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藝術鑒賞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審美鑒賞;藝術鑒賞;審美經驗;藝術經驗
說,“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穼а蚤_頭亦說道,“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因為,如果不是通過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則由它們自己引起表象,一則使我們的知性活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它們連接或分開,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稱之為經驗的對象知識,那么知識能力又該由什么來喚起活動呢?所以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于經驗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藝術來源于人類生產實踐,并在實踐經驗中傳承、發展。千百年來人們往往忽略了經驗在藝術中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經驗是“形而下的”,認為藝術是富有靈韻色彩的,是藝術家創作時的高峰體驗,仿佛藝術與經驗一旦結合,就顯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脫俗了。其實這種思想有偏頗。藝術本就是一種經驗性的,具有著經驗形態,藝術在經驗中產生并傳承。藝術鑒賞作為藝術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樣具有經驗性。本文嘗試將上述哲學中的“經驗”概念引入藝術學領域,重點對藝術鑒賞的經驗性進行關注,以期闡釋經驗在藝術鑒賞中的地位作用,重新發揚經驗的價值。
杜威將經驗定義為“有機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鑒賞,作為人的一種心態過程和主體行為,是由鑒賞的主體、鑒賞的對象這兩個因素接觸產生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并產生一個鑒賞結果。這一過程由鑒賞主體根據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經驗、品位興趣等對鑒賞對象加以感受、認知、理解,是鑒賞主體運用自己的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最終實現對鑒賞對象的品鑒、評價、判斷。鑒賞不僅是藝術活動,更是一種范圍廣闊的人類實踐活動。而這種實踐活動,離不開人類的實踐經驗。鑒賞的內容包括對物品的鑒賞,對人對自然萬物的鑒賞,對社會行為與事件的鑒賞等等。藝術鑒賞,作為鑒賞活動的高端形態,其過程具有更明顯的實踐經驗性,對鑒賞主體的經驗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藝術鑒賞主體的人生閱歷、審美期待等鑒賞經驗決定了藝術鑒賞活動的深度、廣度,決定了鑒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所能達到的期待視野。我們從鑒賞及經驗的概念入手,通過對藝術鑒賞的構成及過程的具體分析,考察論證藝術鑒賞的經驗性。
一、鑒賞的經驗性概念
鑒,本義是鏡子,用作動詞指“照”,后引申為觀察、審察,如鑒別、鑒定、鑒賞。賞,一方面指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如賞閱、賞月,賞心悅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據經驗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并欣然稱道,如欣賞、賞識、贊賞等。在漢語中,鑒與賞聯用,形成鑒賞一詞,其本義是指人對某種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鑒、欣賞、評價等行為,更多地表現為人的主觀態度或評價。鑒賞一詞可以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之分。廣義的鑒賞對象極其廣泛,而狹義的鑒賞則僅指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即藝術鑒賞。藝術鑒賞通常是指一種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
鑒賞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
從這種對鑒賞概念的廣義和狹義理解出發,就性質看,鑒賞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中,對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僅持一種從實用價值出發的實用態度,而且同時也會由經驗積累等產生某種鑒別、賞識、評價的鑒賞態度。在使用這些物品的過程中,對其評價會產生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價值標準及評價方式和評價途徑。鑒賞,是建立在實用價值基礎之上的、依據相對成熟的經驗進行評價和判斷的、體現人的人生價值態度的主觀觀念,是對實用價值的超越。
鑒賞的這種主觀態度性質,是在人類心智進化過程中產生和體現出的一種功能,體現了人類區別于動物的超越性特質。人類生活中物質的實用價值與主體的自覺鑒賞這兩種因素的比重表明人類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發展程度。人類文明越發達,文化越發展,人類的主要滿足越是集中到非實用價值方面,最終體現為一種從鑒賞角度呈現出的人生的價值觀和態度以陶器為例,遠在人類文明萌發之初,荒蠻中的原始人便生產和使用作為生活器皿的陶器。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陶器制造由實用功能日趨發展出強大精美的審美功能。瓷器的產生,使原本以實用價值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發展出一些專以欣賞其審美價值為主的“藝術陶瓷”。如美輪美奐的瓷瓶便是主要為裝飾空間與藝術欣賞而產生的。不同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亦有所改變,逐漸超越了實用價值而更多地趨向于審美判斷。
對人、對物品、對自然萬物、對社會行為、現象與事件的鑒賞與評價水平,體現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追求。鑒賞終歸是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的表現,同時也是人生價值和人生態度的實現過程。而所謂人生價值與人生態度,正是基于經驗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取舍、評價等主觀認識的外在表現。
鑒賞起源于人類實踐經驗。鑒賞起源于人類的感知系統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活動,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種活動,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形式。
首先,鑒賞起源于人類的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人的感知經驗。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活動過程中,形成了這種鑒賞能力。從感知開始,人的五官包括視覺、聽覺等各種感知經驗在人類頭腦中形成意識反映。在這種對象化的活動中不斷刺激感官并形成人類意識。人只有具備這種感知經驗,才能最終形成鑒賞。其次,鑒賞起源于人的判斷力。中國古代稱之為“類物”,即區別、分類、識物、類物,區別識物,判別識物,進而形成判斷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對象特性的認知判斷。再次,鑒賞起源于批評力(評論力)。在判斷力基礎上表達對事物好與壞的判斷與價值期待,價值愿望。鑒賞是一種充分體現主體價值導向的經驗性活動。
鑒賞活動是在上述能力基礎之上符合人類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斷、評價等經驗性活動,乃至一種心理的享受、愉悅的獲取,在此基礎上,鑒賞主體不斷累積鑒賞經驗。
二、藝術鑒賞的經驗性內涵
馬克思說:“一件藝術品――任何其他的產品也是如此――創造一個了解藝術而且能夠欣賞美的公眾”。藝術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對于公眾的藝術鑒賞的呼喚,而藝術鑒賞活動的進行不僅創造出鑒賞藝術品的觀眾或公眾,而且可豐富鑒賞者的審美經驗,提高其審美素質;反過來,伴隨審美經驗的積累,審美素質獲得提高的公眾又可進一步推動藝術的發展。這樣,正是通過藝術鑒賞,在鑒賞者鑒賞經驗的作用下,藝術品的內涵意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豐富。在這個意義上,藝術鑒賞意味著從鑒賞實踐活動的經驗性角度來強調藝術的深刻性、豐富性和重要性。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品為對象的鑒賞,是人的鑒賞、社會鑒賞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藝術鑒賞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藝術鑒賞本身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對自然美的鑒賞,主要包括對天地、山水、動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對象的藝術鑒賞;第二層,對社會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鑒賞,這是指與生活實用價值融為一體的物品及社會事物、社會活動等也可以作為藝術鑒賞的對象;第三層,對純藝術品的鑒賞,包括專業的批評與鑒賞。藝術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鑒賞美的價值,而專業的藝術鑒賞會形成評價的主導,具有某種專業性、深刻性、權威性、這些以審美價值為主的藝術品,是專門供人鑒賞、品玩的,這些藝術品將其自身的藝術鑒賞價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狹義的藝術鑒賞概念。
廣義的藝術鑒賞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層次含義,正構成狹義的藝術鑒賞。一般藝術學方面提到的藝術鑒賞,都是指狹義的藝術鑒賞。與廣義的藝術鑒賞概念范圍廣泛,涉及對自然美和社會美中的種種現象的鑒賞不同,狹義的藝術鑒賞主要就是指對音樂、舞蹈雕塑、繪畫、書法、電影、電視藝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品進行的鑒賞??梢哉f,狹義的藝術鑒賞的鑒賞對象只限于藝術品。
藝術鑒賞是人類鑒賞經驗的高端形式。鑒賞,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本身。隨著評價、取舍等鑒賞經驗的累積,人類具有了區別、判斷的能力人類判斷的自覺意識構成了鑒賞。而對藝術的專門品鑒即藝術審美,是專門為了人的美的品鑒而形成的鑒賞。人類從比較當中認識到如何判斷,遵從有用、簡明、直接、美妙等價值經驗來判斷取舍。如關于藝術的鑒賞,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首先從實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繼而發展演變到在實用的基礎上比較造型、外觀,從而衡量出哪一個更好。鑒賞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發展的一種自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人類鑒賞經驗的一種積累。只有與人生與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人類的鑒賞文化才會有歷史的縱橫與思想的深度。藝術鑒賞的本質是一種向善、向好的品鑒、欣賞、評價、贊賞,并導致人類審美愉悅的經驗性實踐活動。
藝術鑒賞固然是一種批評,但藝術鑒賞不等于批評、評價、判斷,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礎之上,并最終導向超越實用價值判斷的審美期待。藝術鑒賞是藝術產生的動力,鑒賞經驗的高端行為形成了藝術鑒賞。
三、藝術鑒賞的經驗性構成
藝術鑒賞的構成有三個主要成分:鑒賞對象、鑒賞主體、鑒賞場所及中介
(一)鑒賞對象
