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媒體運營的培訓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新媒體;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一、傳媒產業的升級轉型對新媒體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現階段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促使媒體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傳媒形態呈現多樣化。數字創意、數字出版、網絡視聽、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形式多樣的融媒體、新媒體先后涌現,一批具有強大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呈現,新的傳播體系與媒體矩陣形成,新媒體傳播機制推陳出新,媒體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發生顯著變化;二是順應新媒體的發展特點,陸續產生首席內容官、直播視頻記者、微信微博運營、新媒體編輯、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自媒體推廣等眾多新的職位。新興的新媒體崗位標準既需要掌握傳統媒體的采寫、編制、剪輯等基本專業技能,還要熟悉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懂用戶會互動、懂數據會信息整合、懂內容會產品運營、能策劃會短視頻制作,并熟練進行可視化新聞報道等新技能。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強調職業性與實踐性,面對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專業人才的職業內涵需求的變化,高職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需對應調整,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谛旅襟w發展的大環境下,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媒體產生巨大沖擊,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受眾粘性、信息整合、內容形態、傳播渠道等對傳統媒體產生深刻影響,傳統媒體已走上融合媒體的發展道路。目前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還存在幾個問題:一是“互聯網+”式跨媒體型人才培養特征薄弱。融合媒體已向縱深發展,全媒體傳播體系已成為趨勢,“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對用戶的訴求準確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當前數字內容管理、數字信息存儲等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聯網+”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局限在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媒介崗位的采編、播制、拍攝技能,缺少融媒體需求的具有復合型的“互聯網+”式人才培養的特點。二是“專業+”式復合型技能特點不顯著?,F階段,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還不能體現新媒體傳播分眾化、窄播化的特點,仍然以傳統新聞寫作、拍攝、視頻制作為主的技能培養,對學生缺少用戶分析能力、新媒體產品內容整合、策劃與運營能力、新媒體小程序、微視頻、微傳播等產品的策劃與設計能力、創意剪輯合成能力、網絡發布能力的訓練,實踐教學觀念滯后于產業發展態勢,課程體系與新媒體市場需求的職業能力有很大差距,課程內容也缺乏與新媒體工作內容相關的項目實訓,職業技能培養不能有效對接新媒體崗位的需求。
三、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同于理論教學體系,是與知識理論體系相對應的一項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實訓體系,包涵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實踐教學保障、實踐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既要體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統一性,又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應用性、職業性。為此,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應當主要從下以幾個方面進行構建:1.構建基于新媒體職業需求的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目標構建的出發點是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和崗位需求,通過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構建?,F階段,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深刻變革傳媒產業,新媒體內容生產與傳播已呈現數字化、網絡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視化、多媒體形態化的發展,媒體生產內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內容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混合傳播形式,內容報道豐富,尤其短視頻、H5、VR可視化形態報道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對新媒體相關崗位需求較多的領域主要分布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文化娛樂、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新媒體崗位職責集中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多渠道與平臺的內容更新、策劃運營、產品推廣等,尤其對用戶、內容數據分析、線上活動組織、與用戶互動的能力需求日漸明顯。高職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應聚焦現階段新媒體產業的變革與發展,圍繞融合媒體、新媒體領域職業崗位的新變化、新需求,確定新媒體人才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根據新媒體內容制作、數據分析、媒體技術、內容策劃、新媒體運營等核心崗位技能,分析融媒體、新媒體就業崗位群的專業基礎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設計知識、能力、素質目標,構建高職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新媒體人才需求呈現“專業+”復合型,策劃能力、寫作能力、采編能力、攝制剪輯能力已成為專業通用能力,新媒體技術、融媒體內容整合編輯、文案策劃、融媒體內容運營等能力為專業核心能力,數據挖掘與分析、融媒體產品設計、品牌策劃、互聯網市場運營等能力逐步發展為專業的拓展能力,高職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應遵循“產業需求調研—行業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職業崗位群—職業能力分析(專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確定實訓課程領域與目標—確定專業能力培養課程實訓模塊—開發實訓項目及任務—開發單項、綜合、頂崗實訓項目”的流程,構建以教學內容與生產任務相結合,實訓項目與職業技能相結合,實習平臺與生產平臺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媒體快速發展的復合型技能人才。2.構建“層次遞進化”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是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每個實踐課程不是獨立割裂的,而是依據崗位能力、工作任務設計的體系化課程。從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網站對新媒體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分析,遞進的職級崗位主要涵蓋新媒體內容編輯、運營主管、新媒體總監。新媒體內容編輯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內容、用戶、活動、推廣”四個模塊,工作內容為資訊的收集與整理,素材信息、數據的收集,文章的編排與排版,根據主題、活動等撰寫新媒體文案;與用戶互動并解答問題,建立粉絲交流群,策劃與組織線上活動;撰寫活動推廣方案,對各新媒體平臺、渠道進行信息推廣與管理。新媒體運營工作內容主要有“分析、團隊、運營、市場”四個模塊,對行業網站或新媒體各平臺進行市場分析定位;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訪談確定用戶畫像;對內容、活動數據分析,優化運營方案,對項目進行規劃,確定每期內容選題,制定項目整體計劃,制定管理團隊并績效考核;聚攏媒體資源,商務談判等。新媒體總監的工作內容主要有“運營、管理、市場”三個模塊,具體為制定項目戰略目標,對行業市場預判,整合行業渠道、媒介等資源;獨立帶領團隊,協調內外部資源,運營欄目或平臺;開展市場、商務談判等?;谛旅襟w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變化,高職新聞專業要培養具備復合專業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引入崗位技術標準,對接新媒體內容生產、文案創意與策劃、新媒體數據分析、運營推廣、數字產品制作等核心職業能力的需求,開發與新媒體工作崗位對接的專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的模塊化課程,每個模塊化課程可采用三級化實踐教學,即課程實訓、專項技能實訓、專業綜合實訓、暑期社會實踐、畢業頂崗實習的方式,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層次遞進化”能力培養,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核心競爭力。3.打造校企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高職新聞專業要培養具有新媒體思維,具備新媒體復合專業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續結合傳媒產業發展,聯合行業優質融媒體企業,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實訓教學平臺。校企協同開發專業實踐課程,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構建虛實仿真工作情景,訓練學生適應復雜化的新媒體實踐任務;引入新媒體行業資深人士,成立“大師工作室”,協同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復合式新聞實踐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實訓室“三室”為基礎,以識崗、習崗、頂崗“三崗”為途徑,拓展課堂的內涵外延,通過仿真、模擬、實踐能力訓練、新媒體技術培訓、社會技術服務等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課內、課外、企業“三課堂”,學生通過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仿真”或真實的生產項目的教學實踐,切實感受職業標準,才能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全面提升的實踐教學目標。4.建立多維度的實踐教學評價。實踐教學評價是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評價主要面向專業、實踐課程、教師、學生四個維度來設計評價指標。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基于新媒體的崗位工作內容,高職新聞專業的實踐類課程教學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為抓手,聯合新媒體行業、企業,建立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以新媒體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開發新媒體系列崗位的職業能力標準,依據職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系統設計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緊跟時代的變革,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推進課程改革,才能培養出滿足新媒體行業所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勝宏,唐紅雨,王琳.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實踐教學質量[J].鎮江高專學報,2016.
[2]楊靜民,紀惠軍等.基于“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0.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3-0016-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of“Training,Field Work and Entrepreneurship”Tri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aozhi Li Wenli
(Jilin Engineering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Changchun,130052)
[Abstract] Face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fals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lack of systemic the limi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tent, the lack of reasonable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the limit of entre 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college training room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double type”, qualification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colleg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system,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and field work as a“trinity”will to be designed. Completing the course training, operating the project field work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to develop th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better.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Training mode
創業教育受到教育界普遍性重視[1],它不僅能夠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業思維、創業素質與能力。專門的創業基地或者企業無疑是理想的實訓場所,但大部分高校校內實訓室主要承載專業課的實踐教學功能,存在校外創業基地少、基地可容納學生數量有限等問題,創業教育場地有限、創業教育不系統問題比較明顯,有限的創業實訓教育資源嚴重制約了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本文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及創業能力,以高校內部實訓室為依托,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資源,通盤整合專業知識及創業知識,構建以實訓室為依托的高?!皩嵱?頂崗實習+創業”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訓模式。
