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特殊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2.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與評介
3.陜西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4.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5.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
7.國外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和使用及其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
9.特殊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10.論特殊教育從人文關懷到行動支持走向
11.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其啟示
12.從政策解讀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建構
13.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4.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實施背景、內涵與積極作用的探析
15.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研究可視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研究
17.信息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發展對策探究
18.寧夏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19.中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及地區比較——基于2001-201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相關數據
20.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職業倦怠
21.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2.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師政策比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25.醫教結合: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對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研究現狀與趨勢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財政:歷史、現狀及未來
28.“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基于復合型的內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現狀與發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進展述評
32.美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33.特殊教育應是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先保障的領域
34.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新探
35.中國殘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轉型——福利政策體系化與福利提供優質化
36.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家庭沖突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比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39.醫教結合:特殊教育中似熱實冷話題之冷思考
40.積極心理學視角的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研究
41.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理論依據、相關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43.美國特殊教育師資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
44.普通幼兒園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在園生存現狀
45.中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現狀與對策
47.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研究
49.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
50.特殊教育學科體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
53.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隊伍結構及需求情況調查
54.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55.上海市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57.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與發展規劃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5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標準及發展模式的研究述評
59.浙江省學前特殊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60.韓國特殊教育現狀的研究
6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特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問題研究——人文關懷的視角
63.多學科合作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兼論“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發展政策
64.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6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任職標準的演變和特點分析
66.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基于近十年《中國特殊教育》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6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及對大陸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68.中國特殊教育的投入與產出:基于面板數據的潛變量增長模型分析
