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生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寫作過程是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是整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傳達思想、反思提升的過程。通過議論文寫作,學生思維會變得更加清晰嚴密,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特色。
一、 觀點準確鮮明
觀點準確鮮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對某人某事的見解是怎樣的,都要表達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辭,不能似隱似現。比如一次議論文訓練中,學生的觀點是“不完滿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說法,“完滿”就不是人生了,這樣的說法就會輕易被別人駁倒,導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說服力,如果說成“不完滿也是人生”就精確多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觀點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節語文課給學生看一些新聞評論性的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社會觀察》等,或者辯論性比較強的節目,如大學生辯論賽等,引導學生注意新聞或者辯論的標題,學習提煉觀點時思維的角度以及語言表達的特色;其次,教師可以搜索一些時事熱點事件,讓學生在課上談談自己的觀點,并且形成文字,這樣的活動可以兩天甚至每天進行一次;再次,我們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辯論賽,教師給出論題,學生進行辯論。如果我們這樣長久地做下去,學生議論文的觀點或見解一定會準確深刻得多。
議論文的構思要有特色,即構思要精巧、嚴密,因為寫議論文的目的是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追問法”了,即追問原因――問一個“為什么”,追問辦法――問一個“怎么辦”,追問結果――問一個“會怎樣”,追問對象――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追問意義――問一個“有什么現實意義”,這樣的文章既結構嚴謹,又解決現實問題。
二、 事例新穎獨特,議例深刻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倍?a href="http://www.heatheranderson-animalart.com/haowen/6726.html" target="_blank">中學生現在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即使讀書也只是局限于作文書,知識面極其狹窄,舉例總是離不開司馬遷、屈原、史鐵生等老生常談的人物,沒有“源頭活水”何來“清如許”?再說,就是偶爾能積累到一兩個新穎的素材,也不能準確深入地做出分析,說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論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崔永元請152名農民工吃飯”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這個層面,理解比較膚淺。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平時接觸社會比較少,思想比較幼稚。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多積累一些新鮮素材,鼓勵學生假期走進社會,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接觸形形的人、多種多樣的事;在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特色社團,多與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班級的學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請農名工吃飯”的素材,我們可以提出“崔永元為什么要請農民工”,“事件曝光后農民工生活過得如何”等問題供學生思考,讓他們就這個事件挖掘社會意義,這樣才能使事實論據發揮出最大作用,讓議論文更具說服力。
三、 論證合情合理
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說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談,使用自己的語言直白來論述,翻來覆去說的就是同一個意思,導致議論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論證離不開引用名人名言,因為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一句句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燈塔,照耀著人們前進的道路,能夠引人深思。
學生道理論證無力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語言蒼白,平鋪直敘,一說到底,其實在講道理時學生可以運用排比、對比、反問、設問、比喻、類比等多種手法。如在論證“尊重孩子”時運用比喻:“孩子不是裸機,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裝什么就裝什么。孩子不僅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還能創造和衍生出自己的應用程序?!边@樣是不是更生動形象了呢?論證“敬畏自然”時運用排比:“自然給予人類恩澤,讓我們生生不息;自然給予人類奧秘,讓我們沉醉探索;自然給予人類真樸,讓我們心靜如水;自然給予人類啟迪,讓我們解讀真諦?!边@樣是不是更磅礴有力了呢?所以,要使道理論證有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多種寫作手法。
一、議論文主體段要有例證法
議論文主體段的基本結構是:觀點句+闡述觀點+論據+分析+結論。其中,闡述觀點和結論常常視情況而有取舍。平常要求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時,要有主體段意識,可以有意標出觀點句、論據、分析句和結論句(熟練后可省略),其中,論據有道理論據、事實論據。例證法就是要求論據中使用事實論據,訓練上可使用單個事例、多個事例的主體段訓練。教師啟發學生圍繞觀點,選擇單個或多個事例都必須是所述的“道理”一致,可借助一些優秀文章的段落示范,先進行分析,再動手訓練,這種方法類似小學生讀寫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明確例證法文段寫作要求。
例1:學會寬容,意味著你不再心存疑慮。(觀點句)人與人之間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產生懷疑和擔憂,學會寬容,我們便能放下思想包袱,真心待人。(闡述觀點)魏征曾經擁護過李世民的哥哥,與他為敵,但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并沒有因此記恨他,反而委以重任,與他同商國事。面對魏征一次一次的犯顏直諫,也沒有絲毫懷疑他的忠誠,反而贊賞有嘉。留下君臣相得的千古美談,也開創了震鑠青史的“貞觀之治”。(論據 單個事例)魏征那在很多人看來似乎罪大惡極,不可饒恕的事,卻因為唐太宗的寬容而消逝于無形。寬容,消除了唐太宗的疑慮;寬容,打破了他們之間的隔閡,讓他們攜手走到了一起。(分析)疑慮如同心門上的一把鎖,而寬容正好是打開這把鎖的鑰匙。(結論)
例2:勤出成果。(觀點句)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艱苦奮斗了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我國歷史巨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從20歲就開始漫游生活,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德國偉大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有關的上千本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識青年曹南薇,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論據,多個事例)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結論)
以上例1、例2中,分別引用單個事例、多個事例作為論據,敘事時都緊緊扣住觀點句的含意來概述,分析、歸納語言準確簡練。(這一點要求要落實)反復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分析法和歸納法說理的能力。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要強化學生運用例證法的能力訓練,即引用、轉述論據(事實論據)的能力訓練,因為學生常常一味尋求事例“全面”,造成“敘述”冗長,文體特征不清晰的問題,就是論據過長,也是學生習作中出現最多、最常見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將“事例”加以概括、壓縮、提煉。
以上二例,教師應該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作為重點,反復訓練,經常強化,切實解決學生在例證法中存在的“敘”的問題,讓學生寫出中規中矩的議論文。
二、議論文主體段要學會因果分析法
萬事萬物,皆存在因果聯系,我們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如果能夠通過因果分析挖掘事物的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那么文章就更有說服力。因果分析就是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這原因就是所要證明的觀點。主要步驟可以分解為;1.直接點明觀點,并闡釋觀點;2.引述事例;3.追根求因;4.得出結論。
例3: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觀點)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憾人心靈,(材料)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寫出人類的心靈之歌;(因果分析)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材料)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毀謗譏笑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因果分析)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了自己的事業,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材料)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到,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的路。(因果分析)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于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有勇敢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結論)
文段中解決了“敘”為“議”服務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論證時,采用的事例都帶上了因果關系來“敘述”,列舉了貝多芬、司馬遷和李寧三個例子來證明觀點,就采用因果分析法,并為結論搭橋。這里要強調的是,對事物“因”與“果”的分析,必須證明其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三、議論文主體段要學會假設分析法
假設分析就是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很有說服力。這種論證方法的思路模式是:反面假設――結果展示――正面強調。
例4:相信自己,是對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對自己能力的贊同。(觀點句)當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時,就應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中國女排主教練和當初在女排時,壓力很大,任務很重,許多人勸他以“保險”為好。然而他力排眾議,相信自己,大膽起用馮坤等新秀,最終改組成功,奪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杯,登上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論據)假如當初他采納別人的建議,不相信自己,那金牌獎杯還有誰拿?正是和關鍵時刻相信自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假設分析)
這個文段先是提出觀點,接著舉例論證。在列舉材料后,作者作了一個反面的假設,大膽推理,使論據強而有力,自己的觀點再次得到肯定。在指導學生對語段進行假設分析時,我們要提醒學生,如果所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應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所舉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應從正面來假設分析。
四、議論文主體段要學會正反對舉法
議論文的論據有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我們根據需要,適當選用??梢赃x擇反面論據進行論證,也可以選擇正面論據進行論證。例5就是在論證過程中,適當選用反面論據,進行正反論證,使論證邏輯嚴密,具有較強的思辨性。
例5:慈善還需要以適應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觀點句)亞圣孟子有云:嗟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陳光標的高調慈善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只因更多讓人覺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進行居高臨下的施舍。不談流于形式之嫌,此舉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臉上貼金。(反面論證)生前曾被媒體批評“一毛不拔”的史蒂夫?喬布斯去世后被發現曾有一筆對斯坦福大學的高達25億美元的巨額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漢對玉米、燒餅之需要,應當更甚于也更樂于對五毛、一元之需要。(正面論證)……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正如恩斯特?卡西爾所言“我們不可能生活在語言這個媒體之外”[1]離開語言這個符號,我們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闡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議論文語言即是為闡述道理而服務的。要使自己的論點思想表述得透徹,就要靠語言來實現。劉勰說:理形于言,敘理成論。這是說“把道理用語言表達出來便成為議論,人們把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發表某種看法或主張,表明贊成或反對的態度,只有把這些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成為議論”。[2]自己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將準確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結合起來,將積淀的思想和蘊蓄的情感融于一體,這些都只有通過議論文準確、深刻、精湛的語言才能作到?!叭缜腥绱?,如琢如磨”最初講的是冶玉工藝:切石現玉,磋之玉石分離;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樣的語言,其含義、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盵3]只有在語言上精益求精,不斷切、磋、琢、磨,才能以準確優美的言語,打動讀者。