1 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存在的誤區及不足
1.1 觀念誤區: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才需要加強創業教育
部分高校將創業教育看作解決就業壓力的暫時性措施。這種短視的^點和行為,必然導致創業教育流于形式。創業教育不僅僅能夠緩解學生就業壓力,還能通過實訓貫徹能力本位的思想,將創業素質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獨立意識、風險意識以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的能力[2]。
1.2 創業教育實訓內容缺乏系統性,教學方法缺乏合理設計和創新
高校創業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比較突出,創業教學實訓內容沿襲過去“舶來品”做法,沒有結合中國市場條件和發展要求進行本土化改造,沒有將創業實訓課程與專業課程統一到以培養學生素質能力提高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業訓練模塊與專業知識完全割裂。高校創業教育實訓方法沒能結合創業發展不同階段特點采用科學規范的方法進行設計和創新,創業實訓教學方法顯得陳舊單一。
1.3 創業教育實訓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實踐訓練需要
高校創業實訓一般在創業基地,或者在實訓室內通過創業軟件進行模擬訓練,學生多,創業基地資源有限,訓練科目單一,訓練強度、頻次明顯不夠,訓練系統性不強;創業軟件更新滯后,軟件中設定情景與真實市場情況差異較大,對學生創業指導性不強。創業指導教師缺乏市場實戰經驗,“學院派”教師居多。
2 構建 “實訓+頂崗實習+創業”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訓模式
2.1 培養目標
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將創業教育實訓與專業教學實踐有效融合,培養具備崗位適應能力及創業能力的“雙能型”學生。以編輯出版學專業為例,通過構建 “實訓+頂崗實習+創業”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訓模式,培養能夠適應新媒體、新技術發展和信息時代大眾文化傳播多元化的趨勢,具有分析和解決新媒體時代出版運營和管理中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創新創業基本素質和能力,能在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新媒體制作與傳播等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行業從事內容編創與制作、跨媒體出版運營管理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2.2 構建原則
第一,目標導向原則。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結合創業理論的學習及實訓,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基本素質和能力。第二,專業知識與創業知識相融合原則。創業教育實訓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依靠幾門創業課程或幾次創業培訓,它需要學生將專業知識在實習實訓、頂崗實習中轉化為崗位能力,將專業知識及創業知識有效融合,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第三,充分利用校內教學資源原則。在教學資源有限前提下,整合各專業教師團隊、課程、實訓基地等,以校內實訓室為依托,以培養“雙能型”學生為目標,完成專業課實訓、經營性項目中的頂崗實習以及創業實訓“三位一體”的教育實訓工作。
2.3 構建思路
如圖1所示,按照專業知識與創業知識有效融合的原則,首先對原有按照專業需求設置的教學內容以創業需求為導向進行模塊化整合,不同專業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不同模塊。編輯出版專業按照專業知識掌握和專業能力提高為目標設置課程,一般包括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等內容;創業方面的課程很少,多半以培訓形式或企業行業專家講座的形式設置。為了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崗位能力及創業能力,按照創業需求及創業流程倒推設置課程模塊,將原有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劃分為媒體策劃與編輯模塊、媒體技術及媒體應用模塊、出版社管理與運營模塊。從創業訓練視角看,媒體策劃與編輯模塊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必備專業知識外,重點培養學生依據市場需求,找尋創業項目,即在市場中找到痛點問題及創業機會。這一模塊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發現并識別市場機會的能力。媒體技術及媒體應用模塊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通過運用編輯出版媒介技術,針對目標受眾(或潛在消費者),開發出產品(出版物),根據目標受眾的需求,適當擴大產品線、擴展產品寬度,塑造出版物的品牌形象。這一模塊主要培養學生開發適銷對路產品的能力。出版社管理與運營模塊是以出版發行單位為研究對象,對其組織管理及運營進行研究,主要培養學生對編輯出版機構的管理能力及對出版物的精準營銷能力。
其次,對模塊化的課程群按照工作流程將專業知識進行任務化分解,按照工作系統化原則,分為不同的情景,在不同情景中按照標準化流程進行創業知識安排及課程設置。編輯出版專業按照媒介不同可以分為紙媒圖書出版情景、電子媒介圖書出版情景等;按照編輯出版主體不同可以劃分為大眾傳播編輯出版情景、自媒體編輯出版情景等。
最后,以學校的實訓室為依托,按照創業情景或創業項目,先是對創業項目中的關鍵點進行強化訓練。當學生對創業全局總體掌控后,在學校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下,在實訓室內成立模擬性質的經營性組織,聘請學生參與經營及頂崗實習。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下,對學生進行創業訓練,做到在實訓中實戰、在實戰中實訓,在實戰中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創業能力,在實訓中解決經營中的問題,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完成創業準備、創業開發及創業實訓的創業教育訓練全過程,構建出專業課實訓、頂崗實習和創業教育實訓“三位一體”教育實訓模式。
2.4 運作流程
將專業課實訓、學生實習及創業教育有機地融合到一套訓練計劃體系中,依托校內實訓室,以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及創業能力為目標,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創業實訓教育模式。以編輯出版專業為例,該模式的運作方式如下。
2.4.1 制定全整合式實訓計劃
以培養“雙能型”學生目標為指引,將核心專業課、對創業指導性強的專業課、創業理論課中需要訓練的內容整合到一套實訓計劃內,核心工作是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及與訓練科目的融合。編輯出版專業按照專業知識、創業內容將創業實訓內容整合為媒體策劃與編輯模塊、媒體技術及媒體應用模塊、出版社管理與運營模塊及相關實訓項目,并制定綜合性實訓教學計劃。
2.4.2 以實訓室為依托的實踐過程
首先,定項目,組團隊。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時,依據市場需求,在學生學習中不斷論證將要在實訓室經營的項目,然后根據項目需要組織團隊。指導教師、聘請行業專家對各個團隊制定的項目商業計劃書進行審核并幫助學生完善。
其次,單點強化,準備實戰。結合商業計劃書中的關鍵點及實戰經營中的薄弱環節,在實訓室中進行單科目強化訓練。如以團隊為單位,成立印務工作室,引進設備,再現印務工作真實場景。單點訓練科目包括出版物市場調查、出版物設計制作、校對、出版物營銷等,以強化技能,應對市場需求。
第三,專家指導,市場化經營。在實訓室內,限定時間,分組進行,面對市場進行實戰經營。經營時,學校根據項目前期準備情況,經過專家審核,給予一定貸款支持。團隊需要完成組織人員、構建組織框架、明確責權,進一步確定銷售及服務的產品內容、尋找采購渠道、制定營銷策略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由校內外老師組建指導團隊,全程跟蹤指導。如成立數字出版工作室,引進技術軟件及相關項目。在市場化經營中,若發現問題要及時與指導團隊進行商議,并調整經營思路及解決辦法。
最后,考核業績,接受指導。按照協議,在實訓室結束經營后,經營團隊需要返還學校貸款。團隊對經營過程及賬目進行整理,以答辯形式向指導團隊匯報經營成果,并要求每位成員結合專業知識、創業知識及經營實踐情況進行總結并將實訓報告上交到學院。指導團隊審核成績,并對創業全程出現的問題給予反饋、指導。
3 “實訓+頂崗實習+創業”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訓實施保障
制度保障。在學校人才培養戰略理念指導下,學校在做頂層設計時,應給予分院在資源調配、校企合作、人員安排等方面的自,把專業實訓、創業教育實訓和頂崗實習作為“三位一體”來考慮設計[3]。學校針對創業實訓搭建平臺,出臺扶持制度及評價體系,從制度層面上保障創業實訓模式的實施,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積極性,高質量完成創新實訓教育工作。
師資保障。創新教育要求指導教師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需要由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政府職能人員等組成的專家指導團隊形成穩定的兼職師資力量。校內專職教師的實踐性要通過去企業掛職鍛煉、接受培訓、去企業頂崗工作等方式得到提升。
組織保障。分院成立專門部門,分管“實訓+頂崗實習+創業”三位一體創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工作。實訓室建設工作要規范化、制度化,尤其是保證實訓室運行的資金要落到實處,建立穩定的融資渠道。實訓室的設備作為保障實訓效果的重要條件,要保證其先進性、實用性。
注 釋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網絡與新媒體內涵
網絡與新媒體就是借助Internet實現以多媒體為表現形式、以數字媒體為傳輸特征、以交互為傳遞方式的媒體傳播。新媒體是Internet在實現了媒體采集、加工、處理、存儲、傳播等數字化過程后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在創新性、實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新媒體讓信息傳播不再是記者的專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雖然新媒體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進入傳播領域時間不長,新媒體教育、工作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新聞、廣播、電視等傳統領域,而經過專業培訓的新媒體從業人員社會缺口巨大,這為本研究建立了基礎和環境。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現狀分析
根據IT業界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移動電視、互聯網、手機用戶、網民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體上市公司是傳統媒體的2-3倍,2010年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呈現整體上升勢頭。據職酷網后臺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6月,全國互聯網、計算機類人才新增職位需求為339154個,其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類職位排名前三的是銷售類、設計美工類和編輯類,手機軟件開發及應用類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主任楊溟認為,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新媒體人才要具有復合型的媒體能力和素養,只有傳統的采寫、編評技能是不夠的,還要有設計、整合營銷、全媒體報道等能力?!艾F在分析能力往往還不被提及,但我認為以后它會受到重視。將來現場采訪已經不夠了,用新媒體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數據庫的使用將會變得很重要?!?/p>
隨著新媒體人才備受關注,國內許多高校都推出相關專業,并以創新的教學方式迎合新媒體對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熱門留學國家院校的新媒體相關專業,也為希望從事這一行業的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綜上所述,新媒體崗位主要體現在:新媒體內容的策劃、編輯與傳播、新媒體技術與方法、虛擬產品營銷等方面,特別強調復合人才。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2年被教育部列為新增特色專業,2013年28所高等學校經教育部獲批辦學,吉林動畫學院成為首批高等學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秉持吉林動畫學院現代化教育理念,堅持開放式辦學,走學、研、產一體化道路,培養創新能力強、綜合藝術修養高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業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對健全完整、適應社會需求、具有吉林動畫學院人才培養特色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注重新媒體產品項目的研發,側重網絡與新媒體項目規劃、設計與管理,全媒體產品的策劃、采編和傳播,網絡輿情、網絡產品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建立緊扣專業特色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專業建設上緊緊圍繞教育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建設專業特色突顯的師資隊伍,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力圖產生較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完成“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建設目標,突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專業建設特征。
三、吉林動畫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突出特色
(一)課程體系的設計與評價
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突顯以“瞄準前沿、緊跟發展、強化基礎、文理兼備”的培養思路,實現“懂管理、會實踐、能研究”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社會對新媒體的人才需求與發展構建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開設新媒體內容策劃與編輯、新媒體內容宣發與運營兩個專業方向,前者側重網絡與新媒體項目規劃、設計與管理,全媒體產品的策劃、采編和傳播,網絡輿情、網絡產品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后者側重新媒體產品運營與推廣,掌握新媒體內容營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互聯網用戶體驗、內容管理系統應用等相關知識,規劃社會化媒體市場策略,策劃并執行推廣活動;社會化媒體的運營維護,包括內容輸出、活動發起、用戶維系等工作流程的設計。分析公司各媒體平臺運營數據,并根據運營數據及時調整運營策略、方案;建立有效運營手段提升用戶活躍度,熟練掌握主要的社交媒體運營的管理工具與平臺。根據兩個專業方向設置相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建立緊扣課程內容的具有專業特點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構建理論加實踐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完成完整的產學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新媒體專業人才需求。
