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學與研究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與研究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化學實驗探究題已成為中考化學學科的重要題型之一。實驗探究題既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考察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題要求較高,區分度也很好。

                        化學實驗既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和靈魂,又是理解知識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中考考察的重點內容。近年來,化學實驗探究題已成為中考化學學科的重要題型之一。實驗探究題既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考察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題要求較高,區分度也很好,成為近年中考題的熱點,這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上好實驗課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為了省事,在講到實驗時,僅停留于“紙上談兵”,“講”實驗,“畫”實驗。有時實驗“畫”都懶的畫,直接用課本投影或讓學生看課本圖示。這就使得學生是索然無味“聽”實驗,“背”實驗。對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不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回答問題。而是聽老師“說”現象,記現象,得結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上好實驗課非常重要。我們盡量將實驗課放到實驗室進行,邊做實驗邊講解。必要時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問題讓學生自己提。讓他們自己從實驗中尋找答案。這樣效果會很好。這既體現現代學生的特點,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借助實驗可以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驗能力。

                        二、遵循課程標準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對教材中的探究性進行創新。

                        中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化學學科考試內容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編制試題,活而不偏,適度開放。加強以實驗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學探究性實驗內容的時間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探究性實驗內容有所側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重點突破并有時創新。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圖1所示是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

                        圖1圖2

                        實驗過程:

                        第一步:將集氣瓶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并做好標記。

                        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現水被吸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容積的1/5。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

                        (2)實驗完畢,若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1/5,

                        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你認為改進后的優點是:。

                        將課本實驗進行改造和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質”的飛躍。為學生做好實驗探究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來掌握科學知識。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使用體現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專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多老師仍按傳統的教學思想去教學,對新課標準的要求視而不見,在實際教學中仍是以講授、灌輸為主教學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題地位。以下是我聽一位教師的課堂片段探究CO2與水的反應實驗。

                        老師:取兩支試管,在A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問學生石蕊試液顏色是否改變?

                        生:沒變色,仍為紫色。

                        師:在試管B中加入幾小塊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迅速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將導氣管伸入試管A的溶液中。大家觀察一下紫色石蕊試液顏色是否變化了?(演示實驗)

                        生: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

                        師:紫色石蕊試液為什么變成了紅色?(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

                        生: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

                        師:給試管A加熱至液體沸騰,大家觀察一下顏色是否有變化?

                        生:紅色又變成了紫色。

                        師:紅色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沒有碳酸了。

                        師:碳酸是否穩定?

                        生:不穩定,受熱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這樣的實驗探究乍一看進展非常順利,而且師生雙邊活動、課堂氣氛都很好。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實際上仍是老師起主體作用。實驗是老師做的,問題是老師提的,現象也是在老師提示下學生回答的。這樣的教學實際上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就像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感冒藥—感冒膠囊,換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膠囊,從外觀名稱看,好象是新藥,實際仍然是以前的老藥。而新課程理念提倡的是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講授灌輸式教學,變成師生先一同進行原理學習,然后由學生自己尋找裝置,師生共同設計實驗,然后學生自己親自操作。實驗結束后進行交流與討論,總結出實驗結論。這樣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聯系現實生活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由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知識的化學課程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教學思想的化學課程轉變。近年來的中考題注重體現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研值和學科特點,體現化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足于學生發展和實際需要,將生活實際與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得化學知識與經驗。

                        生活中,處處是化學,留心身邊的生活現象,把教學研究的視角延伸到生活當中去,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課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風雪襲擊了我國南方地區,在抗擊暴風雪的戰斗中,融雪劑發揮了—定的作用。小明現有一包某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已知它由碳酸鈉、氯化鎂、硫酸銅、氯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

                        [提出問題]該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到底含有什么物質呢?

                        [查閱資料]含鈉元素的物質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時會產生黃色火焰。

                        [實驗探究]下面是小明設計的探究實驗,請你幫他完成。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①取少量融雪劑,加水溶解

                        得無色溶液

                        不含物質

                        ②另取少量融雪劑,滴加稀硫酸

                        無明顯現象

                        ③向該融雪劑的水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含有氯化鈉

                        [反思和評價]

                        (1)寫出③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融雪劑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劑有很多危害,例如會腐蝕道路、橋梁。請你再舉一例。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在實驗探究教學中切實從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高度,提高對化學實驗探究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化學實驗探究的教學研究,努力提高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4)

                        第2篇

                        [2]在2006年10月,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于南京大學舉行,由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邏輯學會、江蘇省邏輯學會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由南京大學張建軍教授負責,參與學者百數十余人,規模盛大。會后并將論文與大陸頂尖至學術刊物《哲學研究》??l表,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會議。2006年10月28-30日,“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邏輯學會及江蘇省邏輯學會聯合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與西南大學邏輯與智能研究中心協辦。這是繼2002年6月在臺灣大學召開“首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后第二次邏輯學盛會,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13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會議。在大會開幕式上,南京大學副校長張異賓、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張家龍、江蘇省邏輯學會會長張桂岳、臺灣哲學會創會會長林正弘、南京大學邏輯所所長張建軍先后發表講話,充分肯定了邏輯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意義和本次會議的歷史地位。與會學者圍繞如下主題展開了熱烈、融洽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第三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2006年10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后第三次邏輯學盛會,來自祖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香港2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6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了會議。臺灣哲學會創會會長林正弘教授、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洪裕宏教授、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張家龍教授、南開大學崔清田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兩岸邏輯學者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振興中華邏輯事業。中國邏輯思想史的考察和研究在我國學界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本次會議上,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的元理論與方法論問題得到了特別的關注。南開大學崔清田教授在題為“關于張東蓀的‘邏輯與文化’”的主題演講中,揭示了張東蓀“邏輯與文化”思想的核心:“把邏輯當作文化的產物,用文化來解釋邏輯”,探討了張東蓀圍繞這一核心思想所闡發的四個問題:研究和說明包括中國邏輯思想在內的中國思想特性的方法、制約邏輯發展的基本要素、邏輯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以及中西邏輯的差異。

                        第四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2009年7月30日,“第四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在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通識科及倫理學文學碩士課程和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邏輯室和中國邏輯學會協辦。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6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了會議。

                        第五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第3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研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這一課程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長期以來,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教學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理念上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授為主,考核方式上以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單一閉卷考試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規格與要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來,懷化學院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針對傳統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弊端,開展了題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研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的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種“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問題中心、課堂內外聯動、突出實踐”的全新教學模式。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課堂內外的聯動效果。經過四年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生的學習效率及綜合能力素質均得到明顯提高?,F就本課題的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作一闡述。

                        一、研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研究式教學,又稱探究式、發現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究,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內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與認識。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的約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現代科學的發展表明,知識不是某種孤立的自我完善的東西,而是在生命的維持與進化中不斷發展的東西,因此,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疤骄俊笔侵黧w在某種不確定的情境中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索的結果。除了約翰•杜威外,西方還有許多學者也從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學及學習,如布魯納的認知心理理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威特羅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布魯納認知心理理論,在教學方法上主張發現法。認為僅僅傳遞教材內容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發現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創設問題情境,發現或提出問題;二是針對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三是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假設;四是根據實驗結果,得出最后結論。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實質上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重新組織或轉換人類已經發現的知識,并獲得新的領悟的過程。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學習的動機,并能確定自己學習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性發展的條件是“自由”。這種“自由”是指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和發現,能夠對一切現存結論進行質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發展的方向,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方便學習的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皮亞杰有關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的,其主要觀點有四:第一,知識建構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外部信息的意義并不是由信息本身決定的,而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間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第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第三,注重學習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學習被視為一個動態過程,即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這種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沖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在沖突階段,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則積極地搜索原有的認知結構,為認知結構的轉換奠定基礎。在建構階段,由于沖突引發學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態,學生對沖突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學習和思維策略解決沖突,實現沖突過程的同化和順應。應用階段,學生通過練習,鞏固和完善新的認知結構,順利實現遷移。第四,強調合作與協商會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二、古代文學教學新模式的主要內容

                        經過四年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我們建構了一種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問題中心、課堂內外聯動、突出實踐的研究式教學模式。探索出了一種符合學生實際、提高學生古代文學素質和專業綜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理念上突出了學生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目的上著眼于學生的能力素質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在考評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外輔導也重在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圍繞著問題教學,我們一方面調整優化了教學內容,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將知識點分解為以單一知識點為主的問題、以綜合分析為主的問題、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問題等,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特點確立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師講解的方案,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突破了傳統滿堂灌式的單一講授方式,采用討論式、報告式、解答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開展教學活動;在考評環節上,制定了以檢測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考核標準,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機制。在課外學習輔導上,建立了學生自學、導師制、專業校園文化活動三位一體的學生課外學習輔導模式。

                        1.修訂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涉及到上下幾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時間跨度大,內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學史家均采用的是編年體式的編寫方法。在編寫的過程中,雖然均有所取舍,有所側重,但是因為內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簡的古代文學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頭。而要在260余課時的時間里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確不容易。因此,課題組根據學生的實際,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將教材內容分解為以單一知識點的問題,以綜合分析為主的問題,以及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特點確立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師講解的方案,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唐代文學中“杜甫”一章的教學為例,關于杜甫的生平行實的知識,基本上是已經專家學者考據定論的,這些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確定為單一知識點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再花時間講解,可布置學生在課外預習。而關于杜甫的思想與創作風格之間的關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則屬于綜合分析類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而一些目前學界尚有爭論且沒有定論的問題則屬于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的問題,如《長恨歌》的主題等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可以發動學生去認真思考,廣泛收集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出具有獨立的研究性報告,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召開課堂報告會。通過以問題為中心來優化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哪些問題應該精講,哪些問題應該略講,哪些問題應該交給學生來解決,哪些問題應該由教師來引導,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課題組緊緊圍繞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突破了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探索出了討論式、報告式、解答式的課堂教學方法。討論式就是將傳統“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練習”幾個環節改成了“課前準備—課堂討論—教師總結”的課堂結構,學生可以隨機發言,互相啟發思維;報告式主要是針對“以培養創新性能力”的問題,由教師布置論題,發動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出論文或報告,學生在課堂上以報告的形式交流,學生或教師加以點評;解答式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前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選擇重點問題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枚乘的《七發》時,設計了兩個綜合分析的思考題:(1)楚太子病有何癥狀?根源是什么?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癥狀是什么?有何危害?(2)從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發》,到漢樂府及唐詩、宋詞中的飛蓬、浮萍、游魂,再到《紅樓夢》中的富貴閑人和魯迅筆下的畸零人、零余人,這一系列文學形象之間有什么內在的關聯和相似的本質特征?這兩個問題屬于綜合分析性質的問題,它的特點在于將文學作品的同類人物緊密地聯系起來思考,既緊扣課堂教學的內容,又不拘泥課堂教學的內容,上下溝通,前后映照,給學生留下了廣闊思考的空間。學生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討論很熱烈,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建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多元化測評體系