69.山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70.澳大利亞特殊教育師資與中國特殊教育師資的比較研究
71.改革開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及現狀研究
72.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視性評估原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73.關于特殊教育教師流失問題的思考
74.美國特殊教育就業轉銜服務解讀及啟示
75.隔離與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變遷與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7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法律的特點及啟示
78.試論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79.醫教結合是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80.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長參與
8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證實踐取向
83.我國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現狀與發展
84.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投入與支出狀況分析及政策建議
85.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述評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87.關于四川、重慶等地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
89.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轉向及其改革邏輯與重點領域
90.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研究的熱點領域與知識基礎——基于CSSCI學術期刊1998-2013年文獻的計量分析
91.社會支持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枯竭與職業承諾之間的調節作用
92.韓國特殊教育法的演變及特殊教育發展歷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職能的轉變
94.質的研究范式與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論的反思與倡議
9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及啟示——基于美國學科教師專業標準
96.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建議
97.教育技術學范疇下特殊教育資源建設研究
98.當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特殊教育安置體系資源體系科研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特殊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科技、衛生保健、社會保障和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國家文明程度的窗口,這意味著特殊教育的發展需要社會的合力。自1988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以來,我國特殊教育一直在教育部和殘疾人聯合會管理下并行發展。近年來,教育部門與殘聯部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與初等學校以及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統合發展的合力初現端倪。以下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方向進行探索,并提出特殊教育安置體系、資源體系、科研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完善教育安置體系,補償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缺陷
由于各級各類殘疾的影響,特殊需要兒童在身心上無法按照正常的規律進行發展,更無法自然地獲得各種認知經驗,因此越早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干預,就越有利于特殊需要兒童經驗的獲得和認知的發展,早期干預和早期教育對特殊需要兒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缺陷的補償,不僅需要具體的補償訓練,更需要從宏觀的角度作出合理的教育安置。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尚停留在為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提供集中教育的單一培養模式,這將使特殊需要兒童在學齡前期錯失補償認知缺陷的機會,也使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在學業結束后,繼續為社會認知的不足所困擾,造成生活和工作的諸多困難。因此,完善我國教育安置體系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1.早期干預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建立早期教育體系
在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學校教育,尚未延伸至對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的干預與教育。這不僅受制于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程度,也受制于我國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
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的責任,而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目前尚未開展的工作。這需要民政和衛生部門聯合對各社區新生兒進行篩查,確診殘疾后,由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向殘聯部門提出教育需求,再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協調,轉介到特殊教育學?;驅I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最終由民政部門、衛生部門、教育部門和殘聯部門組成評估小組,對早期干預與教育的績效進行評估,從而形成早期教育體系。
2.巡回輔導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建立融合教育體系
