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
                        美章網 資料文庫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6篇

                        時間:2023-03-31 17:55:14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先生也曾說過: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梢哉f在對人的整體評價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為關鍵的。個人品質不過關,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殘缺品、廢品甚至是危險品。

                        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他們崇尚奮斗,渴望成才。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學教育對德育的忽視,使一些大學生在觀念、道德上產生了錯位和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遠大目標,自我意識膨脹,行為失范,貪圖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這些錯位和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難以實現,也使一些大學生難以承擔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

                        如何進一步做好大學德育工作?如何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為國家培養品質過硬的人才?這是高校教育始終面臨和探討的問題。對大學生德育教育來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重要資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國人的積極人生態度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吨芤住分小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倡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子強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是現代成功者必備的條件,對今天的大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史上,一直強調民族至上、國家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倡導“天下為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種愛國主義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可貴的精華,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從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等,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深入挖掘這一資源,可以促使學生以前人為榜樣,懂得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從而自覺地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和而不同,執用兩中”的處事原則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它的基本含義是和諧,主張“和為貴”、“天下一家”、“以和為貴”、“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鬃訌娬{的“允執其中”告訴人們,“持中”就能“和”?!爸泻汀庇^念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心理定勢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國人處世性格的鮮明特點。挖掘這些文化資源,既可以幫助學生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又可以幫助學生在多元世界中學會包容和體諒。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的寬厚之道

                        主張寬厚,推崇“仁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吨芤住氛f“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講“報怨以德”、“心底無私天地寬”,孟子提倡“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寬容、善待他人的精神。這種寬厚之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入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性格情感,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內容。挖掘這一資源,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協調各種人際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

                        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見利思義,堅守氣節”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鄙視只顧一己利益的行為,主張“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獲取個人利益時,主張要考慮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則,先義后利,義以為上,必要時“舍生取義”,不能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自己的道德人格??鬃又鲝垺皻⑸沓扇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視氣節和人格的體現。千百年來,這種堅守氣節、“士可殺不可辱”的浩然正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鑄造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挖掘這一資源,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自尊自立的現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證。

                        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以誠相待,言而有信”的優良品德

                        以誠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國人的道德信條和優良傳統。以誠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是一個人人格必備之義,也是人際交往的必要條件。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睦,業無誠信不興旺,國無誠信不穩定,世無誠信不安定。古人說“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者,天下之結也”。這些思想和原則,從傳統到現代,從理論到實踐,依然是個人處理與家人、他人、社會等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階段,講誠信、重承諾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呼聲。在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揚傳統誠信思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慎獨內省,見賢思齊”的修養方法

                        修身養性,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是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儒家特別重視心理感化對道德修養的作用,認為加強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獨”和“內省”?!吧鳘殹笔侵敢蝗嗽讵毺?,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仍能自覺地遵守道德操守?!皟仁 笔侵附洺7词∽约旱难孕?,通過自覺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應該通過慎獨內省、見賢思齊的修養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內心的自覺,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從而較好地解決知與行的問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4-0212-02

                        引言

                        著名學者吳宓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在于“涵養心性,培植道德,通曉人生,諳悉世事,表現國民性,增長愛國心,確定政策,轉移風俗,造成大同世界,促進真正文明”[1]?!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在“思修”課的教育教學中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有利于啟發學生對樹立何種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提高“思修”課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的地位堪憂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項關于“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你怎么看?”的調查中發現[2]:74%的人持非常支持和比較支持的態度,但是這74%的大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是因為它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重視這些節日。9%的大學生持不贊成或反對的意見。而西洋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卻在大學生中走俏。在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方面,有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較多了解的僅占7.6%,閱讀過《詩經》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詩詞或正確回答出作者的占38%,閱讀過古典四大名著的占19%,閱讀過《中國通史》的占13%[3]??傮w來看,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具體內涵的理解程度不高、傳統美德觀念較淡薄、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

                        至于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缺失的原因,李宗云[4]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分析得全面而深刻,一是百年屈辱史和建國后的左傾錯誤造成的文化心理傷痛;二是市場經濟、西方文化、網絡傳媒的負面影響;三是大學生的就業、學習、生活壓力增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關心跟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無暇顧及、學習和接受傳統文化;四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

                        一個強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任務,充分肯定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現代價值??倳浽趹c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鮮明地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優秀青年代表的大學生如果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底蘊,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何傳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何而來?所以,大學教育中理應重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確切的提法,眾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概括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如高波[5]將其概括為利民濟世精神、剛健有為精神和“公忠”精神;李宗云[4]將其概括為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修養德性、與人協調,集體本位、天下為公。孫新新[6]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接著,他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凝練出具有傳統特色的中華民族精神。一是理性精神,二是求實精神,三是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這些精神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被中華兒女一代代繼承和弘揚,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修”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將這些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三、“思修”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融合