                        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心智理論為基礎,初步建構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古代文學課程考核機制:一是建立“知識+能力”的考核目標。在期末考試中,調整試卷結構,增大分析實際問題的內容和專業綜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時成績考核中,將學生課外的課程活動項目一并納入課程平時成績,如將學生在古典詩文吟誦比賽、古典文學名著讀書報告會、學生研究性課題、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或作品鑒賞文章等方面的表現都納入課程平時成績。二是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調整了期末閉卷考試與平時成績的比例,將期末考試成績降低到50%,平時成績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實由閉卷考試、課程作業、課堂表現、默寫背誦、課外活動項目等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合理設計《平時成績登記表》,將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和課外活動項目進行如實記錄,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镀綍r成績登記表》分“課堂表現”“上課出勤”“課程作業”“默寫背誦”“課外活動項目”“其他”等欄目,基本涵蓋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方面內容。平時成績的構成,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變化,如課堂表現,有的教師根據上課回答問題、與教師互動情況給分,有的教師還專門設計了課堂回答問題登記表、學生學術報告登記表,對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如實記錄。課程作業,有的是專題小論文,有的是古文翻譯、有的是課堂問題提綱,有的多者兼有。還有一種做法是將古詩文默寫從期末考試中獨立出來,進行強化,每學期快結束時各任課老師都要組織一次全班的默寫,將其記入平時成績。課外活動項目主要登記學生在課外自學與專業活動中的表現,如文學名著讀書活動獲獎、公開發表古典詩詞、古典詩文吟誦活動獲獎等體現古代文學綜合能力的項目,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權重分數綜合考慮。

                        4.建立了學生自學、導師制、校園文化活動三位

                        一體的課外輔導學習模式學生課外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學的補充,也是研究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這一環節基本上處于自然無序狀態,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全依靠學生的自覺性。而在研究式教學模式中,則通過有明確指向性的自學及教師輔導來規范這一重要的環節,構建了學生自學、導師制與校園文化相結合三位一體的課外輔導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課外學習的自然無序狀態。從學生的自學角度上說,因為我們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即布置思考題,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報告、討論,并且還將上課的表現與成績掛鉤,這就促使學生不得不在課堂之繞教師布置的問題查閱資料,閱讀文獻,形成初步的意見,從而規范了學生的課外自學,使學生課外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提高了課外學習的效率。導師制目前是許多學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種重要的課外輔導方式,說明這種課堂之外的以小范圍為單位的學習輔導方式已經為社會所廣泛認同。導師制固然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課外輔導方式,但是,其效率還在于如何去實施。如果僅僅有其形式,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或者不能堅持落實,所謂的導師制也只能是有名無實。而我們在構建研究式教學模式時,特別注重導師制的落實,將其作為研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不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導學生的人數、研究輔導的方向,開展活動的形式及要求,同時還制定了系統的監督評估方案。課題組的成員們積極性很高,不僅按要求積極落實,而且在輔導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顯。

                        如一位教師將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作為課外輔導的重點,并選擇了其比較熟悉的領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文本的閱讀作為輔導的重點,首先為學生制訂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輔導計劃,每個學期研讀與討論兩部作品,先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反復閱讀文本,對重點情節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筆記,然后在此基礎上將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羅列出來(僅限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而其他參考資料以及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涉及到的問題不在此之列)。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對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礎上,由學生提議召開第一次研討會。研討會由小組長主持。其基本環節是:首先由教師查看筆記,從學生所摘錄的筆記來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然后就文本的細節提出一些問題,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類似《三國演義》中在潼關棄袍斷須的人物是誰,《儒林外史》中是誰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對生僻的問題。然后,學生將梳理出來的問題公布出來,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清理,篩選出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提交大家討論,學生就這些問題發表意見。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評,然后布置學生將自己的意見撰寫成為小論文,在下一次討論會上宣讀交流,教師給出成績。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提出了許多精辟的問題,如討論《儒林外史》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濃煙滾滾之際,情急之間,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親?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而且在過去也沒有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盡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一方面說明這位學生讀書十分認真細致,同時,也說明對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討論《金瓶梅》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兒這一形象在嫁給西門慶前,性格很潑辣,也很不守婦道,而嫁給了西門慶后則變成了一個溫柔守婦道之人,前后性格差異太大,人物塑造出現了明顯的敗筆。這一問題提出來后,在小組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形成了明顯不同的兩種意見,一類認為是敗筆,而另一種認為不是敗筆,而是成功的塑造,因為作者在描寫李瓶兒性格變化時,繳足了鋪墊的筆墨。這些討論很精彩。課外導師學習輔導制使學生受益頗多,對文本的反復閱讀與研討,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使他們培養了一種學習的方法,增強了他們從原始文本、原始文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他們從課堂上聽教師的講授印象會深刻得多。

                        經歷了導師制輔導的學生,撰寫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幾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為選題發愁,因為日常的閱讀與研討已經為論文的選題、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剛才提到的那位討論《金瓶梅》的同學,其畢業論文選題是《論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敗筆描寫》,這一選題就是由閱讀《金瓶梅》生發出來的,很自然。專業性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主要選擇古代詩文吟誦比賽及古代詩文默寫比賽兩種形式,開展這兩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它看似與研究式教學關系不大,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作為一名中文系的學生,對文本的正確把握無疑是最重要的。他們通過不斷的吟誦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舉手、顰笑的揣摩之間更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體驗式的研究學習。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四年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我們取得的成效是很明顯的。第一,教師們加深了對研究式教學方法的認識,增強了以改革促發展的意識。第二,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程的興趣明顯增強。開展研究式教學以來,學生主動與教師配合,上下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程的興趣增強了,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明顯提高了。第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專業綜合素質明顯提升。2008年以來,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申報主持了“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共7項,學生發表古代文學論文8篇,有近200人畢業論文選擇古代文學課題,其中10篇論文獲得懷化學院優秀畢業論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研究生,以上項目的比例遠遠高于本專業其他課程。

                        四、存在的問題

                        第4篇

                        隨著開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視角也越來越開放了——我沒有停留在“完成對整合的論證”上,我開始思考:這樣做的教學論意義是什么?因為,這一階段以來,我一直在學習思考著建構主義的理論、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朦朦朧朧地感覺到了這些理論對我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將作文與研究性學習相整合的教學論意義是什么?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開始思考“教學”的理論問題。在華東師大的圖書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兩人合著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原理.教學策略》一書,如獲至寶一般。書中介紹的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的觀點,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啟示。

                        該書介紹說:羅杰斯把心理咨詢的方法移植到教學中來,為形成促進學生學習的環境而構件一種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羅杰斯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一個促進這的作用,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個人關系,促進學生的成長。這種教學過程以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為目標,通常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確定幫助的情景,即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感情;

                        第二,探索問題,即鼓勵學生自己來界定問題,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見識,即讓學生討論問題,自由地發表看法,教師提供幫助;

                        第四,計劃和抉擇,即由學生計劃初步的決定,教師幫助學生澄清決定;

                        第五,整合,即學生獲得較深刻的認識,并做出較為積極的行動,教師對此要給與必要的支持。

                        讀這段話的時候,我大致地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教師是促進者,是幫助者和指導者,這是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角色的變化。也有一些言語到現在也沒弄懂——“接受學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當時,我在筆記中加了重號,但現在也沒悟得其中的意思。不過,“情景”、“問題”、“計劃”、“幫助”這些關鍵詞,是我深入地從教學理論的角度來認識了研究性學習。同時,“非指導”一次,是我重新認識了作文教學:作文,一定要教師來指導如何寫嗎?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隱隱約約地想到了“學習情境”的問題。任何學習,都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自己來主動學習?

                        整合以后,研究性學習基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本身是一個情境,同時,研究性學習又是一個標大的情境,是這樣嗎?

                        第5篇

                        摘要近年來,口述史越來越被史學界所重視。隨著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逐步得到發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斷豐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學研究中的應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當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討口述史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學研究中的運用。

                        關鍵詞口述史教育史學研究方法

                        1 關于口述史的回望與發展

                        口述是人類傳遞經驗、傳承歷史最古老的方式。廣義地說,它始現于遠古時期歷史文獻大量出現之前,人們通過口頭轉述將歷史流傳下來,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等即是,后由于文獻的日益豐富和后代史學家重視文獻而衰落。狹義的說就是通過訪談、口述搜集歷史資料的一種傳承、回歸歷史的活動??谑鍪纷钤绠a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當時建立了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協會,是最早的兩個口述史研究中心。

                        2 口述史的功能與運用

                        口述史對歷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谑鍪芬环矫婺軌驗闅v史學提供生動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還能糾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見,最主要的就是它推進了史料的搜集,這是最重要的工作,為未來史學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口述史作為教育史學的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它還具有哪些功用呢?簡要的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3 口述史面臨的挑戰

                        當代口述史學在短短的五十年內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可謂是一場口述史學運動。但就整個口述史學界而言,也的確面臨著很多的挑戰??谑鍪穼W發展最大的挑戰就是口述史的真實性問題。因為口述史學是建立在回憶的基礎之上的,而記憶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記憶的不可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受訪者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其次,便是由于懷舊主義和個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記憶。第三,口述者的記憶受到現實及生活經歷的影響,造成口述者個人心理的變化。其次就是口述歷史工作中的法律與道德問題??谑鰵v史是一個容易沾惹是非的領域,因為它除了敘述一般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對他們的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卻滲透著極強的個人好惡。還有一點就是口述歷史雖然是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交際過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對第三者的褒貶性評價,當這種評價一旦公開,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孫后代的抗議,嚴重的就有可能牽扯到法律訴訟的問題。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國不斷升溫,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論著也不斷涌現,在接下來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4.1 加強對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論探討

                        當今時代,學科間交叉與融合日益密切與頻繁,我們必須要加強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論上的探討,尤其是與之相關研究間的關系探討。

                        第6篇

                        摘要近年來,口述史越來越被史學界所重視。隨著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逐步得到發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斷豐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學研究中的應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當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討口述史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學研究中的運用。

                        關鍵詞口述史教育史學研究方法

                        1 關于口述史的回望與發展

                        口述是人類傳遞經驗、傳承歷史最古老的方式。廣義地說,它始現于遠古時期歷史文獻大量出現之前,人們通過口頭轉述將歷史流傳下來,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等即是,后由于文獻的日益豐富和后代史學家重視文獻而衰落。狹義的說就是通過訪談、口述搜集歷史資料的一種傳承、回歸歷史的活動??谑鍪纷钤绠a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當時建立了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協會,是最早的兩個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們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時就已經有對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等事件實地的調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國內學術界逐漸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這一點在史學界也有所體現。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紀80年代時北京大學張繼謙對西南聯大的口述采訪,及北京大學歷史系楊立文先生在1996 年開設的口述史學研究課程。此外,近年來還出版了幾本口述史專著在史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定宜莊所著《最后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編的《讓女人自己說話》(三聯書店,2003年版)等。中國的口述史學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2 口述史的功能與運用

                        口述史對歷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谑鍪芬环矫婺軌驗闅v史學提供生動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還能糾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見,最主要的就是它推進了史料的搜集,這是最重要的工作,為未來史學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口述史作為教育史學的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它還具有哪些功用呢?簡要的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可以填補重大歷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經歷等沒有文字記載的空白,印證文獻資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許多重要會議、紅軍長征、井岡山根據地的開創及當時在白區的活動等。(2)讓傳統史學的面貌煥然一新,普通平民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為歷史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探究領域。比如婦女兒童狀況、秘密組織等。(3)口述史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方法應用于研究歷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來愈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它打破了課堂與社會的界限,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

                        3 口述史面臨的挑戰

                        當代口述史學在短短的五十年內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可謂是一場口述史學運動。但就整個口述史學界而言,也的確面臨著很多的挑戰??谑鍪穼W發展最大的挑戰就是口述史的真實性問題。因為口述史學是建立在回憶的基礎之上的,而記憶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記憶的不可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受訪者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其次,便是由于懷舊主義和個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記憶。第三,口述者的記憶受到現實及生活經歷的影響,造成口述者個人心理的變化。其次就是口述歷史工作中的法律與道德問題??谑鰵v史是一個容易沾惹是非的領域,因為它除了敘述一般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對他們的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卻滲透著極強的個人好惡。還有一點就是口述歷史雖然是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交際過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對第三者的褒貶性評價,當這種評價一旦公開,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孫后代的抗議,嚴重的就有可能牽扯到法律訴訟的問題。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國不斷升溫,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論著也不斷涌現,在接下來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4.1 加強對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論探討