三、提高議論文寫作語言的策略
(一) 提高準確嚴謹性
要加強閱讀,增強語感。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姊妹,離開閱讀談寫作,是做不到的。不會品讀別人優秀文章,或不愿學習別人生花妙筆,那樣寫出來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議論文用詞的精確、嚴謹需要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大量的議論文范文慢慢去體會。俗話說:“操千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范文的選擇必須是規則性、典范性的一些經典文章。如:韓愈的《馬說》,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培根的《談讀書》等等。
我們在閱讀議論文時,一定要分析、體會議論文語言的準確與嚴謹。具體該怎么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詞使用的準確性
副詞有表示時間、地點、程度、范圍、語氣等不同的作用,它們在議論文中對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限制與補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議論的力度。
比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這句中 “最”一詞是最高級的副詞,最大限度地修飾“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飾名詞“辦法”寫出了我沒有其他方法可選擇的無可奈何,重理論而輕實驗的觀念支配著很多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尋解決困境的方法時卻是這樣的無力。
⑵要注意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性
關注關聯詞,分析各個分句所表達的意思,細心體會論證過程中邏輯的嚴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這么一句話:“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逼渲嘘P聯詞“即使”、“ 也”、“ 可是”、“ 也許”等體現了說理的層遞性,刪去這些關聯詞則會減弱說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論據散文化。
典型論據散文化就是用比較具體生動的描寫性語言來敘述具體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們常說“有情有義”一詞,散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議論文以“理”服人,但不“動之以情”,又怎么“曉之以理”。無論怎么樣的文章,離開“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體,不能得到讀者的青睞。如果能做到典型論據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帶上了文學色彩,并使文章語言靚麗起來,同時也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古代有許多說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說理的議論文,如九下的《魚我所欲也》,生動形象的論述了“舍生取義”的觀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來表達對堅強性格的稱頌。古人寫說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中汲取其精華。
第二, 恰當運用修辭。
就作文來說,語言優美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辭手法。修辭不光在記敘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議論文中也正在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修辭活動中詞語運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辭主體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刻、表現的準確以及對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邏輯關系把握正確。
在議論文中如果恰當的運用修辭,可以使無趣的說理變得形象生動,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見的兩種修辭――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綴滿排比,這樣會使文勢增強,如駿馬走坡,讀來酣暢淋漓,神盈氣足。況且概括的語句本身就有議論的成分,如果用上這樣的文筆,就會充分顯示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歸納概括能力,讓讀者覺得文章有厚度,語氣有氣勢?!兜玫蓝嘀?,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僅使文章具有整飭流暢之美,也增強了說理的深度與力度。培根的《談讀書》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讀書可怡心,可添彩,可長才”,“歷史使人睿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微……”等,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讀書的作用。
②比喻。運用比喻可以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多用比喻,是使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一種很好的表現方法?!豆敗分凶幽雍芎玫倪\用比喻論證闡述了楚王攻宋的不義性:“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宋元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边\用比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極有說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運用比喻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還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為論點時一個學生寫到:理解像大海般廣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純,可以滋潤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熾熱,可以熔化冷酷。這段文字短短幾十個字不但運用了比喻而且是個博喻,將“理解“的博大、滋潤、熱烈等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筆很生動。
根據高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議論文教學,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
議論文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一、確定學習議論文的具體目標。按系統論整體化的原則,議論文教學應確立整體學習目標和階段學習目標。整體目標是指整個高中階段學習議論文的總目標,階段目標是指整冊教材、單元、課文的目標。階段目標的有機組合便是整體目標。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學生一進入高中,就應把三年學習議論文的目標告訴
他們,包括知識教學目標、能力發展目標、思想情感目標等。以后再把每冊書、每單元以及具體課文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目標既要符合大綱要求,又要符合學生實際。
目標明確后,備課時就要突破單篇教材備課的框框,把每篇課文都放在整個單元、整
冊教材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宏觀角度去考慮,從而確定講什么,怎么講,一方面要把握好每篇議論文各項訓練之間的橫向聯系,明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總結其共性的規律;另一方面是縱向把握訓練序列,堅持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的層次性,使學生不斷增加新鮮感。如此縱橫交錯、新舊溝通,就會使教學活動獲得整體效應。
把具體的議論文教學目標告訴學生,就開辟了一條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強化學習意志的途徑。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推動者;把學生的活動引向一定的滿足需要的具體目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
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討論是由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議論文教學擔負有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的任務所決定的。例如,教學《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兩篇雜文時,我就引導學生討論兩文在批駁敵論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深入鉆研課文,分析比較,設法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選擇表述自己觀點的最佳論證方法,智力活動異?;钴S。大家暢所欲言,最后得出結論,通過討論,輕易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學生喜歡討論,討論能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滿足其表現欲,保特愉悅的智力情緒,討論能使學生觀點與觀點、知識與知識在語言上交鋒,在思想上造成碰撞,因此他們的心理始終處于躍躍欲試,一顯身手的最佳狀態。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高中學生獨立意識增強,強烈要求自主,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正好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
具體做法如下:
(1)生疑。教學議論文,我把預習引進課堂,通過課堂預習讓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生疑”。(2)激疑。就是開啟學生的疑竇,激發其探究精神。(3)釋疑。這是關鍵一環。首先要讓學生從問題情境中,準確抓住應發現的問題。為使學生容易掌握問題的線索,老師必須提供若干資料、知識;其次是鼓勵學生提出假說,在學生發現問題后,可要求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這是通向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再次是驗證總結,使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人對事物認識的兩次飛躍必須由認識者去實現,學習議論文也是如此。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老師講是外因,學生質疑問難是內因,只有內因真正起作用,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應建立在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和對學生實際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哪怕有一點點正確的地方都應肯定,因為學生的看法并非科學發明,他們善于動腦,大膽質疑問難,這其中便包含著可貴的探索精神。
四、啟發學生舉一反三。高中學生學習議論文,不滿足于只學懂課文,老師應啟發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1)不斷刺激學生的求成心理。這是向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的挑戰。給學生的刺激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增加新的刺激時必須將新知與舊知加以聯系,并提供必要的例子,讓學生從中悟出一般道理,此外還應突出重點。這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的學習內容,也便于使所學內容系統化。例如《講講實事求是》的演繹法和歸納法的論證方法,既是新知,又難掌握,老師就結合學生易理解的生活實例,結合學過的課文實例讓學生分辨,并補充課外的有關練習。由于求成心理的驅使,學生想方設法弄懂這兩種論證方法的差異,并用來解決這課的思考題。學生運用這兩種論證方法解決問題遇到阻礙時,老師適時點撥。這樣多次反復,學生逐步掌握了這兩種方法,以后遇著其他用到這兩種論證方法的議論文,也能作出正確的分析了。
關鍵詞: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議論文;寫作指導
議論文,一般以議論、說理為主,議論文就是講道理、論是非。初中英語書面表達,文體有應用文、記敘文和議論文,到了高中,書面表達以議論文為主。因此,從初中重視議論文的指導,有助于初中生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從思想上重視書面表達的議論文的寫作,也為以后的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面,以Time is money為例,談談初中英語書面表達中議論文的寫作指導策略。
一、英語議論文的語言特點
1.時態問題
議論文的時態較為統一,多用一般現在時,強調語言表達的客觀性、真實性。如對于時間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有人認為“時間就是生命(Time is life)”,有人認為“時間就是財富(Time is worthy)”等,這些對于時間看法的句子,不能用過去時,也不能用將來時,一般現在時給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之感,給人以震撼的力量。
2.句式問題
較多使用比較委婉的句子,使用一些委婉的詞語,常用虛擬語氣、讓步狀語從句和情態動詞。如,如果我是一個……我就會……(If I were ...,I should ...)等,在文章的結尾處,一般以總結為結束全文,議論文的總結全文,英語觀點、主題的再現,也就是“點題”,對于Time is money的作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回應開頭,緊扣論題,如To sum up,time is money for me and for everyone. We must all treasure time.