藝術鑒賞的對象是什么?藝術品?,F代藝術實踐活動繁復多樣,藝術品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可以從藝術品的創作工藝、表現材質、表現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時間范圍等入手,大致將藝術品分為繪畫類藝術品、雕塑類藝術品、設計類藝術品、表演類藝術品、電子媒介類藝術品、語言文學類藝術品、音樂類藝術品等,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藝術鑒賞對象。
不同種類的藝術品的鑒賞活動也會不同。綜合類藝術是兩三種以上藝術形式的融合。例如戲劇,是音樂藝術、舞蹈藝術、語言藝術和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藝術品的分類不是絕對的。從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到綜合藝術,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諸如古典藝術精神和現代藝術精神等不同的藝術樣貌。另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點。中國畫無論在材料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能夠在世界繪畫體系中獨樹一幟,正是這個原因。對象不同,藝術語言不同,鑒賞觀念與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這也是不言自明的。
藝術鑒賞活動總是伴隨著藝術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從藝術品誕生那天起,就存在藝術鑒賞。這是說,不是先有藝術品,才有藝術鑒賞;而是要肯定起碼從藝術品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會誕生對它的藝術鑒賞。除了這件藝術品的第一位觀眾、聽眾、讀者,其實藝術家創造這件藝術品的過程也是從鑒賞意義上的一個不斷深化的契合心儀與完善的過程,他自然是藝術品的第一個鑒賞者。在這個意義上說,鑒賞和藝術創造可以相提并論。除此,從藝術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角度說,其實在獨立的藝術品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在對作為實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國家的集體儀式中,那些作為生活用品和儀式內容的表演、音樂、面具等,在發揮實際作用的同時,對其的藝術把握與某種程度的藝術鑒賞也就融匯在其中了,從此點看,藝術鑒賞的存在,早在獨立的藝術品出現之前,這一點已為中外藝術史、生活史所證明。如果從超越單純的藝術觀點看,其實包括藝術鑒賞在內的人類廣義的鑒賞行為與觀念意識,是自“人”誕生的時候就逐漸產生和培養出來的一種能力,就存在的一種行為。人的鑒賞經驗從“人”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它的積累歷程。
(二)鑒賞主體
誰在鑒賞?無疑是鑒賞主體。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時期對藝術鑒賞活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不同環境、條件、背景下所產生的不同的鑒賞群體,具有不同的鑒賞經驗。鑒賞主體經驗的差別,是影響鑒賞的重要因素。
藝術鑒賞存在悠久的事實,說明一個道理,即沒有經過鑒賞的藝術品是不完整的藝術品。沒有藝術家,就不能創造出來藝術品,但藝術家創造出來藝術品,只存放在倉庫博物館,雖然算是一種存在,但卻沒有實現“藝術”上的完整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經過受眾的鑒賞,經過具有鑒賞經驗的藝術鑒賞者對其進行“二次創作”,藝術品才真正成為完整的藝術品。
影響藝術品價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藝術鑒賞。藝術鑒賞是藝術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鑒賞者發揮主體能動性,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鑒賞能力、藝術素養對藝術品進行品評。品評過程中,融入了鑒賞者的主觀態度與內在感受,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感知藝術品要表達的情感,豐富和完善藝術品的內在意蘊,從而形成對藝術品的二次創作。因此,只有經過了藝術鑒賞的藝術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藝術創造過程,成為了完整的藝術品。這是鑒賞論的藝術觀。沒有鑒賞,何談藝術?這在當代文化中已成為一個基本的文化共識。
(三)鑒賞場所及中介
在何處鑒賞?這正構成藝術鑒賞的場所
藝術鑒賞發生在什么場所,是在家庭還是在廣場,是在影院還是在音樂廳,是在個人私密空間還是群體場合,是在博物館還是歌劇院,這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場所、空間對藝術鑒賞產生不同的影響。
鑒賞的中介,指媒介。藝術總是由媒介材質作為其物質存在基礎的。媒介不同,有時是我們區分藝術門類的一個根據,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以媒介論的觀點來區分史詩、戲劇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樂通過不同的樂器來傳達,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媒介材質不同,因而也會在表現題材和表達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領域范疇,聽《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國民樂器,西洋管弦樂器演奏出來的《梁?!房峙戮汀案Z味兒”了。
四、藝術鑒賞的經驗性過程
藝術鑒賞的過程,主要涉及心理過程審美過程個體鑒賞與大眾鑒賞、生活鑒賞與專業鑒賞、高端完成與理論形態,走向藝術經典等問題。
(一)心理過程
藝術鑒賞活動是由一系列連續、復雜的心理活動構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實現藝術鑒賞活動,這就需要鑒賞者在接觸到藝術作品的感官刺激時,敏銳地捕捉這些信息,并通過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調動起鑒賞主體相關的審美體驗和人生經驗,喚醒沉積的情緒、情感經驗,發揮審美想象,從而達到藝術上的通感與共鳴。面對紛繁復雜的藝術作品,只有人生閱歷豐富、情感體驗豐富、審美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自覺引發出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引起鑒賞者情感的激蕩,從而獲得藝術鑒賞中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藝術鑒賞主體只有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豐富、沉淀、累積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這些情感經驗人生經驗有朝一日在感知、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的作用下,才會被喚醒,被激活,并轉化為更具獨特個性特征的審美經驗,從而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藝術鑒賞的心理過程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藝術鑒賞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這些心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復雜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結構。
“注意”,是藝術鑒賞活動的發端?!白⒁饩褪切睦砘顒訉σ欢▽ο蟮闹赶蚝图?/p>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藝術鑒賞最初階段鑒賞主體的一種審美注意或審美期待,鑒賞主體從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轉入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狀態之中,從實用功利態度轉入審美鑒賞態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離。但在轉變過程中,應適度把握心理距離的度,否則過猶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環節。感覺和直覺合在一起并稱為感知。如果說“注意”是鑒賞主體審美心理準備階段的話,感知則是藝術鑒賞活動的真正開始。藝術品以具體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人的感覺器官快速。敏銳地感知到這些藝術形象,再結合人自身的生活經驗。審美素養,在各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完成對藝術品的感覺。知覺。體驗。品鑒,
“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關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凍,想到冬去春來,想到萬物復蘇。聯想在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聯想使鑒賞活動由對藝術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階段,進入更深層次的藝術內蘊之中。
“想象”,是藝術鑒賞活動中對藝術品進行再創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藝術鑒賞活動需要人的想象。培養和發揮鑒賞主體的想象力,是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活躍的、豐富的想象力,是幫助鑒賞主體完成鑒賞活動的推動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鑒賞者才會得到豐富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
“情感”,也是藝術鑒賞活動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復雜而多樣。人作為高級動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高級情感。情感在審美心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將它們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連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藝術鑒賞活動以注意和感知為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觸景生情”每個鑒賞主體在進行藝術鑒賞活動時,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和支配,在情感影響下去感知藝術形象,這種感知經驗又會作用于主體的情感,引起更深層次的情感活動。情感與聯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藝術鑒賞中的聯想和想象總是以情感為中介。因此,情感在藝術鑒賞活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準確、深入、細致地把握藝術品的內在情感,體驗藝術品的情感內涵,是藝術鑒賞活動的重要環節。
“理解”,是藝術鑒賞活動中滲透在各心理環節中的因素。在心理學中,理解是一種逐漸認識事物的關聯、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活動。藝術品不僅具有淺層次的感性形式和藝術形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在寓意和深刻的審美意蘊,在特有的藝術空白中去品鑒藝術品,要求鑒賞者情感體驗與綜合判斷相結合,感知經驗與理性判斷相結合。
(二)審美過程