                        當今時代,學科間交叉與融合日益密切與頻繁,我們必須要加強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論上的探討,尤其是與之相關研究間的關系探討。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與教育自傳、教育回憶錄

                        一般來說,自傳和回憶錄是以個人回憶為主要內容,以個人自身的成長為主要線索的一種文體。概括地說,二者都是個人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種回顧。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則是建立在當事人的回憶基礎之上的一種研究范式,當事人的回憶只是為了更清晰地來說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內容。

                        4.1.2 教育口述史與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與教育敘事研究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但二者之間依然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別。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敘事研究并不是必須要利用訪談的方法,但訪談法卻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須的。其次,從研究的主體看,教育敘事研究既可以存在兩個主體,也可以僅存在單一主體。而口述史研究則至少要有兩個主體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從研究內容看,教育敘事研究與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間有一個極為顯著的區別:教育敘事研究所敘之事,都是以說明問題為根本的;而對教育口述史研究來說,研究內容的真實性是我們最先要保證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口述史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方法應用于研究歷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來愈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課堂與社會的界限,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把之前的靜態課堂轉變成為一種動態的課堂。在國外,口述史不僅被用于語言、音樂、化學等各學科的教學,同時也被用于教育教學效果的評估,尤其是對于那些比較抽象的教育內容的效果評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們一方面應該多多借鑒國外的這些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則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發揮,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來推動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就當前而言,我國的口述史研究還僅限于應用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比如抗日戰爭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學。接下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類似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廣到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評價中,以便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楊祥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透視[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05):47-58.

                        第7篇

                        關鍵詞:新課標;素質教育;中學數學;創新

                        我們常為一個頗為尷尬的話題爭論不休,那就是我們參加中學生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往往是摘金奪銀。無限風光,而我們的這些高材生經過大學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為止卻始終與諾貝爾獎無緣?!案叻值湍堋?,這是我們不愿承認卻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楊振寧先生回顧在美國的學習、生活時說,他的老師泰勒教授幾乎每天都提出一些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十有八九最終站不住腳,但剩下的一兩個問題往往能引出新的發現、新的創意、新的發明,把課堂變成學生好奇心的引發地和自由發問的場所,應該是優秀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要適應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形勢,滿足社會全面多元的需要,我們實行了多年的傳統數學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繼續因循守舊,單純地傳授知識而不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與國際數學教育的距離將會越來越大。突破傳統的數學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數學教學方法,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質,已是我們目前中學數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是在充分吸收國際課程改革經驗和我國數學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的,它拓寬了數學領域,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情緒體驗,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徹中學數學教育新課程標準,對于改變當前中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改變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將起到十分現實而積極的作用。教師作為實施新課改,落實新課標的主體力量,是新課標的執行者、實踐者與研究者,每一項教學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師的積極參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廣大中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改中去,迎接挑戰,與時俱進。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中學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苯M織者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引導者是指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敖M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新課標讓我們的數學教師由一個單純的“演說家”變成了身兼數職的“總導演”。因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數學教師,在許多方面必須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目前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師對教材、教參有較多的依賴性,隨著課程綜合性伸縮性的加大。一個中學數學教師如果只是滿足于課本知識的傳授,那么這對于學生還是教師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課程標準給教師留下了能夠發揮的廣闊空間,他們可以不拘泥于課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書,而且要會設計和開展課程,懂得如何教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處于動態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標準的既定模式,教學工作必然是永遠充滿著未知因素,永遠需要研究的態度。

                        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墩n改》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掌握數學學科知識,還需要掌握數學教育理論、科學藝術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知識。只有獲得比學生更豐富詳盡的信息和資料,才能吸引學生多樣的興趣,應對新課程的教學。比如當前蓬勃興起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學生充分發揮認知主體作用、學會學習、使知識和技能內化為素質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其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將教學引向深入。加強對一些落后地區的數學教師和一些老教師使用多媒體或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的培訓,應該被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列入議事日程。

                        二、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

                        《課改》中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是適應新課程的一項措施。教師與學生都屬于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在交流中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逐步轉變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通過真誠交流,讓師生關系成為培養學生人格健康與和諧發展的場所。以期實現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態度的全面發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角色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地觀察,認真地感受學習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并給予恰當的指導。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課程中的課堂學習內容,將不僅是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必將融合其中。將使教師高高在上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中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與自己已有知識的聯系,營造一個互相合作激勵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表達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悅。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正確計算、邏輯思維、數學語言、數學解題、識圖畫圖、分析教材、組織教材、板書設計、制作教具的能力,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數學教師還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備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的能力,具備課程的設計、整合開發的能力,具備廣泛利用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

                        《課改》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發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怎樣歸納得到的。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給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有中學數學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就探索出了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把握好、引導好的前提下,讓學生走上講臺,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此舉對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義深遠的。

                        第8篇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與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但從中亦可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二文,則對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作了比較有份量的論述。照王俊秀與江燦騰的說法,這兩人在環保思想上的研究,不僅是對西方知識界“環境范型”的思想回響,而且也可以視為此一領域在臺灣地區的先驅性研究。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筆者主要根據上述三篇論文所提供的資料,對此略作介紹。所用資料,悉據從國際互聯網下載的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所建佛學資料庫電子文檔,特此志謝!

                        佛教思想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所謂“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檢驗人類社會現象的觀念及假設,可用來提供一種世界觀或宏觀視野。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認為“科技萬能”,人類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長無限論”一再被認為是人類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種表現。在這種“環境侵略思維”籠罩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創造物質文化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文明化”,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人類對其他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并體會到“萬物之靈”有可能會變成“萬物之零”。(王俊秀、江燦騰)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標。從此環境污染不再只是“臟”的問題,更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轉移”(paradigmShift)乃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王、江的論文首先介紹了四組對比的觀點:一、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二、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轉移”觀念,可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如何從“成長范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范型”(NEP)的思考和體認。

                        回顧戰后近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環保思想,則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錄學專家蔡念生,從1950至1980年,在各種佛教刊物及報章雜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護生與戒殺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結為《如是庵學佛賸語----護生百講》、《如是庵學佛賸語----鳥獸春秋》,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從環保角度對放生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則要遲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釋圣嚴在《人生》第62期發表《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在《人生》第67期發表《請勿隨意放生》。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未進一步提出如何保護生命或生態的問題。

                        在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影響下,佛教界相繼出現了釋傳道、釋昭慧和楊惠南等幾位重量級的佛教環保健將。傳道法師不但出資拍攝“反(對政府興建)五輕(工廠)”的錄影帶──《凈土的吶喊》,而且為文呼吁佛教要組織“環保護生基金會”。他認為唯有這樣,才能“破除‘經濟奇跡’的政治神話,糾正偏頗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龍在內的)塑膠垃圾”。他的這一呼吁,已經能夠把抗爭的矛頭指向資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識到從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別渡”,來得重要。(楊惠南A)至于昭慧法師,不但創辦“生命關懷協會”,更實際投身第一線從事護生和戒殺的工作。她在各種報章、雜志上撰寫的環保文章,現已大部分收在《浩蕩赴前程》(臺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強權》(臺北∶法界出版社,1994)兩部新書里。此外,像《福報新聞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報導關于環保的問題。

                        楊惠南于1994年發表《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對臺灣佛教界的環保工作從理論上進行反思。他認為以“預約人間凈土”為號召的慈濟功德會和以“心靈環?!睘樘栒俚姆ü纳轿慕袒饡?,雖然在環保工作上成績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論依據:(一)在實際的環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樹,未能觸及污染臺灣環境的兩大污染源∶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以及已與資本家利益結合的政府。(二)在環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內)心”輕“(外)境”的傾向;也就是說,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貪、嗔、癡等煩惱)的去除,卻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氣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與清理。論文尖銳地指出:重“心”輕“境”的環保理論,乃“預約人間凈土”和“心靈環?!敝杂兴H、值得商榷的原因。楊惠南呼吁:建立一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乃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而且,為了對治重“心”輕“境”這一古來即已形成的錯誤理念,此時此地甚至應該提倡重“境”輕“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態學。(楊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經費的補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與環保保育》一書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濃縮和修訂成為《從宗教生態學看臺灣佛教界的環保觀及其實踐之道》的專論,提出六點“未來生態新典范”:1.對自然的高度評價;2.普遍的同情心;3.謹慎周密的計劃以防止風險;4.經濟成長的極限;5.日益求新,崇尚興革;6.新政治觀。以此作為思考的參考座標,然后企圖進一步結合佛教的教義,以建立“佛教生態學”。文中批評“臺灣佛教環保意識的覺醒又落后臺灣社會十年”,建議盡速地整理佛教環保的文獻,具體意見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義與環保生態觀的匯通。如“緣起”與“深度生態學”的比較;“依正不二”觀與自然環境保護或環境權的匯通;“八正道”與“后設經濟學”的比較.....等等,都應納入佛教環保的基本文獻內。

                        (二)佛教的環保福利事業??蓞⒖继啤斗ㄔ分榱帧返姆绞?,擬定條目,細加分類,每類有述意、有經證、有詮釋、有引申,以方便參考與查閱。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體事例。重新整理各僧傳居士傳,選出具體環保事例,以為參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與環保生活法則的比較。環保必須落實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則,大都合乎戒律所規定者,尤其是菩薩戒,更可給從事環保的資源與啟發。(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楊、林兩教授的論文后,認為兩人對佛教界環保思想的批評意見,雖然都是援引西方現有環保理論觀點,卻不忘在佛教傳統教義里,尋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說明佛教傳統的生態理論,確實含有和新的“環境范型”理論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積極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沒有深論。好在這次研討會上,楊、林兩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論文,對上述觀點作了進一步展開。

                        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

                        據楊惠南自述,他所寫的《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觀學派“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的”性空緣起”理論,以及瑜伽行派“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阿賴耶識緣起”之教理,說明內“心”與外“境”的一體性。但該文口頭發表時,評論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結論“外在世界的清凈,乃內心解脫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并不具有強而有力的說服力。因此,本文是對林朝成批評的進一步回應,分作《維摩經》〈佛國品〉的“凈土之行”、“凈土之行”的兩層意義、嚴凈佛土∶成佛的必備德性、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四大部分,試圖透過更多的經證,說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態學,乃佛教經論的本意。

                        一、《維摩經》〈佛國品〉的“凈土之行”

                        不管是“預約人間凈土”或是“心靈環?!钡沫h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維摩經》〈佛國品〉中的凈土思想之上∶“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崩?,在“心靈環?!钡倪\動當中,曾把“不說謊”、“生氣時念佛”、“開車時不要趕路、搶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等純屬內在心靈修養的德目,當作是環保的德目。楊惠南認為,這種重“心”輕“境”的環保理念,乃是當前臺灣佛教環保運動的主要盲點,出于對《維摩經》的斷章取義。楊惠南詳細解釋了這段經文的來龍去脈。釋迦回答寶積菩薩問“菩薩凈土之行”,首先原則性地指出“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然后是展開“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種修習“凈土之行”的德目。在對十七種德目的長段說明之后,緊接著有一小段經文∶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p>

                        在這段引文當中,最后的兩句,乃是被稱為“唯心凈土”的有名經句,為一切重“心”輕“境”之環保理念的經據和理據基礎。然而,引文一開頭,一直到“是故寶積”一句之前,還說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凈”等十三個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發行;(3)深心;(4)意調伏;(5)如說行;(6)回向;(7)方便;(8)成就眾生;(9)佛土凈;(10)說法凈;(11)智慧凈;(12)心凈;(13)一切功德凈。

