在CCTV大樓、國家大劇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們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在精神層面我們到底該有怎樣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中國的建筑?賴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觀、他活的有機建筑理論和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一次給我們以啟示。
1.賴特的建筑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聯系
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現相似的文化史屢見不鮮的,賴特的有機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觀(有機理論)與農耕文化(堪輿學說)
賴特出生于1867年。從小他的叔叔們教育他如何在農場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賴特學會了預測天氣,學會了跟自然打交道。賴特后來總是對他的學生說:“你們應當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他永遠都不會虧待你的?!边@種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作品。在賴特的書本、文章、講話中有多種多樣的表述:有機就是自然(Nature),他還說:“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發展都是由‘內部自然’所決定,自然這個詞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賦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著”。賴特的有機理論強調的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是建筑與其使用者人的和諧統一。
中國是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即以人與自然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國傳統文化即強調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則。如中國的農學思想“三才”理論,即是“天人合一”的總結,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組成,天人相參,天人相輔,是其中的靈魂和精髓。 具體到建筑,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堪輿理論,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一部分風水學就是分析建筑、環境、人三者如何和諧相處的學說。把這些哲學思想運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論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構造的居住環境在本質上與自然相順應。
1.2建筑功能追隨形式
賴特的有機理論中講到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統一性(entity)、整體性(integral)。這是現代建筑與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賴特曾表示過建筑應該是由內而外建造的整體,從功能需求發展出建筑形式。賴特一直強調有機建筑觀念是“活”的觀念,這種“活”觀念能使建筑師擺脫固有的形式的束縛,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文化背景、技術條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況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取得跟自然的結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斷的強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國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在各種地形氣候、風土人情之下,人們“有機”的結合了當地的地理風貌、民族文化,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樓,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遷徙流離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并經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選擇而最終形成的。云南一顆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氣以及山地空間不充裕的情況下的變體。陜西窯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氣候等條件下根據生活的需要誕生的形式。
2當代建筑的反思
在現代主義這種統一的建筑語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們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國近幾年的建筑,很多都背離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環境與時代的產物。有為了現代而現代的,也有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樣才是中國的,當代的,適宜的呢?賴特的活動有機,在今天中國的建筑中有多少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時代中延續,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現出民族的風采?
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附樓在被燒毀的情況下,為了維持主樓的結構,仍然不能拆除,這看起來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戲稱為“水煮蛋”,的國家大劇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建筑是美的,可是從它與周圍的環境、歷史文脈的關系來看,它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它與故宮相對而建是不真實的,它跟這里毫不相干。為什么當年貝聿銘先生面對這樣一塊基地的時候決定另選一處,并最后設計了香山飯店,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貝老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他深知這塊基地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這些年,為了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遺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條街”。無論是仿照明清、唐宋還是秦漢,都用斗拱、彩畫、欞格窗、描紅貼金。傳統是針對歷史而言,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只對地域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成不變的永恒延續,卻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創新將是明天的傳統,是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如果傳統固定不變,停滯不前,則歐洲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式就不可能發展成今天西方現代國際式和后現代主義建筑。
當然,與此相對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鑒。
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于2007年為家鄉良身定做的蘇州博物館。在設計中闡述了他的設計理念:“中而新,蘇而新”。這個作品展現給大家的既是蘇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建筑奇葩。這是貝聿銘在設計中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定位。在設計中貝聿銘尊重了蘇州建筑園林的歷史文脈,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中它勇于在傳統中創新,雖然他強調博物館只屬于蘇州,強調的是它和蘇州的關系,和藏品的關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時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運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飾的時代濃墨。
齊康先生的武夷山莊,是一個注重本國傳統和地域特點的并令人振奮的作品。齊康先生一方面借鑒了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遺留下來的形式語言,通過重新的創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張毓峰先生主持設計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主樓也是一個很好的將歷史、現代、地域、自然有機結合的的作品。
結語
建筑從古典走到現代,又從現代走向后現代。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以求進步。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受到物質上的約束越來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機根源才可能成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賴特的有機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對于當代建筑無疑是有著指導意義的,并且,對于現代建筑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機結合的元素之一。
注釋:
1. 項秉仁《賴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頁
2. 周荷初 農耕文化研究的一部開拓性論著 湖南 長沙大學學報 2005.19
論壇使交流更具有穿透力,使關注的問題更具有持久活力和生命力。由《建筑創作》雜志社組織召開的“建筑師與建筑媒體面對面”交流活動自2006年舉辦以來,得到了建筑界和媒體方向的支持,活動在建筑師與媒體的溝通與交流方面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表達了媒體人與建筑師共同的渴望與期待。新一屆的活動通過以建筑圖書媒介,愈加能顯示出建筑學人在思想和觀念上新的追求和探索,以期尋找到自己心靈上的精神慰藉。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譬、建筑學資深編審楊永生、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長湯更生以及建筑界、出版界的眾多專家、學者出席活動,多家媒體代表也參加了論壇。
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BIAD傳媒《建筑創作》雜志社社長張宇在致詞中說:“建筑創作的繁榮離不開傳媒,媒體的宣傳是建筑服務于社會的重要依托。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國有大型機構,其旗下的BIAD傳媒一直致力于對建筑服務社會核心理念的宣傳,致力于將建筑思想、建筑文化更好地傳播給廣大公眾,在反映時代建筑特色、發表建筑師之聲的同時也非常非常注意傾聽來自行業內、外專家和公眾的反饋,現已經發展成為與業內外進行友好溝通的交流平臺?!?/p>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邵韋平也表示,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在做好業內學術交流活動的同時,也需要與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以使建筑創作走向新的繁榮?,F在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合作,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能夠加強與各行各業的交流,傾聽各種反饋意見,在繁榮建筑創作的同時,為建筑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做出應有的貢獻。
2008年新年論壇以“建筑圖書”為題,說明建筑師與媒體面對面已有了新的更加具體的內容和方向,這也表明BIAD傳媒所搭建的交流平臺正在不斷延伸、發展及變化。張宇副院長希望BIAD傳媒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要不斷擴大,工作要更加務實,更加貼近建筑師,不僅在行業內的影響力要加強,在全社會建筑文化普及方面也要更上一層樓。
極具意義的大眾文化傳播活動
對2008年人們有著太多的期盼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北京舉行,中國改革開放正進入第三十個年頭,所有這些都需要理性的梳理,需要學術與文化的智慧凝聚,需要觀念與成就的反思和求索?!督ㄖ撟鳌冯s志社主編金磊認為,建筑圖書出版業作為重要的文化產業,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是被動迎合市場,更要主動引領市場,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努力追求社會效益。通過中國建筑圖書獎評選活動,開出優秀建筑著述書單,是讓公認的有學術價值的建筑讀物,更多地引領建筑師與公眾走進思想殿堂。如果說2008奧運建筑營造了中國當代建筑的新氣象,那么作為建筑傳媒人,更要在建筑文化宣傳和普及方面營造出更好的氛圍與環境,并使之得以發展和提高。
邵韋平總建筑師說“建筑師是關乎民生的熱點職業,需要不斷補充新思想、新觀念,了解社會發展潮流,因此建筑師需要讀書:但執業建筑師也是一個繁忙的職業,忙碌的現實又要求建筑師只能讀精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到更多的優秀著作,需要借助圖書館學會的推薦和傳媒的力量,使建筑師對圖書有所選擇、有所側重,在閱讀中加強修養?!?/p>
將面對大量煩雜而艱辛的具體工作
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長湯更生對“中國建筑圖書獎”的評選表示極大的支持。作為每天都在欣賞、感受并享用凝固藝術品的普通人,她感慨建筑界擁有豐厚的智力資源和文獻,能夠提供豐厚的書籍成果貢獻給社會,同時她表示:“之所以選擇和建筑師分會合作,選擇與BIAD傳媒《建筑創作》雜志社合作,是因為已經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案例?!督ㄖ撟鳌冯s志社創造了許多好的機會,中國建筑圖書獎的評選活動也是如此。配合世界圖書日舉行頒獎典禮,是向社會普及建筑文化的良好契機,相信此舉將產生深遠的影響?!?/p>
如何完成大量書籍的甄別評選,將是擺在組織者及評委會面前的難題。為此,中國圖書館學會將提供技術支持,資深建筑學編審楊永生先生介紹了他在以前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及經驗,同時希望將評選工作落在實處,以在建筑文化宣傳方面取得成績。
預祝評選活動圓滿成功