藝術鑒賞不但是人的心理過程,還是一種以情感和想象力為核心的審美過程。鑒賞活動是一種人類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維活動。鑒賞者要具備對藝術作品的敏銳感受力和審美理解力、審美想象力。桑塔耶納曾指出:“對于疏忽大意的人們,形式不能引起共鳴:他們從對象中只獲得一種模糊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會在他們心中喚醒外在的聯想;但是他們不會停下來觀看一個部分或欣賞它們的關系,因而感覺不到種種統一體的種種魅力……不能發現形式的價值”。因此,桑塔耶納說:“形式美特別能引起有審美稟賦的人的共鳴”。通過不斷地接觸閱讀體驗優秀的藝術作品,會不斷地掌握各類藝術的一般規律,積累豐富的藝術鑒賞經驗,使我們的大腦成為接收藝術信息的敏銳的思維體系,不斷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藝術鑒賞帶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的體驗,使鑒賞者獲得豐富的鑒賞經驗。在這種審美過程中,從審美的角度看,包含著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三個階段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藝術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或藝術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種感性直接而又瞬間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直覺先于知覺而存在,具有直觀性和直接性。在審美直覺的形式中,藝術鑒賞活動實現了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整體認識,在直觀中將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實現對藝術作品的把握和領悟。通感是審美直覺的特殊形式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是整個審美過程的中心環節在鑒賞活動中,鑒賞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藝術再創造活動。審美體驗以審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為基礎,在審美直覺的基礎上進行活躍的想象聯想等心理活動,對藝術品進行新的再創造活動審美升華是藝術鑒賞活動的最后環節,也是最高境界我們采納李澤厚先生有關審美能力的三層面劃分,將藝術鑒賞獲得的審美愉悅分為三個層次,即作用于感官層次的“悅耳悅目”,作用于情感層次的“悅心悅意”,作用于精神層次的“悅志悅神”。審美直覺階段和審美體驗階段分別對應于前兩個層次,而審美升華階段則是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之上,通過更高層次的審美再創造活動,使鑒賞主體得到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實現人格層面上的審美愉悅,完成了一次超越。頓悟與共鳴是審美升華階段時常發生的現象。
(三)從個體鑒賞到大眾鑒賞
藝術鑒賞是鑒賞主體面對藝術品產生鑒賞活動實現藝術價值的過程,而“人”首先是個體的存在,其次才是群體的、社會的、大眾的存在。個體的鑒賞是從個體的個性個人因素來談,但個體鑒賞也不排除社會性,往往更顯現出其社會性,作為社會一員,個性更顯現了共同性的特征。大眾鑒賞是用來描述特定群體特定社會的人們在藝術鑒賞中表現出來的共性方面,或者用來指在歷史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群體的藝術鑒賞行為與藝術鑒賞活動。從鑒賞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行為來看,鑒賞總是表現為一種從個體鑒賞融入、走向群體鑒賞,又從群體鑒賞回歸個體鑒賞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大眾鑒賞除了相對個體而言表達社會群體的性質外,有時也用于表示精英群體專業群體之外的社會普通民眾的鑒賞。
(四)從生活鑒賞到專業鑒賞
雖然藝術品是獨立的藝術品,但鑒賞活動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們也并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鑒賞家,甚至從個體角度說,從生活角度說,一是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進行鑒賞,而不是脫離生活存在生活環境進行藝術鑒賞的,即便是在劇場、美術館,它所呈現的空間也與日常生活發生著關聯,不能獨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構成一種劇場生活美術館生活;二是藝術鑒賞就其性質看,它本身應是生活性的,藝術鑒賞構成鑒賞生活、藝術生活的要旨,在于藝術生活是一種藝術鑒賞生活,我們必須將藝術鑒賞放到生活中來理解。藝術鑒賞經驗來源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升華。在群體鑒賞大眾鑒賞的基礎上,由生活性經驗形態的鑒賞,逐步會產生出專業性經驗形態的鑒賞,即趨向于專業藝術評論的鑒賞,乃至一種職業性的鑒賞。專業鑒賞的特點首先是專業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權威性專業鑒賞在藝術鑒賞活動中起著引領、平衡作用。它引導藝術輿論,提供權威的評價機制,提供藝術鑒賞的方法與標準,通過專業鑒賞組織社會鑒賞活動,對藝術的評價藝術的新陳代謝發揮作用。
(五)藝術鑒賞的高端完成與理論形態
藝術鑒賞在大眾鑒賞生活鑒賞的基礎上走向專業職業性的鑒賞,最終形成藝術理論與批評,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藝術鑒賞學,是對藝術實踐的一種理論總結與升華。藝術鑒賞學作為研究藝術鑒賞的理論,是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論體系,提供藝術鑒賞的批評觀念與方法,總結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經驗,以鑒賞為出發點形成特殊的藝術理論。它是研究鑒賞對象在主體方面引起的藝術思維活動規律,研究鑒賞藝術作品的方法與途徑,研究構成鑒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反映關系,研究鑒賞經驗與審美效果的一門學科。藝術理論與批評是藝術鑒賞的高級專業形態,它作為社會大眾藝術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和支持大眾性社會性生活性藝術鑒賞的實現與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規律性體系性升華水平,代表或標志著藝術鑒賞的完成與實現程度水平。
(六)經典化:鑒賞活動形成藝術經典
藝術鑒賞,離不開藝術經典,因為它才是理想的藝術鑒賞對象,特別有益于藝術鑒賞者。
什么是藝術經典?從鑒賞的角度看,藝術經典主要指藝術鑒賞中具有“經典性”價值的藝術品,它由藝術品的歷史化和經典化而形成。藝術鑒賞必須注意和研究鑒賞與經典藝術家,經典作品之間的關系。
經典是人類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歷史上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具有重要影響的典故和文化遺產:能夠廣泛運用于生活之中并獲得大眾認可:能夠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而穿越長久的歷史隧道為后世人們所鑒賞。藝術經典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本性,體現著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特定國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這樣的藝術經典是怎樣形成的呢?并不是藝術家創作出一部優秀的藝術品就自動會成為藝術經典,它需要在不斷的藝術鑒賞實踐中大浪淘沙自覺地篩選錘煉,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個藝術鑒賞的歷史化過程,藝術史的歷史化的背后就是這樣的鑒賞過程的歷史化;其次,它才由這種歷史化的鑒賞以及鑒賞的歷史化形成流動與積淀穩定相統一的經典化,歷史化和經典化統一于藝術鑒賞
大眾的生活的藝術鑒賞活動與專業的藝術鑒賞活動形成互動,經過歷史的打磨,使優秀的藝術作品經典化,會形成藝術經典。有的藝術作品在當代就會被推崇、經典化,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可能不會繼續成為經典,不再被賞識,這就形成了藝術經典的變數、變化;有的作品在當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氣,但若干年以后,就會形成經典。所以,要用歷史時間和發展變化的眼光看藝術的經典化。有些藝術作品無論時間怎樣推移,都是經典。
五、經典形成后,引領藝術鑒賞
經典本身是一種楷模、標準、導向。人們以經典的標準為衡量標準。由于經典的形成,人們首先去鑒賞大家的作品,欣賞經典。經典化的兩個維度:一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二是歷史性與精品性的統一。
關鍵詞:美術鑒賞;視覺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41-01
一、高校美術鑒賞教育
近代中國學校教育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美術教育的面貌。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全方位塑造人才的目標,美術鑒賞課借此契機,在各大普通高校開設,成為實施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關于美術欣賞的研究逐漸增多,教育家和藝術家們都各自提出主張看法,系統性的論述了美術鑒賞的含義和性質。
基于視覺文化的美術教育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視覺文化”理論研究背景下,近年來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在當代社會中,圖像已經浸染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審美態度。面對視覺文化所帶來的種種沖擊,美術鑒賞教學的大環境也在發生改變,如何正視視覺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二、視覺文化語境中的美術鑒賞教育
(一)視覺意義發生了變化導致了人們對美術鑒賞教育的誤讀
隨著讀圖時代及消費文化的到來,觀看的方式、場所以及手段都發生了轉變,數字圖像的出現改變了原本與摹本的關系,直接導致了對藝術崇隨著讀圖時代及消費文化的到來敬感的消失,展示性與消費性成為圖像存在的主要價值。這種娛樂性和消費性使審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眾得到了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的審美體驗,充分享受著各種形式的文化大餐,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美術鑒賞的意義產生誤讀,審美感悟不僅僅是達到大眾娛樂和消費的目的,而是通過藝術鑒賞體悟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學意義,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識和反思精神,所以當下我們的美術鑒賞教學必須導入基本的價值理念和審美準則,用以防范視覺“淺閱讀”所造成審美趣味的走低。
(二)視覺文化趨向多元化對美術鑒賞教育的影響
現代媒介技術所帶來的視覺讀圖時代,已經導致了新的藝術形態的崛起和傳統藝術形態的更新。各種網絡教學模式的興起也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這就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師生教學模式.教師的權威性被徹底顛覆,各種資源的輕松獲取,使學生們得到了書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識,因此傳統美術鑒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如何建立一種更豐富、更吸引人的互動教學模式成為新的課題。
三、視覺文化的興起對美術鑒賞教育的挑戰
(一)視覺技術的運用將促使美術鑒賞教學理念和方法上的轉變
網絡技術在學校的進一步引用,將對傳統教學方法帶來更大的沖擊。隨著虛擬學校、網絡圖書館、公共數據庫等網絡資源的出現,教育的標準化、普及化將十分容易達到。美術鑒賞教學中那種耳濡目染式的感化式教育將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將面對網絡資源的沒有經過篩選良莠不齊的不足,這影響著藝術教育的質量,抑制了藝術教育的個性、多樣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圖形話語是一種流行于全球且又無需翻譯的語言,審美多元化導入美術鑒賞課程,對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產生著積極的作用。鑒賞教育應該積極的建構一種新的有彈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培養正確審美觀念的同時學會更大范圍地兼容并蓄,更多層面的發散思考。