                        二、“凈土之行”的兩層意義

                        在這十三個修行次第當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別注意。排列在前的第⑼是“佛土凈”,而排列在后的第(12)則是“心凈”。從它們的排列次序看來,外在的“佛土凈”,顯然比內在的“心凈”更加必要而根本。這意味著∶“佛土凈”是“心凈”的“(原)因”,而不是“(結)果”。也就是說,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凈,那么,內在的心中煩惱也就無法徹底地清凈。只要“境解脫”,那么,緊跟著也就“心解脫”,乃至徹底的解脫成佛,“一切功德凈”。因此,《維摩經》〈佛國品〉當中的凈土思想,應該有兩層意義∶

                        (1)如果想要“心解脫”,就必須“境解脫”:亦即,如果要讓內心的煩惱徹底去除,那么,必須先讓外在的世界清凈無染。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凈”等十三次第所顯示的凈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脫”,就必須“心解脫”:亦即,如果要讓外在的世界清凈無染,那么,就必須先去除內在心靈里的煩惱。這是“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句經文所顯示的凈土理念。

                        三、嚴凈佛土∶成佛的必備德性

                        在唐·玄奘所譯的《說無垢稱經》〈序品〉中,提出“嚴凈佛土”的譯名,鳩摩羅什所譯的《維摩詰經》〈佛道品〉,也曾說“常修凈土”,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凈佛國土”或“莊嚴凈土”都是同一概念。這樣看來,“凈土之行”確實有兩大類別∶(1)往生既有的凈土,這是《阿彌陀》、《藥師》等經所闡述的;(2)嚴凈佛土,這是《維摩》、《華嚴》、《摩訶般若》等經所弘傳的。然而,不管是從佛典的經據,或從實際的理論來說,眾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間,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普渡眾生和嚴凈佛土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單單強調“普渡眾生”,而忽視“嚴凈佛土”的作法,是不夠、有所偏差的。

                        四、從“境解脫”到“心解脫”

                        楊惠南在文章最后說,依照理想的狀態,目前臺灣佛教的環保運動,應該建立在心與境平等、眾生世間與器世間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之上。為了對治曲解《維摩經》(佛國品)中“心凈則佛土凈”的經義的偏差,建立一個強調“境”清凈或“器世間”清凈的佛教生態學,似乎來得更加重要。這是作者之所以強調從“境解脫”到“心解脫”的原因。

                        心凈則國土凈──關于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

                        林朝成認同楊惠南的《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認為此文的問題出發點,正是從佛教在政治、經濟、社會的保守心態的批判出發。要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解決社會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和它的社會結構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調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態與環保都不只是科技問題,而是人文問題,或是決策的問題,并含有價值觀和信念。對佛教生態觀的思考,正是從價值觀和信念的層次,提出它的關聯學說的內涵。他在“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上所提交的論文,即以“心凈則國土凈”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態學涵意,并嘗試說明其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指出佛教界環境關懷該有的自覺。(林朝成B)

                        一、“心凈則國土凈”的困境

                        林認為,楊惠南在《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關切的在于應然性或義務性的論據,也就是道德的強制性,以提供環境保護的必然性?!皟舴饑痢蹦酥痢皣劳潦焐笔墙饷摮煞鸬牧x務性條件。那么,正確的解決“心凈則國土凈”的困境,便是建立“內心”與“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態學。從此一理論基礎來看,對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義,有二點規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則: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態觀不能是理性的直線式思考,必須透過緣起法對非直線體系的直觀才能產生。那么,佛教的生態觀有進一步發揮緣起觀的解釋范疇,衡定其中道觀的適用潛能,這對教義的內部體系該有重新評價的積極作用。

                        其次,資源耗竭和環境壓力等許多問題,產生于經濟和政治權利的不平等。生態的問題因其關聯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現的問題更為深入。缺少對國家、帝國、科技或資本真正深層的批判,將人類關系的復雜網絡化約成簡單的、抽象的、科學的圖像已成為深層生態學被批判的焦點(參見李慶鋒譯∶《深層生態學評論──對基進環境主義的一次挑戰》,刊于《臺灣環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態觀便不應避免“境”的構成特征∶人類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對于政治、經濟與社會反應出的意識型態與實際的權力運作,得從心與境的雙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國土凈”的生態學涵意

                        根據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國土凈”至少有以下兩個內涵∶(一)在器世間,使一切存在在優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二)在自他關系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清凈的人生理想于世間。如果把它轉化成生態學的涵意,則是∶(一)維護生態系的完整性與良好的運作狀態;(二)建立和維持一個能夠健全運作的社會。那么,國土凈的最切合實際的行動,莫過于能夠使生態系充滿活力與使社會永續長存。從永續社會的觀點,可以提供清凈國土三個主要內容:

                        首先,清凈國土的生態圈(地球)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網,人類對生態圈負有保護的道德責任與義務。換句話說,即對清凈國土負有強制性的義務。

                        第二、生態學重視多元化的價值。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大自然與社會的平衡和諧,并非由機械化的標準,而是由有機的分化而達致的。就社會來說,不斷增長的統一是從不斷分化而來的,一個延伸的整體是它的組成的多元化和充實的產物,因此,永續的社會必然是多元的社會。

                        第三、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生態運動主張∶學會降低物質需求,比起過度的消費物質產品將提供更多的實現形式。降低量、提升質的生活將會讓心靈與精神得到更多的實現空間。而這種主張和佛教經濟學相符合,即通過最佳的消費方式,使人獲得最大的滿足。佛教經濟學是為未來經濟學與生態學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凈”的生態學涵意

                        佛教的教義,歷來重視凈化我們的內心,掃除貪、嗔、癡三毒,使心靈解脫自在,尤其是無我的教義,去除人的占有心態,不執著而透顯解脫自在的生命境界,對比于甘于素樸的生活方式,更具改變生活方式的潛能。就生態關懷做為內心凈化的論題,可以更清楚說明“心凈”的生態學涵意。生態關懷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情心,將此同情心推廣至⑴其他種族、⑵其他物種、⑶祖先及后代子孫的幸福,以確保生態圈的活力與社會的永續存在,這便是生態關懷的宗旨。

                        贅論

                        佛教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境由心造”,我們人類所生存其中的環境,并非機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時反應出人的道德自覺與宗教實踐的“人化自然”。因此,在宗教的終極關懷下,生態學有著積極的批判潛能和重建現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廣博視野,理應為現代生態學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石。就佛學的第一義諦而言,在“心”與“境”的關系中,“心”無疑是第一位的。楊惠南、林朝成等學者所提出的“心境并重”乃至“境”先“心”后的提法,須落實在世俗諦層面上看,而且多少還帶有“矯枉必須過正”的憤激之情。筆者曾經指出,人間佛教具有三個層次:社會適應,社會關懷,社會批判。楊、林等學者所批評的臺灣佛教界的環保思想,恐怕與佛教界對世俗社會的過度適應不無關系。如果避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運作,那么“心靈環?!币活惪谔?,就變成為環境污染人人有份的各打五十大板,使環境問題無從得到根本解決。因此,佛教必須進入到社會批判的層次,才能使佛教的社會關懷真正成為可能。

                        佛教對社會的關懷和批判,與向社會的學習和適應,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正如林朝成教授在結論中所指出的:“透過社會學習,當能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生態思考,以回應當代的挑戰,至于重視內心輕忽外境的主張,或源于心為絕對的自變數的主張,或源于傳統的單向直線的思考,或源于佛教缺乏社會哲學的中間機制,以做為思想的參照平衡點,這種種可能的原因,透過整體的社會學習,正是重建佛教整體思想的契機?!?/p>

                        參考資料:

                        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楊惠南A:《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凈土”和“心靈環?!睘槔?,《當代》第104期,1994。

                        楊惠南B:《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第9篇

                        愛因斯坦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他本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1929年,紐約猶太教堂牧師H·哥爾德斯坦曾給愛因斯坦發了一份電報,問這位大科學家“您信仰上帝嗎?”并要他用電報回答。愛因斯坦當日就發了回電:“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雹旁诹硪淮位卮鹑毡緦W者的提問時,也作了同樣的答復:“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的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照通常的說法,這可以叫做‘泛神論的’概念(斯賓諾莎)?!雹坪苊黠@,愛因斯坦所信仰的是斯賓諾莎的上帝。這里我們有必要先對斯賓諾莎的上帝的含義作一簡略的考察。

                        在西方哲學史上,斯賓諾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論,即把神和整個宇宙視為同一的哲學理論。泛神論者所說的神,不是指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指存在于世界之內的一切事物的內因,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和諧的秩序。在歐洲哲學史上,泛神論的哲學思想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在古代希臘,泛神論的核心觀念,就是認為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個宇宙是一個統一體,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它無處不在。文藝復興時期,“在達·芬奇的著作里,‘自然’和‘神’往往成為同義語,‘自然’往往代替了‘神’”⑶。

                        到了近代,斯賓諾莎把泛神論發展到了完美的階段,他提出: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實體⑷。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斯賓諾莎把“自然當作現實的神,或把神當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見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來”⑸。由此不難看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實際上是對神學的否定,本質上是無神論。對此,馬克思曾明白地指出,斯賓諾莎的所謂“上帝”就是自然。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在西方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一些自然科學家的心目中,“上帝”已成了“自然”的神圣代名詞,“上帝”就是指和諧的宇宙秩序和永恒的自然規律?,F代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在談到他的信仰時曾說過:我“一向就是一個具有深沉宗教氣質的人,但我不相信一個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談不上相信一個基督教的上帝?!雹仕赋觯骸霸谧穯栆粋€至高無上的、統攝世界的偉力的存在和本質的時候,宗教同自然科學便相會在一起了。它們各自給出的回答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加以比較的?!堰@兩種無處不在起作用和神秘莫測的偉力等同起來,這兩種力就是自然科學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雹俗诮毯妥匀豢茖W都相信有一個主宰世界的力量,在追問這個偉力的存在和本質的時候,宗教同自然科學便相會在一起,但它們對此作出的回答卻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指的是上帝,另一個指的則是世界秩序。

                        泛神論者把上帝還原為大自然的這一哲學思想,對我們理解愛因斯坦和西方一些自然科學家的,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對和諧宇宙秩序的贊美和敬仰,原本就是一種觀念和感情的混合物,它是對尚待發現的神秘的宇宙規律的一種信仰。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對為之獻身的偉大目標,必須抱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這正是廣義宗教感情的心理基礎。愛因斯坦認為:“在一切比較高級的科學工作的背后,必定有一種關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這有點象宗教的感情?!雹趟堰@種感情稱作“宇宙宗教感情”。在《科學的宗教精神》一文中,他深刻地剖析了科學家的這種宇宙宗教感情。他說:科學家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所感到的狂喜和驚奇,因為這種和諧顯示出這樣一種高超的理性,……這樣的感情同那種使自古以來一切宗教天才著迷的感情無疑是非常相象的”⑼。但是,“這種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樣。在后者看來,上帝是這樣的一種神,……可是科學家卻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關系”⑽。顯然,在科學家的心目中,人格化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但宇宙那和諧的秩序、莊嚴的規律、普遍的因果關系卻能激起科學家頂禮膜拜的感情。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東西就是它可以理解?!雹险沁@種發自內心的、對不可思議的、神奇的宇宙秩序的狂熱追求和崇拜,構成了科學家的宇宙宗教感情。這種感情在摯著、虔誠和狂熱的程度上,同宗教徒對上帝的感情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科學家的這種宇宙宗教感是植根于對大自然的認識,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信仰,與宗教徒那種盲從的,無條件的信仰是根本不同的。