目前,我國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安置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學校,這不僅制約了特殊需要兒童與主流社會的融合,也限制了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我國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安置體系應作出適當的調整以滿足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需求。市級殘聯部門、衛生部門、教育部門和民政等部門需要聯合成立“融合教育指導小組”和“融合教育督查小組”,從行政上建立對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進行入學評估、安置、教育、督導和績效評估的的融合教育體系,即通過義務教育安置評估,將學齡期特殊需要兒童按照受教育能力的程度分別安置于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專業康復機構進行適合其本身發展的教育或康復訓練。
同時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專業康復機構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特殊需要兒童可以到專業康復機構進行身體機能的康復。另外,經過學習或訓練后,受教育能力有所變化的特殊需要兒童可以重新得到安置,從而實現在最少受限制環境中學習或訓練。
融合教育體系中,特殊教育學校擔負重要的作用。其一,為就讀于普通學校和專業康復機構的特殊需要兒童提供手語、語訓、盲文、定向行走、視功能訓練和感覺統合訓練等專業課教學。其二,對就讀于普通學校和專業康復機構的特殊需要兒童進行巡回輔導,指導特殊需要兒童學習和交往,同時指導普通學校的老師和專業康復機構的工作人員如何教育特殊需要兒童。
3.終身支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因其視覺、聽覺或智力等方面的障礙,在社會認知上處于弱勢地位,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種困難。建立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終身教育體系,是幫助他們正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
終身教育體系可以支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向殘聯部門提出申請,殘聯部門則依據其需求的性質轉介到相應的機構,同時與財政、人事、教育和民政等部門聯合成立終身教育督查組,對教育部門繼續教育機構、企業聯盟培訓機構、殘疾人成功者聯盟培訓機構、職業技能培訓聯盟和專業康復訓練機構等支持單位進行督導與評估,以保證該體系的有效運行。與此同時,殘聯部門還依托各支持單位積極為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提供各種類型和內容的繼續教育,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有義務接受終身教育。
為了保證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提出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以及殘聯部門提供的繼續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終身教育體系中支持單位的選擇和建設十分重要。除了教育部門提供文化上的提升,專業康復訓練機構提供機能上的康復外,還需要企業聯盟和職業技能培訓聯盟對成年特殊需要人士進行企業文化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此外,還需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群體中的成功者為其提供培訓,以保證終身教育體系更具認同性和榜樣性。
二、開發教育資源,建立教育資源體系
教育資源是實施融合教育的基本保障,是補償其認知缺陷的有效手段,同時建立教育資源軟件體系和硬件體系,才能有效地構建開發教育資源的運作機制。因此,開發與建設區域性和全國性教育資源體系將成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1.依托行政力量,建立教育資源軟件體系
特殊需要兒童教育資源的開發,首先要解決如何開發的問題。單憑特殊教育學校的人力物力,只能開發教學性質的資源。要想開發適合融合教育的資源體系,就必須首先依托行政力量,建立教育資源軟件體系。
教育資源要達到補償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缺陷的目的,就必須包括多角度全方位的資源系統,這就需要市政部門協調教育部門、民政部門、殘聯部門、文化部門和旅游等部門的力量,聯合成立資源開發組,整合開發教學、生活、輔具、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資源,創造特殊需要兒童平等認知社會的資源環境。
2.借助軟件體系,建立教育資源硬件體系
特殊需要兒童教育資源的開發,還要解決開發什么的問題。教育資源硬件體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基本的教育安置,而且包括安置后教學實施、教學設備、教育儀器和教學用具等教育資源的開發,還包括助視輔具、助學輔具、生活輔具和工作輔具等輔具資源的開發以及體育場館、學習場館、康復場館和運動場館等社會資源的開發。
良好的軟件體系,是建立教育資源硬件體系的基礎。教育資源硬件體系的建立,需要以市政部門協調殘聯、民政、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門聯合成立的資源開發組為平臺,整合開發各類資源,以滿足特殊需要兒童認知補償的各種需求。
三、研究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特征,建立視障科研體系
各級各類障礙給特殊需要兒童造成的最大影響是認知的缺陷,但也形成他們特殊的認知方式,例如盲生以聽覺、運動覺和觸摸覺等感覺通道進行認知。為了更好地提高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的能力,特殊教育學??蒲惺紫葢搹奶厥庑枰獌和J知特征進行研究,然后根據研究結果開展學科教學,從而建立有效的視障科研體系。因此,建立多模式的校際聯合科研體系也將成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1.聯合高等師范院校,開展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研究
通過對近五年教育類期刊特殊教育論文的檢索,分析其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等情況發現,特殊教育所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基礎理論和學科教學方法上,有關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研究為數不多,且多為高等師范院校所做,特殊教育學校尚不具備獨立從事專業心理學研究的基礎。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該與高等師范院校聯合研究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特征,全面探索特殊需要兒童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知特點,為提升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教學奠定基礎。
2.建立特校聯盟,開展學科教學研究
通過對近五年教育類期刊特殊教育論文的檢索發現,特殊教育所做研究缺乏基于特殊需要兒童認知原理的教學實驗研究。為了從認知源頭上彌補特殊需要兒童的認知缺陷,提高學科教學水平,特殊教育學校應該把與高等師傅院校聯合研究的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特征作為理論基礎,聯合其他特校合作研究學科教學,從而形成符合特殊需要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各學科教學方法,提升特殊教育整體水平。