這一時期是文化交融的時期,先后經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統治,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響,造成了會館的興起。清末重慶開埠后,外國建筑文化漸漸對本土建筑造成影響,出現了西方風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現了富有當地特色的吊腳樓、古鎮建筑、寺廟道觀、會館等。通過重慶考古所對慈云寺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察了寺廟主體及附屬建筑遺跡33處,包括殿基址4處、房址2處、院1處、排水溝8條、道路4條、焚燒坑6個、佛臺7個、佛龕1處。出土了銅、鐵、陶、瓷、石等各類明、清時期遺物百余件。本次發掘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弄清了寺廟主體區域的布局與結構。此次考古調查發現了大型臺基5進、石碑3通、各類題記8則、各類造像5尊、精美石構件9件及墓地3處。結合出土碑刻、題記及石質文物雕刻工藝和風格判斷,此處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則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遺址是重慶地區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廟基址,其布局清晰、結構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佛教考古價值,是認識與研究重慶地區的歷史文化、明清時期佛教寺廟布局特點的重要實物參考。在漢東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城墻、房址、墓葬、灰坑、水溝、道路、陶窯等各類遺跡101處,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墻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面積共計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漢代、唐宋元及明清各個時期建筑風貌。隨著文物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揭示了重慶這一時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時代不斷地變化,各地區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漸與古鎮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別是重慶開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國建筑元素的影響,出現了西式的圓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現狀
重慶地區古建筑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縮影,它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基本構造,還有它自身的特色,雖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來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古建筑的類型
重慶古建筑的類型有軍事設施、公用設施、民用設施、園林設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軍事設施。重慶因為地理環境特點的原因,有著非常豐富的軍事建筑,如城墻、城門、碉堡等,這些軍事建筑及設施分布在許多古城鎮之中。重慶歷來都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如巴南區的豐盛古鎮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經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數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樓,現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設施。歷史上重慶地區的公用設施有寺廟、道觀、會館、墓葬群、古鎮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廟有很多,包括雙桂堂、慈云寺、羅漢寺等;道觀有老君洞、張飛廟、南山老君洞、沙坪壩龍泉洞等;會館有湖廣會館、禹王宮、文昌宮等;墓葬有巖墓、磚墓、土坑墓等,古鎮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淶灘、雙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羅氏宗祠、巴縣衙門等。
3.民用設施。重慶民用設施有民居、書院等。民居大多是傳統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腳樓。吊腳樓依山坡就勢而建,因地制宜,是為了防洪防災而建的,遍布于重慶各大古鎮及重慶主城區。書院在產生之初,常與僧院、道觀為鄰,選擇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書院體系從中國唐代開始,到清末退出歷史舞臺,存在了1000多年。重慶書院大都是由寺廟或有錢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鎮的翰林院。
4.園林設施。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的一種,講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國的各種建筑小品于一體。重慶的園林多屬于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區園林,寺廟園林與寺院結合在一起既表現出園林的形態,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構成寺廟園林建筑群的有亭、臺、樓、閣、雕窗柱廊、橋梁和牌坊等,結合書法、牌匾、繪畫、雕塑、建筑、家具等藝術底蘊,更便于寺廟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這些寺廟園林大多又處在風景名勝區內,與重慶山水相結合,通常是背靠山面臨水的風水絕佳寶地,如華巖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慶地區還有其他的建筑類別,如窯址、戲臺、石刻雕塑和鹽泉等。窯址,如涂山窯,清溪窯等;戲臺有偏巖古鎮禹王廟前名為萬年臺的戲臺;石刻有淶灘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石刻;鹽泉有寧廠鹽泉中的白鹿鹽泉。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慶地區的古建筑屬于緊湊型山地建筑,有著本地的個性文化特征。重慶地區的建筑多以穿斗結構為主,少量抬梁式;磚木竹土為墻,竹作筋相當于現在的鋼筋,再夾土或者碎石作夾壁墻;桃檐形式多樣,有廡殿、懸山等;城鎮街道多以青石鋪之,因此很多古鎮都有石板街之稱;斗拱較簡單,以實撐撐拱居多;吊腳樓設有閣樓、臨街面的單挑或雙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飾和鏤空雕飾等,門主要是以合頁門、搓板門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慶地區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磚、石等都是重慶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別是竹子,此地竹料豐富,為這一地區建筑增添了獨有的特色,竹的運用是重慶地區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構圖。重慶的建筑構圖要從建筑個體和群組平面布局上分別來看,個體建筑還是以中國傳統建筑為模式,坐南朝北、木磚瓦結構為主;群組建筑中布局非常靈活隨意,建筑物與園林常常結合在一起。中國的院宅講究的是規矩禮制,而園林講究的是自然。在重慶地區寺廟園林中,宅沒有特別講究對稱,而是隨地形而建,空間形態中重慶古建筑物中通常分為單開間、間和三開間,宅與宅的關系變得主次不明,講內講外。
3.藝術特征。建筑美是設計美和功能美的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維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構建而成的,不能隨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外,還需要穩定的結構。精神世界需用物質所表現,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質產物。建筑形態通常由點、線、面、體、質、色構成,并運用光、陰影的作用,帶給建筑的是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建筑所處的位置、構成的形式都要遵從于功能。藝術特征由裝飾、造型、山水文化、寫意山水、詩意、文人墨寶等方面組成。裝飾類別有門、窗、撐拱、脊飾、檐枋、攔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詩、畫形成了山水文化。重慶古建筑所處的環境各異,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具有獨特性。在整體與單個建筑的關系中存在對比關系,單個的建筑具有節奏感,多樣的單體建筑構成了整個建筑群,它又具有整體性。
(三)重慶地區古建筑的現狀
通過對重慶地區的古建筑的走訪及調查,重慶現存古建筑群,如古鎮、老街和古城有數十個,里面的民居、商鋪、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當完整,遭到破壞的古建筑也有許多。其中寺廟建筑也有幾十座,但多數存在不少的損傷,因為白蟻噬咬、自然風化等原因還在不斷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鎮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數都經過幾朝幾代的維修與重建而得以保存,當然也有很多毀于戰爭、等非自然因素。重慶地區古軍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釣魚臺,也有逐漸消失的重慶古城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古建筑,它們多集中在一處,有的已經被考古發掘出來,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尚未發現的還需要考古隊調查研究。
三、重慶地區古建筑歷史文化解讀
1.1傳承我國的文化精華
傳統文化本身就意味著整個民族在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這幾個方面的精華,說它是我國文化核心也不為過。當然,個人理解角度不同,有人認為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他所指的傳統文化概念就相對廣泛,本文所指的傳統文化恰恰指的是排除糟粕之后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意象。當今,我國國民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是比較大的,他們往往偏向于以西方為美、為好,很多人恨不得說西方的月亮都更圓、更亮,這種文化心理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處在了十分弱勢的地位,很多民間藝術失去了傳承不說,一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不再為人們所重視,這是十分悲哀的。在現代建筑景觀中去表現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民族特色的體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喚起全民文化回歸的心態,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2體現自己的文化氣場
建筑和文化一向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體現著文化,反映著時代的獨特意蘊,表達著非常豐富的精神意義。所以失去文化內涵,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當今,我國一直提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要表現出我們國家在文化領域的話語權,讓世界都看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博大。那么如何體現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呢?筆者認為,建筑風格的改變是個非常鮮明的標識和符號。如今很多外國人紛紛來到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如果他們踏上我們的國土卻發現我們的建筑風格還在模仿他們的建筑特點,還在追風他們的時代特征,又怎么會真心去認同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只有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首先承認自己的文化優勢,并以傳統文化為榮,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體現自己的文化氣場。
2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景觀中的應用策略
2.1以特色精華文化為重點
在現代建筑景觀中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是設計者本身應是一個傳統文化的精通者,最起碼也要對一些重點文化元素有所了解,比如天地相融理念。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我們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這正是我們東方人的藝術品位與人文精神的體現,這一古老而深刻的傳統哲學亦是我們應該在建筑設計中著力體會與琢磨的。再如意境,中國的古詩中最講究意境二字,古人追求的就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但凡是這樣的詩才算是真正的好詩,所以意境恰恰也是我國建筑美學中的最高水平與境界,即人們雖然只看到了眼前的建筑,但它的那份神韻卻能夠使人產生無限的美感與遐思,這種形神兼備、虛實相生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建筑不應拋棄的重要文化精神。
2.2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數表現傳統文化的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表面的符號形式,比如軸對稱、琉璃瓦、大屋頂,這些表面形態的確是我國古典建筑的主要特征,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我們可以將建筑原型加以變化,簡化、重構、變形、錯位、反轉等手段都可以去嘗試,相信憑借國人之才,只要用心此道,創造出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建筑并不在話下。例如,貝聿銘,他是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對傳統文化了解極深,他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合到建筑作品中,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美的享受。例如,他在1982到1990年間設計的北京中銀大廈,入口樓梯處動感十足、富于變化、現代味濃重的玻璃結構恰恰像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竹子形象。中國自主以竹為美,所以十分富于中國特色,另外它的中庭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這也是另外一種傳統特色,不失中國人民族性格中的內斂和穩重。除了貝聿銘外,一位西方建筑師阿德蘭•史密斯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也是一件十分出色的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作品,他從我國傳統古塔造型及原理中發現了可以與現代結構相融合的形式,并用抽象的表達手法將塔的比例節奏表現在了金茂大廈中,所以也非常經典。
3結語
關鍵詞:建筑理論;中國建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建筑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很多建筑理論卻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追根揭底還是存在很多原因的,此篇文章就要談一談中國建筑理論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包袱沉重