3.過渡問題
議論文,一般在觀點和論據之間、論據與論據之間,常常使用連接、過渡詞等,使文章句式銜接、過渡自然。如since,now that,therefore,accordingly,in that case等。
二、書面表達議論文寫法的指導
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題
初中英語書面表達字數有要求――80詞左右,議論文既要有論點,又要運用論據來支撐論點,展開論述,因此,語言精練、簡練是中心要素。所以,應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題,不能拖泥帶水。
2.正反方面提出觀點
對于Time is money的寫作,作者開頭就用正反對比的方式提出觀點,如有人認為“時間是金錢”,可是,我認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Someone says:“Time is money”,but I think time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這樣,作者緊扣要求,圍繞Time is money而展開論述,又有自己的觀點――時間是金錢,但比金錢更重要,如此主旨鮮明地提出觀點,使中心突出。
3.論證觀點的正確性
提出自己的觀點,應用具體的論據而支撐你的觀點,論據的選擇、論述的過程等應用讀者能接受為原則,否則,自己的觀點再正確,論據再充分,也不被認可,也會失去議論的意義。
三、議論文得高分的策略
議論文僅僅注意論點、論據、語言特點、寫作方法還遠遠不夠,還應該從議論文的亮點設計與運用上,進行指導和寫作。
1.巧用諺語和俗語,點亮文章
議論文的寫作,也需要“點睛之筆”,也需要“亮點”――文眼。一些諺語、俗語、俚語等的使用,可以為文章增彩。
如Time is money的寫作,可以讓學生收集并整理這方面的諺語等,并巧用選擇其中的一、二運用到文章中,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如Tomorrow is never comes.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 T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Time is lost and can’t be recalled ... 這些諺語,不僅可以為文章增色,也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座右銘。
2.指導學生論證過程要清晰
關于Time is money的寫作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敞明自己的觀點后,闡述自己的觀點是文章的重心,最后再總結性結束全文,使全文脈絡清晰,自成一氣。
如一個學生提出上文提到的觀點:都讓我為“時間是金錢”,可是自己認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之后,闡述這歌觀點,讓讀者清楚,為什么“時間比金錢更重要”,于是學生說:“錢花了,可以再賺;而時間浪費了,就沒法再回來?!盨ince money is spent,we can get it back,but time is gone,it will never come back again. That’s why we can’t waste time. 再Y合當前初中生好玩、不愛學習,花大量的時間在上網、游戲、交友等,而沒有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再提出作為學生應該怎樣做――珍惜時間,分秒必爭,利用任何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Even a second is important. 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our time to do anthing useful.)。
這樣,文章觀點鮮明,論據過程也清晰,再以“豹尾式”結尾,那么,文章自然成為上乘之作。
初中英語書面表達,教師常常注重記敘文、應用文的指導,對議論文重視度不夠,訓練也較少,學生的書面表達本身就存在短板之處,再因方法問題、練習少等,議論文的寫作更是出現了“瓶頸”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題。在英語教學中,老師應重視議論文寫法的指導、注重素材的積累,以及多訓練,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謹、亮點突出的佳作。
參考文獻:
一、在沉穩中追求靈動
議論文寫作中的“沉穩”,主要體現于議論文寫作的常見范式,即符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寫作思路?!办`動”,主要表現為貼近生活、活用典故、精選史料以及開合自如等。只有如此,議論文寫作才能在堅守常規中彰顯靈動。
如,筆者聯系《六國論》(蘇洵)的閱讀,引導學生對議論文寫作的范式反復認識。這篇文章的顯著特點是論點鮮明突出,結構精巧嚴謹,論證方法靈活多變。于是筆者重在引導學生抓中心論點,明寫作結構,思論證方法:⒈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從理論上予以論證的?⒉作者是如何以確鑿的史實論證“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的?⒊作者是如何由歷史轉向現實,指出為國者應從六國因賂秦而亡的歷史中吸取教訓的?⒋為了加強文章的邏輯力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不同的論證方法加以論證的……這樣,讓學生在范文閱讀中總結議論文寫作的一般結構范式,把握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從而,使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既堅守“沉穩”(規則),又呈現“靈動”(方法)。
二、在深刻中追求亮麗
議論文寫作注重以理服人,因此說清道理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某些學生的議論文或內容空泛,華而不實,或議論膚淺,論證不力。究其原因,是缺乏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立足于思想高點,提煉出不同尋常的真知灼見,追尋事物的本質。只有如此,才能在“深刻”中呈現“亮麗”。
筆者在指導學生寫議論文時,結合學生的精品佳作,引導學生抓中心,找要點,尋亮點。從而,使學生在橫向分解中感悟文章深刻的內涵,例如習作《穩中求勝》,開篇在懸念中引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比缓蠓秩龑犹骄砍练€從何而來:一曰沉穩由志而來,以歷史上班超投筆從戎、林則徐禁煙為例,闡述志向高遠才會有沉穩的品性。二曰沉穩從難而來。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闡明只有歷經磨難才能擁有沉穩的大氣。三曰沉穩從無欲而來,闡明只有除私欲,才能沉穩淡泊。結尾揭示“穩中求勝”的必然性。通過對例文分項并列論證方法的剖析,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議論深刻得益于精到的分析,受益于多角度、多層次的辯證思維。而文章的亮點既是思想的閃光點,又是語言的出彩點。簡而言之,“深刻”源自于本質的追尋,“亮麗”體現于新穎獨到的見解。
三、在平淡中追求新穎
議論文寫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語言表達的準確、嚴密與簡約。歷史典故,似信手拈來,卻精心挑選;現實個案,似司空見慣,卻生動貼切;哲思橫溢,似恣肆,卻意蘊深刻……總之,議論文寫作中的語言表達要在平淡中追求新穎,在樸素中追求雅致,在準確中追求鮮活。這樣,才能顯示議論文語言的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寫作《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穩》時,先引導學生用分項并列論證的方法,列出寫作提綱:開篇點明中心論點,接著用分論點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最后再次點題。然后,引導學生將沉穩的品格與文化現象聯系起來,以理帶事,以事證理,使事與理融為一體。這樣,使議論文的語言在平淡中見新穎。例,某生在論述分論點“沉穩,首先要有扎實的根基”時這樣寫道:“高山傲對千年風霜志猶堅,是因為它的腳下廣袤千里;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因為它深深扎根地底。有了扎實的基礎才可能沉穩。國學大師錢鐘書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是由于他博覽群書,通曉中外;陳寅恪能夠在眼盲腳臏后完成輝煌巨著《柳如是別傳》,是由于他具有扎實的文史功底……有了扎實的根基,才成就了高山的壁立千仞;有了百川東流,才有了大海的波濤浩瀚;有了點滴積累的扎實,才可能有融會貫通的瀟灑自在?!边@里,作者先用高山傲對風霜、翠竹咬定青山全靠扎實的根基來鋪墊,再用典型的事例來證明,最后用一組排比句強調具有扎實根基的巨大作用。語言凝練概括,平淡中露崢嶸,樸素中見新穎。這樣,既加強了議論的邏輯力,又增強了表達的感染力。
論文關鍵詞:輪滑課;教學;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對策
輪滑運動是以人的心理素質和運動技能相結合的體育運動項目,它集健身、娛樂、趣味、競技、技巧、休閑和驚險為一體,能全面提高和綜合發展人體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協調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輪滑運動動作難度較大又容易受傷等因素,使學生在輪滑的學習過程中極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本文針對學生在輪滑課學習過程中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礙的對策與建議。
1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心理障礙是指介于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之間,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和心理適應能力的狀態。在輪滑課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感、意志、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使其在進行某些具有一定難度或危險性的學習時,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不僅會使少數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難以掌握規定的教學內容,還會因為消極情緒的輻射作用而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輪滑課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技術動作生硬、不協調,失去節奏,有時中途停下或請假,逃避練習。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內向,孤獨不合群,集體活動表現比較淡薄,即使參與了也是為了應付。平時表現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勞,情緒不愉快,對于體能和技能訓練缺乏熱情且意志薄弱。
1.1動作難度與危險性
輪滑運動不同于其他運動項目,它要求學生靠與地面接觸很窄的滑輪作為支撐點,對于以前沒有接觸過類似項目運動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剛開始感到很新奇,當穿上輪滑鞋后就會產生站不穩、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動的感受,這時就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定式,認為“太難了”、“我學不了”、“我不行”等畏懼心理。有些學生甚至錯誤地認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適合學習這項運動,尤其當其他同學摔倒或出現意外時,這種恐懼心理越發嚴重。例如,學生在彎道技術學習中,不敢大膽地向彎道“圓內”倒重心,又不敢大膽地使用外刃蹬地,結果不但動作技術沒有長進,有時會由于動作不連貫或其他原因導致摔倒,從而更加畏懼彎道的滑行,產生畏懼心理。因此,筆者認為動作難度和動作危險性大是學生產生畏懼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學生運動素質和心理品質
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是完成輪滑練習的基本條件。當學生的身體素質不能滿足或無法達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時,就會感到焦慮或恐懼。另外,技術動作結構復雜,也容易使學生喪失自信心,產生畏難、膽怯的情緒。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差是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一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總認為自己體質弱,素質差,技能水平低,在動作練習時不敢迎難而上,過分夸大動作難度,加上他人的調侃和說笑,都可能嚴重挫傷他們的自信,懼怕學習和練習;其次,學生以前失敗經歷的情景再現也是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由于輪滑項目自身的危險性和運動者自身的因素,受傷在體育活動中并不鮮見。當受過傷害的學生在練習中碰到與以前的經歷相類似的內容時,頭腦中就可能會再現事故場景,從而引發對輪滑運動的恐懼。此外,過度緊張是學生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有些學生在學習輪滑運動時,就會產生過度緊張的心理現象,如,動作呆板、不協調、多余動作增多、動作感覺性差等,如果較長時間都不能克服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就會滲透到動作學習過程中去,最終導致自信心水平降低,從而誘發出一種喪失學習動力的心理障礙。