                        愛因斯坦對“宗教”這個詞雖不滿意,但又覺得唯有這個詞最能表達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那種九死未悔的感情。他說:“我沒有找到一個比‘宗教的’這個詞更好的詞匯來表達〔我們〕對實在的理性本質的信賴;實在的這種理性本質至少在一定程度是人的理性可以接近的。在這種〔信賴的〕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學就退化為毫無生氣的經驗?!雹兴?,他認為這種感情對科學家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茖W家一旦失去了這種獨特的、寶貴的宇宙宗教感情,也就失去了探討宇宙奧秘的勇氣和熱情。因為宇宙宗教感情,不但表現了科學家渴望認識宇宙秩序的一種追求和向往,更重要的是它表現了科學家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堅信自然界是有規律的;堅信自然界的規律是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對于這一點,愛因斯坦不止一次地強調說:“相信那些對于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雹?/p>

                        “感情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雹以趷垡蛩固孤L的科學生涯中,在他心目中始終占據重要位置的信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說就是斯賓諾莎的上帝和宇宙宗教感情,這是他取得輝煌成就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力量?!坝钪孀诮谈星槭强茖W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雹涌茖W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和認識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只有那些肯獻身于這個崇高目標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到究竟是什么在支撐著他們,使他們歷盡挫折堅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⒃。

                        在愛因斯坦看來,“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⒄。他認為真正的宗教態度,最本質的東西是能夠擺脫自我,超越自我,堅信有超越個人的崇高的價值存在,從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⒅,并能為這種崇高的價值而獻身的思想、感情和信念,而不在于是否企圖把這種信念同神聯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宗教態度和。

                        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為什么會產生類似于宗教的那種虔誠的感情?對這種現象究竟應如何理解?僅僅指出這種感情與宗教徒的信仰的區別是不夠的,還須從科學與宗教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淵源中去尋找答案。

                        科學與宗教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現象,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從本質上看,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科學是唯物的,宗教是唯心的;科學是真實的,宗教是虛幻的;科學是對外部世界的正確反映,宗教則是一種歪曲的反映。但它們都屬一種精神的創造活動,它們之間又有著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關系。正象恩格斯所說:“兩極相通”??茖W和宗教正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樣,在人類認識世界的曲折道路上處于對立統一的矛盾之中,既相互對立、相互斗爭,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對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可從以下幾方面去看。

                        第一,科學和宗教的產生有著共同的認識論根源,都是以觀察和解釋自然現象為其前提的。

                        人類為了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不斷地觀察自然、解釋自然,以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類從一開始就特別關心與其自身的利害禍福有關的事物,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和發展。但原始人類面對自然的威力,既無力抵抗,也無法解釋,就產生了神秘感和恐懼感,產生了對超自然力的信仰和崇拜,由此便產生了宗教。恩格斯指出:“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經歷的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雹椎祟惒粫肋h停留在原始階段,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一些自然現象逐步有了正確的說明和解釋,這就產生了科學。不難看出,宗教和科學的產生有著共同的基礎,它們都是基于對自然的認識和解釋。而且有些基本問題,如宇宙、生命和人類的起源問題,是物質的運動還是一種超自然力的創造?自然界的事物是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運動,還是受一種超自然力的神的支配?意識的本質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還是脫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魂的機能?諸如此類的問題,它們既是宗教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因而,從認識論的根源上看,宗教和科學都淵源于對世界基本問題的解釋。它們產生的共同基礎,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

                        第二,宗教提出的“自然法”概念,對科學的發展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在“自然法”概念中蘊含著“自然規律”的概念。自然規律這一重要的科學概念,并非科學家的獨創,它是從法學和神學中的“自然法”概念轉義而來的,在西方各大語言中,“自然法”和“自然規律”至今仍是同一個詞匯。

                        人們早就發現,自然界是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的,但在這可變性中又包含著不變性或規則性,如日出日落、夜以繼日、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等,人們把自然界表現出來的這些周期性、規則性現象解釋為自然界也受到某種法律的制約,這就是自然法。既然有自然法,就必定有一位神圣的立法者?;浇绦?,上帝就是自然界的創造者和立法者,萬物都必須服從上帝所制訂的自然法,違犯者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近代科學家把上帝所制訂的“自然法”加以世俗化和具體化,并逐步向“自然規律”概念轉化。他們用人們所能理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一概念,并宣稱人們在理解自然法時,不必再依賴神或上帝,只須通過數學語言或數學關系就可理解上帝對自然的創造和立法。伽利略就曾說過:自然之書“是以數學形式寫成的”?!白匀环ā备拍罱涍^開普勒和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努力,到了17世紀已轉化為“自然規律”概念?!暗芽▋菏堑谝粋€一貫地用‘自然規律’這一名詞和概念的人?!雹卮撕?,自然規律概念就被廣大科學家所接受,并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基督教宣揚“自然法”,本意是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客觀上卻啟發了人們對自然的研究,對科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英國著名自然科學史家李約瑟最早注意到了這一歷史事實。他指出:“自然法”概念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密切相聯”(21)。

                        第三,歷史上基督教曾鼓勵人們去研究自然,力圖用和諧的自然秩序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和偉大,客觀上構通了宗教和科學的聯系。

                        中世紀的神學家們,無論是奧古斯丁還是阿奎那,都力圖通過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奧古斯丁說:既然宇宙是上帝創造的,宇宙中的秩序就理所當然地體現著上帝的大智大慧。在《圣經》舊約中寫道:“創造物反映造物主,上帝的榮耀體現在其所創造的事物中?!?22)13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和修道士羅杰爾·培根宣稱:“上帝通過兩個途徑來表達他的思想,一個是在《圣經》中,一個是在自然界中?!?23)他號召人們去研究自然,因為人可以通過研究自然、理解自然而直接與上帝溝通。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便出現了一批既是宗教徒、又是科學家的雙重身份的人,如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等,他們無一不是修道士或僧侶。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的開普勒,本人就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和占星術的信徒,他深信上帝就是根據秩序和規律來給世界奠定基礎的。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努力去發現和證明上帝創造宇宙的和諧。開普勒發現了前兩個定律之后,又苦戰了10年,終于在1619年發表了行星運動第三定律,書名就叫《宇宙的和諧》,可以說,“和諧”是科學家對宇宙有秩序、有規律的一種高度的概括。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西方歷史上形成這樣一種文化傳統:“上帝”創造的宇宙是有秩序、有規律的,而人的職責則是運用“理性”去發現或論證宇宙的秩序和規律。這一信念在漫長的歷史中雖幾經變革和轉換,但它一直影響著西方從古代到近代甚至現代一些自然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活動。直到今天,在一些科學家的心目中,盡管人格化的上帝已不存在,但“上帝”所制訂的“自然法”已通過新的轉換,發展為自然規律的概念,它一直激勵和吸引著歷代科學家去發現它、認識它、解釋它,并成為每個真正的科學家為之奮斗的最高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或許能使我們找到科學與宗教的相互聯系,從而去理解科學家所特有的“宇宙宗教感情”。

                        正文注釋:

                        ⑴⑵⑻⑼⑽⑿⒁⒂⒃《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243、244、244、283、283、525—526、279、282、282頁。

                        ⑶《朱光潛美學文集》第3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頁。

                        ⑷《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Ⅱ,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904頁。

                        ⑸⑹⑺轉引自趙鑫珊:《科學·藝術·哲學斷想》,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134、143、144頁。

                        ⑾轉引自〔蘇〕庫茲涅佐夫:《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98頁。

                        ⒀⒄⒅《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2、188、182頁。

                        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2頁。

                        ⒇轉引《自然辯證法通訊》1985年第6期,第32、31頁。

                        (21)梅森:《自然科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頁。

                        第10篇

                        【關鍵詞】:素質教育;物理教學;科學素質

                        根據物理教學的特點及規律,就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科學素質教育寓于物理教學的分析探討。

                        1、物理教學中的美學教育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結構和性質以及物質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所存在形式的科學。物理學的規律體現了自然界的簡單性、對稱性,和諧與統一性的科學美。因此,展示物理學的美學特征,應是物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千世界看似紛繁復雜,而其背后的自然規律卻具有某種簡單性,而物理學中的簡單之美提示了這種特征,對于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牛頓三定律描述得簡單而完美,建立了經典力學理論。而對于電、磁、光的基本現象,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四個方程把它們完美的結合起來,建立電磁場動力學理論。而愛因斯坦相對論更是物理學的簡單美的完美體現:它是經典力學和電磁學的自然推廣。通過體會物理運動簡單之美,培養學生透過復雜的現象抓住其本質的東西,培養其簡單、執著、豁達的人生觀。

                        對稱性是指一物體或一系統各部分之間比例的平衡和協調,由此能夠產生一種簡單性和美的愉悅,物理學中的對稱性是到處可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正電荷與負電荷的同時存在,正粒子與反粒子等,這其中體現出的對稱性從更高的層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對稱性,與此同時,對稱性原理又是物理學中一強有力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學理論中,有許多我們熟知的物理定律。

                        統一性是自然界和諧性的必然體現。物理規律深刻地反映出這一特性,愛因斯坦說:“從那些看來十分不同的復雜現象中認識到它們的統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小的統一走向大的統一的歷史。如我們熟知的各種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角動量守恒定律等,它們都是在物理學家們追求統一的道路上奮力進取的結果??茖W家們探索真理時所體現的堅忍不拔、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也是物理學中科學美的完美體現。學生們通過對統一性、和諧性的認識,能夠更好的樹立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更好的塑造自己健全的品格。

                        2、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要使學生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作為現代科學技術基礎課的物理課程應提供給一個學生與社會的接口,而其中的關鍵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滲透到教學中。

                        2.1辯證的唯物論思想的滲透。

                        在物理教學講到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天體宇宙,從一把椅子到電場、磁場,它們都具有物質性。從時時接聽的手機闡述,不依賴于我們感覺的客觀世界的物質性。這樣即加深了對場的認識,又使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世界物質性”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講到牛頓經典力學時,一定使學生明白:“只有在宏觀低速條件下才正確,對微觀、高速不再適用”。使學生逐步克服形而上學的絕對化思想,有意識去辯證地思考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2.2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滲透。

                        從物理學中的作用與反作用,矢量的合成分解,原子核的裂變與聚變,都滲透著“對立統一規律”的思想。波動光學中的雙縫的干涉,單縫的衍射以及光柵的衍射。實際上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光的波動性的外在表現,它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又到新的量變交替變化的過程。彈簧振子做簡諧振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交替轉化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很好例證。通過在教學中滲透這些觀點,有利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法思想的理念。

                        3、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科學素質

                        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關鍵之處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學以前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為主,而在大學階段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能力,科學方法和科學習慣。物理教學在培養學生高素質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物理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也是可行的,具有廣泛的內容。3.1科學方法的培養。

                        物理學與自然、社會哲學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如質點模型,剛體模型,理想氣體模型這些都是理想化方法的基本體現,它教會學生學會科學抽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如何處理實際問題,另外,大學物理中的數學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數學作為工具應用于所有學科。物理學是最早使用數學,也是數學應用水平最高的學科。例如剛體力學中的微積分方法,振動與波動中的旋轉矢量法,熱力學中的概率,統計方法等。這些方法幾乎涵蓋了學生未來所要用到所有的數學方法,因此說物理學是高等數學的實驗田并不為過。另外,幾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形成都與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科學方法是分不開的,比如熱力學中幾個重要定律,它們都是通過觀察,實驗得出的基本定律,然后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建立熱力學的知識體系結構??傊?這些科學的方法是學生們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3.2科學精神的培養。

                        在物理教學中,講述物理學史的經典史段,如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通電導線旁的小磁針發生了偏轉,在其它人都沒注意的情況下,他又做了無數次實驗,終于發現了電、磁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通過講解,使學生感受到要善于抓住科學的機遇;又要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正如居里夫所說:“追求科學完美正是追求人生至美的過程?!蔽蚁?這種科學精神的獲得將對人的一生受益菲淺。

                        參考文獻:

                        [1]龍麗紅素質教育中的物理教學[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01)

                        第11篇

                        [關鍵詞]網絡課程、課程設計、遠程教育

                        Abstract

                        Thispaperexplorefromtheteachingconcept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system.ThroughtheimplementingprocessofmodernWeb-Course,wemaketheresearchfromtheangleof“LearningandTeaching”inthedevelopmentdirection,teachingaimandstrategy,concept,technicalpath,exploretools,generalfunctionetc.Wealsoexpatiatehowtousethoughtofdistanteducationcoursedesign,setupevaluationsystemofteachingeffectinWeb-Course;andanalyzetheresult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

                        IntheprocessofdesignanddevelopmentofWeb-Course,weintensifytoestablishteachingresource,itconsistsofdesignprinciplesandbasicthoughts,technicalpath,teststorehouse,managementsystemofteachingresource,developmentsupportplatformofgeneraldistanteducationsystem,developmenttoolsofWeb-Course.