傳統建筑文化異彩與時代建筑文化格局縱橫交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努力與文化反思相互交織,形成于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文化觀察和評判坐標在同一時空并存爭勝,所有這一切,映現出世界文化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建筑文化比較研究的多重色彩。中國現代化思想運動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始終是從文化層面來探討中國出路問題。自近代以來的中國建筑領域,也把中國建筑的出路問題歸結為如何解決建筑風格問題,停留于從建筑形式、風格的層面去找尋出路。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第一代建筑師開始,時代精神和民族情結的十字架就擺在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道路上。中國建筑師這個職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刻刻都在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張力下掙扎,背負著沉重的文化包袱,掙扎著尋求傳統文化的時代生長點或者時代文化的傳統立足點。這樣的傳統,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建筑師的創作活動依然是在傳統和時代張力下探求文化的時空吻接的又一種努力;貫通著主流建筑師心境的,依然是文化上的兩難考慮。正是這種沉重的文化包袱,使我們經常被風格、形式所遮蔽,把尋找中國建筑的“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地方特色”當作中國建筑界的最有價值的追求,卻使建筑本應該思考的本體層面的問題長期受到忽視。
二、外來建筑相對強勢
長期以來,以西方建筑話語為主的建筑思想一統天下使西方文化成為建筑的主流,當今盛行的全球化更是一個以西方世界的價值觀為主體的“話語”領域,在建筑界則表現為建筑文化的國際化。全球化對中國建筑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建筑設計領域內國際建筑師的參與。
大量的設計任務被國際建筑師占有,造成了中國建筑在走向全球建筑設計市場中心的同時,中國建筑師卻不斷地被邊緣化。邊緣化的結果使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面臨著更大的市場競爭,在激烈競爭的設計市場中迎合業主可能就是更多建筑師的選擇了。與此同時,全球化也使中國的設計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西方建筑師為了占領中國市場,為了吸引業主的眼球,也設計出許多造型奇特、夸張的建筑形象來贏得設計任務。為了在這樣的競爭中勝出,中國建筑師也紛紛重新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三、本土建筑理論缺乏
雖然當代中國建筑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接觸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之后的各種建筑理論,西方蓬勃發展的建筑理論和建筑思潮擺在中國建筑學界面前,但卻沒有認真追溯后現代主義建筑產生的根源、沒有吸收其研究問題的方法,沒有消化吸收國外建筑學理論的精華。我們自己的建筑實踐,又很少有人認識問題的能力能夠達到理論的高度,而只能憑個人經驗和“感覺”處理問題。對于建筑哲學的思考更是缺乏,而更多的是評論性和套用國外理論介紹設計方案和實際工程的論文,這反映了當代中國建筑界理論的缺乏。當代中國建筑界理論的缺乏,立足本土的理論體系未能形成,這造成我們沒有自己的理論指導,只好轉求國外。但“形而下”的模仿和形而上學的引進理論成為實踐過程中兩個相互推動的缺陷一一形而上學的使用來自國外的建筑理論使我們的實踐活動表現為缺乏內涵的模仿,這導致適應當代中國特點的建筑學理論沒有良好的實踐基礎,進而造成中國建筑只能遵循實用主義哲學,用功利主義的視角,充塞于我們視野的只能是地域、時代、民族等現實而功利的問題,而無法在本體層面上發現更具普遍意義的建筑基本問題。
四、創作環境仍未完善
伴隨著社會開放、經濟發展、文化的交流,當代中國建筑的整體創作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筑泛意識形態思維模式逐漸淡化,精品意識已經覺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獲得認同,節約型社會的氛圍正在強化,對于建筑的認識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但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社會對建筑的關注遠遠不夠,社會整體對建筑的認識有待于提高,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建筑創作環境急待改善。目前,主要存在著以下凡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建筑相關法制不健全。建筑師注冊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建筑項目的評審缺乏足夠的嚴肅性;建筑評價缺乏必要的科學性;特別是對建筑規模、尺度、能耗、結構合理性、構造精致性、方案的技術經濟性等缺乏有效的評價;設計收費標準的執行缺乏必要的監督,同行間的不正當競爭缺乏有效的制度規范等等。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F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偟恼f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2)建筑理論,側重于建筑深層哲理的探索,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蓋建筑的群體態勢、地理環境、居住建設、不同建筑層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創作思維的闡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機能組織的變化、建筑形象的表現、評論的準則、未來建筑趨勢的預測等,涉及多學科交叉內容。
2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
2.1城建園林一體化
城市建筑園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的建筑學統稱為“營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園林,幾千年來的城市建設都體現著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內容,三者的關系十分緊密。
1)城市的選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綠地系統和庭院綠化,城市和園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體由中心區街道院落各個層次的建筑組成;
3)建筑與園林的關系可以用“建筑在園林中,園林在建筑中”來概括。
由此可見,三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整體性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哲學思想。
2.2建筑理論是自然社會相結合的學科
建筑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獨立學科。過去人們一直將建筑學劃分在自然科學范疇內,20世紀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實際上,建筑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學科,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經濟、人文、管理、安全等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建筑理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2.3城市不同現代化
中國城市現代化,因地區不同,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也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有新鄉、成都等中等發達地區,還有甘肅、新疆等不發達地區,對于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應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地區城市現代化特點和發展重點,應確定不同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既要重視發展知識經濟,還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更要重視生態節能和環保的建設。各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快速發展。
2.4綜合效益節儉論
以前說起中國,人們總是很驕傲地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她。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特點,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提倡“勤儉建國”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設時,采用全壽命造價控制,強調綜合效益,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發展效益的最佳綜合效益。
3建筑理論在建筑實踐中的應用
建筑理論的發展與建筑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立其價值和地位。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在我國建筑實踐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建筑與生態和諧,注重環保建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和諧,因地取材,因地制宜,這在現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這些傳統。但是,許多地區的環境卻因工業建設時未考慮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致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源污染、資源過度開發、交通擁擠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合理開發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設和設計時,重視生態、節能、環保全面考核,從選址、建材、布局、結構形式、空間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全面考慮生態、環保、節能的要求,注意廢氣污水處理,重視回收可重復利用的物質,如污水經處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減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
3.2重視規劃,在建設中體現全局意識
現在,我國的各級城市建設,非常重視規劃。在建設時,先給城市定位,確定城市規模,劃分建筑區域,再根據建筑類型確定建筑定位,全面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電交通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使城市工業、交通、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均衡發展。
3.3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周圍歷史文物的和諧統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既要創建新的建筑空間環境,又要重視各地城市與建筑歷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創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自然條件,在創新的同時,保持新建筑與歷史民俗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時,考慮各地民族風情、裝修特點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時代風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視藝術創作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創作體現標準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
在建筑設計中,以建筑模數設計建筑開間,再由建筑開間構成建筑物,即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間尺寸也有標準的模數,這是我國建筑的一個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國建筑又體現了建筑構造的藝術化特點。如:梁、柱、墻壁上及門外飾物的雕飾、曲線屋頂、飛檐形式等,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造型、色彩各異,非常優美,是藝術造型和技術構造的優秀組合;門窗、連廊、樓梯、隔斷等也采用雕飾、彩繪等手法,創造出形態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藝術形象,使建筑藝術與標準化設計完美結合,既充分考慮建設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藝術魅力。這是我國建筑的又一特點。
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8 文獻標識碼: A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F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偟恼f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2)建筑理論,側重于建筑深層哲理的探索,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蓋建筑的群體態勢、地理環境、居住建設、不同建筑層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創作思維的闡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機能組織的變化、建筑形象的表現、評論的準則、未來建筑趨勢的預測等,涉及多學科交叉內容。
2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
2.1城建園林一體化
城市建筑園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的建筑學統稱為“營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園林,幾千年來的城市建設都體現著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內容,三者的關系十分緊密。
1)城市的選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綠地系統和庭院綠化,城市和園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體由中心區街道院落各個層次的建筑組成;
3)建筑與園林的關系可以用“建筑在園林中,園林在建筑中”來概括。
由此可見,三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整體性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哲學思想。
2.2建筑理論是自然社會相結合的學科
建筑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獨立學科。過去人們一直將建筑學劃分在自然科學范疇內,20世紀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實際上,建筑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學科,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經濟、人文、管理、安全等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建筑理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2.3城市不同現代化