                        “思修”課的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識與法律精神教育,這些內容可以很好地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在“思修”課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文化充分發揮影響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思修”課的實效性。

                        (一)愛國主義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為一個歷史范疇,愛國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的不同時代和歷史時期,其內涵雖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條——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始終沒有變?!抖Y記·禮運篇》中的所描述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正表現出儒家思想家們關心國家民族的志向;宋代范仲淹幾經沉浮、數遭貶謫,仍然秉承“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情懷。直至近代,面對亙古未見的民族奇恥大辱,一代代仁人志士在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鼓舞下為民族獨立與富強進行著堅持不懈的奮斗。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愛國主義資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國家的繁榮昌盛。

                        (二)和諧是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傳統文化的核心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與核心精神。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道家倡導合乎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儒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提倡“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系正確定位,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墨家以“兼愛”、“非攻”作為其基本思想。和諧精神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為構建和諧文化所要培育的精神,一種以和諧的社會觀為核心的道德觀念。研究、吸收、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可以使大學生自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

                        文化的發展過程有其內在的生長規律性,可以說,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具有一條不可分裂的潛在紐帶,傳統是現代的生長點和穩固基石,人類任何一種文化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我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以儒家文化為根基,以儒、道、釋三家結合并逐步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主張把重視個體的情感上升到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感。誠然,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特殊性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彰顯她應有的現代價值。國人要發揚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內圣外王、貴和尚中的基本精神,弘揚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人生觀,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文化產業繁榮的良性循環。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深邃、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特點,具體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方面:重視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視綱常倫理的道德教化;重視中庸和諧的處世哲學;重視的堅韌頑強文化性格?!庇麣v史學家湯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大加贊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認為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能夠成為世界統一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國家興盛的時期,還是在國家衰落的時期,中國人都能一如既往的弘揚這種精神。所以,他預言,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的大力合作,可能將在未來人類統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線性的、機械的復古和盲目地照搬,必須根據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實際狀況不斷創新、改造。文化的發展必須重視“創新”這個源源不竭的動力,張岱年先生曾指出,“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新文化,并不是說對于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拼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建新的文化體系的過程?!?樹立創新、和諧的科學文化發展觀。

                        (一)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國民良好的人格素養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君子、賢人、圣人的人格追求,主張“反身而誠”、“盡心知性知天”、“天人合一”, 主張從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損人利己、危害社會和集體的事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們要接受自由、公正等人類近代基本理念,然后重新闡釋自己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等觀念。季羨林指出:“中國人向來強調‘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要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吸收。海納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國文化之大?!睂Υx利關系上,“以義節利”或以義節欲,孔子曾經指出,“君子唯義而已矣,何必日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第二階段是宋明儒家,把重義輕利推向極端,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具有明顯的禁欲主義色彩。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曾經引領潮向,盡展風流。胡適指出,“當吾國文明全盛之時,泱泱國風,為東洋諸國所表則?;h古,則有重譯之來朝。洎乎唐代,百濟、新羅、日本、交趾,爭譴子弟來學于太學。中華經籍,都為異國之典謨。紙貴雞林,以覘詩人之聲價。猗歟盛哉!大國之風也”。我們要提升國民素養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且不斷提升國家形象,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二)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也有空談心性,追求出世的思想,但從總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經世致用和實事求是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產業也成為我國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陳寅恪曾認為:中國古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其長處短處均在此。長處即修齊治平之旨;短處即實事利害只得失,觀察過明,爾乏精深遠大之思。

                        傳統文化資源為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生化,應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文化從事業到產業的轉化進程中,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文化產業政策,保護文化知識產權,維護文化市場秩序,確保公平競爭,提供信息服務等。政府文化部門要從這種轉變中提高效率,文化企業要從這轉變中獲得市場的主體地位。其次,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品牌、有規模、有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只有靠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分割文化市場的蛋糕,而只有真正作為市場主體的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才能生產出具有獲取文化市場的大塊蛋糕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揮文化產業化在整個產業化中的作用。最后,把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同國際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結合起來,使文化產業化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又成為中外經濟技術交往的契機。

                        參考文獻:

                        [1](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旬春生,朱繼征,陳國梁譯.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3]張岱年全集(第一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63頁

                        [4]季羨林:東學西漸與‘東化’,光明日報 [N].2004 年 12 月 23 日

                        [5]胡適著;耿云志,宋廣波編.學問與人生(新編胡適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2

                        [6]轉引侯才、張瑞芳.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J].2007 年第2 期

                        [7]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讀書[M].北京:三聯書店,1998(11).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融入 傳統文化 作用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那么,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對于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范圍界定。