四、發展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功能,構建社會服務體系
特殊教育隸屬于基礎教育,但其社會功能遠不止接納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及特殊教育咨詢與指導。特殊教育學校同樣應當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成為服務社會的教育資源,成為融合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獨特的生命教育功能,將成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值得思考和嘗試的方向。
1.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發揮特校社會服務功能
特殊教育學校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應發揮其生命教育的功能,完善“生、老、病、殘、死”的生命教育過程,成為社會“以殘育人,育人不殘”的生命教育基地,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的功能。
在特殊教育學校內成立生命教育基地,可以讓普通學校的青少年學生和社會人員通過體驗特殊需要兒童生活,參加競技比賽,欣賞文藝演出以及參與藝術創作等活動感悟特殊需要兒童的生命價值,并對自己的生命意義進行深思,從而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發揮特殊教育學校社會服務的功能。
2.建立專業義工組織,提升盲校社會服務水平
通過生命教育活動,可以甄選優秀的普通學校青少年學生和社會人員,將其組建成專業義工組織,并協助后期參加生命教育人員參與教育活動,將有利于發揮生命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也有利于提高后期參加生命教育人員對教育活動的參與度和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度,進而整體提升特殊教育學校社會服務水平。
[關鍵詞]特殊兒童;特殊教育;特教模式;學校建設
[中圖分類號]G6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39-02
我校是縣教委直屬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肩負著對全縣適齡聾啞兒童實施義務教育的責任。如何把聾啞兒童教育好培養好?學校如何發展?這是我校歷屆領導不斷思考、探索、實踐的問題。
一、以生為本,探索教育發展
作為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社會、家長、主管部門對我們的要求并不高,但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卻深知肩上的責任并不輕。我縣特殊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受家長觀念和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90%的聾童接受完義務教育就會直接進入社會,沒有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特殊教育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必須為聾童能適應社會生活做好知識、技能、交往、品格等全方位的準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確立了“以人為本,育殘成才”的辦學宗旨,在“以愛施教,整體育人”辦學理念指導下,探索特殊教育發展之路,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逐步構建起了“素質養成,康復矯治,從業關懷”特教模式,有效推進了特殊教育。
二、育殘成才,實踐特教模式
定位決定思路,理念支配行動。十多年來,我們堅持圍繞教育質量中心,抓安全穩定和隊伍建設兩個重點,突破語言訓練和職業技術兩個難點的“122”工作思路,著力實踐特教模式,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爭創重慶市一流特殊教育學校。
(一)突出質量中心地位,增強學生素質
1.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IEP),讓教育有的放矢。個別化教育計劃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是特校根據聾童的身心特征和適應正常社會的實際需要而制定的針對每個聾童的具體教育方案。每個學生來到學校時,學校都首先摸清學生身體生理狀況、智力狀況、主要的身心缺陷和異常行為、目前的教育學習狀況,以此為基礎,確定學生的教育目標,規劃學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確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教育教學措施,有的放矢實施教學。
2.讓常態化的教科研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是以教研為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突破口,根據教學需要開展常態化的教學研究活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如針對教學手語不全和自創手語不規范的問題開展“校本手語的整理與創編”研究活動,著眼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開展“‘三段232’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研究。二是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提高學??蒲兴?。學校參與了教育部課題“三殘兒童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的研究,開展了縣級課題“聾生與家長、健全兒童、社會有效溝通方式研究”“聾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課題研究活動。學校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不斷進步,先后在《西部特教》《現代特殊教育雜志》等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文章20多篇,所寫論文在健康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大賽,重慶市一、二屆特殊教育論文大賽中多次獲獎30余次。
3.在“三生”理念下開展德育工作,提升聾生“四自”能力。學校堅持以德育為統帥,加強學生心育工作。近年來,學校德育處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提升。學校德育處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有計劃、分階段、有步驟地對聾生加強行為習慣、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教育,按月開展“生命的起源”“學會管理自我”“學會學校生活”“這事兒我能行”“遇事要樂觀”等“三生”教育主題活動,鼓其生活之勇,教其人生之道,育其生存之技,啟其發展之能,使之不斷成長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自食其力、殘而有為的現代社會人。
(二)突破語言訓練與職業教育難點,確保學生發展
1.開展語言康復訓練,促其回歸主流
一方面,學校將有殘余聽力和部分語言能力的學生組成語言訓練班,通過專門的聽力言語訓練和個別矯正,發展其口語表達能力和看話能力;另一方面,對聽力、語言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學科授課學習聾生第一語言“手語”促進其寫話能力的發展,掃除聾啞兒童溝通與交流的障礙,為聾啞兒童鋪平回歸主流的路。