課程體系的評價主要依賴考評學生綜合處理事務的能力,依托綜合訓練成績、參加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各種競賽等級、獨立作品的評價等方面進行。本研究以此對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評價與思考,進一步優化和成熟實施方案。
(二)核心課程的確定與思考
目前設置的核心課程有網絡技術基礎、全媒體新聞采訪與寫作、媒體融合與創新等,并已完成對核心課程的設計進行評估、課程內容確定、教材選擇等基礎性工作,由于課程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本研究內容主要是在核心課程中選擇增加一定比例的當前問題和前沿問題的教學內容,并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適度動態調整。
(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與評價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物理環境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在物理環境建設方面設置了網絡與新媒體實驗實訓中心、新媒體工作室,主要承擔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軟件與開發環境、PremierePro非線性編輯等課程的實訓任務,主要進行新媒體策劃與產品設計、編輯與推廣營銷等項目實訓,在項目運作過程中使學生具有從事新興媒體的內容管理、活動組織、話題策劃以及文案撰寫等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項目驅動與教學任務相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平立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利用項目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任務中掌握教學內容。工作室主要通過項目需求結合項目特點制定和執行營銷策劃方案,負責各類線上線下活動,營銷的策劃、組織、執行、跟蹤、總結,負責與文案配合創作各網絡傳播渠道所需內容,負責項目具體需求對接,通過項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廣計劃及實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針對以上形式進行大眾傳播方式和手段內容的綜合實踐訓練。
實驗室的建立,進一步實現數據共享,完成網絡與新媒體實驗實訓中心建設,實現課內實驗和獨立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訓、實習全過程覆蓋。在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方面,分別設置了網絡新聞專題的采編與實訓、新聞圖片的采編處理與制作實訓等內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和綜合性上,對其設置的合理性和學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四)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構成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構成方面,根據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與核心課程設置組建了相對應的課程組,分別為新媒體內容策劃與編輯、新媒體宣發運營。師資隊伍的建設突顯專兼職結合和雙師型教師占比,設置合理的年齡層次、職稱層次、學歷層次和學緣結構。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繼續培養社會新媒體機構、門戶網站、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等新媒體部門培養具有扎實的新媒體文案策劃與寫作能力、具備一定的文字圖片視頻編輯整合及軟件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新聞敏銳度、較好的媒體營銷能力與數據分析能力、熟知消費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體職業素養與團隊精神,能夠勝任新媒體產品的策劃與設計、采編、制作與傳播、項目運營、市場營銷與管理等相關崗位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河,劉琳琳,王芳菲.新媒體管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關鍵詞:傳統媒體;“微人才”;培養路徑
自媒體盛行時代,微博已成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臺。傳統媒體也加入到微博“發聲”的隊伍中,力求通過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強話語權,擴大影響力。但是傳統媒體官方微博在運行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微博專員——“微人才”建設問題。傳統媒體“微人才”隊伍還非常年輕,出現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卻關系到媒體自身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微博行業的發展。本文試圖從認識傳統媒體“微人才”開始,為“微人才”培養提供路徑參考。
一、傳統媒體“微人才”的內涵和作用
(一)傳統媒體“微人才”的內涵
目前,尚未有關于“微人才”的權威定義,曾有學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傳播規律,擅長微博營銷的人才。但這一定義將微博作用局限于營銷,存在片面性。許多行業和部門利用官方微博這一平臺不僅僅只開展營銷活動,在公關傳播和品牌宣傳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微人才”是指善于利用微博這一新興媒介,為政府機構、媒體、企業等開展公關傳播、品牌推廣、營銷策劃等活動的專業人員。由此可知,傳統媒體“微人才”就是為傳統媒體官方微博服務的從業人員,具體包括微博編輯人員、微博運營人員、微博BD人員等。
(二)傳統媒體“微人才”的作用
1.促進傳統媒介產品的營銷
微營銷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別于傳統的營銷活動,它是通過對話,把品牌變成受眾的好友,將信息有效的傳遞給目標受眾,并促使他們產生有利于媒體品牌的態度和行為。在微博媒體營銷經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脫銷就是一種很有力的詮釋。
2.為所屬媒體提供新聞源和有創意的主題
無論是四川地震還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來自微博。因此,傳統媒體“微人才”在發現新聞源方面占有獨特的優勢。而微博是公眾最活躍的場所之一,他們的對話與討論是許多創意的源泉,能激發傳統媒體“微人才”的靈感,發現有創意的主題。
3.提高所屬媒體的知名度、美譽度
21世紀是一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如何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是許多企業正在努力的問題,而官方微博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臺。成功的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總是在不間斷地發布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時還注重與粉絲關系的經營,從而構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成績與微博專員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二、傳統媒體“微人才”現狀分析
隨著微博傳播表現出愈來愈強勁的發展勢頭,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經成為企業炙手可熱的新興人才,傳統媒體也開始注重“微人才”的開發和利用,具體表現如下:
1.意識上:認識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響力增強帶來對微博運營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微人才”成為許多企業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觀。傳統媒體進軍微博領域后,逐漸摸索和掌握這一新興媒介的傳播規律,也開始認可“微人才”。許多傳統媒體管理者已達成這樣的共識:只有具備一定專業技術的人員才能實現官方微博的有效運營。南方都市報在2009年注冊的微博起初是由奧一網的新聞中心兼職管理的,而從2011年4月開始就成立了微博運營團隊,有專人負責和管理[1]。
2.實踐中:開始組建自身的“微人才”隊伍
目前,許多媒體已經設立專門的部門,由專人負責官方微博。比如《揚子晚報》從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報社專人負責維護、定時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揚子晚報》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萬粉絲,發布微博30450條,網友評論轉發十分積極。如果沒有專人負責,《揚子晚報》官方微博無法形成如此大的輻射范圍。
3.內容上:對“微人才”工作有具體崗位設計
一般說來,現有的微營銷工作崗位主要有三種,其中核心崗位是微運營負責人,即負責官方微博工作的領導,基礎崗位是微編輯人員和微BD人員。微運營負責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運營方向,并充分調動微博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微編輯人員是微營銷活動的主角,主要負責運營日志、內容建設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員的工作主要是活動策劃和外部推廣[2]。
但是,面對巨大的市場缺口和迅速的市場變化,現有的傳統媒體“微人才”,無論是人才的培養上,還是隊伍的組建上,都還不能滿足微博的發展需要,這種不滿足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結構失衡,兼職從業者占多數
運營傳統媒體官方微博是一項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證充足的人力才能確保媒體官方微博的針對性和連續性,才能打磨出媒體自己的風格和個性,但是很多媒體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規律。如鳳凰衛視是將發送微博的任務按照不同時段分配給欄目和記者、編輯、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個專門的微博運營室,安排專人發布獨立運營。
2.微能力需不斷加強
微博要求“微人才”應該有較強的即時溝通能力、聚合用戶能力,整合資源能力等,由于傳統媒體“微人才”在這些微能力方面的欠缺,導致他們不能很好的把握微博傳播規律,做好微博工作。傳統媒體官方微博一個很突出的缺陷就是很少去與受眾、粉絲溝通互動。以《新周刊》11月8日記者節發布的博文來分析(如下圖所示)[3]: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新周刊發布的這條博文曝光率很高,轉發的次數高達37426次,間接的體現了新周刊官方微博管理者的水平很高。但是在5463條評論中,卻難以看到管理者對粉絲們的評論作出回應。圖上的幾條評論,筆者認為可以作為話題起點形成新一輪傳播熱點,但《新周刊》丟掉了這樣的機會。
3.團隊成員間團隊合作意識有待提高
微博運營環境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特點,某個單一的個體很難單獨完成所有環節的運營工作,需要多個個體的齊心合力。根據上文可知,“微人才”隊伍結構失衡,兼職從業者較為分散,管理易出現疏漏,溝通常出現失靈,這就導致成員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各自為政,影響微博作用的發揮。
三、傳統媒體“微人才”的培養路徑
據DCCI通過對微博用戶所關注的官方微博行業類比的調查指出最受微博用戶關注的前2名分別為網站的官方微博(51.34%)和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49.16%),都是媒體類官方微博。由此可見,媒體官方微博很受微博用戶的關注,及時解決傳統媒體“微人才”隊伍中現已存在的問題,做好媒體官方微博的工作對媒體單位的意義非常重大。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對傳統媒體“微人才”培養路徑進行探討:
1.改變觀念,重視“微人才”
不少傳統媒體尚未設專人管理官方微博,而是由記者、編輯兼職管理,或者是由實習生承擔此工作。這主要是由于媒體管理者沒有對“微人才”引起足夠重視,把官方微博只是當做傳統媒體的營銷工具、副產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新型媒體?;ヂ摼W專家劉興亮認為,媒體高層應該將此問題重點關注,必須要在管理上設立專人來負責官方微博,在工作時間上也要針對不同媒體特性予以不同安排。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僅上線兩個月就有140多萬的粉絲,這和管理者對微博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我們知道人民日報的微博管理室屬于最高級別,為正處級單位。
2.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專業培訓
對在職人員的專業培訓是傳統媒體“微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傳統媒體高度重視。培訓可以是專門的定期培訓,也可以是工作同時進行的各項能力的拓展訓練;可以是組織的單獨培訓,也可以是行業的統一培訓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在職人員對微博的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
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已成為工會組織開展工作、了解職工意愿和心聲的重要平臺。為此,本鋼集團工會在本鋼集團黨委和上級工會的正確領導下,不斷在建設互聯網新媒體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了以工會網站為中心,微信、微博為兩翼,“三位一體、共同起飛”的發展思路。而微信作為本鋼集團工會與職工聯系的一個重要平臺,自成立以來得到了本鋼集團領導和廣大職工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廣泛關注。目前,本鋼集團工會官方微信已經成為關心職工生活,反映工會動態的重要平臺,是聯系企業和職工之間的重要紐帶。
此次本鋼集團工會舉辦新媒體創作培訓班是工會系統今年舉辦的第二次新媒體培訓,旨在全面提高本鋼集團工會系統微信采編人員新媒體創作技巧,提升他們的微信稿件編輯、微信管理運營和微信活動策劃能力,從而全面激發團隊活力,更好地服務廣大職工。當天,本鋼集團工會微信團隊人員和來自各單位的工會宣教委員等60余人參加了培訓。
在當天培訓課上,本鋼集團工會邀請本溪市電視臺記者張宇豐從新聞的本質、新媒體新聞與傳統媒體新聞的區別、新媒體新聞的創作及案例分析三方面對新媒體創新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隨后,本鋼集團工會新媒體工作室負責人、技術學院教師陳莉就微信線下活動的技術支持方面內容進行了講解。
處方藥企業打造品牌并非營銷的核心,重點是對醫生群體的培訓和患者的教育。2013年我們會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嘗試更多,相信數字媒體將會迸發出更多能量。
陳軍
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市場部副總裁
畢業于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在麥肯錫咨詢公司參加了MBA培訓。曾就職于美國默克制藥公司,擔任藥劑科學家和高級藥劑研究員,以及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擔任策略咨詢顧問。2002年在美國加入諾和諾德公司,歷任高級品牌經理、事業發展和戰略規劃總監、大區銷售總監、及戰略業務發展部副總裁。
作為一家處方藥企業,來自丹麥的諾和諾德始終以“讓我們一起改變糖尿病”為使命,專注于糖尿病治療領域,包括藥品的研發、醫務人員培訓與健康教育?;谔幏剿幮袠I自身的特殊屬性,營銷策略與其他行業或非處方藥的最大不同在于,打造品牌并非營銷的核心,重點是對醫生群體的培訓和患者的教育。
當然,營銷的前提是諾和諾德的產品,我們將繼續擴大胰島素的整體市場,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線產品,在市場保持領跑;強化早期治療理念;繼續深耕基層市場,既抓大城市的大醫院,也不放松基層市場的拓展,雙管齊下。
