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
                        美章網 資料文庫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6篇

                        時間:2023-03-31 15:37:36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滲透模式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大力繼承與宏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動力、智力支撐與輿論支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稕Q定》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開展指明了方向,對于提升教育效果,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

                             1.1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的倫理文化為主,兼有道家、墨家、法家等博大精深的內容,主要傳承為人處事之道,其中的很多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教學內容與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無論是提高思想認識還是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離不開運用傳統文化作為理論基礎對大學生進行滲透。

                             1.2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是高校的中心任務,同時,傳承文明、傳播文化也是高校的重要責任與功能。胡錦濤同志在清華百年校慶大會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2]要實現我國高等院校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功能,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積極運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與主陣地。

                             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緊密,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承、宏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二者密不可分。

                             2.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2.1是培養人的需要

                             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始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宗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離不開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3]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寶貴而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內容,能夠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高等院校培養道德優良、政治過硬的人才。

                             2.2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強,在教學中需要堅持“三貼近”原則,如果脫離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極容易陷入枯燥的尷尬境地。改革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既有助于增加課堂趣味性和提升思想深度,也有利于傳承和宏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2.3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社會也越來越走向全面開放,同時西方各種錯誤觀念和腐朽思想也不斷呈現,這是新時期西方“和平演變”陰謀的繼續,這樣的形勢使得我國高校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受到影響?;谶@種形勢,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西方腐朽價值觀的毒害。

                        2.4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新時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與前提,需要大學生不斷學習、傳承和創新,從而不斷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決定》,為高校文化建設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作為高校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積極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期高校傳承和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3.滲透模式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需要積極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滲透模式,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有效性服務。

                             3.1課內滲透與課外滲透相結合

                             完整的教學包括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教學,這兩大教學雖然在形式、地點、場合等方面都存在差別,但可以有機統一,否則會出現課堂教學內外的不統一?;谡n堂教學的特點,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內展開,同時兼顧課外教學,真正使課堂內外的滲透目標一致,從而避免內外不一導致的教學效果下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外滲透,盡管不是主要形式,但卻是一種重要的滲透形式。通過舉辦關于宏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座、論壇、座談、演講、辯論、晚會、展覽等活動,可以實現課堂內外滲透的有機統一。

                             3.2理論滲透與實踐滲透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理論滲透,即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理論教學中。事實表明,單純的理論滲透效果很有限,而實踐滲透可以有效的彌補理論滲透的不足。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比較生動有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身心體驗,獲得較為深刻的感受,因而受到很多高校師生的重視?;谶@種教學實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外,還應該在實踐教學中積極滲透,從而揚長避短,使教學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3.3個體滲透與團體滲透相結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生個體情況需要進行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在常態化教學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進行滲透,首先應堅持團體滲透為主,這是保證整體教學效果的需要,同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個別滲透,有針對性地解決個別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問題。采用個體滲透與團體滲透相結合的模式,有助于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機結合,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作用。

                             3.4 現實環境滲透與虛擬環境滲透相結合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滲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課堂內外相統一之外,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需要注重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滲透的有機統一。事實表明,網絡環境是在 學生業余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虛擬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要占據現實的教育陣地之外,也要注重占據網絡陣地。就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進行積極宣傳并引導學生瀏覽健康網頁;另一方面,學校內部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園網,加強管理和監督,過濾所有涉及黃、賭、毒等不健康的內容和其他垃圾信息;在內容和形式上,通過校園網建設宣揚特色校園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起到輔助學生學習和幫助學生成長的作用,從而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的滲透作用。

                             3.5內容滲透與形式滲透相結合

                             內容與形式辯證統一,內容是形式的質與靈魂,相對穩定,而形式是內容的表現方式,變化多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注重內容滲透與形式滲透相結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有關聯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進行滲透時,一方面要將文化的內容呈現出來,使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體現其思想深度,同時又要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豐富多彩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呈現出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