(二)學校美術鑒賞教學將如何調整姿態
關鍵詞:美術鑒賞;視覺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41-01
一、高校美術鑒賞教育
近代中國學校教育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美術教育的面貌。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全方位塑造人才的目標,美術鑒賞課借此契機,在各大普通高校開設,成為實施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關于美術欣賞的研究逐漸增多,教育家和藝術家們都各自提出主張看法,系統性的論述了美術鑒賞的含義和性質。
基于視覺文化的美術教育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視覺文化”理論研究背景下,近年來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在當代社會中,圖像已經浸染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審美態度。面對視覺文化所帶來的種種沖擊,美術鑒賞教學的大環境也在發生改變,如何正視視覺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二、視覺文化語境中的美術鑒賞教育
(一)視覺意義發生了變化導致了人們對美術鑒賞教育的誤讀
隨著讀圖時代及消費文化的到來,觀看的方式、場所以及手段都發生了轉變,數字圖像的出現改變了原本與摹本的關系,直接導致了對藝術崇隨著讀圖時代及消費文化的到來敬感的消失,展示性與消費性成為圖像存在的主要價值。這種娛樂性和消費性使審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眾得到了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的審美體驗,充分享受著各種形式的文化大餐,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美術鑒賞的意義產生誤讀,審美感悟不僅僅是達到大眾娛樂和消費的目的,而是通過藝術鑒賞體悟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學意義,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識和反思精神,所以當下我們的美術鑒賞教學必須導入基本的價值理念和審美準則,用以防范視覺“淺閱讀”所造成審美趣味的走低。
(二)視覺文化趨向多元化對美術鑒賞教育的影響
現代媒介技術所帶來的視覺讀圖時代,已經導致了新的藝術形態的崛起和傳統藝術形態的更新。各種網絡教學模式的興起也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這就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師生教學模式.教師的權威性被徹底顛覆,各種資源的輕松獲取,使學生們得到了書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識,因此傳統美術鑒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如何建立一種更豐富、更吸引人的互動教學模式成為新的課題。
三、視覺文化的興起對美術鑒賞教育的挑戰
(一)視覺技術的運用將促使美術鑒賞教學理念和方法上的轉變
網絡技術在學校的進一步引用,將對傳統教學方法帶來更大的沖擊。隨著虛擬學校、網絡圖書館、公共數據庫等網絡資源的出現,教育的標準化、普及化將十分容易達到。美術鑒賞教學中那種耳濡目染式的感化式教育將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將面對網絡資源的沒有經過篩選良莠不齊的不足,這影響著藝術教育的質量,抑制了藝術教育的個性、多樣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圖形話語是一種流行于全球且又無需翻譯的語言,審美多元化導入美術鑒賞課程,對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產生著積極的作用。鑒賞教育應該積極的建構一種新的有彈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培養正確審美觀念的同時學會更大范圍地兼容并蓄,更多層面的發散思考。
(二)學校美術鑒賞教學將如何調整姿態
全球化進程對我國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視覺文化傳播的多元化背景下,可以通過各種官方的非官方的渠道獲得的知識,使得知識形態逐漸走向平面化,零散化,藝術還能否作為有生命的有機整體而存在。如何在無國界的視覺體驗中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外來的文化。如何在保持學院的人文精神品格的同時培養出適應新時期藝術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藝術鑒賞;藝術教育;對策
20世紀中葉以來,藝術鑒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推進,審美教育的不斷加強,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豐富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正如《辭?!分兴?,藝術鑒賞體現在:“人們對藝術形象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人們在鑒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飛躍”。通過藝術鑒賞,使得學生“品格得以完善,思想得以凈化,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華,身心得以發展?!睘榇?,高校開設了音樂鑒賞、舞蹈鑒賞、影視鑒賞、美術鑒賞等課程。然而,在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學生教學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當前的藝術鑒賞課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改革創新藝術鑒賞課程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是當下高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
一、藝術鑒賞課程的重要意義
藝術鑒賞就是指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利用個人的視覺、聽覺等感知以及已有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興趣愛好、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等對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它是在不斷的感知、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中,獲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自19世紀實證論批評家重視對作家的研究,發展到20世紀中葉結構主義、符號學重視對藝術作品本身進行研究,直到20世紀下半葉接受美學理論異軍突起,脫穎而出,影響廣泛,充分表明藝術鑒賞主體與鑒賞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和肯定,在文學藝術領域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大多數高校將藝術鑒賞課程當作實現審美教育,完善美育的有效方式。正如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藝術鑒賞課程的開展,讓學生掌握并了解一名鑒賞者同樣可以在審美再創造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才能。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知、鑒賞,體會藝術作品蘊含的思想和創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即將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到藝術作品之中,從而獲得強烈的美感。好的藝術作品,讓欣賞者能夠與作者實現穿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這是藝術鑒賞課的意義所在,也是主要目的。以藝術作品為媒介,讓鑒賞者與藝術家進行交流,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獲得美的熏陶、美的體驗,達到對學生美育的目的。
然而當代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升學壓力,面對嚴峻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等諸多原因,很多學生失去了對藝術的追求,認為藝術只是消遣,是文藝青年的夢想。因此,大大忽視了對藝術素質的培養。當今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對學術專業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對其他方面的諸如綜合、藝術等能力同樣有要求。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基地,學校一定要重視開展藝術鑒賞課程,學生重在參與藝術鑒賞類活動,培育藝術修養,促進學生全面提高。
二、當前高校藝術鑒賞課程存在的問題
自從教育部2006年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已經成為普通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指導方案》中的要求,各大高校設置的公共藝術課程有《美術鑒賞》、《音樂鑒賞》、《影視鑒賞》、《舞蹈鑒賞》等均以全校選修課呈現。這一項舉措是教育部實施素質教育、改善美育教學模式以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對塑造學生審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通過十多年的實踐,我國高校的藝術鑒賞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的藝術基礎相對薄弱
藝術鑒賞課程有效的融合了旋律、節奏、造型、色彩、舞蹈、影視等多種元素,而理解并熟知各門類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是做好藝術鑒賞的前提。如“在觀賞京劇時,哪些懂得京劇程式和技法的人,僅僅從幾個人的打斗場面中,就能理解到這是千軍萬馬的沙場……”然而,在現當代藝術教育中,很多學生往往一時興起學習一門藝術欣賞類課程,但由于缺乏對基本藝術知識的了解,久而久之日覺枯燥,漸漸失去學習藝術的熱情,更不要談藝術鑒賞了。高校廣泛開設的藝術鑒賞課程好似形同虛設,對學生藝術的興趣的培養和熏陶并未盡人意。
另外,在中國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西方美學追求一種“意蘊”。只有當學生充分調動審美心理中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領會和感悟到藝術作品中的深層含義。才能深刻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空白”和“不確定性”。但是當下大部分學生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知識面有待提升,加之很多學生缺乏自學能力,實踐認知能力,沒有更好的契機去自覺的感受藝術,接觸藝術。僅僅為了學分而學,為了畢業證而修,導致高校整體藝術課程教學質量不佳。
(二)高校藝術鑒賞課程教學方式單一化