中國城市現代化,因地區不同,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也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有新鄉、成都等中等發達地區,還有甘肅、新疆等不發達地區,對于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應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地區城市現代化特點和發展重點,應確定不同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既要重視發展知識經濟,還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更要重視生態節能和環保的建設。各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快速發展。
2.4綜合效益節儉論
以前說起中國,人們總是很驕傲地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她。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特點,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提倡“勤儉建國”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設時,采用全壽命造價控制,強調綜合效益,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發展效益的最佳綜合效益。
3建筑理論在建筑實踐中的應用
建筑理論的發展與建筑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立其價值和地位。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在我國建筑實踐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建筑與生態和諧,注重環保建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和諧,因地取材,因地制宜,這在現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這些傳統。但是,許多地區的環境卻因工業建設時未考慮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致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源污染、資源過度開發、交通擁擠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合理開發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設和設計時,重視生態、節能、環保全面考核,從選址、建材、布局、結構形式、空間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全面考慮生態、環保、節能的要求,注意廢氣污水處理,重視回收可重復利用的物質,如污水經處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減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
3.2重視規劃,在建設中體現全局意識
現在,我國的各級城市建設,非常重視規劃。在建設時,先給城市定位,確定城市規模,劃分建筑區域,再根據建筑類型確定建筑定位,全面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電交通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使城市工業、交通、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均衡發展。
3.3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周圍歷史文物的和諧統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既要創建新的建筑空間環境,又要重視各地城市與建筑歷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創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自然條件,在創新的同時,保持新建筑與歷史民俗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時,考慮各地民族風情、裝修特點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時代風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視藝術創作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創作體現標準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
在建筑設計中,以建筑模數設計建筑開間,再由建筑開間構成建筑物,即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間尺寸也有標準的模數,這是我國建筑的一個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國建筑又體現了建筑構造的藝術化特點。如:梁、柱、墻壁上及門外飾物的雕飾、曲線屋頂、飛檐形式等,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造型、色彩各異,非常優美,是藝術造型和技術構造的優秀組合;門窗、連廊、樓梯、隔斷等也采用雕飾、彩繪等手法,創造出形態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藝術形象,使建筑藝術與標準化設計完美結合,既充分考慮建設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藝術魅力。這是我國建筑的又一特點。
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F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偟恼f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2)建筑理論,側重于建筑深層哲理的探索,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蓋建筑的群體態勢、地理環境、居住建設、不同建筑層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創作思維的闡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機能組織的變化、建筑形象的表現、評論的準則、未來建筑趨勢的預測等,涉及多學科交叉內容。
2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
2.1城建園林一體化
城市建筑園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的建筑學統稱為“營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園林,幾千年來的城市建設都體現著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內容,三者的關系十分緊密。
1)城市的選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綠地系統和庭院綠化,城市和園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體由中心區街道院落各個層次的建筑組成;
3)建筑與園林的關系可以用“建筑在園林中,園林在建筑中”來概括。
由此可見,三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整體性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哲學思想。
2.2建筑理論是自然社會相結合的學科
建筑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獨立學科。過去人們一直將建筑學劃分在自然科學范疇內,20世紀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實際上,建筑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學科,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經濟、人文、管理、安全等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建筑理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2.3城市不同現代化
中國城市現代化,因地區不同,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也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有新鄉、成都等中等發達地區,還有甘肅、新疆等不發達地區,對于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應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地區城市現代化特點和發展重點,應確定不同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既要重視發展知識經濟,還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更要重視生態節能和環保的建設。各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快速發展。
2.4綜合效益節儉論
以前說起中國,人們總是很驕傲地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她。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特點,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提倡“勤儉建國”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設時,采用全壽命造價控制,強調綜合效益,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發展效益的最佳綜合效益。
3建筑理論在建筑實踐中的應用
建筑理論的發展與建筑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立其價值和地位。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在我國建筑實踐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建筑與生態和諧,注重環保建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和諧,因地取材,因地制宜,這在現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這些傳統。但是,許多地區的環境卻因工業建設時未考慮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致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源污染、資源過度開發、交通擁擠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合理開發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設和設計時,重視生態、節能、環保全面考核,從選址、建材、布局、結構形式、空間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全面考慮生態、環保
[1] [2]
、節能的要求,注意廢氣污水處理,重視回收可重復利用的物質,如污水經處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減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
.重視規劃,在建設中體現全局意識
現在,我國的各級城市建設,非常重視規劃。在建設時,先給城市定位,確定城市規模,劃分建筑區域,再根據建筑類型確定建筑定位,全面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電交通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使城市工業、交通、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均衡發展。
.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周圍歷史文物的和諧統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既要創建新的建筑空間環境,又要重視各地城市與建筑歷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創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自然條件,在創新的同時,保持新建筑與歷史民俗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時,考慮各地民族風情、裝修特點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時代風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視藝術創作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創作體現標準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
在建筑設計中,以建筑模數設計建筑開間,再由建筑開間構成建筑物,即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間尺寸也有標準的模數,這是我國建筑的一個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國建筑又體現了建筑構造的藝術化特點。如:梁、柱、墻壁上及門外飾物的雕飾、曲線屋頂、飛檐形式等,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造型、色彩各異,非常優美,是藝術造型和技術構造的優秀組合;門窗、連廊、樓梯、隔斷等也采用雕飾、彩繪等手法,創造出形態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藝術形象,使建筑藝術與標準化設計完美結合,既充分考慮建設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藝術魅力。這是我國建筑的又一特點。
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F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偟恼f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2)建筑理論,側重于建筑深層哲理的探索,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蓋建筑的群體態勢、地理環境、居住建設、不同建筑層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創作思維的闡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機能組織的變化、建筑形象的表現、評論的準則、未來建筑趨勢的預測等,涉及多學科交叉內容。
2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
2.1城建園林一體化
城市建筑園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的建筑學統稱為“營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園林,幾千年來的城市建設都體現著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內容,三者的關系十分緊密。
1)城市的選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綠地系統和庭院綠化,城市和園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體由中心區街道院落各個層次的建筑組成;