                             總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密不可分的關系表明,積極探索滲透模式,將中國優秀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但有助于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瑞華,孔君英.論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論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版),2011年第7期.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進步、合理的成分被稱為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努力探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要加強課對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高校要以專業教育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為目的,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優秀大學生。

                        1、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因理論性強、政治色彩濃、教學模式僵化等原因,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傳統文化具有滲透力強、形象生動等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更容易打動人心。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課中,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邏輯哲學、古代中國的“大同”思想以及傳統的知行觀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實踐觀;也可以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統一、經世致用等思想去處理相關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大學生人文課程培養計劃

                        目前,高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結構單一,且由于學時數少和大課堂教學的原因,使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作為高校,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社會義務。高校應該依據自身情況,結合各學科專業的學習內容,有選擇性地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修、 選修課,將傳統文化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主要講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等課程。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創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要逐漸由灌輸式教學向討論式、互動式教學轉變,尋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問題的相通之處,激發學生主動討論的熱情,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

                        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培養能夠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校園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廣受歡迎,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善于將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入手。一是校園的基礎設施和建筑風格都可加入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大學生們無論走到校園的哪個角落,都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二是豐富校園行為文化,以多種活動為載體,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活動。中國傳統節日內涵深厚,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高校發掘傳統節日內涵,舉辦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將對大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三是發揮校園媒體正面輿論作用,可以通過校報、校園網、校園廣播、微信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達到“耳濡目染,不學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建設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因此,高校應著重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不斷更新思想,能夠游刃有余地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解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師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等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因此,高校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給大學生以人格示范引領。高校應采取措施加強對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不但能夠開闊教師的視野,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高校要挑選出一批教師精英,要求他們從學術的角度分析、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有機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開辟優秀傳統教育教學的新途徑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到由分布式互聯網到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的時代,課堂教學、互聯網線上討論、移動互聯線下分享已經成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也就同時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學校所具備的網絡環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工作和課后的輔導補充工作,課堂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鏈接分享最新的結合傳統文化的教學案例,組織局域網讓學生分小組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及時分享。課后可以通過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學校網站的客戶端)進行生動內容的分享,傳遞正能量、貼近學生周圍發生事情的所見、所想。

                        總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經久不息,優秀地傳承是因為它能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詮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合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殷東來.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

                        [2]張偉.論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D].濟南,山東大學,2013.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1-0049-02 DOI:10.16654/23-1464/d.2016.01.021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美德,所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更要擔當起這份責任,履行好這份義務。高校培養人才不僅僅是為了增強國人的知識教育,也是為了增強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傳承歷史文化,創建文明社會的目的。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滲透,可以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更應該承擔起這份光榮的使命。傳統文化與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可以說思想政治課程很大一部分是從傳統文化中傳承過來的。但是在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是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分開來講授的,這對教育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1]深析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論很大一部分能夠在傳統文化中找到依據。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孟學說等,都滲透了思想政治內容。所以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在學生的思想政治中滲入文化內涵,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的理論依據,從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更透徹,對思想政治教育體會更深刻。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同時有利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具有可行性,接下來筆者將對二者結合可行性進行具體分析:

                        (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在內容上存在共性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形成我國特有的思想政治體系:概論、鄧小平政治理論等優秀的政治思想理論。將馬克思理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能夠更明顯的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體系。[2]馬克思理論主要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科學三個主要部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同樣有體現這三方面的內容,比如,在《論語》為政篇中就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钡臑檎碚?。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道法自然”就是道家的經濟思想,它是崇尚自然法則的經濟主張。至于社會科學更是貫穿在孔孟學說,諸子百家的言論之中。所以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在內容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二)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在目標上存在共性