2.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助其自食其力
為了特殊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學校除了搞好文化課教學之外,對學生的從業給予關懷。一方面,扎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在沒有專業職教師資的情況下,通過“校企結合”“校店結合”的模式,實施服裝裁剪與制作、美容美發、軟陶等職業技能培訓,讓每個學生走出學校時都有一技之長,實現適齡學生能就業。另一方面,爭取建立學生實習基地,開拓職后追蹤教育,學校對已就業學生開展教育跟蹤,針對在企業中出現的一系列不適應問題進行教育引導,使之就好業。目前,已畢業的六屆63名學生,除12人繼續學習,其余51人分別在重慶長生彩印廠、長壽渝達六星廠、涪陵宏聲紙箱廠、水天坪工業園區等處就業,月均工資2000元左右。
三、立足自立,推進特殊教育
今年,在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年活動中,我校進一步深化辦學理念和特教模式,確立了創建“自立教育”特色學校的目標,擬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用自立教育理念全面統領學校的工作,努力構建校本化、特色化的自立教育理論、目標、管理、教育、教學、教材、教研、教養、文化、社團、評價十一大體系,提升師生的自立意識、自立能力,形成學校自立教育品牌。讓學生自立可以說是每一個特教老師的希望這也是特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在辦校的過程中之中,需要將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作為重要目標。與此同時,需要立足于學生與學校的特點,強化養成教育,讓學生能夠逐步珍愛自己、尊重他人,成為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因此,需要制定出貼近學生需要并且能夠對學生一生產生影響的相關準則,利用多種活動來開展養成教育,并有效落實各種教育形式。
現代特殊教育需要我們在辦學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理念,從多方出發,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讓特殊兒童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之中得到“愛”的熏陶,讓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師資隊伍不斷壯大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發展非常迅速。1913年,全美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15人,1950年有1000人,1970年上升到5000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數迅速突破20000人。到2000年,全美學校心理學家大約有22000至25000人。與此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比率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步增長的。1934年,這一比率為1∶60000,1950年為1∶36000,1986年增加到1∶2100,2000年大約1∶2000,2002年大約為1∶1800。此外,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呈現女性化趨勢。在過去三十年時間里,女性的比例上升了30%,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1]。1971年,在全美學校心理學家中,女性占59%;1991年占65%;2002年已經達到70%[2]。這或許與學習心理學專業的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上升有關,有研究表明美國學習心理學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高達80.5%[3]。
(二)課程體系全面系統
美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養以“科學家―實踐者”模式為主,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申請者要進入美國學校心理學會(NASP)和美國心理學會(APA)認可的學校心理學專業學習。學校心理學專業核心課程包括五個方面:心理學基礎課程、教育學基礎課程、心理診斷與干預、心理學統計與研究方法、職業心理課程等。其中心理學基礎課程包括人類學習理論、行為的生物學因素、行為的社會及文化因素、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教育學基礎課程包括特殊學生的教育、學習輔導技術、學校管理與運作等;心理診斷與干預包括心理教育測量、行為矯正技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青少年性格測量、咨詢會診、神經心理測量等;心理學統計與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統計學、心理測量學、項目評估等;職業心理課程包括心理學史、學校心理學家的任務和職責、職業道德與服務標準等,從而構成了全面而系統的課程體系。
(三)專業訓練要求嚴格
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養,除了設置完備的課程體系外,還對專業訓練和實踐非常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達到專家(是經過碩士學位以后的學習,但得不到博士學位的一種稱呼)水平,最少需要54個小時的受督導實習、一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見習期”。要達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個小時的受督導實習、一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見習期”[4]。事實上,在碩士、博士學位的課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導的實習期。在規定的實習期內,學生們由實習單位的職業學校心理學家給予指導,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時,實習期為10~12個月[5]。還有些州和地區有更嚴格的標準,強調獲得資格認證需要2年督導下的實習經驗(3000小時),其中至少有1500小時是在博士后進行的[6]。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完善
(一)內容豐富全面