在媒體策略層面,糖尿病的患者仍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傳統媒體仍是非常重要的媒介平臺,如健康領域的雜志、報刊,以及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等。
同時,糖尿病已經出現低齡化的現象,互聯網與智能手機使用人群迅速增加,患者的媒體使用習慣正在變化,單向的傳統媒體的知識傳遞和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一些中青年患者的需求。2012年諾和諾德開始嘗試數字媒體和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營銷策略主要集中在運用社交媒體提高疾病認識;利用網絡媒體培訓基層醫生,擴大傳播范圍。2012年我們運用了手機報、網絡專題、專家在線訪談、電子病歷共享、微博等方式擴大影響范圍。
2013年我最看重的營銷平臺仍然是學術和專業的平臺,以此促進中國糖尿病學術界與世界糖尿病學界的學術交流,如從2002年開始每年一度的“諾和諾德糖尿病論壇”(NNDU),確保了學術交流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公益性;根據不同地域醫生的習慣和特點,進一步嘗試新媒體技術在醫生培訓中的應用;同時加強患者教育、公眾教育力度,樹立患者對糖尿病的正確觀念。2013年我們會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嘗試更多,對于App等新的媒介形式,也非常關注,相信數字媒體將會迸發出更多能量。
我推薦
傳統企業和電商/互聯網企業強強聯手。我看到一些汽車、消費品企業爭相使用社交媒體,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如星巴克與騰訊微信聯手的“微生活”和Smart與京東聯手的“‘灰’常Smart,只在京東”,這其實也說明只有以用戶為中心,深入洞察他們的關注點和使用媒體的習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影響用戶。
我觀點
醫藥行業中,針對醫生的學術交流平臺仍是最重要的營銷平臺,且更往基層下沉。而對于患者的教育更注重差異化和互動性,科普工作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更具融入性和趣味性。新媒體傳播和傳統媒體更緊密的結合,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營銷。2013年諾和諾德會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嘗試更多,如App等新的媒介形式,相信數字媒體將會迸發出更多能量。
[關鍵詞]省級 黨報集團 人才 建設
一、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我們以2008年12月為統計時點,從管理人才的數量、學歷、年齡以及專技人才和工人技師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
(一)管理人才
集團管理人才中擁有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34人,表明管理人才中的高學歷人員已占到總數的近10%;本科學歷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表明管理人才的學歷結構比較合理。
35歲以下的管理人才比例最大,45歲以下的管理人才比側占整數的近50%。46歲至50歲、51歲至54歲和55歲及以上這三個階段的管理人才比例大致相同。
(二)專業技術人才
按專技職務高低,集團專技人才數量里金字塔形分布,即正高級為金字塔形頂部,逐漸遞增,正、副高級專技人才占總數近30%。初級專技人才為金字塔形底部,占總數近50%,這種人才結構比較理想。
集團于2004年首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突出崗位聘任,在正高層面實行低職高聘。這種評聘分開機制具有較強的競爭和激勵作用,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不掏一格選人才。
新聞出版系列為集團職稱的主系列。占總數的72.5%。據統計,自新聞系列恢復專業職務評定工作以來,經全國及湖北省新聞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定,全社先后有96人被評定高級編輯、高級記者;219人被評定為主任編輯、主任記者。
集團人才總量結構分布不盡合理,主要集中在新聞領域,經營領域明顯不足。以報紙發行為例,楚天報刊發行總公司作為湖北省及武漢地區網絡專業化報刊發行及物流配送企業?,F有員工5700余名,承擔集團6報7刊的省內發行業務。報刊發行公司人員的學歷和知識層次先天不足,學歷高的不多,有職稱的不多,僅有3位處級管理人員具有副高級專技職務,與現代營銷企業的要求差距甚遠,公司人才隊伍建設的任務非常緊迫。此外,楚天印務總公司職工文化素質較低。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不到職工總數的30%,公司僅有7位高、中層管理人員具有高級專技職務。
相對采編人才而言,經營和政工人才總量顯得不足,特別是經營人才成長緩慢,資源相對稀缺,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數量結構明顯偏低。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種既懂經營和專業知識,又有報業、文化產業方面經營管理實踐經驗的交叉型人才。如報刊發行公司亟需懂現代報刊營銷理念的人才,廣告公司亟需具備市場分析能力和談判能力的廣告營銷、策劃人才,印務公司亟需既有生產組織能力,又懂行業技術設備和成本控制的生產管理人才。
缺乏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按照編輯、印刷、發行、廣告和印務為核心的報紙產業鏈逐步融為一體的要求。集團在培育政治家辦報群體的同時,亟需培養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精通產業化運作的群體,迫切需要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熟悉國際規則和境外媒體運作方式,能夠開展國際合作;既懂新聞業務知識,又了解市場情況,善于經營;既能掌握新聞工作技能,又熟悉投資、資本運營、財務和證券知識,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人才。
集團專技人才中擁有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68人,專技人才中的高學歷人員已占總數近10%;本科學歷占總數近80%,表明學歷結構比較合理。專技人才各階段比例隨著年齡增長依次遞減,35歲以下的專技人才比例最大,55歲及以上的專技人才比例最小,符合專技人才成長的規律。
(三)工人技師
集團擁有一批門類齊全的技師隊伍,其中印刷技師人數最多。
(四)特殊專業技術人員
60年間,全社近200人(次)獲省部級以上各類榮譽稱號,其中長江韜奮新聞獎2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7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4人、湖北新聞名人獎20人(含提名獎)。
在高級專門人才方面,經過多年的積淀,培養了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符合報業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已形成人才集群,其中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9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省政府專項津貼享受者11人,全國經營管理“四個一批”人才2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人,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10人。
二、集團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60年的發展,集團人才隊伍建設盡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按照中央關于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我們清醒地看到,集團的人才工作還存在某些不適應甚至滯后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要求。這些問題如解決不好,勢必影響我們做好宣傳文化工作,影響到報紙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如下:
――思想觀念問題。
在計劃經濟時代,媒體十分強調政治屬性,管理內容集中在調控“意識形態”上,存在著重政治素養和業務素質、輕管理才能和經營才能的缺陷。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集團的產業屬性日益凸顯。管理內容已延伸到集團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從整體上看,集團仍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影響,一直延用傳統的人才觀。主要表現:一是對引進和培養具有多學科式思維、分析、判斷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重視不夠。導致無法適應新的競爭形勢及發展策略的要求。二是對引進和培養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重視不夠。導致難以適應現代傳媒集團的運作、管理及發展需求。三是對引進和培養企業管理、現代財務管理和資本運作、信息管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人才重視不夠,直接影響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四是面對網絡新媒體以及3G時代的到來,對引進和培養網絡編輯、美工、無線經營、節目主持人以及全媒體人才重視不夠。
――管理體制問題。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按事業單位管理,實行企業化運作,這種雙重身份,造成了體制上的“三不像”,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黨政機關,也不是完全徹底的事業單位,更不是真正獨立的企業法人,是兼有機關、事業和企業特點的復合體。這種復合體的突出特征是復雜性,由此帶來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相當難度。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文化事業單位面臨著轉企的艱巨任務,將帶來新舊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之間的沖突,一方面,行政職務(或專技職務)的級別等傳統控制人才手段的邊際效用削弱,另一方面,適應傳媒集團企業化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造成新舊體制之間在理念和運作上的沖突。
隨著集團事業的發展,媒體數量
不斷增加,需要相應進行機構編制和領導職數的調整。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這需分別上報省編辦或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批準。而上級主管部門在機構編制或領導職數審批方面存在著不配套現象,管得過嚴,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集團事業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激勵機制問題。
在分配制度上。沿用按職務、職稱設定分配基數,再適當考慮拉開各層面人員的分配差距的辦法,缺乏科學的考評機制,導致各戰線、各崗位之間的分配差距拉不開。存在著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問題,收入倒掛,人才激勵作用不明顯。一些企業化運作的公司如發行、印務等,薪酬設計上沒有真正體現現代企業的要求。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鑒于此,我們不得不思索這樣一個理論課題,即如何從宏觀上破題,建立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借以指導、運用于微觀實踐。
實踐中,我們認為,首先,要從全局高度,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樹立“人才資源是新聞事業第一資源”的觀念,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以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大力實施知識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構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輩出和人盡其才的局面,為實現省級黨報集團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其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媒體人才發展戰略,將其列為省級黨報集團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媒體人才戰略要使其人才總量與省級黨報的發展相適應,人才結構與報業產業結構相協調。人才素質提高與報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相同步,實現人才資源持續開發與報業長期穩定增長的良性互動。
第三,要立足省級黨報集團的定位,細化并落實媒體人才發展戰略。以人才興社和人才強社戰略為抓手,重視新聞、經營和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實現從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文化產業集團的轉變,將媒體集群、整合經營、資本多元、品牌共贏和人才聚集作為鍛造集團核心競爭力的五大戰略。整合媒體信息資源、人才、客戶、渠道、品牌等資源。強化黨報更強、子媒體更壯的媒體集群戰略,延伸文化產業鏈。
第四,要緊密聯系省級黨報集團的特點和實際,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任用、引入、培養、流動、績效考評、激勵保障等配套機制,形成一條完整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鏈。
1 在人才選拔任用機制上,要強化實踐鍛煉特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除競爭上崗機制外,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通過與企業互派干部掛職、到市縣掛職、參加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選派青年新聞采編人員下基層鄉鎮掛職等多種人才交流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培養人才。增添事業發展的后勁。充分發揮聘用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用好、用活這部分人力資源,逐步推行并軌管理。在人才的任用上不拘一格,突破“四唯”(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突出以業績為依據,以品德、知識和能力等為要素的選拔條件。嘗試將聘用人員中的優秀火才選拔到重要崗位。
2 在人才引入機制上,要提高人才引進_妁吸引力。采取引進專才與通才相結合的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吸引優秀人才。在人才招聘和人才儲備上,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將觸角廷伸到北京、上海地區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一支畢業生來源多區域、學歷構賤合理化、知識結構多元化的人才隊伍。適應媒體發展需要,在加強引進新聞采編、攝影、版面人才的同時,加大對發行、營銷、產業經營、策劃人才和新媒體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突破行業和地域界限,引進既熟悉新聞采編,又掌握傳媒管理和經營的通才。