學生在輪滑課前,對輪滑的基本知識掌握不夠,理解比較膚淺,沒有從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力學等角度進行系統地學習,不能夠掌握站立、轉彎、停止等基本動作的用力分析,只進行盲目的模仿練習,不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產生了疑惑感,最終導致對輪滑運動失去了興趣。
1.3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不符合學生的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抓不住重點與難點,示范時對關鍵技術交代不清楚,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技能出發,對學生要求過高,都會使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飽受失敗的困擾,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畏懼情緒。同時,教師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們當作反面教材,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打擊,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產生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
2克服心理障礙的對策
心理障礙是輪滑課學習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輪滑課教學中,每名學生心理障礙的程度和時間的長短都存在著差異,但其共同的特點是缺乏信心,興趣削弱。因此,教師應遵循有關原則,應用適當的方法,解除學生學習的厭倦情緒。
2.1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和運動能力的培養
身體素質是掌握技術的基礎,從上第一次課開始就應加強學生身體各素質的練習,每次課都應安排適量的相關練習內容。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提出一般要求和個別要求,布置課后練習內容,經常檢查。評定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使學生增強學習新內容的信心。對任何一個有難度的動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練習,防止學生脫離實際條件,在他們尚不具備相應的身體素質情況下,片面追求學習難度較大的動作。例如,通過練習一些復雜的動作來增加身體的協調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體對身體施加外力來增加腿部力量及腳跺關節力量。
2.2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目的越明確,越深刻,意志就越堅強,越能夠激勵人們的行為去達到某一目標”,。良好的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因。學生只有把輪滑課的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要求時,才能產生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及消除各種心理障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輪滑課的動機不明確,認為不是主課,只不過是玩玩而已,不必認真;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對要求考試的教學內容認真對待,積極練習,對不是考試的內容,則不重視。因此,在輪滑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要求并鼓勵學生在跌倒后繼續堅持練習,更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認識練習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對失敗進行正確的歸因,讓學生用動機的力量、頑強的意志品質對待和戰勝困難。
2.3科學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教法上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使課堂充滿歡樂氣氛。學生情緒較沉悶時說些得體的幽默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可避免枯燥、厭倦的心理,培養學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養和使用體育骨干,讓他們去帶動影響其他同學。在氣候條件較差或動作難度較大時,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時,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重點技術的講解,在開設輪滑課之前,學生必須進行有關的理論學習,使他們能夠在理論的正確指導下進行實踐練習,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例如,教師在學習練習之前,必須讓學生明確保持重心平衡是關鍵,此外必須學會“八字”停止法,這是自我保護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理論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降低畏懼心理
2.4重視動作示范和保護措施
動作技能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動作技能形成一般是從觀察教師的動作示范開始的,通過觀察在頭腦中建立起動作的視覺表象,然后通過自己的練習形成動覺表象,最終形成視、動綜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確、優美的動作示范會給學生一種安全、易學的感覺,使其對輪滑技術動作產生興趣,產生躍躍欲試的效果,從而大膽地充滿信心去練習。同時,在上課之前要求怕摔的學生佩戴護膝、護腕、頭盔等護具,在加上輪滑技術上的正確姿勢示范和技術指導,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保護措施和嚴格的技術要求下輕松、平安地完成輪滑動作,這是減輕學生在輪滑課中產生心理障礙的有效措施。
2.5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
在輪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多啟發、引導和鼓勵,激發他們完成動作的渴望和勇氣。還可采用直觀與語言相結合的方法,如對某些完成動作較好的學生進行激勵型講解,讓層次不同的學生在一起訓練,使學生自我比較,從而產生練習的欲望以增強自信二教師除運用語言激勵外,還可采用情緒對比的心理訓練,通過表象回憶的方式,引起消極心理因素的出現,同時利用積極情緒替代消極情緒,達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礙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訓練法,讓學生回憶自己完成動作難度較大動作時的肌肉用力感覺,并將自己的動作同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對比,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和對肌肉動作控制程度,使身體各器官系統達到協調發展,以增強學生學習輪滑的信心和動力。
2.6優化課堂教學氛圍
在學習中多創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氣氛,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可減少學生在練習時出現緊張、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師對具有緊張膽怯心理的學生應多加關心,少批評,更不能譏諷,并及時鼓勵,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滿足,使他們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滿足感”、“成功感”的情緒體驗,逐步樹立信心。在練習過程中,教師用適當的語言對學生的練習給予肯定和評價,提醒學生動作用力的時機、方向和動作幅度,幫助學生分析動作失敗的原因和指出糾正錯誤的方法,轉移和分散學生的心理障礙。教師還可以利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暗示,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準確,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消除恐懼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極心理,增強自信心和勇氣,從而能頑強果斷地克服動作困難,加速技術動作的掌握,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基于語料庫;含out短語動詞;中介語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3)02006507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簡介:徐鵬(1982-),男,安徽蕪湖人,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二語習得。
在英語學習中,動詞加上介詞或副詞等小品詞構成的短語動詞被廣泛應用于英語的口語和書面語中。這類動詞語法結構固定,意義靈活,在英語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詞匯領域,但這卻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難點之一。難度主要在于作為由動詞加小品詞或介詞構成的短語,其意義分為字面型和引申型,字面型的意義可以根據字面意思推測,而引申意義短語動詞由于小品詞或介詞的介入,導致意義上的變化,從而使學習者認知記憶方面的負擔增加,使用時錯誤突出。
一、 相關研究與概念
(一)國外對短語動詞的研究
Quirk等從結構主義視角,在多詞動詞(multi-word verb)的框架下分析了短語動詞,對多詞動詞做了詳盡的分類和闡述[1]150。Bolinger從語義方面考查短語動詞,研究了有連接性的短語動詞。且認為,是不是短語動詞是由它的“度”來決定的[2]6。同時他也研究了小品詞的語義特征,認為“小品詞的核心意義蘊含了兩層意義,一個是動作意義,另一個是結果意義” [2]85。 Lindner是第一個從認知角度分析短語動詞的,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up或out的短語動詞上[3]。受到Lindner的影響,Morgan [4]也試圖從更深層次的隱喻角度分析Linder的文章。但他們的研究均停留在認知層面。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一些學者運用語料庫對短語動詞進行了研究。Akkerman[5]用布朗語料庫做出的研究揭示出最常用的動詞加小品詞搭配,以及動詞后小品詞的順序如何決定短語動詞的意義。就短語動詞定義而言,《柯林斯短語動詞詞典》指出:動詞和副詞小品詞或者介詞小品詞的組合稱為短語動詞[6]?!独饰挠⒄Z口語和筆語語法》認為:由一個動詞后接副詞小品詞構成的多詞動詞稱為短語動詞,且該小品詞含有核心方位意義,且常用于引申義[7]。學界一直以來對短語動詞的界定持有分歧,主要在兩個方面:1) 動詞和介詞的組合是否應歸為短語動詞;2) 短語動詞的詞義是否必須為引申義,而非簡單的詞義疊加。本研究基于語料庫數據檢索,試圖最大限度了解含out短語動詞使用情況,因而采用采用了Jack Richards et al 的最具有包容性的定義:既包含動詞和介詞的組合,詞義也不局限于引申義[8]。
(二)國內外對含out短語動詞的研究
作為短語動詞構詞常用的小品詞out,其意義更加難以掌握,其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而國內外關于含小品詞out構成的短語動詞的研究并不多見,且已有研究主要從認知隱喻的角度加以剖析,重心置于out的意象圖示上。何學德,蔣櫓[9]沿用Lindner對out的意向圖示的分類,分析了帶out的一系列動詞短語。林蕓,雷卿[10]也是通過認知語言學的容器觀,分析了out構成的短語動詞的認知理據。徐丹[11]基于一定的語料基礎,在認知理論的框架下,定性定量研究相結合,將詞頻與語義聯系起來得出相關性的結論,并闡明了各種out短語的語義分布上的特點。然而,對含out構成的短語動詞基于語料庫的中介語對比分析的研究幾乎沒有。
(三)中介語對比分析
中介語對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CIA)是“在可比情況下對本族語和非本族語使用者的語言使用的對比與比較” [12]143。Granger把基于學習者語料庫所進行的中介語分析稱為中介語對比分析[13]?!爸薪檎Z對比分析法利用目標語和學習者兩個語料庫,除了從目標語語料庫中獲取典型的語言信息,通過對學習者語料庫與目標語語料庫的比較,能較系統地發現學習者中介語的非母語特性,即偏離,包括誤用、多用、少用和回避等?!盵14]228Biber[7]依據《朗文英語口語和書面語語料庫》研究發現:最常見的短語動詞搭配小品詞依次為up,out,on,in,off,down。而筆者曾通過LOCNESS語料庫檢索,發現在所有的v.+particle 結構的短語動詞當中,out構成的短語動詞最為常見,位居第一。因此在中國大學生筆語中,v.+out結構的短語動詞研究也不容忽視。
二、 研究設計
(一)本研究力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和本族語大學生議論文相比,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含out的短語動詞頻率分布總體特征如何?
(2)過用和少用的短語動詞在搭配和語義方面分別有什么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3)這些發現對教學有什么啟示?