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大量優秀作品的實踐,更離不開相關藝術的基礎理論知識。當下不少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教師為了學生了解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掌握基本藝術素養,在教學中多展示了很多中外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很多晦澀難懂、高水準的國際化作品。課堂上,老師從藝術作品的形式結構、類型、色彩到藝術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侃侃而談,更多的專業術語、理論教學呈現在教學始終。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教的很用心很賣力,學生學的很辛苦很困惑。講解―欣賞―講解的模式成了教師的專用模板,而公共藝術課程漸漸的變成了專業理論課程,有時學生因一些專業術語的費解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由積極主動學習變為被動消極接受,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畏學情緒。因此,單一的教學方式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的教學接受質量,教學效果不好,更達不到藝術鑒賞的最終目的,又何談美育。
三、關于改進高校藝術鑒賞課程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師專業教學技能,激發創意課堂
教師的引領和帶動對教育成效的好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是教育事業的關鍵。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除了需要熟悉并掌握藝術基礎知識,還需要大量鑒賞優秀作品的實踐?,F代教學中,高校教師早已進行理論講解和多媒體展示結合的方式授課,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如何讓課堂變得更為生動有趣是當下高校專業教師需要首先思考探討的問題。面對李白的詩、貝多芬的音樂、八大山人的繪畫、曹雪芹的《紅樓夢》、費里尼的電影,教師如何將最初感知到的可視可聽的形態、形象和形式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和鑒賞能力傳授于學生,是每一位高校教師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采用多種樣式對藝術作品進行展示,影音、資料、圖像等更為直觀生動,不僅使學生獲取到更大容量信息,還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課堂趣味性。另外,對于高校開展的藝術鑒賞課程應積極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方針。加強對現任教師的培訓,提高藝術鑒賞課程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安排學校的骨干教師到一些專業性強的機構或者學校進行進修,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師閱歷。同時,高校藝術鑒賞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加強相關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學習,并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藝術知識,了解當前社會一些好的藝術作品,緊跟時展的步伐。
(二)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自主探索
高等教育與應試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更為注重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創新創造精神。因此,高校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以學生為主導,充分挖掘、發揮學生在課堂主體的地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解疑答惑,積極解決學生的困難問題。比如,通過課堂上創設情境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優秀藝術作品,有效將生活和藝術聯系在一起。環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在多媒體運動基礎上,搭配合情的圖片和音樂,在視覺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當下互聯網信息,實施翻轉課堂。課前將學習的重點內容,以簡短視頻或者課件形式展現,學生自行觀看后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任務,進行資料的檢索,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將問題困惑一一記錄,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對一些學習常見問題統一作答,在師生個性化的接觸與互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升,自主探索模式占據了主導。通過“翻轉”由學生掌控學習,激發學習興趣,相對輕松避免遺漏;也大大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讓教師由原來單純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著。不僅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創新思維能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如藝術展覽會、文博會等,多帶領學生到感受現場,體驗藝術作品的魅力。通過現場感受,不僅了解藝術品的表現形式,而且還能感受到現代一些新的藝術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拓展視野,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豐富高校教學資源,為全體師生所用
目前高校藝術鑒賞課程一般由大二、大三兩學年實行全校集中選課,受課程容量等影響,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進入藝術鑒賞課堂中接受藝術教育。美育全民化無法全部通過課堂傳承實現。同時,教師在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授課時,學生的專業背景、人文素養、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為高校的藝術鑒賞課程帶來一定的難度。而教學資源的豐富可給予讓課上、課外學生充分學習的機會豐富,因此,健全藝術鑒賞課程教學資源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基本的課程教材、教輔材料外,影像資料、藝術類期刊雜志、畫冊等通過不同的視角傳遞藝術信息,對培養學生欣賞、鑒賞及藝術批評能力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目前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在接觸到藝術作品諸如看了一幅畫、聽了一首樂曲、讀了一首詩之后,往往會在腦海中對這幅作品加以“好”“很好”的主觀評價,而不會形成較為深層次的認識和領悟。因而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廣闊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鑒賞視野,提高學生藝術鑒賞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教學資源的擴充還包括整合共享并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如其他專業藝術院校、藝術作坊、文化館、美術館等,將高校校與其建立相對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可在校內與校外資源結合中極大豐富課程知識面,開拓學生發散思維,激發求知欲與探索精神,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藝術鑒賞課程在教育課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是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促進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藝術鑒賞課程的開展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感知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和學生必須引起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專業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從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毅,董華著.藝術鑒賞[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孫菊茹,等.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趙鑫.高校美術專業鑒賞課芻議[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5):262-262.
[6]王曉丹.高校美術鑒賞公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62-164.
關鍵詞 藝術鑒賞力 大學生 藝術修養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培養藝術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1.1 藝術鑒賞與藝術鑒賞能力
藝術鑒賞是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是對藝術作品的具體把握。它既和鑒賞對象的性質、特點相聯系,又和主體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欣賞能力相聯系,是一個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的過程。藝術鑒賞力,亦審美能力。即讓人如何認識美、理解美、評價美。藝術鑒賞能力使人們在審美體驗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從而逐步深入對人類生活本質的洞察,感悟理解,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現代網絡電視發達的生活中,每個人與藝術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多在自覺不自覺的品評鑒賞著藝術作品。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曾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教育的實踐證明,藝術鑒賞不僅是藝術院校學生的課程,非藝術院校的大學生們同樣需要培養對藝術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使之成為高等學校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1.2 藝術鑒賞能力與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說過,“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小時候,我父親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創新思維……正是因為我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想方法,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寬一些,活一些”。大學生中對藝術感興趣的不乏其人,但趣味不是都能變成鑒賞力的。如果僅停留在一般趣味上,那還只是趣味而己。眾多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作者深遠含蓄的創作意圖的體現,也是濃縮了創作者的情思和感受。只有理解它,讀懂它,和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對欣賞藝術品質的熏陶和人生境界的升華。培養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可以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發生積極的變化,在獲得藝術方面基本知識的同時,把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發展為形象思維能力。通過鑒賞品鑒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啟發他們的理性思維,激發潛藏于學生心靈深處的直覺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 加強藝術素質教育,陶冶情操追尋夢想