                        馬克思主義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思想指導,但是究其主旨馬克思的著作是為了為世人提供政治、經濟、社會學方面的發展規律,幫助世人形成正確的政治、經濟、社會觀念。傳統文化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同樣是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比如,在《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奔捶像R克思理論中的辯證思想。荀子的“形具而神生”即具唯物主義雛形。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著很多文化元素,也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從傳統文化中衍生出的產物,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還原到傳統文化中,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也符合文化多元發展的潮流。

                        (三)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

                        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載體,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需要傳統文化的輔助,二者在高校的學習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首先我國高校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很大的盲區,根據調查,近代高校學生中近五成學生不知道端午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會背我國國學經典的學生不足兩成,知道我國國學經典著作的學生也不足三成,相反這些學生卻可以清楚的知道國外圣誕節的由來,能夠清楚的記住很多明星的生日和喜好,能夠流利的背誦出某個明星的代表作。[3]高校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思想上出現“荒漠”,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極為不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高校的實際教學中同樣存在著很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枯燥,從而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感到厭煩,甚至出現逃課的現象。即使留在課堂上的學生多數也是為了防止掛科,而不是真正的愿意去學習思想政治課程。這種現象對思想政治的教學效率造成很大的阻礙。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夠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同時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夠增添思想政治的趣味性。所以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有效的結合可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思想政治教學效率。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阻礙因素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有很多有利的方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可以在思想政治中滲入文化營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阻礙因素。[4]接下來將對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教育結合中出現的阻礙因素進行分析。

                        (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內容聯系研究不緊密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內容上和目標上都有很大的相似處.但是傳統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容易將其它的理論滲透進去,而且目前并沒有專業的教材或者可參考的資料,這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應用中難度大。

                        (二)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的結合與現實聯系不緊密

                        素質教育中更注重學以致用,所以課堂的學習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思想政治知識也要不斷的進行更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使學生的政治思想能夠跟上社會政治思想的改革。[5]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在與實際相結合上有許多的欠缺,所以導致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結合與現實聯系不緊密。

                        (三)傳統文化中存在消極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上千年的君主統治歷史文化,其中的君主統治思想對現代的政治影響很大,導致現代很多的領導干部、藐視法律,對社會和諧造成很大的影響。[6]如果將這種君主統治思想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不利,所以在傳統文化的選擇上極為重要。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有效措施

                        (一)成立教研組,使二者內容有機融合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結合能夠促進學生對文化傳統的發展,有助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所以,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要重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因為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并沒有理論依據,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的開展教研討論活動,在課程中總結經驗,發掘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點和契合點,使二者在教學內容上有更多的共通性。[7]使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教學更加有效,使教師更容易掌握改革后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可以得到廣泛的推廣。

                        (二)注重實踐,使二者結合與時代接軌

                        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以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理論的學習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實踐意義。在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根據社會的發展,靈活的將實際生活滲入到思想政治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意義。[8]同時在我國傳統文化上,教師要通過與其他與傳統文化有關學科教師的研討,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以便于將傳統文化知識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課程中。使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課程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

                        (三)揚長避短,使二者結合更合理

                        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但是在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思想,比如君主制度、唯物主義思想等,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不利。所以在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嚴格的篩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學生能夠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念。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對傳統文化揚長避短,使二者合理的結合,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更有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具有可行性,而且二者的結合能夠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滲入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論。新的歷史階段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既要重視思想政治的現實意義,也要兼顧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從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能夠高效的完成。

                        參考文獻:

                        [1]陳艷.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汪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學,2012.

                        [3]潘昊輝.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和應用[D].河南大學,2014.

                        [4]衛軍帥,李春華.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

                        [5]張鵬飛,吳月.高校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1).

                        [6]胡素梅.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文史博覽(理論),2011,(2).