(二)語料庫介紹
Sinclair認為,學習者語料庫是根據不同的研究需要、不同的設計標準而收集的經過標準化處理的外語或二語原始的語言文本。本研究中選取了兩個語料庫WECCL,LOCNESS,分別作為學習者語料庫和參照語料庫。鑒于研究需要,我們從WECCL中建立一個議論文子庫。該子庫覆蓋26個作文話題,共計4 680篇文章,1 207 968詞次。作者大都為一至四年級英語專業學生,從而有效地保證了作文的質量與本族語者有可比性。LOCNESS語料庫作為國際學習者語料庫建設項目下的一個參照庫子項目,由比利時盧汶大學語言學中心的Sylviane Granger主持開發,匯集了436篇美國和英國大學生議論文,共計324 304個詞次,涵蓋了涉及交通,政治,狩獵,電腦等100多個話題。我們摘取其中部分建成一個含有209 783詞次的英美大學生純議論文語料庫作為參照用。
(三)研究步驟
本研究采用Granger (1998) 所倡導的中介語對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方法,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大步驟:
1.以WECCL生語料庫和LOCNESS生語料庫為源語料庫,分別轉換獲得三個衍生語料庫:WECCL 原型語料庫,WECCL附碼語料庫,WECCL原型附碼語料庫,LOCNESS 原型語料庫,LOCNESS附碼語料庫,LOCNESS原型附碼語料庫。這六個語料庫將會用于不同的目的。
2.使用語料庫檢索工具Antconc,從WECCL原型附碼語料庫和LOCNESS原型附碼語料庫分別檢索所有的含out的短語動詞,選取兩庫前十位的短語動詞進行比較。以參照語料庫為對照,揭示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含out短語動詞的頻率分布及語義分布特征。
3.選取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短語從搭配,語義分布兩大方面進行跨庫深度分析,比較其與英,美國大學生的使用差異。
三、結果與討論
(一)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含out 短語動詞使用總體頻率特征
通過Antconc軟件,獲取兩庫中所有含有out的短語動詞列表??紤]到兩庫規模上差異懸殊,單純比較短語動詞的詞形詞次頻數意義不大,且WECCL庫中含有大量憑空臆造、低頻率、無效的干擾短語搭配,如:say out,widen out等。為確保較高可比度,本文選擇兩庫分列前十位的含out的短語動詞進行對比,共涉及13個短語動詞。鑒于兩庫的規模差異,單純的頻數比較必須配合卡方檢驗方能揭示兩庫短語頻數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同時為了解各短語動詞的使用深度和廣度,本文利用WordNet詞典,分列出每個短語動詞所涵蓋的義項數(見表1,表2)。
表1,表2顯示,WECCL中最常用的含out的短語動詞頻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別為go out,move out,find out,carry out等詞,而LOCNESS庫中最常用的短語動詞卻分別為carry out,point out,find out,go out等。在兩表前十位共計13個短語中,有六個使用頻數表現出極強的差異性(p
(二)過用的含out短語動詞
中國學生對move out和live out的過用難以理解,因為此兩列短語在本族語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較低。在LOCNESS中,live out的出現頻率僅為零,且這兩則短語在語義范圍狹窄,均只有兩個義項。通過使用Antconc檢索功能,從WECCL 原型語料庫中檢索出所有的含有move out的句子,隨機抽選15條仔細觀察,發現句子幾乎均與校園生活主題緊密相關,最強搭配名詞系student,college,reason,dormitory。例句如下:
(1)…then it be the time to move out of dormitory and strive for the ideal …
(2)…after graduation,I think it be not necessary to move out because they already …
(3)…second home,more and more have the tendency to move out.There must be something really attractive …
(4)… to settle down in dormitory.I think I won’t move out of my dorm even the dorm be uneasy for me to lie…
(5)…,that be one of the reason that college student move out there…
表3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者議論文中
過用及少用含out短語動詞
過用少用
move out2 義項carry out2義項
live out2 義項point out3義項
bring out9義項
run out8義項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大學生的move out被置于校園生活的語境下使用。且在整個WECCL語料庫1 207 908詞次中,有419篇文章147 245詞次(占文本規模12.19%)的內容是關于同一個話題:大學生在校外租房。而move out作為該主題不可避免的短語而被學生高頻率使用。相似的live out也符合這一解釋。此處live out指“在外居住”,實則等同于live outside,與move out一樣,其最強搭配詞分別為campus,student,school,rent等校園主題的詞匯。而Antconc的詞簇功能顯示,在38例live out的結構中,有23例是以live out of的形式存在。嚴格來說,live out of 中live out只是作為“自由組合”(free combination),所取均為字面意義。live out作為短語動詞有兩層引申涵義:a.“實現(夢想)”,如live out one’s fantasy;b.“住完一段時間”,如live out one’s life。而中國學生的使用均未涉及到這兩涵義。
語料庫顯示在過用短語使用上主要呈現的特征為:語義狹窄,深度不夠。盡管這些短語動詞在絕對頻數上呈現出過用,但實質原因為命題內容偏頗導致,屬于樣本取樣失誤。短語在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短語使用義項集中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種義項被高頻率大范圍使用,而該短語其它義項則無所觸及。通常被中國學生熟練掌握的為短語的字面含義,可以由動詞和小品詞的意思直接判得。出現這一現象與學生的短語習得規律有關。張晶[16]研究表明短語動詞透明度是造成學生短語習的困難的主要因素。這一結論可以解釋中國學生過用短語動詞的字面義項。
(三)少用的含out短語動詞
根據表2顯示,中國學生在四個短語上存在少用傾向,且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差異。其中carry out在使用上呈現的顯著性最強,p
1.搭配特征。
搭配研究可以反映學生使用短語的偏好。Firth最早提出搭配的概念,指出“通過一個詞的共現詞來認識一個詞”[17]179。隨后引發大批語言學家對搭配現象的研究,包括Halliday[18],Kjellmer[19]等人。各語言學家對搭配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派:1).“頻數觀”認為搭配即為一定跨距內詞匯較高頻率的共現,代表人物為J.R.Firth,M.A.K.Halliday,John Sinclair等。2).“短語觀”主要受俄國短語學影響,以A.P.Cowie為代表,認為搭配是一種詞的組合,雖不完全,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組合。由此可以看出兩者觀點差異,頻數觀不強調詞與詞之間內核關系,只以頻數量化其共現,而短語觀強調詞與詞之間的有機結合,突出其內在結合的穩定關系。本文為了考查詞匯的共現,語境,遂采用John Sinclair的定義,將搭配定義為“在文本中一個較短的跨度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匯共現”,此定義中“較短的跨度內”一般指定為左右四或五詞距之內[20]170。
為了研究carry out 所處的語義環境,借助于Collocator1.0軟件,本文選取兩庫中與carry out搭配最強實義詞進行比較。由于兼顧絕對頻數,本文選擇 T值衡量搭配強度。則獲得的搭配最強的20個實義詞如表4所示。
1)從詞性上來看,兩庫前20位的搭配主要由名詞構成,且形容詞和副詞搭配在頻數上差別不大。而情態動詞,中國學生卻存在著過用傾向。在WECCL庫中should 與must兩搭配詞與carry out的T值搭配強度分別高達2.127 1和1.516 2,而本族語語料庫LOCNESS中,carry out前20位搭配詞中并未出現情態動詞。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外語學習者更傾向于將carry out與should,must連用,帶有“職責”,“義務”的語義傾向。
2)carry out作為一個短語動詞,其搭配的名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依然根據表4,兩庫中carry out搭配的名詞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語義傾向。WECCL庫中出現搭配強度很高的名詞有government(T=3.172 2),plan(T=2.983 1),policy(T=2.623 2),education(T=2.197 3),reform(T=1.720 5)等,這些詞同屬一個語義場,集中表現濃厚的“政府執行”,“社會管理”,“政策性”等政治性語義傾向。這一點與之前使用should,must情態動詞表示“職責”,“義務”的語義傾向相吻合。而英語本族語中搭配名詞中卻未呈現出該語義偏好,搭配詞未集中表現出某一特定語義場。詞匯分布范圍廣泛均勻,涉及人文,商業,醫學等,且大部分搭配名詞為一些通用詞匯,如check,plan,treatment等。
3)盡管搭配形容詞在頻數上差別不大,但兩庫在搭配形容詞的語義韻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依據表4,前二十位搭配詞中,WECCL庫中出現四個形容詞分別為:opening,strict,successful,educational;LOCNESS中為heinous,brutal,lazy三個均帶有較強貶義色彩的形容詞。carry out有伴隨消極的語義環境出現的傾向。鑒于三個形容詞難以概括全貌,本文遂檢索兩庫中carry out左右跨度為5內全部搭配形容詞進行考查以證明這一猜測??疾榻Y果表明:在LOCNESS本族語語料庫中,carry out搭配的形容詞大多表現出明顯的消極或者貶義色彩,例如heinous,brutal,lazy,criminal等帶有很強的貶義。除此之外是一些中性色彩的形容詞如extensive,biological,high,long等。鮮有明顯積極色彩的或褒義形容詞。而中國學生使用的語義韻特征卻極其不同,WECCL庫中carry out主要搭配褒義,積極色彩的形容詞和中性詞,如new,efficient,powerful等等。大體基調是積極向上的,消極貶義的詞匯只有illegitimate,dull ,old等寥寥無幾(見表5)??梢员砻髦袊鴮W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并未意識到carry out的適用語義色彩和語境。
2.語義分布特征。
為了考查carry out在兩庫中的語義使用上的區別,本文檢索出其在兩庫中所有賓語,進而考查carry out的詞義使用(見表6)。根據WorldNet詞典的描述,carry out主要有兩層詞義:
1)put in effect 實施
2)pursue to a conclusion or bring to a successful PLETE,ACCOMPLISH 完成
共計63共計27
從表6可以看出,中國學生語料庫中carry out搭配的賓語式樣豐富,大量系自我杜撰,在英語中不可接受(表中以*標示)。和之前結果一致,中國學生carry out的搭配賓語呈現出較強的政治執行性的語義傾向,且在carry out的詞義使用分布上,carry out的兩條詞義使用相對均衡;而在本族語語料庫中,carry out大部分情況下是被用作“完成”的含義使用。而“實施”的含義使用的少之又少。
3.原因分析。
中國學生在使用carry out,在詞義使用、搭配、語義傾向,語義韻上都和本族語使用者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特征在于:1)過用其 “實施,執行”義項,少用 “完成”義項;2)carry out帶有很強的政治語義色彩。其直接原因是學生在短語使用上不具備相關意識,認為carry out的含義是“實施”,“完成”,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學生自然而然將carry out簡單等同于漢語的“實施”。而漢語中的“實施”具備很強的政治性語義傾向,常被使用在政府文件,法律法規,政策制定中。中國學生在使用carry out時繼承了這一語義傾向和相關搭配。由此還可以解釋中國學生產出的無效搭配,如carry out privilege (實施優惠)。而至于詞義2)“完成”,中國學生則會選擇使用單詞替代詞,如complete,accomplish,finish等。如Liao& Fukuya[16]的結論表明中國學生中級英語學習者傾向于避免使用短語動詞而改用單動詞。也可以部分說明和本族語語料庫相比,中國學生為何carry out在頻數上顯著性少用,而在詞義分布上“實施”的義項相對過用。
教學方面,教師在教授短語動詞時,未能及時全面提供整個短語動詞的使用特征。就carry out而言,在教學過程中,義項1)“put into effect”被強化,而義項2)“complete”被弱化。有甚之,教師自身也不了解這般義項使用分布。更不用說搭配、語義傾向、語義韻等只有在大規模語料中才能顯現的“隱藏”特征。此外,由于時間條件的限制,課堂上教師也未能提供足夠、地道有效的例句來佐證。究其深層次原因,中國教師通常將英語教學簡單分拆為語法和詞匯,在教學中分而教之。正是這種二分法導致當下短語教學脫離語境,缺少搭配、語義傾向等意識的培養。同時,中國作為缺少英語全語境環境的國家,學生很難接觸到大量的自然語言輸入,也是導致學生無法習得搭配意識又一重要因素。
四、對教學的啟示
針對以上問題和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培養相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樹立“詞匯語法”意識,防止割裂語法和詞匯之間的有機聯系。Sinclair指出:“考慮詞匯和句法之間的相關性比將二者孤立地對待更有效”[20]104。要扭轉教師在教學上詞匯語法二分法的錯誤觀念。同時加強培養學生對短語動詞的搭配意識,指出短語動詞的語義傾向,語義韻特征,防止學生過度概括,產生離奇的搭配。
2.減少母語遷移影響。母語遷移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二語學習中,應盡量排除母語干擾,選擇目標語或雙語解釋,避免直接將carry out直接等同于“實施”的現象發生。