培養藝術鑒賞能力離不開藝術素質教育。前蘇聯藝術教育家曾闡述,“藝術能夠激起幻想,開拓思想,形成道德原則,開闊眼界,皆因思想立場,給人以理想”。藝術素質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與“德”有著緊密聯系,其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人們熟知的吹拉彈唱、舞文繪畫等是藝術教育中的技巧性訓練,藝術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還體現在它形象性思維的培育功能。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多少愛國青年為新中國的建立,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勇往直前。還有那些飽含深刻的哲理的藝術作品, 幫助人們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本質。目前我們面對的在校大學生已是“90”后的一代新人,他們對欣賞音樂、美術、文學詩歌等作品有著獨特的風格,加強藝術素質教育對調節學生的心理,活躍思想,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涵養德性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藝術的思想教育作用是隱含在藝術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之中的。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蔽覀冊谒枷胝喂ぷ鞯耐瑫r,融入藝術素質教育,使大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鑒賞、理解和升華人生理想的奮斗目標,堅定美好的信念,追尋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3 搭建藝術鑒賞的平臺,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3.1 豐富多樣化藝術社團活動
高校中的音樂社、美術社、文學詩歌社等等多樣化藝術社團,是學生課余生活張揚個性的舞臺,學生在這一平臺上充分的發揮潛能,舞動青春。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他的許多成績都是從音樂中受到啟發得來的。藝術鑒賞能力對人的想象力的培養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將過去與未來,現實與幻想,此岸與彼岸,自我與對象都融為一體。大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或將身邊發生的典型事跡或人物為素材原創作品,或欣賞民族的、世界的優秀作品,或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歌手、舞蹈、書法繪畫和各種器樂等大賽,不斷獲取知識,加深藝術修養,提高對藝術的鑒賞能力。
3.2 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建設
高雅藝術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和精神遺產。親近高雅藝術,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美學內涵,開闊文化視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大學生是有著一定知識水平和鑒賞能力的群體,對高雅藝術也最具熱情,充滿向往和需求。進一步深化“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內涵,使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又一平臺。一些藝術團體和德藝雙馨的藝人走進校園,讓高校學生能夠走近大師,多渠道德接受高雅藝術熏陶,面對面、零距離地直接感受優秀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在欣賞高雅藝術的同時,增強藝術鑒賞能力。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塑造人格美、培養才能美、鑄造行為美,促進全面發展,會產生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3.3 開設多形式藝術教育講堂
大學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專業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在總的培養目標下進行整體規劃,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開設不同形式的藝術講堂。如音樂名作鑒賞,名畫鑒賞,舞蹈、詩歌鑒賞等內容的藝術鑒賞課程,作為選修課供學生選擇,或定期不定期的舉辦藝術鑒賞講座。
多形式藝術教育講堂的開設,將使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得到系統訓練,藝術素質得到提高,充實學生的大學生活。在藝術的熏陶中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培養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的理論與實踐,加強大學生藝術修養和自身素養,開拓創新能力,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尚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深化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我讀過席小平先生不少作品,感觸最深的是,他內在的藝術氣質和對文學的鐘愛以及對藝術獨到的鑒賞和解讀能力?!逗材榫墶肥撬磳⒊霭娴囊徊棵佬g、書畫品評、鑒賞、鑒定的新著,是他多年來對文化藝術研究的成果,是他對藝術哲學、書畫藝術理論的創作和建樹,是他對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名家、名畫研究、品讀和鑒賞體驗的結晶。該作再現了席小平作為作家、美術評論家對中國畫懷有的那份特有的癡情,和其迷戀于美術書畫藝術的審美與創作的那份童真。
仔細賞讀這一部由五個部分、十三個章節、二百多篇作品組成的藝術專著,在欣賞這些藝術美文、藝術論點及畫作,品讀畫家本人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席小平先生是用了大量的筆墨抒感,享受再創作的快樂的。這些文章和文字本身除了有豐富的內涵外,在語言方面還具有獨到的“內美”,從而為枯燥平庸的現實生活帶來了文明社會應有的風雅情趣;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學識的充實。通過文章、文字,可以以思想閱人、閱畫,從而獲得哲思和美感的享受,引發讀者對歷史和藝術的聯想。
席小平先生通過他的《翰墨情緣》,帶給讀者以明凈、躍動的心態和愉悅的心情,讓無可觸摸的激情即藝術的內涵化為了通俗,抽象的理論釋為了易感。他品畫、讀畫、賞畫、寫畫、抒情,以真誠、專業和藝術的獨到視角與古道、古人、古畫溝通、對話、交流,以真情實感與畫家、賞家、理論家、讀者交心、交談、暢想,將文章描寫與渲染得真切、理性、詩意、生動。那些名家畫作在他的描述和品評中栩栩如生,折射出了席小平先生對藝術鑒賞的格調、境界、品味和他生命體驗的烙印。他行文流暢,語言優美,字里行間情感真摯,純真恬靜,學術性強,意味深長。寥寥數筆,腕運情真,筆展心畫,便能將一個喧囂浮躁的現實世界的場景在其作品中蕩滌一新,從而給人留下一片清純而非凡的意境,為人留下一個無比美好和想象的空間??梢?,他的文章,既是寫實的,也是寫意的,既有豐富的內涵思想,語言和文字間又充滿了空靈和詩意。
席小平先生以品畫、讀畫來發掘其畫家的內心世界,通過觀察畫家的人品來研究其畫品。在他這部近五十萬字的著作中,細致地闡述了書畫與精神、書畫與人品、書畫與心源、書畫與詩情、書畫與自然、書畫與收藏、書畫與鑒賞、書畫與經典、書畫與古今、書畫與名家、書畫與情致等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的豐富內容,涉及的深度和廣度可謂無比豐富,可謂非同一般。其中有剖析、有鑒賞、有思辯、有建樹、有描述、有抒情,加之作家將他的文學情愫和對生活的熱情融入其中的散文作品,兩者融會,相得益彰,從而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作家的學識修養、品位格調與藝術情操。
更為重要的是,席小平先生在研究古今名家書畫的同時,更注重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鑒賞方法,注重藝術知識與普及和運用的關系。在這諸多方面,在其許多文章中,均傾注了他長期以來對繪畫藝術的理解認識與經驗積累,以及他的美學觀點、藝術追求、藝術建樹和生活態度。
閱讀和鑒賞,對于作家和評論家來說,無疑既是一門功課,又是一種享受;無疑,這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力,美學專業知識,天才欣賞的體驗,勤奮鉆研,一絲不茍,無私為藝術獻身的文化精神。席小平先生對他筆下的古今名家、名作,做了精心的點評――旁征博引、撫今追昔,得其神韻、汲其精髓,每每形象生動而富有哲理。從而形成了自己比較系統的鑒賞理論和富有物色的鑒賞風格,也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詩一樣美妙的鑒賞語言。這同時也體現了席小平先生的夙愿與追求。最近,他曾在寫給筆者的信中這樣說:“接近退休之時,有一個藝術總結和交待,或者叫一種新的開始或新的追求,是我創作出版《翰墨情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藝術而作,為朋友而作,為讀者和廣大書畫藝術鑒賞者而作;為藝術而動情,為朋友而動情,為讀者和鑒賞者動情;藝術是緣,翰墨是緣,朋友是緣;幫助朋友,為朋友的藝術,為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而無私奉獻,乃《翰墨情緣》的潛在主題精神,乃我為人、為藝的一生重要追求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不同于一些作家、評論家、鑒賞藝術家的‘分水嶺’?!?/p>
以我的理解,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在讀人、品畫、鑒賞,剖析、書寫名家、名作時,對藝術規律的理解和見識:“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新的藝術形式、新的藝術流派也在不斷涌現,這是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闭沁@些,形成了他本次創作的理論基礎,而“能否在繼承中反叛傳統”,或許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未來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新的話題吧。
記得席小平先生在他的另一部美術評論專著《歲月如歌》“走近孔維克”的文章中曾經寫到:“畫家的筆墨就像一盞盞高懸的明燈,它不僅僅照亮了畫家、藝術家藝術創作的道路,而且照亮和折射出畫家、藝術家人生的經歷和感悟,而就在這背后,則是畫家藝術家的氣質、品格和修養?!苯栌孟∑较壬约旱倪@一段話,我敢坦言,作為作家、評論藝術家,他不僅有良好的美術書畫理論修養,美術書畫鑒賞知識修養,美術書畫鑒定知識,而且我知道,他很年輕時就是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的重要領導,全國性的重要媒體的社長總編輯,中國收藏家協會的常務理事、顧問,具有正高職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人文大學的終生教授和美術學院的教授,他又寫得一手非常優美的好散文。他的這些閱歷和藝術實踐,在作家圈里,特別是中高層官員中是較少的。這是他獨有的文化精神財富,也是他今天能夠成為鑒定家,能夠為鑒賞書寫專著的重要原因。