                        [7]張蔚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要加強課對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高校要以專業教育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為目的,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優秀大學生。

                        1、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因理論性強、政治色彩濃、教學模式僵化等原因,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傳統文化具有滲透力強、形象生動等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更容易打動人心。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課中,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邏輯哲學、古代中國的“大同”思想以及傳統的知行觀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實踐觀;也可以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統一、經世致用等思想去處理相關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大學生人文課程培養計劃

                        目前,高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結構單一,且由于學時數少和大課堂教學的原因,使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作為高校,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社會義務。高校應該依據自身情況,結合各學科專業的學習內容,有選擇性地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修、 選修課,將傳統文化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主要講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等課程。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創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要逐漸由灌輸式教學向討論式、互動式教學轉變,尋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問題的相通之處,激發學生主動討論的熱情,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

                        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培養能夠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校園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廣受歡迎,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善于將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入手。一是校園的基礎設施和建筑風格都可加入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大學生們無論走到校園的哪個角落,都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二是豐富校園行為文化,以多種活動為載體,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活動。中國傳統節日內涵深厚,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高校發掘傳統節日內涵,舉辦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將對大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三是發揮校園媒體正面輿論作用,可以通過校報、校園網、校園廣播、微信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達到“耳濡目染,不學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建設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因此,高校應著重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不斷更新思想,能夠游刃有余地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解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師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等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因此,高校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給大學生以人格示范引領。高校應采取措施加強對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不但能夠開闊教師的視野,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高校要挑選出一批教師精英,要求他們從學術的角度分析、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有機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開辟優秀傳統教育教學的新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顯性課程;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高。鑒于此,高職院校要倡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也培養學生“做人”的修養。課程是完成高職教育目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

                        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培養目標:一是讓高職生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覺,并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二是讓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領悟美的真諦,培育他們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的意識,升華他們對生活美、藝術美的追求。三是讓高職學生掌握人文知識,進而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四是通過人文知識、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高職生“做人”的自覺。所謂“做人的自覺”表現在以下幾點:善于自我和諧相處,善于與人和諧相處,善于與物和諧相處,即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特征

                        就課程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因而,本土性與民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顯著特征。

                        就課程目標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喚醒和引導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說自然科學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社會科學課程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則是把學生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

                        就課程的知識性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常常通過量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活動的實施,保證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保障。因為高職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才有可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構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學保障。

                        就課程結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層次性、拓展性。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組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功能,主要側重于高職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傳遞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層次性體現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的層次結構中,每一層次都有較明確的課程要求?!爸袊鴤鹘y文化”傳授的是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的體現和積極作用。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所謂倫理,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即如何做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高職學生“做人”的自覺意識,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一門基礎性課程。

                        “文學欣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課程。通過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美化心靈,陶冶情操。因為文學是通過文學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學教育對于人的個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華美學”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更高層次的拓展課程。本門課程是上升到美學的理論高度研究美,重在通過美育塑造學生的人格。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理性力量,使學生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統一。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對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倍楦惺切枰囵B的,尤其離不開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為手段,激發學生美的情感,使他們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悅,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使心靈得到凈化。美育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還給他們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貴不僅在于它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還在于它體現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廣泛性。美育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的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存在之中,讓他們獲得情感與理智的滿足,從而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

                        就課程類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適宜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一種“反思性的知識”,具有個性化、隱喻性和多質性。如對“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保ɡ钌屉[《無題》)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出人文知識的個性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最忌“灌輸”和“絕對化”,應采用討論課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真誠、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移情、理解和對話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構建以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大課程體系

                        課程是實現或制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礎性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都會指向課程。

                        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八^顯性課程是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的,與一定的學科、實踐相聯系的育人媒體,它包括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①“所謂隱性課程即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教師的人格和學校領導的風格以及與學校文化系統相通的社會文化等”。②