美國學者認為,心理健康的實質內涵是重在健康而非僅指心理,只有包括身體、精神、心理、生活態度以及環境適應等各方面在內都是健康的,才是真正的、完整的心理健康。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內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的實質決定的,其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生活指導、磋商等。心理健康咨詢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咨詢;為每個學生建立詳細而系統的累積性檔案,以記錄其智力、興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測量結果、學業成績、嗜好、健康狀況、家庭歷史背景、經濟狀況、社會實踐經歷等內容。生活指導著眼于個性、個別差異和個體需要,是正規教學的補充手段。它幾乎涉及學生和社會需要的各個領域,如職業、學習、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際等,還有提高性、補救性、開拓性以及考試和質疑的指導等[7]。磋商主要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家庭和學校聯系及合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監護人)面對面工作,解決學生在學習和學校適應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和問題,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心理咨詢服務、社會技能訓練和行為管理策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要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危機情境,如父母分居、離異、失去親人和自殺事件等[8]。
(二)服務領域廣泛
隨著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美國心理健康的服務領域也越來越廣泛。1945年,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后,服務對象開始轉向公立和私立學校,并以公立學校為主;服務領域從過去的中等學校擴展到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教育階段。服務對象從以學生為主,擴展到家長、教師和學生監護人等。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傳統的任務是對“問題”學生進行能力和學業成績測驗,然后把他們“歸類”到不同性質的特殊教育班。隨著學校心理學科的不斷完善并根據社會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和作用也逐步拓寬到為學生、教師、家長及整個教育管理系統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心理教育測量、心理咨詢、學習輔導、與教師或家長之間的咨詢會診、項目評估和學術研究等。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方法豐富
(一)實施途徑多樣
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渠道豐富多樣。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運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還通過學校青年服務中心、校園生活滲透、社會服務和健康圖書館等途徑。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主要在健康與體育課程、德育課程中滲透。美國學校沒有為全體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學課程,但一些學校在社會學科的選修課中開設了心理學課,如心理學入門、文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這些課程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增進對人類行為的理解以及提供更好地應對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技能;為學生今后可能從事行為科學的職業或專業的工作而提供知識儲備;使學生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解決有關學習、壓力及情感問題[9]。心理健康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幫助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和家庭危機能力。一般建立多功能活動場所,有游戲室、閱覽室、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家教、個別與團體輔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技能培訓等服務,并幫助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還針對社會問題、藥物濫用、酗酒家庭兒童和天才兒童成立專門的應對小組。青年服務中心主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咨詢、輔導等服務,但更注重利用社區資源對學生進行干預。也經常組織學生為社區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通過與社區的合作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10]。
通過校園生活滲透健康教育意識,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開辦各類學術活動,倡導學校追求的目標和價值,以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思維。第二,校園文藝及體育活動。美國學校有許多學生文體活動協會和俱樂部以及各類興趣小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自立、自信、開朗的人格品質和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第三,全校性活動,即通過校慶、國慶等節日慶典和入學、畢業儀式等活動,培養學生愛校、愛國的精神。社會服務就是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義務服務,提供與社會聯系的機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境治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慈善工作等活動,增加對社會和國情的了解,使學生對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更加具體化,彌補校園教育的不足。美國大學大多設有健康圖書館或者健康資料中心。其目的是拓展心理健康服務途徑,提高服務質量,通過提供最新、準確的知識,幫助學生作出正確、健康的選擇[11]。此外,學校診所也能提供心理健康測評、心理咨詢等服務,還有些社區和學校聯合組織提供補救性學習計劃、家長教育服務、心理健康服務等心理援助活動。
(二)方法獨特有效
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除了運用個別咨詢、團體咨詢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外,還有些比較獨特的方式。例如,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是指學校學生相互之間對需要心理健康指導的同學給予一定的幫助或服務,從而最終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調適,從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爸虚g聯系者”是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爸虚g聯系者”是從不同群體的學生中選取的學生代表,讓他們每年參加訓練課程研討活動,接受各種心理健康相關的培訓。他們通過提供個人幫助和組織校內開展廣泛的活動來幫助同學們的心理健康?!芭筝呅睦砘ブ币彩菍W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芭筝呅睦砘ブ卑ㄅ筝呅睦碜稍?、朋輩調解、朋輩伴讀等。朋輩心理咨詢是受訓和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盡量少或者不給建議,提供傾聽、支持或其他幫助。例如,哈佛大學就成立了“13號室”、“反應”、“回響熱線”、“共同熱線”等學生心理咨詢組織。朋輩調解是學校從學生中選拔出的朋輩調解員,依靠溝通和調節技巧為有沖突的學生雙方提供第三方的介入和幫助,有效地解決問題。朋輩伴讀是從高年級、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挑選出來的學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訓和督導后,為低年級、學習能力弱或身體殘疾等特殊困難的學生提供學習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問題等方面的朋輩輔導[12]。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迅速