當然,從氣質上說,席小平先生屬于大氣磅礴且又富有靈氣的那一類,但他絕然和江南的那種杏花春雨的靈秀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會有一種凝重和遐思,有一種宏大和蒼涼之美?;蚝喚毐挤诺墓P觸,或精巧深刻的構思,或清新明快的文筆,即使是描寫妙齡美女的形象,也沒有那種淺薄的笑意,而每每是一種脫俗的矜持和優雅,從而體現出一種豐富內涵和雅逸的格調,透射出一種書卷氣、文人氣,這或許與他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文學素養有關吧。
《翰墨情緣》,顯然是一部精美的兼文學和藝術、美術、書畫欣賞和書畫鑒賞、鑒定為一體的專業書、工具書、文學藝術的書,是一本可讀的好書。作為師妹和文友,我為席小平先生這一新的建樹和成就而高興、而祝賀。
2011年初夏于季景?沁園
關鍵詞:美術鑒賞;方法;審美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3-0026-01
一、背景鑒賞
任何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脫離滋養他們的文化和時代背景而兀然獨立。任何作品都不是憑空而來,都需要藝術家在前人積淀的沃土中汲取養料,把握好時代脈搏,再結合自我個性進行創造。美術作品中呈現給鑒賞者藝術形象,很可能包孕著深層的文化原因。這就需要欣賞者去聯系作品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時代背景、、社會經濟以及作者生平等因素進行逐層推進的分析、鑒賞,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審美感受。盡管不同的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并不一致,但是每種美術作品的特色都會有所側重。例如鑒賞古希臘藝術和中世紀的美術作品時,我們可以多去閱讀一點希臘神話和圣經故事,這既有利于我們對這一時期美術作品的理解,還能加深我們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同理,在鑒賞浪漫主義美術作品時,先期查閱一下作品產生的年代、地域,重溫下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更容易使鑒賞過程事半功倍,促進既有知識鞏固整合,構筑立體的知識架構。
二、語言鑒賞
美術作品都是依靠自己的美術語言表現出來。美術語言包括:點、線、面、空間、光、色、材質、肌理等要素。美術語言不但是創造藝術形象的載體,而且其自身就具有審美價值,是美術鑒賞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別對于那些以形式來表達藝術內涵的作品來說,美術語言甚至是了解作品、溝通鑒賞者與創造者的唯一紐帶。對于沒有情節性和故事性的藝術作品,語言鑒賞就是不二法門。例如:西方的靜物畫、素描、風景畫,以及中國畫中的構圖、筆墨、設色等都是語言鑒賞的重點,尤其在書法鑒賞方面,更要注重從美術語言角度來鑒賞。書法結體、布白、章法、節奏都是依靠美術語言來表達和闡釋。只有細心玩味個中語言,才有可能獲得書法美感的完整享受。
三、比較鑒賞
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此話用在美術鑒賞上同樣適用。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收獲。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比較的維度去觀察、認識鑒賞對象的區別和聯系,共性與個性,把鑒賞活動引向縱深??梢詫⒋嬖诳杀刃缘淖髌愤M行平行比較分析,把同一主題、同一時代、同一畫種、同一風格的作品對比鑒賞。如:將北宋全景式山水畫巔峰代表關仝、李成、范寬的三家山水橫向比較,能夠更充分的領略自然山川的雄偉氣勢和古代藝術家的精湛畫技,激發對祖國的山川和美麗的自然崇敬之情。同樣,我們也可以對作品進行跨門類、跨風格、跨流派地比較。如:把法國浪漫主義繪畫主將德拉克洛瓦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與同一時期法國雕塑家呂德的雕塑《馬賽曲》進行比較,體會不同美術門類詮釋同一主題下的藝術共鳴。另外,還可以對藝術品的風格、流派演進、發展階段等進行歷史比較。像敦煌莫高窟,從南北朝時期“本生故事”塑像到唐朝“經變故事”塑像演變;中國文人畫的藝術形式的演進、變革,集中表現在用筆、用墨及意境表現上。再比如,可以對不同時期同一主題表現手法的變遷進行比較。在歐洲美術史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例如: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都對表現《最后的晚餐》、《大衛》題材樂此不疲。還有各式教堂建筑的風格演變也很適合運用比較鑒賞的方法來審視。無論哪種比較方法,其目的都是引導我們在觀察中發現美術作品在表現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時的規律、特點,實現對美術作品人文內涵、精神境界、思想意蘊的探究,從而積累審美經驗、提升審美修養。
四、情感鑒賞
情感鑒賞就是通過對民族意識、時代精神,藝術觀念的理解,領悟作品意境和內涵把握美術作品的整體形象的鑒賞方法。對于寫意或者表現性美術作品來說,情感鑒賞是首選的鑒賞方法。寫意畫名家石濤、徐渭等人的作品最適合用情感鑒賞的方法來品啜。這些藝術家他們或憤世嫉俗、狂放不羈、或懷才不遇、孤高憤懣。再加上中國畫獨有的詩、書、畫三為一體交相輝映,完美融合豐沛的情感通通匯涌于筆端,于揮灑之間展現的淋漓盡致一覽無余。另外,俄國列維坦的作品被一貫被評論家稱做“情緒風景”,十分適合從情感鑒賞的角度來把握。對于情感鑒賞的方法來說,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鑒賞方法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識鋪墊,而且還要求鑒賞者有很強的想象力和領悟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
五、摹寫鑒賞
南齊謝赫在《畫品》中一再強調“傳移摹寫”的重要價值。摹寫,既是習畫之法,也是鑒賞之法。藝術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實踐創作過程中能夠獲得最強的美感。因此要體驗美術作品全部的美感,摹寫實踐不可偏廢。通過實踐,能夠體驗到創作的難度與技巧,真正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創新所在。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大膽去嘗試用素描、速寫、臨帖、摹刻等造型手段,感受西方藝術精確科學之精神,領略中國文人畫高潔、堅貞、瀟灑、飄逸的風韻,體味金石之美、書法之妙!
參考文獻:
一、 完善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
在新時期的高中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新課標的要求,分析學生的美術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鑒賞課教學做好準備工作,提升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與針對性。在鑒賞課教學方法上,教師需不斷優化和完善,除采用傳統的理論知識講解之外,應適當采用小組合作、導學案、集體鑒賞等教學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美術作品鑒賞的積極性和動力,并在美術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其課堂主體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國古代山水畫》鑒賞課教學中,教師需提前做好教學設計和方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鑒賞《富春山居圖》這幅山水畫作品,為他們講述相關的藝術特點和時代背景知識,即為:中國繪畫獨特的散點透視法,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為鄭樗所繪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為背景。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讓每個小組都認真觀察和鑒賞這幅作品,相互交流、討論對作品的看法和見解,并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關注控制與把握討論過程,保證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鑒賞和討論作品,增強對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二、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當前,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已是普遍趨勢,可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還能夠提升教學的形象性,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為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如果教師僅靠純粹的語言講解,難以全面表現出美術作品的特點和藝術魅力,而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聲、光等手段展示美術作品,或者加入動態畫面、背景音樂等,強化展示效果,為學生帶來親臨其境般的感覺,強化他們對美的體驗與感受,培養其審美能力。
例如,在進行《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鑒賞教學時,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被稱作園林鼻祖,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載體,可反映出各個朝代的時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經濟興衰等。教師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園林藝術知識,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不同園林藝術風格圖片,包括:頤和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上海豫園和余蔭山房等??蓪⑦@些園林藝術作品很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帶領他們全方位的鑒賞,可使其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和勤勞,并深入體會園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園林藝術的審美情趣。
三、 鑒賞課教學適當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認識到美術作品不僅屬于藝術創作,作者也傾注有豐富的思想情感,進行創作出獨特作品,并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為此,高中美術教師為提升鑒賞課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在引領他們鑒賞美術作品時,應適當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紹,也可以是創作背景,使其結合這些人文知識更加深入的鑒賞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創作情景,加深領悟和體會。
在這里,以《天上人間――宗教壁畫》鑒賞教學為例,針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鑒賞,教師需先告訴學生它保存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佛教題材的壁畫,展示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以及根據佛經內容畫出來的繪畫作品。之后,教師可對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尸毗王本生故事》讓學生鑒賞,展示其精美程度和作品特點,讓他們仔細鑒賞各個細節,在充分另外佛教壁畫的藝術魅力后,教師再結合壁畫藝術的發展現狀,介紹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保護情況,以此培養學生熱愛中華瑰寶的情感。同時,學生與民族情感產生共鳴,不僅可培養他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還能進行思想教育,升華教學效果。