                        我們認為,從廣義上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那些祖先遺傳下來的,讓人們世代傳承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從狹義上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本文從狹義的方面去探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所要融入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國家相關文件的支持。在2004年,國務院發出的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發揮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要對當代大學生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2007年,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12年,十報告中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梢?,黨中央非常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課本內容的相對欠缺。高職高專主要開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選取也是非常少的。如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只有1頁內容講到了“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四章第二節專門講到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僅占據了7頁的內容。在《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的第八章第二節中講“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僅占了6頁的內容??傮w而言,內容相對比較單薄。

                        三、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我們認為,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以下幾個重要作用:

                        (一)從基礎層面而言,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或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內容過于抽象,概念化豐富、生活性不足。如果在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不但對中國優秀文化是一種傳承與弘揚,同時,也豐富了課程的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起到拓展作用。

                        (二)從中間層面而言,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觀念的養成。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良好的道德,比如說,《詩經》中的“夙夜在公”,《尚書》中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治安策》中的“國以忘家,公而忘私”,《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強調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一個人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三)從高端層面而言,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其一,可以提升倫理道德素養。如在《左傳》中就講“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睂W生學習了才知道什么是敦倫盡分的家庭人際關系;其二,可以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古代,有諸多愛國人士的歷史記載。如“存君興國”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等,在他們身上都突出地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生通過閱讀關于他們的歷史故事,感悟愛國品質,傳承愛國精神;其三,可以樹立勤儉節約的生活觀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這樣的話:“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碑斍?,在學生生活中有諸多的浪費現象,如食堂里,沒有吃完的快餐被學生扔在餐桌上等現象屢見不鮮。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樹立學生的勤儉觀念;其四,可以培養篤志好學的求學態度。如在《論語》中有:“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笨梢?,古人非常注重篤志好學的態度。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篤志好學的求學態度;其五,可以培育正確的金錢觀。如在《論語》中講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睂W生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就能自覺抵制金錢萬能論,懂得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創造美好的生活;其六,可以更好地規范學生行為?!兜茏右帯分?,句句都是對學生行為的規范。如“冠必正,紐必結”等,使他們懂得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記誦。

                        四、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思政課中更好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一所院校,一流的師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是否能夠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那么,有一定國學基礎的教師,更容易把這門課講得生動,減少這門課本身的枯燥性,而且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很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啟迪。這樣,學生不但接受了馬列主義的思想,也傳承了中國優秀的文化思想。

                        (二)在課堂中豐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高校,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照本宣課,而是要挖掘課本的深層內容,補充課本所欠缺的內容。我們認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三種方式:其一,在課堂理論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穿插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讓這種優秀的思想文化在學習中分享,在分享中傳承。其二,在實踐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融入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比如說,在實踐課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明等。其三,在課外實踐作業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道德修養》這門課中,我們更多地只是在口頭上講道德,而忽了怎樣讓學生去做。如教師要給學生講解中國傳統的孝道教育,就要精選一些這方面的影片讓學生觀看,觀后以做一次家務為實踐作業,如幫父母做一次飯,給父母洗一次腳等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孝心。

                        (三)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活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僅要通過課堂,更需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領悟。比如,在學??梢蚤_展書畫比賽,演講比賽,參加慈善活動,參觀名勝古跡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受益。

                        參考文獻

                        【1】顧冠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略[J],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6期。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辦高校;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積淀,博大精深,蘊含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在大學生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深化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1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千百年的歷史錘煉和長期積淀逐步形成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蘊含深厚的內涵和深邃的哲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當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 一) 從教學效果看,有利于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據一項調查顯示,民辦高校學生的大學生活“最遺憾”的事是學習,大學課程中“最枯燥”的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論課中,使枯燥的純理論講述變成生動活潑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滲透,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 二) 從教學目的看,有利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民辦高校收費較高,多數學生的家境都比較好,加上各種思潮的影響和撞擊,民辦高校學生很容易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現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發揮自身作用,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的身心和人格。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統文化重視人格修養,強調學思并重、知行合一的道德規范,強調人本精神,追求先義后利的崇高精神等。因此,在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三) 從教學的任務看,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任務,在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成仁取義的獻身精神、博愛大眾的利民濟世精神、見利思義的重義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勤儉節約的勤儉精神、謙敬禮讓的明禮精神、樂群貴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精神等,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2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現狀

                        在推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程中,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是一項重要課題,各高校正在積極探索有效途徑,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 一) 從教師自身看,多數教師采取傳統的理論灌輸法。在不少民辦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較年輕,甚至很多??聘咝F溉屋o導員兼任教學工作,缺乏教學經驗,缺乏對傳統文化和理論課本身的系統學習,疏于教學方法研究與創新,在教學中仍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的理論灌輸方法,使課堂缺乏活力和生機。

                        (二)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看,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是從學校的課堂上接觸傳統文化,但在升學的巨大壓力下,學校更多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同時,由于受到西方和韓日文化的沖擊,許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更熱衷于追捧新鮮時尚的外來文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但卻缺乏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責任感,造成傳統文化意識淡薄。