(一)學術組織不斷增多
1945年,學校心理學成為美國心理學會(APA)第16分支,標志著美國學校心理學分會(APA-16)正式成立。1969年,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NASP)正式成立。這兩個學會組織都是全國性學術管理機構,其職能主要為全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務。1978年APA和NASP兩個組織在APA會議上首次進行主席會晤討論合作問題,在1980年的春山會議上討論學校心理學家的從業領域及其作用,并在1981年的奧林匹亞會議上共同討論學校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學校心理學的學術組織機構也日臻完善[13]。1992年美國中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成立了自己的組織――中學心理教師協會(TOPSS)。此外,還出現了不少相關學術組織,如美國人事與輔導協會(APGA),該協會在1953年吸收美國學校咨詢協會的基礎上,于1993年更名為美國咨詢與發展協會(AACD)。
(二)學術期刊不斷創辦
1963年,全美第一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期刊《學校心理學雜志》創刊,1964年創辦《學校中的心理學》,隨后一系列刊物陸續誕生,如《學校心理學文摘》(1972年,現名為《學校心理學評論》)、《國際學校心理學》(1979年)、《專業學校心理學》(1986年,現名為《學校心理學季刊》)。另外,還出現了其他相關專業雜志,如《特殊兒童》、《學習困難雜志》、《心理教育評價雜志》等。美國國家和各州學會都有自己主辦的學術期刊,每年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和各種培訓班[14]。1992年美國咨詢與發展協會發表了《孩子是我們的未來,2000年的學校咨詢》發展規劃,成為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1996年,中學心理教師協會創辦美國第一份專門研究中學生心理的雜志《惠特曼心理學雜志》。
(三)政府投入不斷增長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隊伍不斷擴大的同時,政府投入也在不斷增長。1936年,政府提供大約250萬美元給各州作發展心理輔導的經費,1958年通過的國防教育法案第五條第一項規定,每年提供1500萬美元作為地方學校加強心理輔導工作之用;第五條第二項還規定,每年提供近700萬美元用于各大學培訓輔導人員。從1959~1969年聯邦政府支持各州及地方發展學校心理輔導與咨詢的經費約達18700萬美元。在美國,資金最雄厚的就是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這個機構成為心理學研究最多、最大的資助機構,資助數額巨大,有些項目資助金額達幾百萬,個別的連續資助項目甚至達到上千萬美元[15]。1999年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財政預算是8億5千9百萬美元。其中83%用于國內的院外研究(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是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25個機構中的一個),13%用于院內研究,4%用于管理[16]。
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格認證規范
(一)認證標準嚴格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資格認證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專業化的必由之路。美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資格認證制度包括培養機構資質的認證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資格認證兩個層次。培養機構資質需要得到美國學校心理學會(NASP)和美國心理學會(APA)認證。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協會(NASP)召開的塞耶大會是一次對學校心理學專業訓練規范化最有影響的大會。當時只有28所大學設有學校心理學專業,其中僅10所大學有資格授予博士學位。在1960~1980年間,學校心理學專業大量增加。到1999年,全美國已有218所研究生院設有學校心理學專業,其中五分之一的學校心理學專業能授予博士學位,其余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和學校心理學專家資格證書[17] 。美國心理學會(APA)堅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獲得博士學位,并要通過資格認證考試,才能獲得APA認可的資格。而美國學校心理學會(NASP)的資格認定相對寬一些,除博士外,非博士也可以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博士學位包括碩士與專業工作者兩類,專業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大學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訓練的人員。
(二)認證體系完善
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資格認證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州強制的資格認證,一類是國家水平的自愿的資格認證[18]。州的資格認證由州政府的教育部和心理學審查委員會分別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資格審查和執照頒發。每個州的資格認證標準差異很大,但一般都要滿足教育、考試和督導下的實踐經驗等三個方面的要求。教育要求主要是指要求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心理學碩士及以上學位并獲得執照的可以在督導的指導下開業??荚囈笫侵菡M織的EPPP(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考試,有些州還會加試法學、倫理學等。此外,資格證書和執照都有不同檔次的,有全國通行的,有州內通行的,這主要根據申請人學位水平、經驗和各州的規定來確定。國家水平的資格認證是由國家咨詢員認定委員會負責,有職業、老人學、心理健康、學校和成癮五種專業資格,申請者須提交包括知識、訓練、督導、經驗和繼續教育等方面的檔案資料及其真實性證明[19]。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低標準是獲得心理學或相關專業碩士及以上學位,有兩年研究生畢業后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包括在督導指導下的實踐經驗),通過國家咨詢員考試,并且還要求繼續教育和遵守有關的倫理標準。
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監督管理嚴格