3.加強語料庫在英語教學方面的運用。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教會學習者如何在真實的情景下使用地道的語言。通過使用語料庫,向學生呈現大量純正,有效地自然語言輸入,進而幫助學生挖掘出隱藏在大規模語料中的深層次語言特征。鼓勵學生通過網絡使用BNC,BROWN等通用語料庫以及各種專業語料庫,以滿足自己不同的學習需求。由語料庫的問世帶來的數據驅動學習法(Data Driven Learning)——學生通過計算機生成的語言共現結果,自己分析語言范式的特征和規則——也被認為是在中國這樣的缺少純正英語輸入環境的情況下一種有效的補償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辨識能力較弱,面對海量的語言數據有可能不知所措,無法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這也需要教師的耐心指導和幫助,從而保證學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傊?,語料庫技術在外語教學上最大的優勢就是從大規模共現語料數據中歸納出核心的范式結構,特征等。具體的運用如:辨析近義詞;調查短語結構搭配模式;探討意念的表達形式;發掘篇章語言特征模式;文學作品特征賞析;文體風格對比;利用語料庫編寫,檢驗教學大綱;編排設計教學內容等等[21]。
五、 結論與不足
以上短語動詞的對比考查有力地揭露中國學生在短語動詞使用上的特征和問題。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含out短語動詞的使用依然受語義透明度約束,使用率較高的短語動詞集中在go out, move out, find out等詞義單一,語義透明的短語上,且偏好使用字面含義,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在部分短語動詞上存在著顯著性的過用或少用。短語動詞使用上缺乏搭配意識,語義傾向,語義韻運用不當,使語言缺乏地道性。而這些主要是由于母語遷移的負面影響以及教學過程中的缺失造成的。這也恰恰是中國學生學語中所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難之一。
受條件限制,本研究只選擇了少數幾個含out短語動詞進行研究,未能夠覆蓋全部;沒有對短語動詞的回避現象進行跟蹤探討;選取的只是議論文體之間的比較,沒有與非議論文體作對比探究。這些問題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Quirk,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85:1150-1160.
[2]Bollinger D.The Phrasal Verb in English [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71.
[3]Lindner,Sue.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4]Morgan P.Figuring out Figure out: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ic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8(4):327-357.
[5]Akkerman E.Verb and Particle Combinations: Particle Frequency Ratings and Idiomaticity [J].ICAME News,1984 (8):60-70.
[6]Collins COBLUID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M].London and Glasgow:Harper Collis,1989.
[7]Biber 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8]Richards J C,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何學德,蔣櫓.小品詞-OUT-語義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5(4):46-49.
[10]林蕓,雷卿.探尋英語中黏附out的短語動詞的認知理據 [J].宜昌學院學報,2007 (11):92-93.
[11]徐丹.帶out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09.
[12]Pery Woodley M.Contrasting Discourses: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a Discourse Approach to Writing [J].Language Teaching,1990 (23):143-151.
[13]俞燕明.中介語對比分析法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2007(5):46-51.
[14]Granger,Sylviane & Tribble,Chris.Learner Corpus Dat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nd data-driven Learning[M].In Granger Sylvaine,eds.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Longman,1998:228.
[15]Liao Y D & Fukuya Y J.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02,20,(2):71-106.
[16]張晶.中國學生英語短語動詞習得困難探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
[17]Firth,John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M].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7.
[18]Halliday M A K.Lexical relations [A].In Kress C,et,al.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Selected Paper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9]Kjellmer G.Aspects of English Collocations [A].In Meijs W,et,al.Corpus Linguistics and Beyond [C].Amsterdam:Rodopi,1987.
【關鍵詞】高中;議論文;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生活熱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欲望?!庇捎诘貐^的基礎教育教育理念與方式還相對比較落后,尤其是高中語文寫作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傳統的教育模式,在議論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閱讀、輕寫作”,忽視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生活,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寫作興趣低,寫作基礎薄弱,文章理論性偏強,缺乏生活元素等。鑒于此,筆者將從生活教育理念角度出發,根據自身教育經驗提出一系列改進地區高中議論文寫作教育教學的策略。
一、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筆者在長期調查中發現,在地區的高中學生中對議論文寫作普遍存在不感興趣現象,這樣成為制約地區高中議論文寫作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目前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首要解決問題。
首先是關注學生寫作狀態,采用正確寫作觀念給予指導。傳統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都是由教師來完成,學生只負責將文章寫好就行了,這種現象顯示出語文教師只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寫作的狀態。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寫作狀態,尤其是在選題時應該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閱歷、生活積累,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命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樂于表達。
其次放寬條件限制,讓學生在自由狀態下寫作。教師在議論文寫作練習時對立論、結構以及論證語言等都進行嚴格限制,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由于束縛太多而無從下手,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了能夠凸顯學生的議論文寫作的創新性、個性與深度,教師需積極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勇于自由地表達個人的觀點[1];另外還可采取讓學生進行自主擬題,最大限度讓學生進行自由創作,讓學生的思想在自由環境中縱情飛揚,毫無顧忌的傾訴自己的情感,這樣便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二、“引”“導”議論文寫作的源頭活水
高中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主要的兩個源頭就是:閱讀、生活。若要學生寫出好的議論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閱讀、生活兩個方面進行議論文寫作,從而讓學生的寫作源泉更加豐富而不枯竭。
生活是議論文寫作的源泉已經是人們的一種共識,但是在談及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議論空洞”、“語音枯燥”、“缺乏真實情感”時,很多教師都認為是由于學生生活方式單一,循規蹈矩,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等。但是筆者認為,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所有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學生缺乏鮮活的生活,而是缺乏關注生活的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喚醒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讓學生養成主動觀察、認識、總結生活的習慣,并善于發現、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從課外練筆開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養成寫隨筆或者日記的習慣,將生活發生觸動心靈的人或事記錄下來,及時捕捉心靈的感受。只有讓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他們才能夠主動地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寫作時可真實、完整地展現自己的內心生活。
三、“以讀促寫”積累議論文寫作經驗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項重要任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生若能擁有廣泛地閱讀視野,可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從而對議論文寫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
在閱讀中積累論據材料。議論文寫作的關鍵在于積累大量的寫作論據。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基本上都是應用陳舊、無新意、無說服力的論據。因此,在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時應該讓學生養成在閱讀中積累論據材料的習慣,這樣在議論文寫作所積累的歷史事件、人物典故、詩詞名句等等都可作為議論文寫作的論據。在平時教學中,教學可以讓學生寫作短小的讀后感,指導學生注重分析文本的結構、寫法以及語音特點,這樣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考,從而實現“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四、結語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同時文學創作與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更是如此。但是在地區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生活對議論文寫作的意義,從而導致學生失去議論文寫作興趣和激情。生活教育理念積極倡導教育要與生活相互融合,并強調教育過程與生活過程保證一致性,運用生活教育理念來指導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豐富議論文寫作源泉,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作者:王宏基 李琳 單位:撫順師專
不是盲目地接受現狀,只有不斷產生問題,才能不斷創新.首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采用試講評議式、情感誘導式、討論式、問題教學式等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其次,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滲透到教學環節中去.就實驗教學而言,鼓勵、引導學生對現成的實驗內容、步驟、要求等質疑問難;鼓勵、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和解題途徑,并能從中優選最佳方案和途徑;鼓勵、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現象,特別是那些反?,F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質,激發靈感.