3)建筑與園林的關系可以用“建筑在園林中,園林在建筑中”來概括。
由此可見,三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整體性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哲學思想。
2.2建筑理論是自然社會相結合的學科
建筑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獨立學科。過去人們一直將建筑學劃分在自然科學范疇內,20世紀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實際上,建筑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學科,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經濟、人文、管理、安全等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建筑理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2.3城市不同現代化
中國城市現代化,因地區不同,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也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有新鄉、成都等中等發達地區,還有甘肅、新疆等不發達地區,對于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應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地區城市現代化特點和發展重點,應確定不同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既要重視發展知識經濟,還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更要重視生態節能和環保的建設。各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快速發展。
2.4綜合效益節儉論
以前說起中國,人們總是很驕傲地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她。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特點,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提倡“勤儉建國”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設時,采用全壽命造價控制,強調綜合效益,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發展效益的最佳綜合效益。
3建筑理論在建筑實踐中的應用
建筑理論的發展與建筑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立其價值和地位。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在我國建筑實踐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建筑與生態和諧,注重環保建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和諧,因地取材,因地制宜,這在現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這些傳統。但是,許多地區的環境卻因工業建設時未考慮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致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源污染、資源過度開發、交通擁擠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合理開發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設和設計時,重視生態、節能、環保全面考核,從選址、建材、布局、結構形式、空間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全面考慮生態、環保、節能的要求,注意廢氣污水處理,重視回收可重復利用的物質,如污水經處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減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
3.2重視規劃,在建設中體現全局意識
現在,我國的各級城市建設,非常重視規劃。在建設時,先給城市定位,確定城市規模,劃分建筑區域,再根據建筑類型確定建筑定位,全面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電交通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使城市工業、交通、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均衡發展。
3.3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周圍歷史文物的和諧統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既要創建新的建筑空間環境,又要重視各地城市與建筑歷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創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自然條件,在創新的同時,保持新建筑與歷史民俗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時,考慮各地民族風情、裝修特點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時代風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視藝術創作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創作體現標準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
1.社會與文化環境
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在1976年(逝世)前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從前期左傾的激進轉變為后期右傾的自由與開放。在1976年之前的中國建筑注重表達民族、國家和革命的宏大主題,此后的建筑傾向于表達地方文化并逐步關心現實的世界,是一個從“大敘事”走向“小敘事”的過程。①到20世紀90年代,經典政治權力已非中國惟一的權力中心。以發達互聯網及傳統媒體系統為載體,以全球化為背景的文化霸權主義侵入中國,并呈現一種強勢文化的姿態。中國的媒體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靠近西方媒體:電視與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信息在國外、國內的同步傳播提供了可能,信息在國內國外幾乎同步上市。西方強勢文化借助媒體形成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的另一種權力——文化領導權。中國經典的政治權力反而漸漸退居世俗大眾生活的次要地位。
眾所周知,西方在歷經現代社會的長足發展之后,于20世紀60、70年代步入后現代社會時期,價值體系的多元化在許多藝術領域展開(建筑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并逐漸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統一價值取向標準的對神圣與崇高的向往被單體個性的張揚所取代。這種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也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準則。對庫哈斯央視新大樓的追捧即體現了中國建筑界對西方建筑文化的神往與傾慕,而對該方案的批評則反映了堅守本土文化傳統者(即中國現代主義建筑文化的擁躉者)的貫常立場,審美的多元化取向可見一斑。
2.邊緣性
中國當下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決定了我們的邊緣性地位。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又被納入另外一種價值觀,不得不屈從于文化帝國主義的支配。無論承認與否,全球化都無情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俞可平)。然而在比較有影響的文化理論體系中,找不到一種屬于中國人原創的體系(季羨林)——這說明我們難以接近學術中心的邊緣狀態。建筑界也是如此,對西方當前主要的建筑文化與理論,我們缺乏對其所以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的理解,同時也缺乏理解它們這種發展的社會參照系,更遑論對其作出有力量的批判了。
二、喧囂與冷寂——歷史大關系下的建筑理論與批評
1.超出權力與政治陰影
從1976年以后,中國國家政治與權力形成的單一文化態逐漸擁入開放而自由的空氣,整個中國開始重新認識“真理問題”。國家意志與正統意識形態從主流文化地位漸變成文化中的“主旋律”,雖由政府大力倡導,但并未真正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因為其中充滿了過多的政治宣傳。與此形成對照,“主旋律”文化之外是大量富有生命力、為大眾喜愛的世俗文化?!爸餍伞弊鳛閲业奈幕瘜?,具有強制意味,帶有鮮明的權力和“教化”色彩。然而比“主旋律”文化更為生機勃勃的是大眾的流行文化,它沒有權力的支持,但充滿了生命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建筑迎來了一次真正的熱潮。這一熱潮與建國初期興建“十大建筑”的熱潮不同,這一次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使然,少有政治與權力的影子。這標志著中國建筑從表現宏大敘事主題轉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正其時,西方的后現代與晚期現代主義理論盛行,中國建筑界幾乎未加批判便接收了它們,正好用來當作如何對待傳統建筑文化的理論支柱。
1976年以前(或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建筑界對中國建筑風格的定義為民族主義,表現為所有的建筑現象都圍繞一個中心——一個原則、一個意義、一個精神以及一種世界觀,這是權力與政治陰影下的單一文化態現象。這一時期的建筑理論與批評也以對民族主義建筑的討論為主,語言風格上模仿前蘇聯,呈現出整體統一的價值取向。
時間再回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較之20年前,事物的真理性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們被強制性地帶上開往后現代主義②的列車。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受權力與政治的約束,形成一整套的“共識法則”,一切建筑敘事主題只有經過它的認可,才能具有真理性的價值,并且為人們所接受③;而在此之后,權力與政治影響式微,“共識法則”被顛覆,“科學不再以追求真理為第一要務,而以生產未知為目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利奧塔)”,隨后,中國建筑界呈現“百花齊放”的豐艷效果。建筑理論與批評終于走出了權力與政治的陰影。
2.視覺化傾向
前面已述及后媒體時代審美的視覺化傾向,視覺符號正在或已經超越了語言符號而成為文化的主導形態④。英國藝術批評家伯格說得好:“在歷史上任何社會形態中,都不曾有過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強烈的視覺信息?!雹菰诟魑幕a業中,視覺符號被大批量生產出來。視覺形象的生產和傳播,并不只限于藝術領域,藝術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泛化了,審美過去是藝術家的專利,如今已成為普遍的社會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師的專利,業主、公眾都有參預、評判與選擇的權利。
建筑理論與批評剛剛走出權力與政治的陰影,又面臨這樣一個好的建設時代,應當說應該有好的建樹,可惜,西方建筑文化豐富的形式語言擁入得太快(上海建筑金、銀、銅獎的評選中,約半數方案為國外建筑事務所設計),讓人眼花繚亂,又亂了陣腳,很多建筑師便再也無心深究中國自己的建筑文化問題,而一味采取“拿來主義”。中國的建筑理論界儼然與西方建筑理論界全面接軌:西方的各種建筑理論都可以在中國的建筑媒體中找到介紹。中國的建筑批評更呈現出一副庸俗的面孔:以充滿視覺張力的精美建筑圖片為主,以西方建筑理論片言為點綴,以對建筑的參觀性介紹為主線,因此整體缺乏理論深度。
3.邊緣與中心
東南大學和《建筑學報》聯合主辦的“亞洲視野下的建筑歷史與理論的前沿”1)研討會,會議主旨提出這樣一個發問:什么是當代建筑歷史與理論的前沿(問題)?對此筆者試圖提出個人的回答及一些相關的觀察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從世界角度看,也可以從中國角度看。從世界角度看,當下的建筑歷史理論問題,是如何面對非西方的、亞非拉世界的建筑及其歷史和理論的“出現”,即如何在歷史和理論層面上接受之,并通過自我改造使世界的建筑歷史理論成為一個真正的多元多文化體系的問題。非西方建筑當然和西方建筑同樣悠久,但不一定在(西方主導的)世界建筑學術話語中存在。而這里所謂的“出現”,特指這些建筑及其歷史理論在世界話語特別是世界學術話語中的出現或出場。這種出場,有一個短暫的發展史。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西方學者書寫的世界建筑史中有非西方建筑的內容,但其視野和構架卻是歐洲中心論的;在1950-1970年代以后,西方中心論受到批判而非西方建筑的出場愈加顯著;1990年代以來,非西方國家的建筑、尤其是亞洲、特別是中國建筑及其研討和論述,以強勁的勢頭出現在世界文化和專業話語媒體中。今天,在批評西方中心論的理論思潮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中、在七國峰會被二十國峰會取代和金磚五國崛起之際、在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中國引領的亞投行成為世界性銀行之時,包括中國和亞洲在內的非西方國家的建筑話語的出場,氣勢磅礴,無法阻擋。但是,目前關于非西方國家的建筑的研討話語,基本上是“歷史的”和“地域的”,基本上不進入理論層次和思維構架領域,基本上無法和西方理論和思維構架正面交鋒;西方中心論在彬彬有禮地包容接受非西方國家建筑敘述的同時,依然含蓄地保留著;以西方的世界建筑話語為基礎的今天的世界建筑話語,依然沒有在深層的概念和構架上轉變成一個多元的、多文化的體系,盡管大家都認為這是必然的方向。如何改造自我,采用多元構架,在歷史研究更是在理論思考上真正容納非西方國家和文化的建筑經驗及其內在文化思維邏輯,是目前世界建筑歷史理論的前沿問題。就中國角度來看,今天的建筑歷史和理論的前沿問題,是世界化,即如何在歷史和理論上進入世界建筑話語尤其是專業學術話語體系中,并且改造其內在思維和構架、推動多元多文化體系的建立的問題。這個世界化,也有一個較短的近代和現代史。1930年代營造學社初期關于中國建筑在亞洲和世界的地位的論述(朱啟鈐、伊東忠太、梁思成、劉敦楨),1940-1980年代營造學社工作的英文寫作和最終發表(梁思成的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最終于1984年出版),1980-2000年代對于中國園林、宮殿、民居等類型的大量的對外介紹(對外交流中的推介和大型英文圖書的涌現),2000年以來的更廣更深的多視角的論述和世界流的蓬勃展開—這些是這一歷史的幾個重要階段。今天,中國建筑話語在世界上的出場,異?;钴S;伴隨的建筑歷史理論的一定程度的世界化,也已起步。古代史的深入研究、近代和現當代史的開拓、大量的國內外的學術和課堂的交流,特別是設計實踐的大量國際合作,使得中國建筑的學術內涵和外延以及國際性出場,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此次中國建筑的國際化,規模雖然宏大,理論工作卻還是淺顯的;中國建筑依然是“歷史的”、“地方的”、“異域的”,而非“理論的”。今天,在全世界批判理論興盛(后殖民地批判、歐洲中心論批判、權力批判、女權主義批判、理性主義批判、現代性批判)的大氛圍下,在設計實踐和學術科研高度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動中國建筑及其歷史和理論的世界化,使其不僅在歷史層面上,更是在理論層面上進入世界話語,成為有意義的有理論價值的一部分,甚至在概念和構架上挑戰、顛覆、改造現有世界建筑歷史理論話語體系,是目前的前沿問題。上述的兩個前沿問題,兩個我們需要推動的過程,即世界建筑話語對非西方建筑的接納和中國建筑的世界化,是互相聯系的。前者與后者呼應、連貫、統一。前者需要后者,后者也推動前者。我們做好了第二項工作,就是對第一項工作的回答和貢獻。
2如何推動中國建筑歷史理論的世界化?