                        Inthepractice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wepaygreatattentiontorenovateteachingconcept,teachingthought,knowledgestructureofteachers,wealsoresearchforcoursematerialpackagewhichconsistofcoursegoal,studyguideline,referencebookandselftest.Innavigatorsystem,thelearnercandeterminelearningcontent,studygoal,adjustlearningprocessandenjoythemoreflexibleandconvenientway.

                        Wealsoestablishtheevaluationsystem,baseonthereflectionmessage,wecanadjustoramendteachingprojectandcontent,teachingmethod,learninggoaltocoursedesignerandteacher.Theevaluationsystemconsistsofself-testofeachunit,teststorehouse,thesis,workshop,seminar,experiment,andinquirybyemailetc.Theevaluationsystemreflectionmakesthewholeteachingprocesstoaclosecircle.

                        Keywords

                        Multi-media,CourseDesign,Web-course,DistanceEducation

                        一、現代遠程教育與網絡課程

                        遠程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大批已參加工作的成人或因為某種原因失去教育機會的成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的群體,在遠程教育實施過程中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他們具有豐富的社會和實踐經驗;有較強烈的求知欲望;有較明確的學習目的及穩定的專業方向,這個群體接受教育成功與否,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遠程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無法進行“面對面”傳統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過特定方法和媒介進行教學實施過程,從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約束,開展教學活動。從單一采用教材、學習輔導書等印刷品以郵寄函授為主形式,到運用廣播、電視等模擬信號傳播,遠程教育在教育技術上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遠程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即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數字環境下進行交互式的遠程教學。因此,把遠程教育架構在當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網上,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并利用計算機網絡視頻會議系統較強的交互性和實時性,使遠程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網絡技術對遠程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直接表現為提供給學習者大量便捷的機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及學習內容,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生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網絡課程可以按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則由教師和學習者共同評價。使傳統的教學由單向轉為雙向,實現了遠程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由大眾化教育趨向個性化教育。遠程教育教學環境的完善,以及高質、高效、滿足個人需要的網絡課程設計和素材庫的建設,無疑對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發展至為重要。

                        依靠現代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的網絡課程教學體系,大幅度拓寬了傳統教育意義上學習者的范疇,教育實施過程不受時間、地點、國界、氣候等影響,網絡上廣泛的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真正打破了明顯的校園界限,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概念,學生能突破時空限制,接受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指導??色@得更豐富、直觀的多媒體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圖書館的資料。

                        總之,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現代遠程教育成為信息時代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充分利用和優化我國教育資源普及與提高全民素質,降低教育成本與全民享有受教育權利的重大任務。其核心是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可以有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分四大類:試題庫、素材庫、課件庫和案例庫;二是網絡課程庫建設;三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四是通用遠程教學系統支持平臺的開發。而網絡課程和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又是重點和核心。

                        1.網絡課程的設計原則

                        網絡課程不是傳統教材的電子版,也不只是教學載體技術問題,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傳統教學大綱、內容體系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制作的公用教學資源。網絡課程的開發通常應遵循下列幾個設計原則:

                        交互性原則:教學軟件既提供學生所需的知識,又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相應的反饋,提供師生討論的條件;

                        創新能力培養原則:采用多種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軟件,達到充分調動學生認知主體作用和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的目標;

                        教學設計原則:不僅要求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先進性,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明確教學的目標,據此設計教學內容的結構和表現知識的方式,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和課程導航技術以及基本教學環境設計。

                        2.網絡課程開發的基本思想

                        ①滿足在Internet上運行的條件,并具備安全、穩定、下載快的特點。

                        ②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表現力,方便學習者學習,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與相關背景資料相鏈接,適當使用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

                        ③教學內容符合課程的內在邏輯體系,內容的組織方法應便于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系統結構。

                        ④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在疑難關鍵知識點上提供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學習內容,并提供練習題、測試題。

                        ⑤交互性強,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需要,對學習內容(如范例的參數等)進行修改,或改變知識點的學習路線。

                        ⑥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使學習者在網絡上執行可視化操作,為學習者的實物實驗作好前期預備工作。

                        ⑦提供課程答疑系統、討論系統、作業系統。

                        3.網絡課程的通用功能

                        輔助教師教學。為教師提供以HTML網頁為主、包括圖形、動畫的網絡教科書。課程內容豐富完整,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部分教學內容。

                        輔助學生學習。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學習路線和學習層次。

                        按節提供自測題,按章提供練習題庫。

                        以Email方式提供個別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問題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問題討論。

                        以MSSQLServer建立學習者數據庫,跟蹤學習者的學習路線和學習情況。

                        以MSSQLServer建立課程數據庫,主要包含知識點及其屬性(難度、區分度、與其它知識點的關聯度)。

                        使用Java訪問數據庫。

                        4.網絡課程開發的技術路線

                        以“知識點數據庫”、“練習題庫”、“學生數據庫”為支撐,以學生Web頁面和教師Web頁為表現形式。知識點數據庫包括課程知識點、難度、區分度、各知識點關聯度;練習題庫包括各題的題型,所屬知識點,分數等信息;學生數據庫包括學生的一般信息,課程學習記錄,測試練習記錄等。

                        5.網絡課程開發工具

                        (1)采用HTML、javascript語言制作課程Web頁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為Web語言編輯器。

                        (2)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動畫。

                        (3)使用Protel繪制電路原理圖,用SnagIt制作成gif圖形并用PhotoShop進一步處理。

                        (4)使用PhotoShop5.02處理圖像。

                        (5)使用Java進行數據庫訪問。

                        三、網絡課程中“學與教”的實踐

                        網絡遠程教育強調運用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技術、系統觀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并尋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因此在幾年的遠程教育實踐過程,我們將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體的使用,關鍵是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更新。因此,網絡遠程教育還必須基于得到教師教學經驗和知識結構的支持。

                        1.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更新

                        為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網絡課程的資源開發,教師在思想觀念上,應突出社會需求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設計、制作、處理教學信息;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情境創設,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設計、強調體現“協作學習”方式,注重基于網絡教學策略設計。也就是,教師在基于網絡的現代遠程教育要充當組織者、控制者、協調者、和指導者等多種角色。

                        2.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

                        面對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將從常規教育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輔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網絡技術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師的角色,把教師從簡單、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過程已不需要教師的參與,由于學生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信息資源的鑒別和測驗成就的判斷等方面都需要幫助,教師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教學過程的組織和監控,幫助學生開展學習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因此,教師在掌握教學設計、學與教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一般教學軟件的使用知識、教學軟件的設計制作與評價知識。也即改變傳統的知識結構,從計算機、美術、音樂、教與學、心理學等各個專業全方位的結合,在網絡課程中貫穿以科技為主導的教育方針。

                        3.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思想和方法在網絡課程中的體現

                        在網絡技術興起之前的,遠程教育一直難以進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動,僅在一些發達國家,建立了基于視頻會議系統的較昂貴的雙向交互系統。在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方面已趨成熟。然而面對網絡課程在遠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將遠程教育課程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體現在網絡課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在網絡課程中課程材料包的組成

                        課程目標:描述應清晰而簡潔,它包括網絡課程學習目標和每章節的學習目標,闡明學生在結束本課程或本章節學習后,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分為基本目標和提高目標;

                        學習指南:考慮到遠程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編寫課程學習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學習指南中應包括對本課程及每章節教學內容的簡單描述、學習目標、難點和重點、例題及解答等,此外還可給學生建議較為合適的學習方法;

                        學習參考書:除教材外,還應該給學生提供學習參考書,并注明每章節相關內容在學習參考書的具置,哪些是必須購買,哪些是可以選擇性購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確定知識的掌握范圍及深度;

                        自測題:遠程教育學生是以自主學習這主,所以學生應對每章節知識掌握情況明確了解,每章節都應有自測題,自測題能夠覆蓋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并附有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

                        (2)充分利用導航系統

                        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學項目和教學信息供學習者選擇。同時,學習者在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目標、實施學習進程的過程中,享受更靈活、更便利的學習機制,學習時間、學習進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強,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看或下載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從常規教學單向、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適應個人的自主化學習或自導式學習方式。

                        因此,在網絡課程中應設計清晰、明確、簡單,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導航系統。從網絡課程網站的文件結構、反映課程目錄層次結構和網狀結構的頁面組織、重要內容的導航點、記錄學生在超媒體知識空間所經理的歷史路徑的歷史記錄等多方面設計導航系統,實現遠程教育課程指導。

                        四、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過程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評價體系。網絡課程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學過程、考試環節實行在線監控,正確反映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信息,并對以上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并反饋給網絡課程設計者、指導教師,才能及時對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進程等進行調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觀規律,建立網絡課程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幾年的遠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對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我們認為傳統將考試作為教學評價唯一指標,并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且存在時間滯后;新的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收集更全面的反饋信息,并及時根據掌握的信息,對教學進程等進行監控和修正。

                        教學評價體系應有以下指標組成:

                        1)每章節、單元自測題,能及時反映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重點、難點是否明確;

                        2)采用試題庫,實行考教分離,考試內容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避免教師主觀命題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結構評分方式,將考試結果與平時成績加權,綜合考慮;

                        3)考慮到課程尤其是工科課程的特點,小論文及實驗均能如實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情況、科學思維方法和實際動手能力,這對于實行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每學期進行教學信息問卷調查,以電子郵件或其它方式發給每個學生,內容涉及網絡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因此獲得真實的教學信息反饋。

                        以上課程評價體系組成一閉環系統,并根據教學評價結果的實際情況,反饋給網絡課程設計者及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目標、教學計劃等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期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網絡課程評價體系結構如下:

                        五、參考文獻

                        1.《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0。5

                        2.《多媒體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潘淑秋,現代遠距離教育,1991。1

                        3.《網絡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及發展策略》李平,郭慧珍,教學與教材研究

                        第12篇

                        航天測試發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近年來,我國航天發射任務明顯增加,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二代導航、對地高分、新型運載火箭試驗、多平臺發射等新任務連續不斷。航天發射將呈現出零窗口發射、連續多窗口發射、快速密集發射、一箭多星發射、應急快速發射等發射新局面,參試人員兼崗、多任務并行情況普遍。高密度航天發射帶來參試人員的不足,也對測試發射人才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航天發射試驗任務涉及部門多,直接參與試驗任務的指揮和技術人員眾多,往往需要各級指揮機構組織協調并聯合決策。航天發射試驗是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要求萬無一失,而決策的問題往往是隱藏很深的技術問題,決策難度大。為了較好地實施靠前決策和聯合決策,指揮層次日趨扁平化、管理日趨精細化,應急指揮情況越來越復雜、決策能力需求知識面越來越寬,迫切需要院校培養新型指技復合型人才。航天測試發射專業培訓對象主要來自(或即將分配到)總裝備部三個航天試驗基地、相關研究院所、二炮部隊和聯合作戰相關部隊。崗位范圍包括操作手崗位、指揮崗位、機關作試參謀崗位及其他與測試發射相關的試驗技術崗位。具體崗位涉及測試、發射、指揮、地面設備管理及氣象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以及與之相關的組織指揮、總體協調、任務分析、諸元計算、遙外測及其數據處理任務等。航天測試發射專業人才培養包括任職教育和學歷教育。任職教育包括現職干部任職教育和生長干部任職教育,學歷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訓對象對知識、技能的需求不同,只有掌握不同培訓對象的特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施教,提高教學水平。

                        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研究

                        教學理論研究按照航天測試發射任務對不同層次人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探討并構建了測試發射方向的“多層次、多目標、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定量化培訓目標,設計培訓方式、培訓內容、考核方式等,構建具體課程、專題的詳細完整的內容體系,嚴格課程設計、課堂設計、課件設計、試題庫設計,制定考核方式等。修改完善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創建了生長干部任職培訓、試驗中級指揮干部任職培訓、測發總師系統研討班等教學對象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航天測試發射人才培養主要服務于部隊航天發射試驗任務,因此,針對航天發射試驗任務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展討論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技術方法,全面拓展“貼近部隊、深入部隊、服務部隊”的教學研究。針對測試發射領域知識廣、測試發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性,研究并創新了“網絡型、實踐型、團隊型”教學手段。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型”教學平臺,通過網絡課程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按照學員培訓需求和培養目標,積極組織開展實地參觀、模擬訓練等“實踐型”教學,使其通過切身感受,擴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研究團隊教學的特點及優勢,創建了“團隊型”教學模式。通過集體討論、集體備課,高度凝練了教學內容;通過集體指導、重點檢查,大幅提升了課堂設計水平;通過集體監督與標準化考核,有力督促了年輕教員的成長。教學方法研究在教學中探索了“問題型”專題教學方法,實現了從“收集現實問題——確定教學內容——組建專題教學組和評估專家組——設計教學專題——組織學員研討——完善教學專題——正式進入課堂”,已建成《航天試驗技術》系列專題、《航天發射安全性可靠性》系列專題、《航天試驗指揮》系列專題、《航天裝備應用》系列專題等。在教學中強化了“案例型”專題教學方法,航天測試發射是一項復雜的大系統工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與教訓,將這些典型實踐進行歸納,挑選合適的實踐作為案例教學。為此,針對航天測試發射教學,探索了“案例型”教學。案例教學的關鍵是選擇好的案例,在選擇案例時應注重啟發性、典型性、真實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航天發射故障診斷》、《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課程時,通過典型的國內外大量的衛星發射、載人航天、載人探月、星際探測等航天任務實際案例,極大地調動了學員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激發了對航天發射事業的熱愛。對測試發射重大現實問題創建了“研究型”教學方法。測試發射專業教學中除了通過集體授課解決共性問題,更多是采取課題研究的方式解決個性問題,即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通過組織觀摩優秀教員的授課、精品課程的建設,組織學習優秀論文,探討提高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資助教員開展教學研究課題,針對教學的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對于任職教育學員,按照預先收集的測試發射相關領域的現實問題,學員自愿組合成課題研究小組,導師負責指導學員組針對特定問題進行研究。對于學歷教育,采用課程小論文的形式,針對某一個特定問題開展研究,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構建了“首席教授+專業方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研訓團隊。學科師資隊伍由17人構成,擁有多個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為人才培養保證了充足的師資力量。由航天測試發射學科首席教授牽頭,以各專業方向責任教授為組長,以高職和中青年骨干為核心,構建多個教研訓團隊。通過定期召開會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并為學院教學改革出謀劃策,從而極大地發揮了教研訓團隊的集體力量。采取“調研+代職+參與任務+進修+引進+外聘”方式強化師資力量。通過組織和鼓勵教員走出校門,進入航天試驗部隊、航天工業部門代職鍛煉、接受培訓,了解學員所需,了解產品、了解工程化過程。目前,航天測試發射專業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比較完善,覆蓋了從裝備的使用操作、工程技術到頂層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基本滿足了任職教育和學歷教育的需求。制定“傳幫帶+競爭上崗+公平考核”激勵制度。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取決于合理的激勵制度。對于經驗豐富的高職教員,要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要對搞得好的高職教員實行合理獎勵。同時,對于授課教員,采用“競爭上崗”的方式,促進高職教員,鼓勵年輕教員,提高整體授課質量。對于教學質量的評估需要做到“公平考核”,由授課質量專家組、學員按照一系列指標打分,結合教員自評,給出綜合評定成績。另一方面,通過凈化競爭環境,制定合理的獎懲制度,積極調動教員的積極性,杜絕“等、混、差”的消極思想。教研訓一體化平臺建設研究為提高測試發射教學質量,需要為教員、研究生學員和總師班學員的科研和技術推演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學歷教育和生長干部任職教育學員的指揮、操作和技術學習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輪訓班學員學習測試發射新技術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中級指揮學員進行指揮演練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多層次學員聯合演練提供一個平臺。為此,開展了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構建研究。通過將已有試驗設施設備、科研試驗設備、學科建設新購設備、教學科研訓練軟件系統,按照模塊化、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等原則集成,構建了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使得測試發射方向的基礎設施設備得到系統改造,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完善,科研環境得到極大加強,訓練環境得到全面升級。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主要新建項目包括:航天測試發射指揮模擬訓練系統、新一射場測發信息檢測分析系統、CZ-3A系列運載火箭多路測試信息采集處理系統、運載火箭遙測數據判讀系統、CZ-3B運載火箭控制系統模擬器等。如航天測試發射指揮模擬訓練系統用于對運載火箭測試發射操作、組織指揮級技術勤務保障等方面的訓練,系統主要包括發射站指揮所分系統,以及運載火箭控制、動力、利用、遙測、外安、勤務等模擬訓練分系統。該模擬訓練系統為本科生、研究生、生長干部、測試發射中級指揮干部等提供了良好的訓練環境。

                        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實踐

                        第13篇

                        關鍵詞: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實踐能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32-03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21世紀教育的主流,然而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授課型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被動性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1]。同時,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的文件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然而,研究型學習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關注[2]。近年來,根據我院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以及該課程的特點,我們有效地將“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一)參加對象

                        我系公共衛生管理專業、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和醫學營養專業三個高職專業的學生,每年共計150人左右,安排時間第四學期。

                        (二)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1.教學安排。將該課程劃分為:醫學科研方法和論文的認知、文獻檢索與信息提煉、項目內容的選定、項目技術路線的設計、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實施、項目結果的處理與總結、項目論文的撰寫與發表和項目的匯報9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圍繞“匯報――講解――討論”展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該課程的教學時數均為36學時。

                        2.項目內容來源和設計。課程要求項目內容選定按人才培養方案和行業崗位工作內容需求的原則,選擇有針對性的項目工作任務,靈活運用研究型學習的理念進行組織教學,既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也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3.項目內容的組織實施辦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首先教師根據對整個班級學生學情進行分析,選出學習態度認真、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項目組組長。然后組長再根據教師對成員的要求,選擇其組內成員。每個項目學習小組由6~8名學生組成,每個學生按照項目內容進行分工,各自承擔相應工作任務,然后由組長負責資料整合與專題匯報。每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學生均有2周的準備時間。每組必須根據每個項目任務的評分標準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項目任務的開展。

                        (三)教學模式的評價

                        1.考核方式。課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項目評審小組和項目匯報評委組共同完成項目的考核??迫谓處熀蛯W生共同組成項目評審小組,按照制定的課程項目評分標準,對項目選題、項目設計、項目匯報、項目論文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60%。項目匯報評委組成員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關專業教師組成的評委小組,按照《衛生管理系項目教學評分標準》對每組項目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40%。

                        2.問卷調查。自制調查表,每班隨機抽取30名學生,集中發放問卷,當場收回。調查表的內容包括研究型教學方式對學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用SPSS 11.5統計軟件做統計分析,用頻數分布來描述和分析這些數據。

                        二、結果

                        (一)項目內容完成情況

                        從表1的項目內容來看,學生選取的內容均結合了各自的專業發展特點和行業崗位工作需求。部分項目小組還設計了實驗研究,也有部分小組還走出校園、面向社會人群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二)項目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1.參加的項目性質。根據研究型項目教學模式的實施,按照教學標準的要求,大部分學生是參照教師根據行(企)業需求設計的模擬項目,占54.42%;有44.58%的學生自己尋找的行業項目;而僅僅只有1%的項目為企業委托的真實項目。

                        2.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教師在研究型項目教學中扮演著主要的指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使不同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通過調查發現,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

                        3.學生的能力反饋情況。從研究型項目教學對學生最大的作用來看,認為可以培養團隊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發創新思維和潛力占30.09%;也促進了解企業情況,占85.31%。在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變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明顯提高,分別為77.39%和65.45%;另外還有51%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溝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項目教學同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有74.52%的學生認為實踐技能提高比較明顯,而認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樣的僅為3.80%。對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有35.67%的認為自己對項目策劃表現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學生認為是表達最欠缺。在研究型項目教學過程中,38.29%和36%的學生分別表示在老師指導下和小組協作下能獨立完成該項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獨立完成。學生在參與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主要分別體現在學過的理論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運用和自身實踐的操作能力不夠,各占41.67%和45.49%。從學生完成項目后的狀態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目標更明確的學生占80.34%;有74.57%的學生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對未來充滿希望,以及39.91%的學生后悔平時的學習不夠;還有27.74%的學生表示收獲了挑戰成功的喜悅,有機會還想參加。

                        三、討論

                        (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態度與角色轉變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必須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且還要有教學熱情和樂于奉獻時間的精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他們表示教師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起到了指導、促進作用而不是灌輸作用,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的積極和輕松。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人們認知能力的增強,傳統的教育將不再滿足當前的需要。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不斷發生改變。于是當代教育的教師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由教材的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活動組織者。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地位發生轉變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而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基本行為特征和認知取向。在學生接受項目任務實施完成以后,明顯提高了相應的能力,其分別是77.39%的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65.45%的學生體現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96.20%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實踐技能。這是因為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采用的是項目任務組織教學,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觀點而結束。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之中學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學習,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構建知識。學習地位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成為參與者、探究者和意義建構者。學習方式也從聽講―存儲―再現,轉向了探索―內化―創造,使得學生在傳統學習方式中被忽略和壓抑了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得以釋放和張揚,享受到了學習帶給學生們的快樂。

                        (三)增加對行(企)業工作崗位的了解與關注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學生通過項目的選取、實施與總結以及論文撰寫后,85.31%學生認為促進了其了解企業的情況。對行(企)業崗位的工作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將為學生實習與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高職學生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零距離”人才需求培養目標。

                        (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與服務集體的意識

                        在項目任務實施中,只有1.84%的學生認為小組協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組內同學間合作是學生任務完成和獲取知識的關鍵。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知識的獲得,能增強與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對學生的同伴關系、交流能力和知識的獲得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學習成果;有利于幫助他們學到一些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會對職業人才在未來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在近幾年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主要體現為:一是需要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認為無法提前準備,學習盲目性大,加上學習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學步伐,于是感到教學內容及課堂秩序有些亂。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網絡,努力培養學生開發第二網絡課堂,建立項目學習網絡平臺,方便學生學習與交流,并且需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與能力,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加強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二是當前課程設置上安排課時較少,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研究型教學對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和工作責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全過程跟蹤費時、費力,通常在耐心指導每個項目的實施時,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課余休息時間來完成指導工作。為了使研究型教學模式得到更好的發展,培養出更能適應現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校(院)應在制度制定時應注意適當給予傾斜,多鼓勵教師開展新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優良師資隊伍與優良的教學團隊。研究型教學模式具有學科知識點開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點,于是學生在選擇項目內容上就會涉及到專業各學科知識點的有機結合與運用,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作為項目指導組,參與到學生項目指導的工作,為學生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喻思紅,范湘紅,趙小紅.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及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0-382.