                        隱性課程的資源皆隱含于學校文化之中。這些資源是以暗示的形式傳導的,關鍵在于用心去體驗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長期性、間接性。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是整體課程的兩個部分,但從邏輯學意義說,它們在內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課程整體。首先,二者并非是主從關系,而是相互對立、相對獨立的兩個課程領域。其對立性是指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獨立存在的一種課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個互動的轉換關系,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統一的整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顯性課程中潛含著隱性課程的成分,隱性課程強化著顯性課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只有當二者相互認同、彼此支持時,才能共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應是一個包含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養成過程。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概念,是指廣義上的課程概念,其包括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一起構成一個全面、正確、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其中,顯性課程由核心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構成;隱性課程由活動課程、網絡課程、柔性課程等構成。

                        一是以外顯為主的常規結構形式,就是指常規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即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形式,即在教學計劃中以課程科目形式出現的課程編制方案。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是以主干課程為綱,輔之以相關課程。由于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學制所限等原因,筆者認為,可設置一門核心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側重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設置“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選修拓展課。

                        二是內隱的非常規結構形式,即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結構形式無固定的模式,所謂課外活動、講座、參觀、學校環境等都屬于這種形式。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高職學生的舉止行為、價值觀念、精神世界。這是一種通過潛移默化方式間接影響學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中的體驗相結合。而這種實際活動是在某種環境、某種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只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配合,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成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結構由一門主干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構成。

                        主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筆者建議將課程命名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十六講”,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精神的講解,側重領悟中國傳統思想,使學生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獨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讓高職學生在文學欣賞中愉悅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靈、開闊思維。文學欣賞課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的過程。因此,“文學欣賞”的教學內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學欣賞方面的理論知識,重在作品欣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在享受、體驗中達到課程的培養目標。為此,高職院?!拔膶W欣賞”課教學內容或教材的選取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選擇古典詩歌,通過詩歌欣賞培養學生詩性的智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詩性智慧表現為感情的凝聚、直覺想象和境界的升華等方面。因此,要從人文精神出發拓展詩性思維,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詩性的無處不在,并把它最終落實到做人的基點上。因此,我們呼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從人文思維的角度,借助于“詩性的智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選擇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因為《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之作,它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沒有結局的殘篇給讀者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紅樓夢》,那就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遺憾。據調查,我們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沒有讀過《紅樓夢》,或對《紅樓夢》了解甚少。當然,通過幾節課的學習,不可能讓高職學生對《紅樓夢》有全面的了解或較深的認識。但我們的課堂教學永遠都只是一種引導和啟發,通過課堂引導、啟發,把學生引進門,最終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拔膶W欣賞”課通過對《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認識《紅樓夢》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水平。

                        “中華美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更高層次的拓展選修課。人文素質教育中,審美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審美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并終生以推廣美育為己任。在當時與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還有梁啟超、王國維等人。蔡元培在晚年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時,也一直強調:“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敝砸妹烙诮?,是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倡導美育比倡導基督教要現實得多,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雖然有精神信仰,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上帝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審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樂教”和“詩教”占有重要地位??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涉及音樂評論,這些評論都很深刻。臺灣學者徐復觀認為中國古代教育是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并且認為:“禮樂并重,并把樂安放在禮的上位,認定樂才是一個人格完成的境界,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雹坌鞆陀^認為儒家是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而這種“為人生而藝術”主要表現在音樂方面,同時也表現在詩歌方面。在《論語》里,孔子多次強調學習《詩》的重要意義。儒家認為只有通過“樂教”和“詩教”輔之以“禮”,才能培養出溫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則不同于儒家的將人格視作對仁義的歸依,而把人格看成對包括禮義在內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張在回歸自然、天人合德中實現人格的獨立自由。在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是互補的,共同滋養著中華文化的靈根。李澤厚把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歸結為一種“樂感文化”和“實用理性”。他認為:“儒家不是宗教但卻包含著宗教的熱情,雖然不是哲學但卻包含著哲學理性。它培養了一種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態度?!雹?/p>

                        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實際是在延續儒家的審美教育傳統?!叭绻f宗教對人類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產生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生物表示體貼和憐憫,那么依著者之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雹菀驗楫斀裰袊说膫惱韮r值真空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所以,我們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也是我們提倡高職開設“中華美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基礎。明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建立科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合理分配學分,保證充足的學時,配備良好的師資,進行嚴謹的教學以及嚴格的考核等制度設計,是大學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礎。

                        注釋:

                        ①②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頁

                        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④李澤厚:《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

                        ⑤林語堂:《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頁

                        參考文獻:

                        [1]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譚衛平.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煉.美育的素質教育功能及其對學生人格的完善[J].經濟師,2008(1):121.