今天,應該如何推動中國建筑的歷史理論的國際化?根據思考,我認為應該要在以下幾方面努力。這些方面是互相聯系的,這個單子也是開放的,可以繼續發展。1)要面對和承認,而不是回避今天世界建筑歷史理論的基本構架的西方性。近現代人類社會的各方面,基本都是以歐美理論或原型為基礎的;世界建筑學專業的基本構架也如此,其中的歷史理論論述更是如此。近幾十年,非西方建筑作為歷史和地域現象已經得到接受,但是建筑話語基本構架、概念、詞匯、標準、參考物,依然是很西方的。2)要積極探索、并且有選擇地使用西方發展了的提煉過的詞匯、概念、思維。面對西方學術體系,要學習、要進入;回避、關門、另起爐灶,沒有出路。對合理的確實有普遍意義的,要采納;對不合理的狹隘的有偏見的,要質疑、挑戰、去除。對西方體系,要與之對話,也可以辯論。要努力躋身于建造理論、建造話語的行列中去,積極參與正在發生的對西方中心的近現代世界話語體系的改造。3)不把中國歸于西方體系,尊重中華傳統原本的獨立性(歷史、經驗、思維、倫理),強調其獨特性及由此產生的對西方主導的世界(建筑歷史理論)話語的突破性和革命性。這種對獨特性的強調,有利于我們質疑、挑戰、顛覆、重構近現代世界(建筑歷史理論)話語體系。新的體系,應該是平緩、關聯、多元、多極的,而不是金字塔的、樹狀的、中心的、排他的。4)繼續從事中西比較,及東亞體系和歐洲體系的比較。比較作為方法,已經是一個思維策略;其潛臺詞是假設了兩者的獨立和平等,以及對任何一方的主導的顛覆(當然,兩者的互動交流也很重要,不可忽略)。5)應該把對中國建筑的研究,和東亞地區聯系起來?!皷|亞體系”有內在的文化思維邏輯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在和西方體系對話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6)應該破除“中國建筑史”就是“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概念;把近代、現代和當代的中國建筑,作為嚴肅的課題,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和理論化。否則,中建歷史(和理論)的學術研究,就和今天中國的大規模建設和高度國際關注的現實,太不相符,在國際平臺上也顯得太弱勢。這個對“古代史”的突破,要求大家思考和建構古代和近現當代的“連貫性”(盡管有斷裂),以及近現當代本國建筑的“中國性”。這會強化中國建筑(歷史理論)在世界專業學術話語中的存在。7)在使用“中國建筑”概念的同時,要破除符號化的“民族國家”的限制,啟用地理視野,還原更復雜的地理地緣關系。要關注地緣的豐富、邊疆的模糊、大中華區(兩岸四地)的關系、東亞的互動、亞洲各地區的互相聯系,以及世界性互動(雙向的、各時代的,如援外工程)。8)強調“理論”,重新理解“史”和“論”的關系,強調兩者的深度統一,把純歷史研究變成歷史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提高中國建筑歷史經驗的理論意義,即抽象的、一般的、能夠面對世界的理論意義,由此跨越中國建筑研究僅僅是地域的、歷史的建筑研究的局限,進入世界的理論研討的領域。9)在思考研究的方法上,破除“建筑”,強調“社會”。為了深入研究建筑,挖掘其內在狀態和重要理論意義,有必要退出建筑,在方法上突破“技術”和“形式(藝術)”的捆綁,把建筑問題和更廣泛的狀態、過程、矛盾、問題、構架、學術體系等,聯系起來,然后回到建筑問題上,由此獲得方法和視野的制高點。這個更廣泛的大領域的核心學科,不是一般的人文科學(如歷史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盡管這些都很重要;這個核心學科,根據我的長期觀察思考,就是社會(學)理論(socialtheory,socio-politicaltheory)。這里的社會理論,包括政治理論、批判理論、哲學思考,社會學內在理論(關于權力、國家、社會分層、城鄉關系等),也包括社會政治學理論和某個具體問題/專業的關系的研究和理論(如歷史、美學、技術、日常生活,及由此導出的社會史、文藝社會批判、社會技術史、微觀日常社會生活史等)。世界建筑學的歷史理論的基礎構架,已經從藝術史范疇,走向廣義的社會政治學范疇,不是偶然,而是成熟的標志。
3三個課題
筆者目前有限的一些工作,都試圖回答上述思路的一些方面。研究采用提煉過的西方詞匯和概念,也尊重并強調中國歷史經驗的獨特性。最近的研究也關注歐洲傳統和中華文化在概念思維上的正面交鋒,即將兩者放在同一平臺上比較思考。這些工作包括3個項目,簡要介紹如下。
3.1“大”與“國家”
本研究試圖說明,在中華文化中,大視野(天地、萬物)和國家倫理的關系2)[1-3]。在諸如“家國天下”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中,國家成為一個必然的道德范疇,在一個道德構架中和天地萬物相聯系。這和歐洲的情況幾乎相反。在近代歐洲,在國家成型之際,“國家”是個負面的概念:國家必須存在,卻是合理的、道德的、進步的個人和市民社會的對立面,需要限制和分權。反觀中華文化,國家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倫理的存在。在此文化中,大的視野,及其與全面的、倫理的國家政府的關系,無處不在:漢字(每字獨特而微觀、構成文字集合的大)、棋藝(圍棋的量和大、麻將的大和雜)、宮廷大型典集的匯編(《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字的帝國/帝國的字)、宮廷山水畫(構圖、山水和“疆土”的大)、城市的聯網(驛道)構成國家地理的全局、木構建筑的“大”和國家的引領(構件帝國/帝國構件)、建筑群體的大構圖和國家的在場等,都是例證。研究認為,在中華文化中,整體世界觀與整體國家觀是聯系在一起的。
3.2“建筑與政治”的理論課程
這是最近幾年開設的一門研究生課程。核心重點是探索“形式”與“政治”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在西方理論和中國體系之間的對話。這里的“形式”可以是美學的、體驗的,也可以是空間格局的、社會構架的形式;這里的“政治”包括社會和政治的各方面和各種理論,包括哲學理論,如權力理論、批判理論和政治形式理論等。課程包括3個板塊,每個板塊包括西方理論的介紹、分析、解讀,以及一個對應的中國案例的歷史和理論的分析解讀,由此構成一種張力,促進前后兩者的對話或辯論。1)圍繞權力和空間的關系展開,關注機構或機關建筑(醫院、學校、監獄、宮廷、城市)中的政治空間和空間政治;重點介紹???MichelFoucault)的理論,以及勒菲夫爾(HenriLefebvre)、西里爾(BillHillier)、馬庫斯(ThomasMarkus)、埃文斯(RobinEvans)、佩夫斯納(NikolausPevsner)的有關論述;中國案例是對明清北京和紫禁城政治空間的分析。2)圍繞設計批評和批判理論的關系展開,關注西方的批判哲學、批判理論和現代主義建筑批評,介紹康德(ImmanuelKant)、馬克思、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School)和塔夫里(ManfredoTafuri)的理論論述,以及關于“批判建筑”(criticalarchitecture)的討論;相應的中國的個案研究,包括1950年代北京的建筑城市設計的分析,以及對作為獨特實踐形式和組織形式的設計院的分析解讀。3)圍繞美學和政治的關系展開,關注兩者之間各種可能的狀態及就此關系的理論,重點介紹的是本雅明(WalterBenjamin)和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的論述;中國的案例是“大”和“國家”的關系的研究,探討文化、美學、技術、倫理、政治的不可分割,即政治與形式的不可分割。建筑與政治的關系,還有其他的狀態和板塊,需要進一步探討。
3.3《英文中國建筑研究讀本》的編輯構架
這是英國Routledge出版社委托的項目,是覆蓋世界各學術領域的一套叢書中的一種,英文書名為RoutledgeHandbookofChineseArchitecture:SocialProductionofBuildingsandSpacesinHistory,由我和東南大學的陳薇及李華老師合作主編3)?!爸袊?及“中國建筑”)成為一個絕對的單元,受到“民族國家”的符號化的局限,這是一個問題。盡管如此,作為一本全英文的當代的中國建筑研究論文的精選讀本,對于推動中國建筑歷史理論的世界化,應該是有益的。作為編輯而成的讀本,書的構架極為重要。本書遵循了幾個基本的構架原則,并由此推出全書的組成部分和每部分中的課題。這些原則是:1)破除“中國建筑”就是“中國古建筑”的概念,把古代、近代、現代、當代都納入組稿和思考的構架中。2)采用建筑的“社會生產”的概念,視建筑為社會產物和社會場所,而非技術理性或美學形式自身的問題。3)聚焦建筑和建筑空間的“生產者”(生產的人群和機構等),并考慮生產者的各種類型、狀態(如“工匠“”建筑師“”設計院”等)。4)在方法上優先考慮“國家”這個最主要的建筑生產者或生產機構;這是從古代到當代中國的一貫現象,為我們尋找各代中國建筑的連貫性提供一個思考;有了國家這個主要生產者,其他生產者也可由此推出:士大夫、民間工匠、自由個人建筑師、設計院等。5)采用并協調一系列重要的概念:生產者及其機構、形態與空間、城鄉各場所、知識和技術的制度化、歷史斷裂和歷史境遇。6)尊重和強調某一歷史階段的獨特性(獨特歷史境遇)。7)強調當代視野,即全書提供的歷史,是當代觀察和研究的歷史,而非絕對的歷史復原。在這些構架原則下,全書分為5大部分,每部分有3~5個專題,每個專題下有幾篇文章。這5大部分是:古代傳統;民國早期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當代-世界的中國;理論探索。第1部分的專題是:國家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士大夫的實踐領域;民間工匠實踐和民間生活世界。第2部分專題:“建筑學”的到來(職業、學科、教育體系);近代建筑技術與風格;近代城市建設與空間組織。第3部分專題:國家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實踐、教育和設計知識的制度化;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筑(民族主義和現代主義)。第4部分專題:個人建筑師;國家設計院;中央商務區(世界的物象);城鎮村鄉連續體;地緣關系(臺灣和香港的實踐)。第5部分專題:世界觀;政治倫理;研究方法。
4結語
關鍵詞:當代建筑理論;導向更新;發展軌跡;傳統;創新
Abstract:Early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re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gained from, the special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a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derive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universal from the individual to obtain a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hould not only apply to general situa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form a sou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architecture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new architectural theory;orientation update;development track;tradition;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092-02