3 在人才培養機制上,科學合理規劃,不斷加大對人才隊伍的整體培訓力度。一要著眼于培養學習型人才。探索新的培訓模式,形成干部經常受教育的長效機制。二要注重增強培訓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根據不同層次的培訓對象,分別確定培訓目標、內容和方法,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制定系統的培訓規劃,通過連續、動態的培訓,改善人力資源結構,促進多層次人才建設。三要重點加強崗位培訓、任職培訓、專業業務培訓和初任培訓。實行由黨委統一領導,人事部門主管,各媒體、公司等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四要樹立人才資本投資理念,重視培養隊伍的再學習能力,加大育人投入,增加培訓在集團支出中的比重,通過不斷的投資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內生動力,有效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形成以集團為投入的主體,各媒體、公司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4 在人才流動機制上,加大人才輪崗交流的力度。培養適合報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探索集團范圍內的元障礙人才流動機制,在集團各媒體、公司之間實現人力資源的整合,采取員工雙向選擇上崗和定期輪崗方式培養現有人才,實現集團內人力資源共享和人才的有序流動。這種雙向選擇上崗,包括記者和編輯的角色換位,記者所跑戰線的重新變動,新聞、經營和行政三條戰線之間部門的轉換,通過這種大范圍的人才流動,有效激發人力資源的活力。
5 在人才績效考評機制上,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要求。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確定收入的高低。分配方式體現“、經濟實體”的雙重機制,體現“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雙重性質。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針對集團內部事業、產業性質的不同特點,分別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完善績效管理和考評辦法。以崗定績,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不斷改善收入結構。逐步建立與市場價格接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
逐步建立符合集團特點的科學合理的以利潤考核為中心的質量效益型分配體制機制。改革薪酬福利體系,對普通員工實行薪酬與崗位和績效同時掛鉤;對高層次管理人才構建以經營業績為核心的多元分配體系。在保障員工的薪酬和激勵機制方面基本權益的基礎上,重點向有突出貢獻和業績優秀的員工傾斜,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收入。注重強化報業經營的重要地位,對集團控股的企業經營者逐步推行資產經營制相配套的年薪制和股權制,對子公司內部的職工分配引入市場機制,與效益掛鉤。
近年來,中國傳媒業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它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趨重要。與此同時,媒介組織之間的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電視媒體收視率的提高,報社發行量的加大,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第五媒體手機等新媒體的進入,使得傳媒業競爭的核心由原來的政策競爭和技術競爭轉向內容競爭和品牌競爭??梢钥吹?隨著現代傳媒的不斷發展,媒介信息采集的方式在更新中已帶有必然的趨同傾向,技術手段的競爭優勢已不再明顯,報道方式的創新也極易被復制。此時人力資源必定成為媒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改革傳媒組織內部原有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使人力資源適應傳媒業的發展,對傳媒業應對挑戰,促進自身蓬勃健康地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繼續加強,用人單位對原來只能單純作新聞報道和通訊、特稿寫作與制作電視專題的從業者需求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對復合型媒介人才的大量需求。鄧效鋒就是當代復合型傳媒人才的杰出代表。他身兼《天津日報》廣告處處長、資深廣告人、高級記者、創新策劃人等數職,在他的帶領下,津報集團廣告經營實現了連年跨越式增長,2005年躋身全國報業集團五強。因此,對于復合型媒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近幾年傳媒業越來越熱的話題。
所謂復合型媒介人才,就是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識功底,又熟悉新聞采編業務,同時還具有現代新聞傳播觀念,并能熟練掌握現代化傳播技能的現代新聞傳播人才。與傳統記者相比,他們能熟練運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以最快捷的途徑和最貼切的方式采集、傳播最有價值的信息和制作信息產品。同時,能將互聯網的高新傳播科技融入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識結構中去,確立全新的傳播價值觀,使自己的傳播活動最大限度地符合信息社會的最新要求。
二、復合型人才研究的理論基礎――勝任特征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受到教育學以及人力資源領域的高度關注。根據國內外的最新研究,勝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對復合型人才這種高層次人才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為復合型人才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對勝任特征的研究,是近30年來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育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美國學者萊爾斯潘塞博士和塞尼斯潘塞設計的素質冰山模型對人的素質進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為我們對復合型人才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勝任力冰山模型如圖示,冰山水面部分是知識與技能,水面以下則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潛能”,從上到下,隨著深度的逐漸加深,每一種素質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就逐漸加強。潛在的素質不易被人感知,培養和挖掘潛在素質很困難,而且成本很高,收效周期很長。但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不能急功近利。我們決不能因為人的潛在的素質不易察覺,開發困難,就放棄進一步的研究,就不投入大量的力量去開發和培養。所以,復合型人才的開發與培養首先應該注重勝任素質的培養,也就是說復合型人才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復合型人才的勝任素質上。
根據冰山素質模型,人的價值觀、態度、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與品質、以及內驅力和社會動機等潛在素質對一個人的成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是人的關鍵的勝任素質;并且不同勝任素質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個性中無意識的動機和特質決定社會角色和自我形象,社會角色和自我形象有決定行為表現。因此,對復合型人才的研究,應當把相應的潛在素質作為研究的重點,對其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同時注意其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三、基于勝任力的培訓開發分析
用勝任力思維來分析培訓需求,對員工個人職業發展和組織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訓需求分析與組織戰略目標的一致性,避免盲目培訓帶來消極后果?;趧偃瘟Φ呐嘤栃枨蠓治霾粌H從組織、工作、個人三維度層次來進行分析,同時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手段,并在此基礎上有所進步。以勝任力為基本框架,通過對組織環境、組織變量與優秀員工關鍵特征來確定崗位的培訓需求,使培訓內容和程序一方面能夠滿足組織當前對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適應組織發展的需要,按照組織未來發展的要求來重構職責與任務,確認職位要求。就傳媒而言,基于媒介人才勝任力的培訓開發,不僅能使媒介組織更快更好地發展,同時能夠讓媒介一線采編人員或是媒介管理者明確自身的職責和能力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
基于勝任力的培訓分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提供職位分析和人員分析的組織背景,以組織分析統領其他層次的分析。二是調整培訓與組織的長期匹配,并與組織經營目及與戰略緊密聯系。三是從較多關注“績效差距”和“缺點分析”等消極因素,向關注勝任力等積極因素的方向轉移,具有范式轉移的意義。四是強調優秀員工的關鍵特征,具有較高的表面效度,易被受訓者接受。五是注重培訓方法分析,提倡“內隱”學習模式。
基于勝任力模型對媒介員工進行培訓開發,能最大限度地將普通媒介人才培養成為令人滿意的復合型媒介人才。勝任力模型提供了客觀的優秀績效的行為標準。建立勝任模型,明確了復合媒介人才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做出優異績效,它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從事一項傳媒工作需要什么樣的技能、知識及性格特點;二是什么樣的行為表現對工作高績效有最直接的影響。勝任力模型建立了某一工作對優秀績效的期望,為任務的具體范圍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的理解,為對目標進行溝通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勝任力的培訓開發有助于媒介組織將對媒介組織績效最有影響的培訓項目同那些與復合媒介人才工作重心無多大關系的項目區分開來,確保把培訓與開發的重點放在影響工作績效的技能知識和人格特質等方面。
四、復合型媒介人才的勝任力特征
傳媒業可以被視為信息服務業與文化產業交叉的一個邊緣性產業。傳媒市場是具有二元結構的目標市場,與其他產業不同,媒體產業要面對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一個是受眾市場,一個廣告市場。這就要求媒體必須為兩個完全不同客戶群體提供兩種截然不同產品,一個是面對受眾的傳播內容,另一個是面對廣告客戶的時段或版面。網絡媒體作為新時代媒介組織的一支生力軍正在異軍突起,由原本基本照搬傳統媒體的新聞和信息,發展到獨立采編,然后拓展為論壇、社區之類的交互性新聞信息平臺,最后就是到現在的寬帶信息業務、手機報、手機電視等。這種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傳媒的發展渠道大大拓寬,而媒介受眾人數也與日俱增。在認識了現階段媒介產業與媒介市場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明確復合型媒介人才必須具備以下6大特征。
(一)專業采編能力
“內容為王”是傳媒產品的重要特點,而媒介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傳媒產品的質量水平,進而決定著媒體的興衰。作為傳媒產品的制造者,事實判斷能力、價值分析能力、表述能力和“采、編、播”的能力是傳媒人都應具備的基本功和素質。
(二)營銷能力
由于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使傳媒業的市場格局、行業成功因素、客戶消費習慣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復合型媒介人才充當市場運營人員的身份,能夠不斷地審視市場環境,并對此做出快速反應,分析客戶行為、制定競爭策略、創新商業模式。
(三)網絡技術應用能力
復合媒介人才要熟悉系統、圖片處理技術、網頁編排技術、搜索排名、網絡直播、多媒體運用等知識。網站編輯從策劃和采寫新聞開始,就要考慮到頁面設置、欄目規劃和圖片運用等問題。
(四)創新能力
現代大眾傳媒是由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武裝起來的。媒介人才要有先進的思想觀念、科學知識、技術手段,有創新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勇氣。將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結合起來,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實現新聞傳播的普及化和自動化。
(五)職業道德
新聞行業對社會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新聞工作者自身的職業道德狀況對職業生存發展又有極其密切的相關性。新聞工作者的服務目標是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他們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準確報道新聞事實,以傳播真實、真相或真理。媒介工作者的報道要力求真實,不含有主觀色彩。
(六)人文關懷視角(人文主義精神)
對媒介工作者來說,有時會受到來自強勢的、權力在握的群體或個人的威脅,這會制約到傳媒人肩負的職責。但是并非所有強權在握的群體或個人都代表真理,媒介需要反映大多數人的心聲,更需要維護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媒介人才要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除了關心個體的自由和尊嚴的實現,還要關心社會整體的公正性。
五、復合型媒介人才的培訓開發
(一)復合性人才理念的培訓
復合型媒介人才的活動對象十分復雜。從橫向來看,它涉及媒介內部的人力、物力、資金、信息等資源的分布于管理,同時又涉及政治、經濟、科教、文衛等領域的協調;從縱向來看,它涉及媒介信息的采集、整理、傳播和媒介產品的生產、分配和銷售。要讓復合媒介人才明確要對這些對象和資源進行整合,使他們達到和諧統一,更好地發揮媒介的整體功能。
(二)采編業務的培訓
要具有快速的新聞采編能力,以適應網絡信息的快速更新。記者需要培養采訪、寫作能力、讓其具有強烈的新聞敏感性;主持人需要培養語言組織能力與現場應變能力;編導需要讓他們熟悉電視采編播知識,熟悉節目策劃流程,掌握節目采、編、播及節目后期制作等能力;制片人需要培養電視節目策劃、節目版面編排、采訪編輯、制作等能力,技術人員則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等。
(三)營銷課程培訓
開設與市場營銷相關的培訓課程,讓其熟悉廣告促銷、創意、策劃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分析判斷,能夠最終做出市場預測,確定市場定位,制定發展規劃、推廣發行計劃、多種經營項目投資計劃、地區覆蓋策略、廣告經營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設置經營規劃、商務計劃、商務談判的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項目。
(四)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培訓
設置計算機概論、計算機文字處理與文稿編輯、網絡技術培訓等課程,讓媒介人才了解多媒體制作基礎與網絡傳播的知識,熟練掌握網上搜索、網上采訪、網絡傳輸、超文本寫作、電腦編排及網絡系統編輯等技術。
(五)策劃和創新意識培訓
策劃和創新意識訓練要讓新媒體編輯人員具備傳統新聞人的策劃能力,要能從新媒體受眾的心理出發用最合適的形式呈現信息。例如,網絡編輯要善于運用網頁的版式、色塊、標題,提高點擊率,并善于用最精練的語言展現最有沖擊力的新聞。
(六)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培訓
讓媒介工作者明確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范,也是新聞從業人員在長期新聞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精神。不能因為利益的驅使,惡意制造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危害社會安定。要讓他們樹立起良好的職業作風和社會形象。
(七)人本主義精神的培訓
讓新聞工作者本著客觀中立的原則進行報道,對于事件的選擇要本著人本主義精神,更多關注那些影響社會公正、人類福祉的事件和問題。傳媒人在功利主義的時代應該追求的不是多數人的最大獲利,而是人類社會總體的公正和每個人自由與尊嚴的實現,應該更多關注弱勢群體及其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沈陽.新聞媒體人才資源現狀思考[J].xwc.省略/system/2008/04/09/010250299.shtml,2008-07.
2、趙麗芳.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路徑[J].新聞愛好者,2007(8).