(一)評估作用日益突出
美國特別重視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對輔導方法和測驗技術進行研究和鑒定,以便驗證學生輔導的有效性,并促進學生自身的不斷完善[20]。1957年美國聯邦政府就頒布《國防教育法》,指定學校要推行輔導及評估計劃。隨后由于經濟條件縮減了預算,效能責任的要求也被推到突出的地位,凡使用了經費的輔導項目,都要用一定的標準去評詁,以測量出該項目完成的效果。雖然目前對輔導工作的評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如在定量評估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很難作精確計算的,除了正規的工作時間,他們還得利用下班之后以及晚間、周末和假日的時間工作。在定性評估方面,無論是進行個案輔導或是小組輔導,都較難確定多長時間才可以獲得預期的效果。盡管如此,美國仍然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工作評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評估模式[21]。
(二)倫理規范逐步完善
心理學工作者的倫理問題由1947年成立制定倫理標準的委員會而正式開展。1951年《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發表了心理治療與咨詢的倫理學法典,后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最后于1953年定稿為“心理學工作者的倫理標準”。1990年,再次討論把倫理學標準修改為“心理學工作者的倫理學原則和行為規范”,它包括介紹、前言及總的原則。具體內容包括能力、正直、專業及科學的責任、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關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會責任,期望指導心理學工作者達到的最理想的專業水平[22]。美國心理咨詢協會制定的倫理規范提出了避免傷害、表明專業能力、避免非法利用、表示尊重、保守秘密、知情同意、社會公平和公正七條基本原則[23]。美國還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來規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1946年頒布的《國民心理衛生法》,1997年美國學校咨詢標準協會頒布了《國家學校咨詢標準》[24]。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思想道德建設視野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05BZX064)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為姚本先教授)
注釋及參考文獻:
[1]Reschly, D. J.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us of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0,29: 507~522.
[2]佟月華.美國學校心理學家職業特點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5,(8):57~61.
[3]Cuetis, M. J., Grier, J. & Hunley, S. A. The changing Face of School Psychology: Trends in Data and Projections for the Futur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4,33(1):49~67.
[4]王宏方.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培養過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5]于魯文.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與現狀.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3):71~73.
[6]Jorm AF. Specific reading returdation and working memory: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3,74: 311~342.
[7]彭正軍.美國大學生生涯輔導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8(3):45~48.
[8]邊保旗.美國學校心理輔導的發展歷程及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12):5~7.
[9]禹瑛.中美兩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1~39.
[10]肖F嬋.在整合中發展――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化趨勢評析.外國教育研究,2005,32(5):32~35.
[11]李明忠.美國一流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06,(1):34~38.
[12]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13]殷建華.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及啟示.鐵道師院學報,2001,18(1):47~52.
[14]景懷斌.美國心理學的若干發展趨勢及思考.國外社會科學,2001,(3):25~28.
[15]Reschly, D. J. , Ysseldyke, J. E. Paradigm shift: The past is not the future. In A. Thomas & J. Grimes(Eds)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Bethesda,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2,3~20.
[16]羅躍嘉,買曉琴.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介紹.心理學動態,2001,9(1):88~94.
[17]周正.美國中小學的心理輔導.基礎教育參考,2003,(1):24~27.
[18]江光榮,夏勉.美國心理咨詢的資格認證制度.中國臨床心理學,2005,13(1):114~117.
[19]Catherine B, Darlene AB. Visual Processing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stimuli in adolesc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9,32:58~71.
[20]陳華衛.中日美中小學健康教育的比較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 ,(12) :37~41.
[21]孫少平.國外學校心理輔導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述略.現代教育論叢,1994,(5):36~40.
[22]趙靜波,季建林.美國心理治療和咨詢的倫理學規范及其管理.中國心理衛生,2003,17(4):236~237.
[23]張愛蓮,錢銘怡.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調查及與美國相關調查的比較.中國心理衛生,2007,21(1): 55~61.
[24]常雪梅.美國學校心理輔導的發展與特點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