教學考評體系是對學習過程的有力保證.在教育評價上,要改變單一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學、嚴謹、完整的教學考評體系,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首先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研究、產品設計質量、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成績都納入到教學考評體系中,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其次在激勵機制上,通過獎學金、創新基金、獎勵學分、創新學分、素質拓展學分等多種措施激勵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優化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是以繼承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的新型教育.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適當的教學環境下自主發展的結果,因此,高職院校要重點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保證.營造創新的學術氛圍高職院校要加大投入,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定期規范地開展各類學術活動,成立研究組,舉辦各類高層次科技學術講座、學術報告會,組織各種參觀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規,提出創新觀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轉變教學理念,明確教師定位在我國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處于教育者、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只是被動的、受支配的客體,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宰地位,這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嘗試欲望和創新精神.高職教育重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這種傳統的觀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對教師的作用進行科學的定位,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完善獎勵機制,激勵教師創新,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并將二者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大校內實訓室的投入校內實訓室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好的校內實訓室可以為學生走向實習基地進行崗位實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加強與企業生產管理理念的接軌.在校園中營造與生產實際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可使學生意識到牢固掌握專業技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好的校內實訓室不但可以滿足日常的教學需求,還可以滿足學生完成創新項目的要求,為學生的創新設計與各類技能大賽提供場所和技術支持.
要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學校要盡可能多地和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使校外實訓基地向著多元化發展,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方法,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并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進而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室是指打破以往實驗室獨立分割的封閉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實行資源共享,將實驗室的資源全部提供給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也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實驗室”.開放性實驗室作為課內實驗的延伸,對學生開放,可以充分發揮實驗室的物質與技術方面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自主研發和實踐鍛煉的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操作能力和創業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質教育受到人們普遍重視,數學作為自然科學最基礎的學科,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邏輯性,是中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礎學科,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人的思維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作為一門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師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 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就必須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學過程中,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例如,在講解等差數列前幾項和公式時,介紹歷史上關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在講解極限概念時,通過介紹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使學生了解我國數學的發展歷史.引導學生向數學知識領域近進;在講解分段函數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個人所得稅繳納辦法,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喚起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指向.
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眼、耳、腦、手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認真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練習、提問、板演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1.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雖不同于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
2.讓學生多思考.
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尋找,問題的辨析,知識的聯系與結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
3.讓學生多討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疑、討論、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可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讓學生多練習.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各種知識點的習題,使學生通過實際應用具體超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
此外,多提問、多板演都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創設良好的人場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四、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論文摘 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一種不斷進取創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論,它體現了立足于中國實際,“去謀適合,謀創造”的追求。無論是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相結合,還是要求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都是對學校與社會割裂、書本與生活脫節、勞心與勞力分離的傳統教育的反對,顯示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國現代最有影響、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強調生活是學生學習最廣闊、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學習,才能使知識不斷由“有限”走向“無限”,才能使知識不斷得到驗證和“增值”。課程改革的今天,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更顯重要?!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利用生活資源,開拓語文學習的空間,可以使之呈現更多活力。
今年秋,響應教育局號召,有幸去金壇市水芹之鄉——朱林鎮中心小學支教。我所教的是一批淳樸的農村小學生,他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色彩斑斕的田園風光和草草葉葉蘊含著無盡的知識和無限生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利用“山水田園”這些農村資源,培養小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是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農村孩子受教育的獨特優勢。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讓孩子們到田野到果園去,賞農景、干農活、記農事、寫農民……讓農村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正常生活充滿泥土和草葉的芳香,蘊含山水和田園的浪漫氣息。
一、干農活,品嘗艱辛
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學提出獨到的見解,即“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苯膛c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農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參加過一些農業勞動,但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要求下才去做。教師鼓勵學生平時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要求節假日和周末同家長一起干農活,把在干活時看到的、聽到的和怎么做的說出來、記下來、畫下來。這樣,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寬闊了,對勞動的理解提升了。學生一旦對農村生活產生興趣,就會有深刻體驗,寫起來就會順手得多。只有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他們的生活才會充實起來,才學會做事、做人,才會表達和抒發出真情實感。
二、賞農景,親近自然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于是,我們經常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按季節的變化把學生帶入到大自然的懷抱,引導學生觀察化凍的泥土、柳樹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歸的燕子、飄動的白云。只要教師增強生活教育的意識,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看去想去記,他們就會發現身邊事物的無限美。學生寫野花:“樹葉還沒長出來呢,路邊、橋頭,野花就開滿了。有淺藍色的喇叭花,黃色的芽花,白里透紅的縛苗花,她們先把春天迎來了?!焙⒆右坏┍牬笱劬θグl現,去尋找,世界就像一個五彩繽紛、變化無窮的萬花筒,呈現在他們面前!大自然給予他們學語文無窮的天地。
三、記農事,培養情趣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學生看到什么事,聽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學生收集起來。事無大小,雞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寫下來。當然,孩子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會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媽媽去賣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寫得童趣十足。寫寫身邊的事也不難,鄰居買了一輛新摩托車,家里兩只大公雞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豐收……至于他們聽到的,如爸爸媽媽飯桌上說話,鄰居乘涼時的閑聊,爺爺和村長的小小爭吵,都可以從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內容。哪怕只寫短短幾句,也有農村風情躍于紙上,成為寶貴的習作材料。
四、寫農民,感受淳樸
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自有農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廣闊天地,去尋找習作的豐富“原料”之礦,使農景、農事、農活成為豐富的習作源泉,自然而然農民就會成為孩子們心中“最可愛的人”。為了讓學生多角度表達,多種形式發散,多種類型聯想,拓展習作空間,教師指導學生寫農村的人和事時要做到“三不一
要”?!叭弧奔磧热莶徽?,愛寫什么就寫什么;篇幅不限,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形式不拘,愛怎么寫就怎么寫?!耙灰本褪且磉_真情實感。這樣寫,學生沒有顧慮,沒有束縛,當然會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釀出蜜來。我又組織了一個“雛鷹文學社”,辦了一份手抄報“雛鷹文學”,凡是表達真情實感的,哪怕是幾句,都可以在“雛鷹文學”上發表,并將優秀作文推薦給有關報刊,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結合生活的教育,便是無用的教育?!睂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性靈性。書本以外的農村生活是農村孩子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是語文能力培養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議論文教學 存在問題 教學策略