                        ( 三) 從學校的輿論氛圍看,民辦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氛圍不夠濃厚。民辦高校辦學起步發展較晚,至今未能形成較成熟的校園文化精神,加上許多民辦高校注重規模和效益,忽視內涵建設,忽視傳統文化氛圍的渲染,導致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品位較之略顯劣勢,間接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程度的偏差,從而使學生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加以思考地認同和接受外來文化,甚至出現否認和歪曲傳統文化的現象。

                        3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應用

                        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傳授方法陳舊、價值認知不足、文化氛圍不強的問題,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是民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 一) 從課堂活動的實施者―――教師的角度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在傳統文化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民辦高校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教師的自身素養、行為舉止、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應重視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支素質上過硬、理論功底深、知識面廣、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理論課教師應發揮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利用課前的導入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涉及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運用生動鮮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語言及現代教育手段,采取課堂討論、專題講座、觀看錄像等形式,加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傳統人文精神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學習政治理論的過程中拓寬文化素養,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簡介]于洪霜(1979-),女,遼寧丹東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何瑞麟(1940-),男,廣東廣州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督導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廣東廣州51066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8-0045-01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其目標就是要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大學生能夠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這一要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道德要求。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廣度和深度。

                        一、加強高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迫性

                        在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涌入,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化、多向化、多維化、多層化的發展趨勢。這些思想觀念的發展趨勢其負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大學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享樂拜金思想嚴重、是非觀念混亂、誠信意識淡薄、審美情趣低俗等問題。尤其是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學生,他們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較為富裕的時代,如忽視對他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注重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長此下去,將導致本民族文化的滅亡,最終導致本民族的衰落。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沒有理想信念,對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知道的較少,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仁、義、禮、智、信”的了解非常膚淺。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里的滲透,加強在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時代要求,刻不容緩。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內容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有利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們應該將弘揚仁義禮智信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將仁義禮智信加以現代化詮釋,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在思政課發揮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也成為加強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道德教化,強調道德自覺和追求理想人格??鬃映缟小叭蕫邸?,孟子主張“性善”,荀子強調“仁者自愛”,墨子提出“和為貴”,這些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對于個人道德的修養、人格的塑造、社會和諧的構建都具有普遍長久的價值和意義?!叭收邜廴恕钡摹叭省?,“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義”,“不學禮,無以立”的“禮”,“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信”,貫穿于中華倫理道德的發展過程中,構筑了中華倫理道德體系中最核心的價值因素。這些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要求和標準都是一致的,更應該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準則。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傳統倫理體系中的核心因素,貫穿于中華倫理道德文化的發展中,熔鑄成中華民族精神的構成元素,已成為全世界華人精神文化之根。正確認識并弘揚仁義禮智信是正確認識并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弘揚它,有利于激發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向心力;弘揚它,有利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復蘇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與發揚。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本身,更是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所以,仁義禮智信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礎,是社會矛盾的精神化解劑,是社會和諧的精神催化劑。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形式

                        1.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增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目前高校的思政政治理論課體系中,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廉潔修身”六門課程,且上述課程為本科層次的必修課程,而高職高專層次的則不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兩門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建設可以增設輔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選修課程,通過學分制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喜愛和學習訴求進行選修。選修課程可以開設“論語”“弟子規”“道德經”“荀子”等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國學課程,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

                        2.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的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獨具民族特色、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思想文化體系。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也是具有強大內部凝聚力的文化。在思政課教學中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滲透到教學內容中,有利于學生的道德內化及人格完善。根據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在教學內容中應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為重點結合內容,落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國家、民族利益及“仁愛”的人際和諧,注重道德踐履的修身養性,突出傳統美德在現實社會價值中經世致用的精神。

                        3.利用實踐教學,全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課堂的理論教學對學生往往起到的是“知”的作用,要想讓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到知行統一,就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教育效果。因此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理論課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同時,應該廣泛開展以弘揚優秀傳統思想道德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應結合我國傳統節日、愛國紀念日等具有傳統文化紀念及傳承的事件,以及社會公益活動,構建學生的實踐參與機制。以“知行統一”“學以致用”為目標,全面開展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踐行傳統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科學正確的思想態度與道德精神,并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就如同我們的膚色一樣不能輕易改變,它早已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決不能輕易拋棄幾千年的文化。尤其是那些汲取人類文明的進步成果,更應該在新時期給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國燦爛的文化在新時期得到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先進文化,它對中國歷史前進和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不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且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樹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理想信。這更能解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性”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漢民.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一鍵復制全文

                        將文檔保存至本地,方便隨時查閱

                        gogo大胆全球裸xxxx_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_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_腿打开一点我轻一点漫画

                            <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