3、陶祁,馮明.基于勝任力的培訓設計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4).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根據“教學與實驗相結合、實踐與創新素質培養相結合、創新素質培養與人才市場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探索出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包括“教學與培訓一體化”,“教學與創新一體化”和“教學與競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教學與培訓一體化”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指傳媒實驗室按照傳媒人才的專業要求,根據專業實踐的發展狀態,讓學生及時補充專業實踐中出現的新知識,使其與專業實踐發展同步,始終能夠學習到最新的專業技能,在教學與實踐中進行專業技能強化與提高的實踐教學過程。在這一模式中,聘請校內外的優秀教師與專家,利用傳媒實驗室的設備資源,搭建講解、演示、實驗操作平臺,對學生基本專業技能加以課外培訓,如大洋非線性編輯軟件、Adobe公司出品的圖片編輯與繪制軟件、錄音與導播技術等。通過現場講解,現場實操,幫助學生熟悉設備和軟件功能,技術操作流程。學生通過模擬、實際操作等技術和方法,結合實驗教材獨立完成實驗。培訓以學生自愿參與為基礎,以專業技能的系列講座為形式,在培訓過程中以實際應用操作為手段,并在培訓后加以考核,從而幫助和實現學生專業技能全方面的擴展和提高,提升其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
這種模式,能夠適應傳媒行業的發展狀況與趨勢,改善學校教育相對于業界發展來說一直體現出的滯后局面,為學生及時補充業界最新需要的專業技能,使傳媒人才的培養能夠保持在與行業發展的同步位置上。
“教學與創新一體化”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指傳媒實驗室結合專業人才市場的要求,在教學與實踐中引進社會實際操作項目,實現專業技能培養與社會實踐要求對接的實驗教學過程。這一實踐模式是為讓學生更快地了解社會工作環節,熟悉工作流程,促進學生就業而開展的富有特色的實踐教學形式。在這一模式中,依托學校與學院社會活動項目多、北京市傳媒資源豐富的特點,將實際要開展的活動或媒體項目引入學生的實踐教學,讓學生直接參加學校及媒體機構的項目運作及生產,使學生在具體的媒體實踐中進行專業技能實際操作,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如為某公司進行形象包裝,包括CI企業形象設計、公司宣傳廣告創意、宣傳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廣策劃、宣傳冊設計、網站設計等一系列的創意策劃活動。這一模式通過教師組織和把握,采取項目招標的形式,完全由學生執行、策劃、運作,直至項目的完成和總結,使學生參與真正的社會實踐,加強和培育其專業素質,使其創新能力在實操中得到肯定、創新信念得到鞏固,以培養真正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教學與競賽一體化”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指傳媒實驗室結合教學內容,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的各類競賽或者自辦競賽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這一實踐模式是通過讓學生通過競賽,充分展示創意能力、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合作和競爭意識、培養其思維能力及其意志力。在這一模式中,一方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各類專業競賽,如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金鉛筆獎、金犢獎等,由教師進行指導,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選題、創意、策劃、執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動。另一方面,傳媒實驗室根據專業課程進度和人才市場需求,自擬題目,在院系內或者聯合其它高校的傳媒實驗室組織開展競賽活動。如主持人大賽、公益廣告大賽、城市宣傳片大賽等。大賽的籌辦包括策劃、宣傳、聘請專家、現場拍攝、會務、報道等完全由學生完成。在籌辦過程中,鍛煉其策劃能力、協作能力、公關能力、溝通能力、運作能力、應變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意志力。經過這一實驗教學模式所構成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同步性的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
為實現教學目的,實驗教學需要有不同的實驗教學方式和層次。在傳媒實驗教學中心的實踐教學理念指導下,以“鎖定目標、培養能力、統籌規劃、分層教學”為原則,以學生為本,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為一體,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整體性、模塊化、開放式的特點,建立一套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同步性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建立了“專業基礎技能熟練”、“專業綜合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培養”三個遞進實踐教學模式。
“專業基礎技能的熟練”主要是指除了課堂上對專業基礎技能進行系統的教學與培訓外,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提供與課程匹配的實踐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環節,使學生鞏固并熟練掌握專業基礎技能。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廣告學專業中設置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廣告設計、廣告攝影、Photoshop、Illustrator平面設計軟件等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在傳播學專業中,則設置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共關系、攝影與剪輯、新聞寫作、報刊編輯等基礎實驗課程。根據這些基礎課程,傳媒中心開設了“圖像處理”、“廣告創意思維”、“廣告攝影”、“大洋非線性編輯”等培訓,并開放平面設計實驗室、廣告攝影實驗室、大洋非線性編輯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必要場所。另外,還有相關專業的實驗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的技能學習。通過這種與教學同步性的補充性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熟練掌握專業需要的基礎實操技能。
“專業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開展創意設計型實驗教學,主要通過參與項目、活動等,使學生在擬真和實際的情境下,實現專業技能的提高。如廣告學專業中設置廣告創意、企業形象設計、廣告影視制作等課程;傳播學專業中設置媒體經營與管理、媒體運營務實、影視傳播學等課程。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其綜合專業素質,提升廣告學與傳播學學生進行媒體項目的策劃、管理、運營,媒體公司管理、運營、廣告創意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而在這種同步性的實踐課程活動中,是要通過實驗教學內容、形式及環節的設計,實現傳媒專業學生基礎技能的提高與運用。
一、專項整治的重點內容
(一)查處取締無《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非法開業的駕校和培訓點,或已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的駕校超越許可范圍擅自設立的培訓點。
(二)查處取締各種超越許可范圍和脫離屬地監管的跨市(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設立的招生派出機構、機構。
(三)查處采用虛假廣告和虛假信息招攬學員、欺騙誤導學員等違法違規行為。
(四)查處取締非法擅自掛靠的教練車和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教練車,以及未經許可擅自新增的教練車。
二、工作步驟
(一)調查摸底(11月15日至25日)。市交通、工商部門對本市的違法違規經營行為進行排查摸底,結合本市駕培市場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
(二)召開動員會(11月26日至30日)。召開全市有關單位參與的專項整治活動動員會,安排部署專項整治活動。公布舉報電話,發動群眾廣泛參與,舉報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三)各市檢查整治(12月1日至31日)。對本轄區專項整治的重點駕校、重點內容和重點路段,進行明查暗訪、認真檢查,不留“死角”,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及時查處取締。
(四)檢查驗收總結(2012年1月1日至31日)。在做好各項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迎接省專項整治活動領導小組組織對本市專項整治活動的檢查指導,同時對專項整治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并對檢查指導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三、整治措施
整治期間,市交通局、工商局等部門將組成聯合檢查組,采取明查暗訪和專項檢查,上路檢查和上門檢查,普遍檢查和重點檢查,單獨檢查和聯合檢查相結合的辦法,按照各自的職責聯合進行檢查。檢查將深入到駕校、教練場、培訓點、招生點、報名點、代辦點等源頭部位。查看《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等相關證件原件,教練車標識。交通稽查要積極配合交通運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到源頭檢查,并上路檢查教練車,查看教練車是否貼有教練車標識。
對無《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非法開業的駕校和培訓點、或已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的駕校違規設立培訓點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依照《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十四條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查處取締。正在培訓的學員,由違法行為人全額退款,學員自主擇校。
對駕校超越許可范圍和脫離屬地監管的跨市(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設立的招生機構、機構超范圍經營等違規行為,由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參照《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進行查處,所招收的學員一律不予辦理培訓記錄等有關單證領取使用手續。
對采用虛假廣告信息招攬學員、欺騙誤導學員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進行查處。
對非法擅自掛靠的教練車,由交通運政、稽查參照《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第五十三條進行查處。
對未貼全省練車標識的教練車以及未經許可擅自新增的教練車等違規行為,由交通運政、稽查參照《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進行查處。
對查處的駕校和培訓點以及亂設點招生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在新聞媒體、網站上予以曝光。
四、組織領導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道路運輸管理處,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具體負責本市范圍內專項整治工作的組織實施。
五、有關要求
(一)加強協調配合。各市要積極向當地政府匯報,爭取政府和其他部門的支持,交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密切配合、協作,開展聯合整治,提高專項整治效果。
(二)加強社會監督。市、縣都要公布投訴舉報電話,主動與新聞媒體取得聯系,對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要進行跟蹤報道,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市交通局投訴舉報電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舉報投訴電話:。
(三)加強宣傳報道。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大整治宣傳力度,及時報道查處行為,通過典型案件的曝光,揭露違法違規經營的危害,提高群眾自覺抵制違法違規行為的自覺性。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企業培訓;應用
人們對多媒體教學認識和多媒體技術本身的快速發展,再加上計算機硬件的快速更新、改進,為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使其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技術在企業培訓中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對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多媒體培訓的含義
多媒體技術則是指使用計算機綜合處理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不同類型媒體信息的技術,其實質是通過進行數字化采集、獲取、壓縮/解壓縮、編輯、存儲等加工處理,再以單獨或合成形式表現出來的一體化處理技術。這種綜合處理多媒體信息的突出特點除信息載體的多樣化外,還有三個關鍵特性,即集成性、交互性和信息組織的非線性。多媒體培訓是指培訓師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專門用于企業員工培訓的多媒體作品,并應用該產品對員工進行的培訓。具體地說,是指在集中授課形式的課堂培訓中,繼承傳統培訓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恰當引進現代化的培訓手段,并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各展其長,相輔相成,實現培訓信息傳輸及反饋調節的優化效果。
二、多媒體培訓的作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培訓中的運用將起到舊的培訓模式無法比擬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學習和培訓積極性。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出一個生動形象的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傳統培訓中,靜態呆板的培訓教材和板書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培訓中就克服了這一缺陷: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片可以像動畫一樣移動,可以像流水般呈現一幅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動畫的刺激,使學習者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操作的簡單便利,又使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可以極大地提高培訓效率。計算機多媒體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它不僅能展示文字、圖片、圖像、聲音于一體,創造出一個形象、生動、色彩繽紛情境,當人的感官同時接受刺激時,學習的效率會成倍增長。企業培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培訓,讓員工學會處理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多媒體培訓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再結合計算機的仿真技術,就可以模擬實際問題或場景,使學習者能在虛擬世界中處理可能在現實世界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培訓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員工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傳統方式相比,用同樣的時間,多媒體培訓就顯得更有效果。
三、多媒體技術在企業培訓中的應用
大部分企業,經常會有一定數量人員流動的情況,新員工進入企業都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訓。以新員工培訓為例,企業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應該考慮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在這一階段,由培訓師在公司內部向各個職能部門全面采集新進員工應學習的知識。包括公司高層信息(公司歷史及概要、公司的方針和理想、同行中的地位、經營思想)、人事總務部門信息(公司的組織、人事管理及各項規定、就職規則、資歷和薪水、勞資關系、就職合同)、業務部門信息(公司的經營活動、經營網路、商品構成、業務員心得、銷售技術)、生產部門信息(公司的生產管理、研究開發體制、關于質量管理、生產部門的概要)以及員工培訓部門信息(職業禮儀、待客禮節、電話禮貌、人際關系、公司活動心得、各種手續、命令報告、電腦技術等)。