學生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文體是記敘文、議論文,而這兩種文體中,議論文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相對較為薄弱,高考作文分數拉不開差距,很少出現出彩文章。議論文是用來表述個人觀點和立場的一種常用的文體,文章邏輯嚴密,其主要手法包括邏輯、推理及證明?!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議論文寫作的評價標準: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但在議論文教學中卻往往高耗低效,令人困惑。因此,如何擺脫議論文教學過程中的困惑,是每位語文教師面臨的課題。
一、議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結構問題
在舊的語文教材中,對議論文所概括出來的結構模式一般不具有實用性。如,指出議論文有四種結構模式,分別是對照結構、總分結構、并列結構、層進結構,但這并不是議論文嚴格意義上的分類,而只是從議論文論述的幾個角度對其結構進行概括分類。其中,層進結構和并列結構是兩種不同的對立議論論證模式。從議論文的寫作思維空間及時間角度來看,這種概括已經完全囊括了議論文所有的論證結構形式。另外,教材所指出的另一組論證結構中:總分結構和對照結構,其中總分是文章的一種篇章關系,總分中“分”的部分才是文章的論證結構,而這種論證結構形式,既可以是層進關系的論證結構形式,又可以是并列關系的論證結構形式,也可以為對照關系的論證結構形式??梢?,如何“分”(即論證、分析)才是要掌握的問題關鍵,而僅僅告訴學生議論文寫作應用總分的結構模式不具有任何教學意義。
(二)方法問題
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常把注意力放在對文章結構模式的模仿上,而忽視了對學生主觀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大量的分格模式、作文模式、作文套路、程序訓練等。缺乏對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思維訓練,也就忽視了議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過去教材在講述議論文時便會分析其“三要素”,即:論據、論點、論證,此后在教關鍵內容“論證”時,就會圍繞上述空洞的議論文的“模式”及“論證結構”進行教學。因此,這就使得議論文寫作教學及其訓練成為議論文的模仿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及寫作思維的培養。
二、議論文教學策略
(一)從結構把握入手
議論文的結構是指引論、本論、結論,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其中的引論部分就要具備兩個主要條件。
第一,對自己的觀點能夠做到準確、清晰的表述。這就要求先解決兩個問題:觀點的產生及對觀點組織語言進行表述。大多數學生都具有產生理念、觀點的能力,而都很難一下子做到將這種模糊的理念和觀點利用明晰的語言進行表述,這也是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針對上述特點,我們可以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將自己理解的觀點表述出來。例如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學生表述出“逆境能夠成就一批人才”、“溫室里的花草經受不起風吹雨打”等諸多不同觀點。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教科書的觀點表述來加強訓練,比如《拿來主義》一文開頭四段先提出作者要批駁的靶子,即“送去主義”,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第五段才正面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這種觀點的表述方式就是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之一,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一個好的引論要具有好的引出觀點的方法和技巧,供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引出觀點是指對材料進行分析和評論,分析和評論要擊中材料的要害,這樣才能使觀點更加深刻、準確??梢妼W生的分析和評論能力也是議論文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如分析和評論的對象是什么,分析和評論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是什么,應用何種語言形式進行觀點表述等。在議論文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專門設置上述能力訓練內容,以全面培養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二)從心理學的運用入手
議論的基本能力是社會實踐的必要能力。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計劃、有重點地經常指導學生訓練,使之達到熟練的程度。知識學習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知識的感知、知識的理解、知識的保持、知識的應用。從中可以看出,教學活動的起始點就是對知識的感知。它是對知識表面特征的認識,也是理解知識的基礎。根據學生議論能力的不平衡性和議論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可以對議論能力進行分解,編排訓練的序列,逐步進行訓練。例如,把訓練樹立論點的能力分為五個階段:提出論點的能力闡明或申述論點的能力證明論點的能力從各個角度提出分論點的能力用不同的論證方法證明各個分論點的能力。圍繞樹立論點的能力,反復依次訓練,訓練的過程中,印發補充教材,讓學生自讀揣摩。訓練議論能力必須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才能使議論有的放矢,也才能使議論能力不斷提高。
可見,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能力不僅能顯示出中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而且能衡量出中學生整體邏輯思維的敏捷程度。然而,要想提高議論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本文總結的以上幾點也不能完全概括議論文教學方法,但是筆者相信只要堅持從點點滴滴做起,定能有所收獲。相信經過每位語文教師的努力,我們的議論文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智慧與激情,讓每位學生不再覺得寫議論文是應付差事,那時我們的學生定會寫出精彩絕倫的文章。
參考文獻:
[1]張代玲.談談議論文教學[J].語文天地,2003,(18).
[2]殷中杰.淺談議論文教學的三個層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06).
[3]柏大保.議論文教學的關鍵[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7,(05).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
議論文寫作為初中作文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多數農村初中學生對寫議論文不感興趣,并且他們的議論文寫作能力也不強,不是論點不鮮明就是論據不充足等?;谶@種形勢,本文對農村初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情況進行了研究。
一、農村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初中學生議論文的寫作現狀為:(1)所舉出的事例不夠典型,學生在舉事例的時候通常會說“我”如何如何,或者是“朋友同學”如何如何。(2)事例與所要論證的論點不相配,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論證不夠具體充足,說服力不強。(3)結構簡單,學生寫的議論文形式幾乎就是“三段論”。
二、采取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設置方式
議論文為用邏輯和推理以及證明,表達作者觀點與立場的寫作文體??梢詫⒆h論文分成兩種:一種為立論,另一種為駁論。中心論點為議論文的關鍵,而分論點起到支持中心論點的作用。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分論點為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每一個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表達。例如,對《失敗也是一種財富》進行論證時,就可以利用分論的方式對其進行論證。中心論點為:失敗也是一種財富。第一個分論點為:失敗使我們認識到運用該種方法不能獲得成功;第二個分論點為:可以總結經驗,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第三個分論點為:我們要學習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逐漸地完善自己。通過這三個分論點去支持中心論點。分論點是呈并列關系的。
議論文寫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學習難度之大為眾所周知的。長時間以來,議論寫作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于初中學生之中,不是論點不明確,就是論證不夠充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特點,注重學生的理解推理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把握,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亢梅英.拓展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思路初探[J].東方青年:教師,2011(02).
第一,從中學議論文寫作教學層面來看,似乎不宜將議論文寫作教學要求刻意拔高。一如潘新和教授所言,目前中學領域的議論文只是一種“教學文體”“過于繁雜的‘文體’顯然不便于教學,‘教學文體’應運而生”?!M管潘教授并不認為議論文這樣的“教學文體”是一種合理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偽文體”,因為,在現實文體寫作中,“沒有議論文,只有雜文、新聞評論、文學評論、影視評論、學術論文等”;對此,潘教授甚至尖銳地批判中學議論文作文教學,“其基本觀念仍不可思議地停留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但必須要正視的事實是,像“議論文”這樣的“偽文體”仍然是當前中學寫作教學中的普遍存在,甚至還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繼續存在(比如福建、湖南、江西等省高考作文要求議論文寫作重新回歸),那么,中學議論文寫作教學目標究竟是什么?是潘教授“價值性:選題的機敏”“發現性:立論的超越”“說服性:說理的透徹”,還是高中課程標準“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
正是因為“教學文體”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中學議論文寫作教學應立足于“淺易”。換言之,我們一直強調的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和“觀點與材料的統一”,也許正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功,也應當可以作為中學階段的議論文寫作教學目標和要求;這樣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也許比潘教授重構的議論文“新三要素”更具有實際意義。記得潘教授曾將寫作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小學階段屬于‘放’,即寫‘放膽文’:中學階段可適當地‘收’,即寫‘小心文’,但這種‘收’,要很小心,切勿傷了學生的言語天性和個性;大學階段既要‘收’也要‘放’?!八^‘小心文’,不是指一切都要小心,主要是指在學生自己所喜歡的文體規范上給予一定的關注與指導,文體依然不限?!诹⒁?、題材、語言上也可做適當的引導,但切不可限制太多,約束太多?!爆F在想來,是不是在“不可限制太多”“約束太多”之外,再加上一條“不可要求太高”呢?
第二,從中學議論文寫作評價層面來看,作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載體,議論文評價顯然不能唯“新三要素”是瞻。細讀潘新和教授《“議論文三要素”的重構》一文,深諳議論文(其實是學術論文)寫作之道的潘教授以身垂范,“機敏”“超越”“透徹”地完成了議論文“新三要素”的重構。我甚至認為,潘新和教授的議論文“新三要素”可以作為衡量一切議論文的評價準則。
但遺憾的是,我們面對的恰恰是潘教授批判的“偽文體”——作為教學文體的議論文。這種在特定的背景(中學寫作教學領域)、特定的培養方式(流水線式生產)、特定的評價環境(批量化評價)下“存活”的文體,必須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論點、論據、論證”和“材料與觀點的統一”等所謂停留于形式邏輯層面的東西,正是迎合了這一性征而大行其道。反觀潘教授的“新三要素”,似乎在可操作性層面還待深入研究并使之成體系。
第三,目前高考寫作評價體系已日趨成熟甚至定型,為更有利地甄別、區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高考作文考試的要求已分為“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其中,“基礎等級”共有“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構完整,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6個評價指標;“發展等級”則有“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4個評價維度。如此評價體系,的確不是“論點、論據、論證”議論文“三要素”或“價值性、發現性、說服性”議論文“新三要素”所能涵蓋或替代得了的。
第四,需要說明的是,目前高考對“發展等級”中“深刻”要求(“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提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的基本共識是:考生若在“透過”“提示”或“啟發”方面體現出超出同齡人的認知水平即可被認為是“深刻”。然而,“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內部構造和內部矛盾、外部聯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的總體上的判斷。這是需要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的”?!案呷龑W生的年紀都在18歲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學校里,‘茅廬’還沒有‘初出’,要他們發表人生的見解,分析事物的‘內里’和‘外在’,委實是難為他們了!說明白一點,這是‘趕鴨子上架’。特級教師蘇盛葵也指出,“作文評分標準中的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提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性,見解新穎’是中學生很難做到的”。連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尚且被指難度較高,又遑論潘新和教授更具有挑戰性的議論文“新三要素”?
正是因為“議論文”寫作具有較高難度,因此一些學者比如北師大劉錫慶教授等甚至主張中學生少寫議論文,“我主張中學生少做議論文……真正的議論文要到大學里去再說。因為人在十八歲以前思想不成熟,邏輯思維很難發展到縝密嚴謹的程度,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