                        [4]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澤厚.世紀新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中國傳統文化結課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顯性課程;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高。鑒于此,高職院校要倡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也培養學生“做人”的修養。課程是完成高職教育目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

                        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培養目標:一是讓高職生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覺,并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二是讓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領悟美的真諦,培育他們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的意識,升華他們對生活美、藝術美的追求。三是讓高職學生掌握人文知識,進而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四是通過人文知識、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高職生“做人”的自覺。所謂“做人的自覺”表現在以下幾點:善于自我和諧相處,善于與人和諧相處,善于與物和諧相處,即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特征

                        就課程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因而,本土性與民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顯著特征。

                        就課程目標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喚醒和引導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說自然科學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社會科學課程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則是把學生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

                        就課程的知識性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常常通過量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活動的實施,保證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保障。因為高職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才有可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構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學保障。

                        就課程結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層次性、拓展性。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組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功能,主要側重于高職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傳遞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層次性體現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的層次結構中,每一層次都有較明確的課程要求?!爸袊鴤鹘y文化”傳授的是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的體現和積極作用。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所謂倫理,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即如何做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高職學生“做人”的自覺意識,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一門基礎性課程。

                        “文學欣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課程。通過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美化心靈,陶冶情操。因為文學是通過文學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學教育對于人的個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華美學”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更高層次的拓展課程。本門課程是上升到美學的理論高度研究美,重在通過美育塑造學生的人格。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理性力量,使學生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統一。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對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倍楦惺切枰囵B的,尤其離不開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為手段,激發學生美的情感,使他們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悅,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使心靈得到凈化。美育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還給他們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貴不僅在于它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還在于它體現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廣泛性。美育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的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存在之中,讓他們獲得情感與理智的滿足,從而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

                        就課程類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適宜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一種“反思性的知識”,具有個性化、隱喻性和多質性。如對“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保ɡ钌屉[《無題》)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出人文知識的個性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最忌“灌輸”和“絕對化”,應采用討論課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真誠、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移情、理解和對話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構建以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大課程體系

                        課程是實現或制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礎性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都會指向課程。

                        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八^顯性課程是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的,與一定的學科、實踐相聯系的育人媒體,它包括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①“所謂隱性課程即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教師的人格和學校領導的風格以及與學校文化系統相通的社會文化等”。②

                        隱性課程的資源皆隱含于學校文化之中。這些資源是以暗示的形式傳導的,關鍵在于用心去體驗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長期性、間接性。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是整體課程的兩個部分,但從邏輯學意義說,它們在內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課程整體。首先,二者并非是主從關系,而是相互對立、相對獨立的兩個課程領域。其對立性是指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獨立存在的一種課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個互動的轉換關系,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統一的整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顯性課程中潛含著隱性課程的成分,隱性課程強化著顯性課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只有當二者相互認同、彼此支持時,才能共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應是一個包含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養成過程。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概念,是指廣義上的課程概念,其包括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一起構成一個全面、正確、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其中,顯性課程由核心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構成;隱性課程由活動課程、網絡課程、柔性課程等構成。

                        一是以外顯為主的常規結構形式,就是指常規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即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形式,即在教學計劃中以課程科目形式出現的課程編制方案。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是以主干課程為綱,輔之以相關課程。由于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學制所限等原因,筆者認為,可設置一門核心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側重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設置“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選修拓展課。