第二,制訂教學計劃。一般來說,教學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確定講義目的(讓公司新進員工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公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盡快適應企業的要求,以便順利、迅速的開展工作)、決定授課題目(教學名稱)、確定教材內容(將采集來的信息一一列舉,編寫成講義,并將重點項目標注出來)、決定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培訓手段進行教學)、選定教材和輔助工具(教材是以文字講義為藍本制作的多媒體作品,輔助工具主要是多媒體計算機及局域網)、設計進行方式(采用集中授課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及時間的分配(集中授課需要一段固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培訓師將講授與播放多媒體作品穿插進行,此外,員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安排時間利用多媒體作品繼續學習)。
第三,制作多媒體課件。包括:根據編寫好的講義確定多媒體作品的演示流程、選定制作軟件、將講義內容分解成若干模塊、細化各個模塊、對重點項目另外輔以聲、像、動畫等元素加以充實、對生成的多媒體作品進行反復的測試和完善以及將通過測試的多媒體作品刻錄到光盤上。
第四,使用多媒體作品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培訓師可采用“演示+講解”的模式授課。企業實踐證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企業的員工培訓,能充分發揮其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員工接受培訓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企業培訓的主體,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索取,實現培訓的最優效果。
參考文獻: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剛剛出版的《走出媒體污名――中國艾滋病新聞作品選》收集的許多作品的記者就曾參加過上面的艾滋病報道訓練營。我們的這個新聞訓練營也是清華大學多年來進行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即新聞教育不是書齋里的革命,更不是經院式教育。
在過去5年里,近千名記者和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來到這個營地,聆聽醫生、科學家、社會學家、律師、政策部門官員和新聞教育者的講座,并在課堂和課外展開熱烈研討、演講、游戲,分享記者報道艾滋病新聞的失敗成功經歷或者感染者們被媒體采訪報道的痛苦經歷。無論是大班辯論或者小組討論,參與培訓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常常與新聞記者們爭論得面紅耳赤,批駁媒體的報道和言論給他們帶來的污名、偏見和歧視。
這個訓練營的亮點是參與者的互動,比如模擬媒體報道場景、小組活動和游戲。這種培訓方式不僅教會參與者思考什么而且教會他們考慮什么方面的問題。我們認識到培訓班中不能缺少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參與,每一期活動我們都會邀請他們。每一期活動他們都與記者和媒體專家坐在一起學習、研討,積極參與活動。培訓班中有了他們的投入而更有價值。在好幾期培訓班中,我們還邀請了同性戀者和幫助艾滋致孤兒童的非政府組織成員參加。
這個訓練營地是2003年秋天“非典”疫情結束后,在著名科學家、艾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教授、中英艾滋病項目辦和蓋茨基金會等的資助下,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清華拜耳公共健康與媒體研究室創建的。這個訓練營地旨在探討新聞媒體在推進公共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促進媒體在抵抗艾滋病中發揮正面作用。在這個訓練營地里,培訓師們通過科學、正確的課堂講授和討論,為中國的新聞媒體設立艾滋病報道的議題,幫助控制艾滋病在中國的傳播,教育人民大眾如何來減弱艾滋病對社會的廣泛影響。
我們的這個新聞訓練營的開始是綜合艾滋病在中國和他國傳播的慘痛教訓,形成了一個艾滋病預防理念,就是建立針對新聞記者的培訓,促使媒體在中國抗擊艾滋病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希望通過培訓,培養出一大批能影響、塑造和改變公共態度的資源,以確保媒體提供有關公共健康、尤其是艾滋病方面的高質量、有深度、負責任的報道,這樣在中國建立起更好的公共健康新聞報道標準和傳播渠道。
我們相信印刷媒體、廣播電視媒體、電子媒體、政府官員、決策者、主編們、記者編輯們都在中國抗擊艾滋病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承擔社會責任。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有渠道來接觸廣大讀者、觀眾和聽眾,還因為媒體有強大的能力來提高公民對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知曉程度,提供關于疾病的準確信息、消除歧視和污名化、設置正確的新聞議程和新聞報道標準來培養個人和社區對艾滋病毒攜帶者和艾滋病人的寬容和接納。同時媒體可以與公眾分享有關疾病的正確信息和社會服務信息,包括咨詢、測試、治療、護理等方面。媒體有能力來告知并教育大眾,通過科學的、準確的、人性的新聞報道挽救生命。
中國媒體對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討論正日益開放,這種方式可以說是具有創新性的一步。但是,同時應該看到,中國大多數媒體已變得非常商業化,獲取商業利益已變成媒體運營的主要目標。中國媒體制作的是受眾覺得有吸引力、有意思的新聞和電視節目,以此來獲取廣告收入。這種高度商業化、娛樂化的趨勢帶來中國媒體對艾滋病聳人聽聞的報道,這些報道有的是有偏見、有歧視、污名化的;有的報道不準確、夸張、扭曲;有的甚至是編造的故事。媒體的這種報道態度拒艾滋病感染者于千里之外,極少有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愿意在公開場合談論這一問題。中國媒體上有關艾滋病的公益廣告,全部是由非艾滋病感染者代言的,真正的感染者,特別是那些社會上有影響力的名人感染者迄今還沒有一個公開披露自己的真實面目。
中國是世界艾滋病流行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艾滋病病毒到現在已蔓延到中國所有的31個?。ㄗ灾螀^、直轄市)。重要的傳播途徑是靜脈注射和性傳播,感染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最新的數據顯示艾滋病的傳播模式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新增感染者是通過性傳播感染的,這也佐證了艾滋病的傳播已由高危人群擴散到了普通大眾,這也說明針對高危人群的遏制策略失去了用武之地。
加速艾滋病蔓延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公眾對艾滋病的了解驚人的有限。這預示著,在這場危機中,新聞媒體在艾滋病預防和護理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被低估、并且未被充分利用。更好的使用艾滋病預防行為,提高公眾對艾滋病知曉程度的關鍵是讓科學和正確的艾滋病信息進入公眾領域,使艾滋病傳播得到控制。
公眾除了對艾滋病缺乏了解,還源于大眾對艾滋病信息的冷漠。很多人相信艾滋病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不存在感染的風險。普遍存在的大眾對艾滋病信息的冷漠,再加上大眾媒體不正確的報道帶給艾滋病的污名和給感染者和病人帶來的歧視,不僅導致很多人在感染后不敢尋求信息和幫助,也使很多人遠離艾滋病流行的現實,自己構建了虛假的安全感。
我們開展這個新聞記者訓練項目,另一個目標是努力將艾滋病列入中國的公共日程和政治議程,影響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和政策。自2003年冬天起,中央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的抗擊艾滋病的工作中顯示出了超凡的領導力。政府建立起了國家的支持機構,提高了對艾滋病流行的認知程度,并且為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提供了治療和幫助。但是抗擊艾滋病需要的不僅僅只是政府的政策和領導人的個人意愿,更需要改變個人行為和新聞媒體的態度來降低整個社會對艾滋病的歧視和漠視。
我們這個記者訓練營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使新聞記者理解,除了強調與報道艾滋病相聯系的新聞價值外,媒體在促進社會變化和社會行動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的目的是在創造新聞價值和設置新聞議程的同時,通過媒體的支持來實現社會態度和行為的改變。最重要的包括通過講述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故事,使疾病報道有人情味。這一點是很多媒體從業人員不容易認識和接受的。
我們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創建一項基本認識――媒體在促進公共健康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新聞媒體能夠影響決定個人行為的能力,科學的和可讀的健康報道在提升個人知識和改變個人行為上扮演關鍵性角色。新聞媒體的衛生和公共健康報道雖不能取代以政府和社團為基礎的政策和倡議,但卻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并能夠影響政府的決策,從而形成鼓勵行為改變的社會經濟環境,來減輕艾滋病對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 90后 戰士 網絡媒介 素養 引導
信息時代,網絡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軍營也不例外。筆者在調研時發現,軍隊大部分單位按規定接入了全軍綜合信息網,“互聯網進軍營”的舉措更是受到了廣大戰士的歡迎。目前,90后戰士已經成為軍隊的主體與中堅力量,他們的基本情況如何,究竟具備怎樣的網絡媒介素養,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規范和引導,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90后戰士的網絡媒介素養,是當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且重要的課題。
2009年3月至12月,筆者利用在新疆軍區某部和《人民軍隊》報代職的機會。對90后戰士的網絡媒介素養情況進行了調研。本次調查采取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個別訪談共開展了3個波次共24人參與,其中基層戰士16人,機關直屬隊戰士8人。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到192份,有效問卷188份,回收率94%。
90后戰士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筆者依據調查結果,重點從90后戰士自身(內因)人手,分析其網絡媒介素養呈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期得到相對客觀的評價和認識。為保持與問卷調查的一致性,主要從“個人基本情況對網絡媒介素養形成的影響”、“網絡媒介認知與批判能力的分析”、“網絡媒介知識與使用情況的分析”以及“運用網絡媒介實現自身發展能力的分析”這四個方面進行解析。
1 個人基本情況對網絡媒介素養形成的影響
在個人基本情況的調查中,“真實學歷”和“入伍前戶籍所在地”的調查結果,對我們評價90后戰士的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未來提升空間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從學歷水平來看,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初中學歷有大幅下降。高中學歷占到了主體,大學學歷也有10%的提升。這反映出90后戰士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高學歷的青年進入軍營對于提升部隊整體媒介素養。尤其是網絡媒介素養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兵役征集制度出現的大幅變化,各類院校應屆畢業生將大量涌入部隊,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部隊戰士整體媒介素質還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在對“入伍前戶籍所在地”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來自大城市的戰士相比2005年增加了7%。從農村入伍的戰士比例下降了13%。如果我們把來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鎮的戰士比例加在一起,總共占到了62%。這些戰士大多接受過較好的教育,經濟條件也比較寬裕,接觸網絡媒介的機會也多于來自農村的戰士。根據布爾迪厄的資本類型理論,他將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本分為四種: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性資本。其中前三種資本與媒體素質有著緊密聯系。他還指出,對很多人來說,必須首先具有足,夠的經濟資本,才能更順利地擁有媒體素養。Ⅲ那么,來自城鎮、大中城市的戰士和來自農村的戰士在這四種資本上存在不對等,是否會造成他們接觸和使用網絡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之前就可能存在的知溝在進入軍營后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這些問題都十分具有研究價值,需要筆者做更深入的動態調研和對比。
2 網絡媒介認知與批判能力的分析
網絡媒介的認知與批判能力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以及保持媒體道德。在對90后戰士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戰士對網絡保持相對清醒的認知態度,從感性層面能夠區分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區別。如在“能正確區分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嗎?”的調查中,有90%的戰士選擇了“能”。對“網絡新聞的可信度有多高?”的調查中,認為“較高”的只占到了22%,認為“一般”的占到了55%,還有14%的心存疑慮,認為“很難說”。
在調查中,筆者在該環節也發現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首先是90后戰士對網絡的理性認識存在欠缺。由于缺少相應的傳播學知識,大部分戰士對網絡的分析、認識還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他們沒有意識或者沒有精力、機會接受網絡媒介素養培訓,在主動尋求或被動接受網絡信息時,處在自發和懵懂的狀態。其次,還存在部分戰士熱衷虛擬交往、網絡游戲等導致忽視現實交往的情況。
3 運用網絡媒介實現自身發展能力的分析
運用網絡媒介實現自身發展能力的分析,主要是考察90后戰士在使用網絡時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以及利用網絡對現實的影響能力。這對網絡使用者的個人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調查中,筆者發現,需要對90后戰士利用網絡提高自身素質進行合理引導。
90后戰士網絡媒介素養提升的對策研究
當前,我軍對青年士兵的媒介素養越來越關注,已經開始自覺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并在不斷探索教育的方式和方法。90后戰士在網絡媒介的接觸與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1 構建軍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軍隊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官兵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培養官兵具有健康的媒介辨析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軍隊和社會發展”軍隊網絡媒介素養則是指導戰士面對網絡信息時具有正確選擇、正確理解、合理評判的能力,并能成為有創新性的傳播者的教育。對于軍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而言,首先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教育體系的層面進行關照和全面的考量。
軍隊內部的各級組織是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環境主體。各級黨委、機關、團支部、軍人委員會要建立網絡媒介素養定期教育和檢查制度,對網絡媒介素養的研究和推廣給予資金和人才的支持,在積極推進戰士網絡媒介素養的同時。積極推進領導層的網絡媒介素養,實現自上而下的推動。
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訓人員是該教育體系的主要實施者。對于培訓者本身而言。自身需要具備相應的網絡媒介素養培訓資質,能正確分析、判斷各類網絡信息并解決相應問題。在美軍,主持媒介素養培訓的人員通常為公共事務職業軍官,他們通常要接受隸屬美國國防部隊信息署的國防信息學校的專業培訓。具備相關資質后才能上崗。我軍現在的媒介素養起步相對較晚。培訓人員定位比較模糊,需要明確職責和分工,做到有的放矢。
90后戰士是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的本源和主體。對于90后戰士而言,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合理安排上網的時間,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好網上娛樂和學習的關系。鼓勵他們關注國內外以及本單位發生新聞,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合理化建議,到達啟兵心、借兵智的目的。此外,還要利用本單位的電臺、電視臺以及報刊等媒介積極進行網絡媒介知識的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循序漸進地提高網絡媒介素養。