1引言
對我國現階段的建筑理論,人們通常認識的不夠全面,也難以摸清我國建筑理論的發展現狀。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們基于自身文化的理論發展不夠,沒有正確的理論研究發展;而對西方的建筑理論又盲目推崇,忘記了建筑理論本土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現在國內建筑理論體系混亂,理論發展滯后,理論難以指導實踐。我們只有科學地認清當前的理論構成情況,才能對未來的建筑理論發展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2建筑理論發展的指導作用
2.1建筑理論對城市生活的引導作用
建筑的功能性要滿足人們日漸豐富的日常文化生活,而不是簡單的遮風避雨,工作休息,因此建筑師對建筑的理解不能單一的定位在一個固定不變的角度上,使人們不能充分地利用建筑本身構建自己的文化生活。[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包括建筑在內的生活元素的使用要求也越來越高,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建筑設計該何去何從?這就需要有正確的建筑理論來引導。
2.2建筑理論對建筑文化的引導作用
傳統的“機器生產財富,建筑消耗財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且還將長期的對人們的認知產生影響。[2]然而,當人們越來越多的認識到,建筑本身的欣賞性和功能性,使建筑兼顧了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和物質上的使用需求。[3]針對同樣的建筑功能要求,在相同的預算條件下,不同建筑設計師的設計創作對建筑精神價值的體現也大不相同。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在滿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時將無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化地體現出來。建筑理論的創新可以很好的引導建筑創作去遵循地方文化,表現地方特色。
3中國建筑理論發展應回歸傳統,注重創新
3.1建筑理論發展應當回歸傳統
建筑風格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是建筑理論無法回避的元素。盲目追求建筑的形式美,過分的標新立異,使得近年來許多設計脫離了理論的指導;而任何脫離理論指導的設計實踐都是茫然的,都不會是成功的設計實踐。與此同時,建筑理論的研究,在極度繁忙的建筑設計市場面前被無情的邊緣化了,理論的知識地位不斷降低,人們對理論的認識存有成見。因此,建筑理論在中國回歸傳統內涵,更具有其特別的意義。提倡理論回歸,就是要讓社會的進步來不斷觸動理論的發展創新,讓理論充滿活力。設計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但形式是變化無窮的。簡單地回歸到過往的基本原理,并沒有實際意義;而中國和世界的建筑理論面臨著眾多的變革因素、現實問題乃至人類的生存問題,就要求我們必須要以前瞻性的思考來重新整合理論,使之回歸到既能傳承過往經驗,又能解決現實問題,并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良好狀況。
3.2建筑理論發展應當注重探索創新
傳統的建筑理論研究重心,總是徘徊在諸如建筑構件等小問題上,如探討屋頂采用何種形式,空間及色彩的安排和搭配等,將這些看似極具代表性的特點加以歸納,繼而總結出一段時期或者某個特定區域內的建筑特色。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建筑理論發展,更多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以及蘇聯的建筑理論研究成果,繼而套用到我國的國情上來,謀求中西結合,繼續發展。而基于這些理論所進行的建筑創作,套用借鑒而來的設計方法,在實踐上就難免總是帶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脫離了理論創建之初的背景基礎也只能是模仿到“形似”階段。[4]如果想要能夠對過去的一段時期的建筑理論建立起充分的理解,想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就要尋求根源,不僅掌握形式上的特點,還要結合當時或當地的文化、民俗、倫理等各項人文因素,力求能夠在“精神”的層面上深刻地理解建筑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在理論繼續創新和探索的路上不斷發展??茖W技術的進步,也為我們實現過去不可能完成的構想提供了條件,因此建筑與科技進步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將是一個龐大的理論發展體系,不僅是從建筑一個單一的領域,也并不是過去簡單的建筑師實踐,而應是多領域的,跨學科的綜合探索。
4 當代中國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
4.1建筑理論向系統化方向發展
近來建筑界呈現出一種對建筑系統理論的依賴,從整個理論體系出發,例如建筑的流派,風格以及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一切建筑理論體系內的相關理論。運用綜合的系統理論看待建筑,可以更加全面,并升華建筑理論的范疇。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是20世紀40年代先后形成的科學方法論,它們是當代人類認識史上的里程碑,是人類科學成就達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在國內,侯幼彬先生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認為建筑是高度復雜的非線性系統,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來解讀,而不是使用簡單的,二維的非此即彼的處理方式。無論是進行建筑創作還是從事理論研究,都應該通盤考慮,把握大局,從多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思考設計問題,解決矛盾。鄒德儂先生也提出了建筑理論向系統化方向發展的觀點,他勾勒出的建筑理論與建筑實踐的雙峰圖(圖1),便很好地表達了各種創作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蚣芤曰纠碚摓榛A,左側是建筑理論創作的發展,右側是建筑創作實踐的進步,兩者都以相近的史學觀點與設計理論為基礎,交互共生,協調發展。
4.2建筑理論向廣義建筑學方向發展
廣義建筑學是一種新興的建筑觀,并演變成為當前甚至以后整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廣義建筑學是將建筑學、地景學和城市規劃學的理論基礎有效地整合為一個整體,對建筑的本真進行綜合性的追尋。將規劃建設、新建筑的設計、城市歷史環境的保護、原有建筑的維修與改建等問題,納入一個動態的循環體系中,是廣義建筑學的一項重大使命。同時,廣義建筑學也有著鮮明的“本土化”特性,植根于當地的文化根源,結合外來的精華,從而加快當地建筑行業的持續性發展。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較早地提出“廣義建筑學”的概念,他所倡導的人居科學理論,對建筑學的發展和變化進行了廣義的詮釋(圖2)。他認為人類的聚居環境除人工環境外,也應當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建筑學的概念也應該是廣義的,想要深入地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要涉獵到眾多互相聯系的學科群。要同時考慮到自然科學、環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等諸多學科之間的聯系,把建筑的問題放到復雜的巨系統里觀察分析,力求全面高效的解決問題。
廣義建筑學概念里所定義的建筑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綜合協調者,他的工作應該是負責協調與建筑物有關的各種形式,解決技術與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無論是小到房屋街道的改造,還是大到城市的發展與規劃。而且廣義的建筑學將涵蓋比單體建筑更加廣闊的范圍,所以建筑理論的發展必須要做到統籌兼顧。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求建筑師成為無所不能的專家,而是需要建筑師加強自身修養,擴大知識面,尋找問題的結合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斷實踐才能進一步促進建筑理論的發展。
4.3建筑理論應當尋求中國特色的表現
系統化的建筑理論觀點所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建筑設計的創造性思維是非線性的,是不容易捕捉到的,它們很難被定性觀察,也很難用相對嚴謹的系統論來闡釋;而廣義的建筑理論由于是正在發展中的科學,而且它涉及到不同階層的社會利益,兼顧到各種矛盾沖突,在學術上要取得進一步發展一樣很困難。
當代前沿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進程在逐步加快,建筑理論的發展需要用新的思維方式來面對新的局面。張欽楠先生曾經說過,工程學是技術學的分支,它的理論是具有全球性和普適性的;而建筑學則同時涉及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個方面,因此它的理論就既有全球性和普適性的一面,也應該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面。最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建筑創作的環境也有了很大改觀,建筑市場生機盎然。而在追求四個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一切向發達國家看齊,已經讓建筑界的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其中大量的建筑設計作品往往只是注重對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西方的建筑體系是經歷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與自我完善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西方的建筑理論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拿來照用,因為它們未必適合中國的建筑發展,也不可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中國的建筑理論發展,必須要顧及到中國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分析,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用早日實現建筑界的現代化為借口,盲目建設,不考慮自然條件與經濟局限,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建筑形象,這種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