                        [2]尹偉,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口腔預防醫學課程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53-54.

                        [3]王林發.研究型教師培養的“項目學習”教學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楊志軍,袁建梅,等.“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81,China)

                        第14篇

                        摘要:文學是一種培養人高尚情操,審美能力的重要藝術。文學教育也是對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與培養。我國長期以來,把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混為語文一門學科,并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文學教育的核心,導致了很多學生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卻丟失了文學的靈魂。本文將對文學教育的核心與教育理論架構體系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文學教育;核心;架構體系;研究

                        引言

                        文學是傳播文化的一種載體。它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種,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戲劇等等。人們通過對文學的學習與研究,可以開拓自己的眼界,培養高尚的情操。文學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在學習文學的過程中,避免彎路,提高學習效率。文學教育的核心與教育理論架構體系研究,是文學教育工作者現階段應該關注的重點。

                        1.文學教育的核心

                        文學是一種藝術,它與音樂、美術、體育一樣,都是能夠提升人類審美精神的一種行為活動。而文學教育的實質,就是對人性的教育。通過文學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在文學中看到人性的美麗與丑惡,并指引人們摒棄丑惡,去追尋美麗。文學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有其獨有的核心目標與核心意義。

                        1.1文學教育的核心目標

                        文學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這種傳承的載體就是浩繁如煙海的各種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各種各樣的人文精神,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學生可以明白“清凈無為”的道理;在屈原的《離騷》中,學生可以學到他的愛國精神;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學生可以看到愛情的偉大。這些數不勝數的文學名著,對人們的審美精神的提高,思想道德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文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對人性的教育,對審美精神的教育。

                        1.2文學教育的核心意義

                        文學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對人性的教育,那么在當今社會中,文學教育的核心意義變得更加重要。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學教育日益被淡化。人們更多的追逐的是物質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學習。而且外來文化的大量沖擊,使我國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產生扭曲,對我國傳統文學不屑一顧,養成了不分是非不辨善惡的畸形世界觀。這些現象的產生,都從側面反映出文學教育勢在必行。通過文學教育,使學生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自覺為文學藝術的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當今社會文學教育的核心意義。

                        通過對文學教育的核心的研究不難看出,文學教育可以調高學生的審美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2.新時代文學教育理論架構體系

                        文學教育既然有這樣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開展文學教育,建立新型的教育理論架構體系,就成為了文學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文學教育在新時代下,應該與時俱進,改進傳統效率不高的教育體系,創新教育理論架構體系,實現文學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2.1設立單獨的文學教育學科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體系中,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經常是混為一談,統稱為語文教育。這種情況造成在文學教育過程中,充斥著大量的語言教學流程,導致學生掌握了公式化的閱讀寫作能力,卻不能將自己的精神思想融入到寫作之中。這種含混不清的教學過程,無法實行文學教育的目標與意義。所以,新時代的文學教育應該開設獨立的文學教育課程,對以前被忽視的文學教育重新重視起來。這樣可以增加文學教育的時間,使學生可以有充沛的時間對文學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加強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設。

                        2.2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新時代下,由于社會的發展,各類文化信息呈爆炸性增長。在這種形勢下,文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容樂觀。而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沒有興趣,學生就不會自己去主動學習研究,這樣會導致在文學教育中,學生成為被強行灌輸思想的個體,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如何激發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也成為了文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之一。

                        在創新的教育理論架構體系下,文學教育工作者可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漸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能力。例如大部分學生對武俠小說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金庸的武俠小說用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從武俠小說延伸到傳統文學中。例如《射雕英雄傳》中的主人公郭靖是梁山好漢“賽仁貴”郭盛的后代,那么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郭盛是誰,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水滸傳》的上面,再通過《水滸傳》,使學生對四大名著其余的三本都產生興趣。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對文學名著進行研究與探討,也就成功的激發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3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學競賽活動

                        各類院校在進行文學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舉行各種文學競賽活動來促進文學教育工作的展開。例如詩歌朗誦比賽、原創作文大賽、征集對聯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行,使學生在學習文學的過程中,具有了競爭意識。想要在比賽中獲得榮譽,就要努力學習文學,充實自己的文學知識儲備。這樣不僅促進了文學教育工作的展開,還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建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種文學競賽活動,在新的文學教育體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4開拓文學知識獲得的渠道

                        傳統的文學教育講究的是“言傳身教”。學生的文學知識都是從老師的講述中得來,這種教學手段單一而且有局限性,并對老師的文學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文學教育中知識的獲得渠道也因此變得多樣化。

                        學生可以通過查詢計算機網絡,閱讀各類文學名著,從中學習文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論壇,與學生在業余時間探討文學作品,將文學教育從校內帶到校外,從課堂上帶到網絡里。這樣新穎的文學教育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也有了大量的時間來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所無法給予的。教師也通過這種教學手法,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對教學進度進行相應的升級與及時的跟進。這種新型的文學教育渠道,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大大提高了文學教育的效率,促進了文學教育理論架構體系的完善。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詳細的闡述了文學教育的核心,并對新時代教育理論架構體系進行了研究與探索。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文學教育的核心就是對人審美精神的提升,對人性善惡的區分,促使人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而新時代下的文學教育,應該進行創新,加以完善,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才能建立科學的系統的文學教育理論架構體系。(作者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靳彤,強化作品細讀,回歸文學審美――關于文學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84-90

                        第15篇

                        語文是初中教學中的主要學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導性位置,而記敘文和議論文一直以來均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也是難點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圍繞現代記敘文以及議論文,粗略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現代記敘文 議論文 教學方法

                        最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清晰指出,閱讀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應著重做好相關的教學工作。因記敘文和議論文存在多種文體,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記敘文的教學方法

                        (一)閱讀教學

                        初中是增強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然而,當前初中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并不理想,閱讀涉及面狹窄。語文教師紛紛將精力轉移到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標遞進法

                        首先,實現搜集信息、歸納整理、形成初步認識。明確記敘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記敘線索,確定記敘順序。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畢業典禮,借助插敘追憶過往,討論眼前的事,主要講述六件事,相互交織;其次,達到方法應用、大膽想象、協作探究。通過精讀、略讀等不同種方法來閱讀文章內容,仔細揣摩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依托反復朗讀,然后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展精讀訓練,共同探討父親的嚴厲教育;最后,感悟情感,達到共鳴。從課文中確立作者的態度,找到觀點,明確思想感情,感受中華文化,提升品德素質。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可透過父親的嚴厲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愛。

                        2.彰顯人性法

                        人類擁有復雜的感情,所寫文章中也蘊藏著濃厚的感情。記敘文通常圍繞人和事物進行描述,其所蘊藏的情感更加豐富。語文教師可從人文性特點著手,以此來增強情感意識[1]。例如,《我的母親》一文贊揚偉大、無私的母愛,《斑羚飛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蘿瀑布》彰顯頑強不屈、無所畏懼的人生態度。

                        (二)寫作教學

                        1.實踐法

                        為增加情感體驗,刺激創作激情,塑造更多經典、真實、具體的形象,則一定離不開實踐經驗。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走進課外,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與實踐機會,沖破書本的枷鎖,融入現實生活,回歸生活,仔細觀察。

                        2.仿寫改編法

                        在記敘文教學中,可通過模仿開展練習活動。旨在通過仿寫學會更多的表達方式,進而靈活應用在記敘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學任務后,可讓學生參照《春》來敘述其余的季節,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

                        二、議論文的教學方法

                        (一)閱讀教學

                        1.注重銜接法

                        初中生主要處于13歲左右,其邏輯思維尚不成熟,處在過渡時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兒童特點,外加初中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歡議論文,認為議論文晦澀難懂,且與議論文的接觸較少。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從初一便著手議論文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有效銜接,進而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

                        2.直白教學法

                        議論文教學一定要直白、簡單,在閱讀教學中應過濾掉無法直接、簡明論證中心論點,刨除潤色和修飾的文字,讓學生明確議論文的組成結構,通常由論點、論據與結論這三部分組成。

                        (二)寫作教學

                        1.創設氛圍法

                        首先,強化日常觀察,重視積累。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周邊生活,認識到大多數議論都源自日常對話,做一個有心人;其次,聆聽和閱讀優秀文章。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寫作氛圍,引導學生虛心聆聽優美、精煉語言,認真閱讀優秀作品,以此來引導學生形成標準的語言習慣。

                        2.逐步推進法

                        議論文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推進,待具備一定基礎后,提取論點,豐富素材,清晰表達,進而增強寫作能力。

                        三、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整合策略

                        (一)閱讀的整合

                        1.深化記敘基礎

                        對于初中生而言,記敘文不僅是接觸最多,也是接觸時間最早的一種文體,教師可借助當前積累的記敘文基礎,通過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議論平臺,進而從記敘文順利過渡到議論文。

                        2.比較教學

                        教師不應在學生接觸議論文后,便反復強調冗雜和反復的名詞術語,則應借助比較法,讓學生慢慢習慣和掌握議論文。因記敘文中存在議論,同樣在議論文中也包含記敘,教師可借助比較讓學生正確辨別這兩種認識,加深理性認識,鞏固深化[2]。

                        (二)寫作的整合

                        1.敘述事物,正確判斷

                        初中生比較擅長和喜歡寫記敘文,則語文教師應借助記敘文讓學生喜歡和適應議論文創作。在講授記敘文寫作時,應突顯邏輯思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多多思考、正確判斷。所選命題應貼近現實生活,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創作熱情。同時,針對這兩種文體開展寫作訓練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具象慢慢過渡到抽象。

                        2.科學區分,增加認識

                        因初中生自身傾向于記敘文,所以,記敘文會制約議論文的創作,無法充分發揮,使得問題中包含著大量的記敘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這兩種文體。因此,講授記敘文時,語文教師可依托記敘文材料,設計論述性問題,以此來鍛煉概括總結能力與論述能力;也可參照記敘性材料,自主設定題目進行寫作。而講授議論文時,應穿插過度訓練,引導學生清晰認識議論文,合理辨別這兩種文體。

                        【結 語】

                        綜上可知,記敘文教學包含多種方法,例如,鞏固基本知識法、突顯課外實踐法等。同時,在閱讀記敘文時,還應有效結合人文精神,切實增強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斷提升寫作水平。而議論文則注重基礎的鞏固和邏輯思維的增強。當前,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仍需進一步探究記敘文和議論文,有機整合,靈活應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而增強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gogo大胆全球裸xxxx_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_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_腿打开一点我轻一点漫画

                            <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