2 尋求軍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官兵的媒介素養究竟應該達到何種程度?美國陸軍網公共事務版上頗具鼓動性的口號不失為一個形象的答案:“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軍方發言人”。我軍在開展網絡媒介素養培訓時,也應加大研究力度,開展針對性的培訓。
首先應當區分培訓的層次。根據調查顯現。我們可以將90后戰士按其對網絡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分為未接觸網絡者、初學者、普通使用者、熟練使用者以及精通者。而其中,初學者和普通使用者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據這種情況,應當確立通俗易懂、簡便實用的基本原則,以“使用網絡”和“選擇網絡”為重點,培養90后戰士的上網的興趣和能力,特別是培養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培養上網的理性和辨別力,促進他們成為理性成熟、心態健康的網絡群體。
其次需要借鑒院校培訓、社會教育、新聞媒介綜合培訓模式,大力推進媒體素質培訓與軍事行動的一體化?,F如今。普通官兵的媒體素質的培訓已被迅速提上日程。并被大力推廣。如美陸軍位于路易斯安那波爾克堡的聯合戰備訓練中心和德國霍恩菲爾斯的作戰機動訓練中心都設有針對士兵的媒體素質培訓項目。我軍也可依托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設立基層官兵網絡媒介素養訓練中心,加大對骨干的培訓力度。在社會教育層面,可以借鑒“社會參與模式”的媒介教育。鼓勵戰士從虛擬空間走向現實環境,學習通過網絡表達正確意見的能力,提高“批判觀點”和“文化反省”的能力。加大與新聞媒體的交流,“學會與媒體打交道”,通過接受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乃至博客、播客的“模擬采訪”。熟悉采訪流程和注意事項。此外,在培訓時機的選擇上,可以結合重大突發事件或重大軍事演習,在行動中穿行采訪和培訓。事后重點分析戰士在網絡媒介運用、分析、批判等方面的表現。提高戰士應對媒體的處置能力。
3 加強軍營網絡的建設和管理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部隊網絡的建設和發展不平衡,一些軍內網站存在內容不夠豐富、搜索不便捷、時效性差、技術支持弱等問題,吸引力不夠。一些部隊網絡建設還相對落后。存在終端少、網速慢、開放時間少等問題,難以滿足青年戰士的上網需求:有些單位對網絡的利用較為單一,戰士上網主要是用來聊天、昕音樂、看電影和打游戲,利用網絡提升自身素質、展示才華、溝通情感方面引導不夠:甚至還有些單位以安全保密檢查為由,將基層網絡終端全部關閉。對此,我們不應回避問題,而應加大建設和管理軍營網絡的力度,增強其內核吸引力。
加強軍營網絡的軟硬件建設。首先,在硬件方面,軍事綜合信息網已經連接到了全軍大部分連以上單位。網絡已開始逐漸“走人”班排。我們應當將網絡基礎建設納入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加速整合,為全軍各類網站搭建快捷、方面的網絡平臺。在軟件方面,需要做大、做強、做活骨干網站。在堅持“百花齊放”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中國軍網、中國國防部網站和全軍政工網等骨干網絡。在內容的豐富性、時效性、搜索的便捷性等方面尋求突破。此外,還可充分發揮播客、博客、論壇的作用,為戰士提供展示絕活的平臺,提供諫言諫策的機會,提供抒感,交流娛樂的空間。
加強軍營網絡的有效管理??茖W合理地安排戰士的上網次數和時間、在不影響工作和學習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其上網需求:開展經常性網絡保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讓戰士時刻繃緊保密這根弦,不觸“高壓線”;加強軍營網吧、連隊網絡室的內部管理,對計算機硬件進行脫密處理,對戰士上網內容進行“把關”,管理人員自身也需加強防范:領導干部也應當自覺提高媒介素養,開發網絡功能,將上網作為繼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之外的“第五功能”,積極探索網絡政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4 探索青年士兵網絡接觸與使用的引導藝術
針對90后戰士網絡接觸與使用的狀況,我們不能依靠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在充分研究網絡傳播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引導的新思路。
指導思想上:疏堵結合,重在疏導。對于90后戰士接觸網絡的行為。我們不能一概視為“洪水猛獸”,將網絡一關了之,而應當樹立疏堵結合,重在疏導的引導方法。對于上網計算機首先要加強技術管控,做好保密系統的安裝。嚴格控制光盤、移動硬盤和U盤的使用,管理員還需要在服務器上對終端機上傳和下載的信息進行實時監控,隨時過濾不良信息。其次是要做好教育引導,給戰士講明網絡是把“雙刃劍”,要利用好有利的一面。自覺規避不利的影響。
引導的著力點上:通過網絡搭建各類有益平臺,激發戰士的興趣點。90后戰士思想活躍、表達欲強,對新鮮事物敏感。對于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專長需要有意識進行挖掘和培養,并給他們在網絡上提供表達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譬如不少部隊開通了“絕招博客”,博客不僅成為了戰士們展示專長、交流技藝的平臺,還成為了本單位黨委決策的“智庫”和技術“高參”;有些部隊開通了“軍營網?!?,采取軍地聯合辦學的方法,挖掘互聯網的學習功能;有些部隊還利用網絡建立起了“新聞中心”,不僅方便了戰士在線收聽收看,還激發了他們作為“拍客”、“播客”主動提供新聞作品,展示自我的積極性。通過對戰士興趣點有意識的引導,結合網絡的技術優勢和傳播優勢,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導的方法上:提倡“嵌入式”的軟引導。軟引導是相對于行政指令的硬引導而言,“嵌入”是軟引導的內核。要做到軟引導,首先要立足于網絡,尤其是軍營網絡的建設,各基層部隊可以派專業人士專門從事本單位網站的建設和維護。通過最新、最豐富的內容來不斷吸引戰士的注意力。其次,可以在90后戰士中培養一批網絡技術骨干、網絡新聞骨干、網絡心理疏導骨干等,注重平時作用的發揮,讓戰士們在與他們或他們的作品接觸中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從情感上拉近雙方的距離,營造有利的環境。
注釋:
[1]呂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國青年媒體素質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8。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 人力資源管理 策略 媒體融合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
信息傳播的初期是以點到面的傳播方式傳播的,受眾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沒有渠道去同其他受眾進行交流互動,所以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一直處于被動的消極地位。而新媒體卻打破了這一限制,給予受眾暢所欲言的互動平臺。但是,新媒體的發展并不是為了取代傳統媒體,而是為了給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平臺。兩者融合發展之路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利用新興技術完善自身發展的道路,充分將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優勢同新媒體的技術平臺相結合,使之得以相互促進發展。換言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有優勢與劣勢,因此在未來媒體的發展上,要全力促進媒體互動與融合,犧牲某一媒體“自斷一臂”的發展方式是不可取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二、新環境下傳統媒體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1.員工招聘渠道狹窄,人才引進制度不規范。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發展,運行模式已經很成熟,在人力管理上也比較固化。企業招聘人員很多情況下都是通過親屬或熟人介紹,招聘范圍窄,或者從高等院校直接招聘編采專業、文學專業的應聘者。但是,隨著新媒體發展,融合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員工既要了解傳統媒體傳播規律、寫作規范,還要了解新媒體的運作特點,甚至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新媒體技術。此外,傳統媒體部分管理者對于現有員工在新媒體方面的培訓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意識薄弱,人才投資與培養力度不足。即使組織員工培訓,內容也多是傳統媒體寫作、采訪等內容,對于新媒體運作、技術等內容鮮有涉及,培訓很難解決現有矛盾,自然難有明顯實效。
2.人資管理觀念淡漠,缺乏合理的人資規劃。傳統媒體企業在運營模式已經很成熟和固化了,通常將主要精力放在營銷環節,容易忽視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的內部人力資源的管理規劃;或者說并沒有從根本上將人力資源看成是一種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本,關于員工的招聘、培訓、勞動報酬被視作了企業消耗成本,而非投資。此外,部門職能沒有按照新媒體的特點調整組織架構,也使得人力資源具備潛在作用難得到充分發揮。
3.激勵機制沒有轉化,績效評估欠科學化。新媒體的特點是海量內容、時時更新、點擊量可量化。如果還是按照傳統媒體的考核方式,不僅考核工作本身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考核的結果與新媒體激勵方向往往不一致。新媒體績效考核需要研究新媒體的特點,還要掌握基本的技術工具,了解哪些工作是可以量化的,哪些績效考核是可行的。
三、優化傳統媒體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實踐路徑
1.加大人力資本投入,促進現有員工轉型。不論是傳統媒體企業抑或其他社會企業團體,多數都在招聘人員時提出相關工作經驗的要求,認為企業需要的是實戰型人才,企業沒有空閑時間與資金去培養人才。類如此種急功近利的人才觀,已是當前部分企業的通病之一。站在媒體轉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來看,基本沒有現成的既了解傳統媒體寫作和運營,又熟知新媒體運作方式的“現成人才”。因此,傳統媒體必須加大對現有人力資本的投入,強化人力資源培訓,不定期舉辦技術、新媒體交流講座,為自身發展度身打造“人才庫”。
2.端正人資管理觀念,加強自身建設管理。也就是說,確立“以人為本”的組織理念,將人才作為一種儲備資源,而不是成本來管理。在媒體轉型期,更要盡可能地促成人才與企業之間實現相互信任與尊重的和諧關系,溝通構造企業的戰略規劃,一面為員工打造合理的核心價值理念,另一面也要為員工的職業生涯提供指導與設計,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保證人才與傳統媒體企業的同步發展。
3.采取有效激勵措施,提高員工的滿意度。人力資源管理必須基于尊重的平臺上建立恰當、有效的激勵機制,給予每個員工滿意的待遇,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確保他們安心高效地工作,確保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比如,可派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到新媒體企業去學習借鑒新媒體的激勵機制,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薪酬制度,堅持按勞取酬的原則,使績效導向與媒體轉型和企業發展方向一致,逐步改革薪酬制度。
總之,新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傳統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的關鍵是把握好“人才”這一個核心資源,才能在洶涌的時展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任會朋.我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
關鍵詞:媒體 人才 培養 使用
全媒體人才具有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能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運用和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梢哉f,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對技術、機制的挑戰,更是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務和專業要求。經過長期的發展,傳統媒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在新聞采編、活動策劃、媒體管理上優勢突出,但是缺乏一專多能,不能滿足信息海量化和播報即時化的要求??傮w上看,當前全媒體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認識不到位。一些傳統媒體認為,全媒體就是“全面的媒體”,必須橫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手機,擁有全部的傳媒報道形態,故全力進行媒體擴張。其人才也必須是全能型的,既能服務于報紙、網站,又能做音頻、視頻,追求樣樣“?!?,而不是一專多能,造成對全媒體人才的認識誤區。
——培養不到位。針對全媒體新聞隊伍的打造,不少媒體加強了對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促使文字記者學會照相、攝像,攝影、攝像記者學會采寫、錄編,同時懂得運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但其著力點都偏向于掌握媒體運用的技能上,將全媒體人才簡單釋義為“全能記者”,忽視了對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的培養。
——管理不到位。由于觀念和“編制”、“行政級別”等桎梏,很多媒體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行政化、機關化的人事管理上,人才設置、崗位分配方面不科學,存在著把人和物、把特殊人才和一般勞動力等量齊觀的落后觀念,重資歷輕能力,重使用輕開發,重眼前輕長遠等等,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導致全媒體人才的流失。
實事求是地說,目前傳統媒體采編人才相對豐富,經營管理人才相對匱乏;傳統管理人才相對豐富,熟悉市場化運作的現代化管理人才、高級財務管理人員、高級投融資人才極度匱乏;傳統的傳媒領袖很多,而真正的企業家類型的傳媒領袖尚未成主流。進入全媒體時代,我們不僅需要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也需要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所以,全媒體人才必須同時擁有技能、運用、轉換等多種本領,做新聞、資訊和服務的者和領航員。
媒體融合的發展呼喚知識多元、能力全面的全媒體人才。培養和使用全媒體業務技能、復合型知識結構人才,不但能適應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事業的需要,更是增強創新能力、形成人才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
一要突出全媒體戰略,重構傳媒人才規劃。面對全媒體時代,傳媒要把全媒體人才發展戰略作為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高點”,根據發展目標,認真研究現有人才隊伍的現狀,破除不合時宜、束縛人才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找準制約和影響人才成長、培養和使用的癥結,制定符合發展實際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方法,堅定走人才強報、人才強社之路。
二要優化原有人才結構,培養復合型人才。傳媒競爭力的提高,主要靠人才競爭力去實現。而人才競爭力的提高,除了引進新鮮“血液”外,更需要通過組織培訓來“挖潛”和“盤活”現有人才。這有利于優化傳媒原有人才結構,有利于從業人員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逐步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對此,我們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集中培訓、借助高校力量拓展培訓、開展國際合作培訓、到不同崗位交流任職鍛煉等渠道,建立健全適應全媒體時代的人才梯隊,尤其要重視專家學者型采編人才、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多媒體融合型技術人才、高層次職業經理人等的選拔與培訓,全力打造全媒體人才高地。
三要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在堅持黨管人才的前提下,我們要按照全媒體時代的要求,改變過時的用人觀念,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和選人用人機制,以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和激勵機制為重點,加快變“官本位”的傳統觀念為“人盡其才”的現代管理思想,加快從傳統的人事管理方式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轉變。要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實際情況,分別編制科學的、嚴格的考核指標、考核方法以及獎懲措施。同時,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和激勵保障制度,有利于全媒體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實現其人才價值的最大化。
全媒體時代呼喚全媒體人才的涌現。面對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趁勢而上,主動應對,牢固樹立“發展靠人才支撐、業績靠人才創造”觀念,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全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全媒體人才隊伍,為報業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