建筑理論的創作,應該體現出在工程建設基礎上的人文關懷,它不但應該能夠指導我們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與城市規劃相融合的多層次的理論建構;同時也應該是強調民族地域性,不斷彰顯個性的創作歷程。
5結語
我國的建筑理論發展滯后,究其原因,受兩個方面的影響較多:一是我國既有的建筑理論發展缺失,一直缺乏比較系統的建筑理論研究;二是盲目引進西方建筑理論,習慣于生搬硬套。自有的建筑理論不完善,外來理論又很難本土化,兩種因素綜合作用,就直接導致了建筑理論發展的嚴重滯后。
20世紀人類建筑學取得了巨大發展。要讓建筑理論在新世紀里不斷發展,就必須把現有的成就整合起來,回歸基本的理論,并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創新。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符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理論發展過程,正是應該不斷整合,不斷吸納新知識,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周浩明.生態建筑――面向未來的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2-13.
[2] 顧孟潮.中國建筑評析與展望[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3-24.
[3] 石照.廣義建筑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5-46.
關鍵詞:近代、河南、建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正常發展的歷史階段,具有自身的史學內容。它的趨勢是‘向前邁進、向上發展的’,是中國歷史上變革發生最劇烈的階段之一。因此,近代建筑歷史和近代建筑文化的發展也是整個中國建筑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 國內近代建筑的研究歷史和趨向
我國的近代建筑數量繁多,分布地區廣,建筑風格多樣,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與建筑遺產。中國近代建筑研究保護的探索階段開始于本世紀20年代末,至今沿海城市和一些發達內陸地區的研究較為深入和細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代建筑的研究在發展現代建筑的過程中處于關鍵性的地位。中國關于近代的研究最早出現在梁啟超先生《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1902年)一書里,梁先生將西方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相對應的歷史階段稱之為“近世”。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真正開始近代史的研究。幾十年的研究歷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學者關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較具規模的近代建筑的研究開始起步。由中國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主持下,編輯出版了《中國近代建筑史》的初稿(圖1)和參考圖集。到了1985年8月,第一次全國性研討會“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隨后幾十年里先后在多個城市成功舉行了12次全國性研討會,出版了12本論文集,并且對多個地區的近代建筑做了詳細調查。為更好地從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國建筑學會于1997年決議在建筑史學分會下設“中國近代建筑史專業委員會”,充分反映了我國對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進一步關注。這期間國內關于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的理論文獻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研究成果中,內容主要是針對各個地區的近代建筑的發展,分期和實例作以介紹和概括。
2004年3月國家建設部了《關于加強對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筑規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各級地方政府也根據各地的情況頒布了有關近代建筑保護的相關條例。許多近代建筑的保護項目開始付諸實踐,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近代建筑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也日益受到重視。
2 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現狀
河南地處中原,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建筑文化。近代受益于區位和交通樞紐的優勢,一時繁榮興旺,鄭州、新鄉、商丘、焦作等城市隨之陸續崛起,建筑類型更加豐富。政治上出現袁世凱、馮玉祥等中國近代史上顯要人物,這些都為河南近代城市發展添色增彩。河南雖然現存的近代建筑從質和量上與沿海開埠城市相比有所差異,但做為近代中國中部省份近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有其主要的價值。
河南近代建筑史研究全面展開階段是在1989年——1991年期間。確切的說,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是從1988年撰寫《河南省志•建筑志》(圖2)開始發展的,在當時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國近代建筑史研討會影響下,推動了各界研究河南近代建筑的熱情。到了1989年河南省組成約200人的群眾性建筑史志研究網絡,成立河南省建筑史研究會,并出版了《河南建筑史志》(圖3)[劉征遠主編.河南近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7]。1990年8月,為貫徹國家建設部和文化部共同頒布的《關于保護優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我省全面展開了近代建筑物和建筑活動的調研,通過登記、拍照、測繪,編寫了簡明實錄。到了1992年,雞公山風景區管理局和17個地市建委共同承編了《地區近代建筑史略》、《近代建筑選紀》初稿。
劉炎先生最早在“試論河南近代建筑發展脈絡及其發展遲緩之原因”一問中介紹了河南近代建筑的發展脈絡,分析發展遲緩的原因,勾畫出河南近代建筑史的概貌。清華大學蘇海星在2007年對河南安陽洹上村旁的“袁林”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后,從雕刻、彩繪、材料、建筑等多個方面對袁林進行介紹和分析。而姜傳高所著《雞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囊括了雞公山半個世紀的中西建筑活動及成果,是研究雞公山近現代歷史的基礎資料。到了1995年由河南近代建筑史編輯委員會編纂的《河南近代建筑史》完成,整本書較系統的收錄了河南近代建筑,并提供一些當時建筑活動的基本資料。
對于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過程中許多青年學者經過長期點滴積累近代建筑資料,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調研而作了頗見功力的著述。湖南大學田惠娟的《河南開封地區近代公共建筑研究》論文中以開封近代城市發展為考慮的出發點,通過調查和收集歷史資料,分析了開封近代建筑在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中建筑類型的發展和近代建筑風格上的演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范飛的《開封理事廳教堂研究》論文中對理事廳教堂做了詳細的測繪,并從歷史、技術、藝術、情感和景觀五個方面來發掘理事廳教堂的價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張宏志的碩士論文又以河南大學近代教育建筑為研究對象,從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狀況、近代開封的城市轉型、河南大學與城市的關系、校園規劃以及單體建筑設計等方面做以總結。
從以上概括的國內領域研究成果可看出幾十年來河南近代建筑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所需資料的源途徑比較局限,實地的調查和口碑資料積累欠缺。關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的后備力量也不足,年輕的研究者視野狹隘,知識結構單一,研究領域局限。由于我們基礎理論的匱乏,不能清晰地分析研究對象,政府和普通民眾對近代歷史建筑缺乏判斷,許多近代歷史建筑的價值在得到科學評價之前就消失了。再次,從研究的內容上看,其研究狀況嚴重不平衡。對區域的的研究發掘停留在“典型”層面上,全面性較匱乏,尤其對民居和公建類型的發展狀況研究薄弱。最重要的是沒有注重微觀和宏觀、局部和整體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來推動該研究領域的全面發展。
總的來講,有關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提高,這種提高不僅僅指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式的改進、理論內容及結構的完善、研究角度的轉變,而且更需要史料收集范圍擴大,研究隊伍進一步壯大。只有在這幾個方面都有相當改觀的前提下,關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才能更快地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要研究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建筑,必然與所屬的文化背景密切聯系。本文通過對國內近代建筑,重點是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現狀的梳理和探研,對以后深入研究、繼承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規律,以及對我國現代化城市發展提供借鑒都有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征遠主編.河南近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2] 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