                        二是內隱的非常規結構形式,即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結構形式無固定的模式,所謂課外活動、講座、參觀、學校環境等都屬于這種形式。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高職學生的舉止行為、價值觀念、精神世界。這是一種通過潛移默化方式間接影響學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中的體驗相結合。而這種實際活動是在某種環境、某種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只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配合,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成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結構由一門主干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構成。

                        主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筆者建議將課程命名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十六講”,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精神的講解,側重領悟中國傳統思想,使學生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獨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讓高職學生在文學欣賞中愉悅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靈、開闊思維。文學欣賞課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的過程。因此,“文學欣賞”的教學內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學欣賞方面的理論知識,重在作品欣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在享受、體驗中達到課程的培養目標。為此,高職院?!拔膶W欣賞”課教學內容或教材的選取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選擇古典詩歌,通過詩歌欣賞培養學生詩性的智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詩性智慧表現為感情的凝聚、直覺想象和境界的升華等方面。因此,要從人文精神出發拓展詩性思維,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詩性的無處不在,并把它最終落實到做人的基點上。因此,我們呼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從人文思維的角度,借助于“詩性的智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選擇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因為《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之作,它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沒有結局的殘篇給讀者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紅樓夢》,那就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遺憾。據調查,我們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沒有讀過《紅樓夢》,或對《紅樓夢》了解甚少。當然,通過幾節課的學習,不可能讓高職學生對《紅樓夢》有全面的了解或較深的認識。但我們的課堂教學永遠都只是一種引導和啟發,通過課堂引導、啟發,把學生引進門,最終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拔膶W欣賞”課通過對《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認識《紅樓夢》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水平。

                        “中華美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更高層次的拓展選修課。人文素質教育中,審美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審美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并終生以推廣美育為己任。在當時與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還有梁啟超、王國維等人。蔡元培在晚年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時,也一直強調:“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敝砸妹烙诮?,是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倡導美育比倡導基督教要現實得多,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雖然有精神信仰,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上帝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審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樂教”和“詩教”占有重要地位??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涉及音樂評論,這些評論都很深刻。臺灣學者徐復觀認為中國古代教育是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并且認為:“禮樂并重,并把樂安放在禮的上位,認定樂才是一個人格完成的境界,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雹坌鞆陀^認為儒家是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而這種“為人生而藝術”主要表現在音樂方面,同時也表現在詩歌方面。在《論語》里,孔子多次強調學習《詩》的重要意義。儒家認為只有通過“樂教”和“詩教”輔之以“禮”,才能培養出溫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則不同于儒家的將人格視作對仁義的歸依,而把人格看成對包括禮義在內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張在回歸自然、天人合德中實現人格的獨立自由。在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是互補的,共同滋養著中華文化的靈根。李澤厚把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歸結為一種“樂感文化”和“實用理性”。他認為:“儒家不是宗教但卻包含著宗教的熱情,雖然不是哲學但卻包含著哲學理性。它培養了一種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態度?!雹?/p>

                        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實際是在延續儒家的審美教育傳統?!叭绻f宗教對人類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產生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生物表示體貼和憐憫,那么依著者之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雹菀驗楫斀裰袊说膫惱韮r值真空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所以,我們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也是我們提倡高職開設“中華美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基礎。明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建立科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合理分配學分,保證充足的學時,配備良好的師資,進行嚴謹的教學以及嚴格的考核等制度設計,是大學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礎。

                        注釋:

                        ①②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頁

                        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④李澤厚:《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

                        ⑤林語堂:《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頁

                        參考文獻:

                        [1]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譚衛平.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煉.美育的素質教育功能及其對學生人格的完善[J].經濟師,2008(1):121.

                        [4]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一鍵復制全文

                        將文檔保存至本地,方便隨時查閱

                        gogo大胆全球裸xxxx_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_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_腿打开一点我轻一点漫画

                            <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