就文學結構而言,鑒賞性批評是最為靠近創作的部分。從某種角度講,鑒賞是文藝創作的延伸,它主觀色彩強烈,具有創作的某些屬性,有讀者把若干優秀鑒賞文章、著作,當作散文閱讀,乃至讀后嘖嘖贊嘆不已。鑒賞又是評論性批評的基礎?;蛘哒f,它是創作與評論的一個過渡性環節。
鑒賞是我國古代文論的一脈,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遺產。詩、詞在文學創作中占據主要位置,鑒賞文字大多存留于點評與詩話、詞話之中。明清小說出現以后,恣肆的鑒賞長文應運而生。往往中國歷史上的文學選注家,也是鑒賞家。
“五四”以來,中國文壇鑒賞之風甚矣!名家蜂起,美文滔滔。諸如葉圣陶、俞平伯、朱光潛、傅庚生、豐子愷、郁達夫、蕭乾等等,人們還可以開出一長串鑒賞巨擘的名單來。
共和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雖然鑒賞批評不及此前繁茂,但依然有大家活躍于文壇。茅盾的文學理論三方面兼而有之,但無疑他是一位杰出的鑒賞家。他的這一時期的鑒賞性批評主要集中于當代短篇小說的鑒賞領域,融個人才情、創作經驗、文學理論與對評論對象的人格識見為一體,才情并茂,詞語簡約,常有畫龍點睛之筆突現,令讀者為之莞爾。美學家、雕塑家王朝聞的鑒賞性批評涉及文藝門類廣泛,而身手不凡,尤其于細節的鑒賞令人擊節叫絕,嘆為絕版。作家孫犁為人持重,其鑒賞文字樸素清新、思想入木三分,何等功力!文藝理論家、編輯家黃秋耘的鑒賞文章浸透著人道主義精神,行文呈現一種別具一格的淡淡的哀愁,他的文學鑒賞獨樹一幟。
上述鑒賞大家薪火相傳,為現當代文學史增輝添彩。當今文壇,不能說沒有鑒賞文章與著作,也不能說沒有鑒賞人才;但無鑒賞名著,無鑒賞大家,乃是有目共睹、有耳共聞的事實。今日之鑒賞與創作相比,其差距難以道里計。鑒賞大家的缺失,對文壇創作不利,對讀者接受亦不利。其實,我們的鑒賞性美文是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的華夏美食,非舶來品洋快餐可匹抗矣。倡導與發展鑒賞性文學批評,是關涉當前文化建設的不可或缺的藝術工程。
要發展、提高鑒賞性文學批評,其重要環節是期待涌現一批鑒賞大家。我們且不要去侈談什么鑒賞大師,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
鑒賞大家,可以由作家兼而得之。作家本身從事文學創作,對創作之三昧、之甘苦有切實體味,有深刻感悟,有美文妙筆。也可以由主觀性色彩強烈的評論家兼而得之。評論家可能理論色彩強一些,但只要藝術上敏銳,有獨特的藝術感受能力,也可以寫出好的鑒賞文章,也可能成為鑒賞大家。還有一些學者也可能成為這個隊伍的成員。20世紀30年代、40年代鑒賞大家中堅力量幾乎是大學教授群體。
要造就鑒賞大家,外部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不會存在大的阻力。如何造就鑒賞大家?或者說鑒賞者應該沿著什么途徑、向什么目標前進?簡而言之,首要問題在于獨特的審美觀。無自我獨立的審美觀,不會成為鑒賞大家,只能是隨風俯仰、人云亦云的蕓蕓之輩。其次,要有獨特的審美感受,即獨特的感情評價。審美觀是靈魂,審美感受是血肉之軀。還要有獨特的語言表達,即有形象化、個性化的文字。
關鍵詞:美術;鑒賞;教育
明確一門課程的概念,是課程建設的首要問題。弄清“美術”和“鑒賞”的概念,了解“美術鑒賞”的基本特征,認識“鑒賞”與 “欣賞”之間的區別是避免出現“畫美術”誤區的關鍵?!懊佬g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p>
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品類繁多的畫論、畫譜,以及文學家、詩人對畫的見解,諸如顧愷之的《論畫》、北宋官方編撰的《宣和畫譜》、謝赫的《古畫品錄》以及清末的《芥子園畫譜》。這些著作除了對具體技法、材料進行介紹和說明,更蘊含了很深的文化內涵,因此,美術鑒賞在我國古代繪畫學習中包含著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南宋鑒賞家趙希鵲所倡“目飽煎代奇跡”,實際上就是指美術鑒賞活動。而西方的美術鑒賞教育,則是為每位學生打開了一扇觀望世界各種文化形態的窗戶。在西方諸國中,最重視美術鑒賞教育的不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意大利,也不是坐擁星羅棋布愛琴海的希臘,而是德國,她把美術教育歸屬為文化哲學學科,將美術鑒賞視為美術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方面,并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德國著名美術教育家朗格(KonradLange)就曾指出,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技藝訓練,而在于審美能力的陶冶。因此,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限于培養藝術家,而在于培養有審美鑒賞能力的民眾。
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一個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美術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認識事物,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我們在進行美術鑒賞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
課堂教學雖是鑒賞審美活動的主渠道,但課外藝術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鍛煉學生審美創造、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有條件的學校,課外可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美術展覽館,對課內未能詳解的內容進行實地講解。參觀前,教師先介紹一些觀看美術展覽的態度和方法,以及美術展覽的操作過程等等,引導學生由課堂書本知識向課外實踐經驗過渡,再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如專業詞匯、形式美法則等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使學生學會與作品交流對話,從而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2)將現代技術運用到課堂中來
教師應該根據鑒賞教學大綱多層面地去選擇合適的電教媒體,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根據教學制作課程軟件是現代教學的新方法,教師可以將同一時期不同畫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或對同一題材不同畫家的作品進行討論。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在繼承喬爾喬內風格的基礎上更加豪放,畫面也更多率真活潑趣味;戈雅《的馬哈》因富有韻律的線條、充滿活力的形象以及油畫語言的豐富性而別具一格??傊?,運用媒體組合式教學手段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又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在接受西方美術鑒賞的同時,觀者所看到的不僅是西方文化的本身,還在潛意識里與中國藝術進行比較、品評。所以教師不僅應該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樹立多元文化觀、文化平等意識,還要引導學生采取創造性的學習態度,以魯迅“拿來主義”的精神進行合理吸收,避免全盤西化。如果教師沒有進行適當的欣賞導向,沒有正確的文化觀導向,就難以形成學生健康的文化觀,其結果可能導致文化西化現象的發生。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否定中國文化傳統的結果,最終釀成了一系列惡果,造成了‘斷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對傳統文化沒有溫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盵3]所以,我們要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藝術。
(4)開展德育教育
西方傳統藝術中許多經典性作品對開展深層次的德育教育非常有效,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學比極為功利性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讓人們接受,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借鑒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把握好教育的適度準則,選擇作品格外重要,適當的評述也必不可少。如,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描繪了在1822年土耳其人占領了屬于希臘版圖的希阿島,并血洗掠奪了這個小島。畫家德拉克洛瓦,懷著巨大的同情,以鮮明有力的構思、動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勁奔放的構圖揭露了土耳其人的殘暴罪行。還有畢加索的和平鴿等作品、都是反對侵略戰爭、歌頌和平的內容,在他的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這與日寇在中國的屠殺、某些國家的強權政治相聯系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進行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一、高校公共設計藝術教育的意義
1)理解力提升。當今世界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國家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情,而各國的設計理念、設計模式和設計方法都有差異?,F實中,高校針對設計藝術開辦了專業課程,同時還開辦了公共設計藝術課程,讓非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也有機會來學習相關課程。課程中囊括了國內外名家的設計作品。藝術教師可以從作品的角度出發來剖析它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設計特色,讓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能從中有所悟、有所學,同時在理解它國文化及設計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本土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設計特色,對設計藝術有進一步理解,接納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納多元化的藝術文化、設計文化。
2)創造力提升。藝術設計不同于文學鑒賞和技術學習,它對學習者創造力的要求極高。換言之,一個在藝術設計上造詣頗深的設計者一定是一個頗具創造力的人才。對普通大學生來講,創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維的典型缺陷。鑒于此,在高校中,藝術教師要刻意讓普通大學生鑒賞藝術作品,并從中領會創造的內涵。
3)審美品位提升。在藝術設計中,教育的重心是審美。因此,公共藝術教育課側重于培養大學生獨特的鑒賞力和審美觀。而藝術教師可借助兩種方式來切實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位。第一種方式是增加作品鑒賞內容。藝術教師讓大學生自己鑒賞,并提出自己的審美認識及意見,大家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第二種方式是提倡生活審美。藝術的靈感往往來自于生活,大學生需要從生活中尋找資源和靈感,將生活的美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想象表達出來。
4)興趣激發。設計藝術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一個水杯、一只鋼筆、一棟樓房和一輛車都需要在設計基礎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設計藝術幾乎無處不在。高校中,藝術教師要將這種思想傳遞給大學生。教學中,藝術教師除了拿出藝術作品,還要盡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藝術素材來進行教育;此外,藝術教師還要讓普通大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仔細觀察,領會不同產品在設計上的精妙之處,由此來激發普通大學生參與設計藝術教育的熱情。
二、高校公共設計藝術教育的實施策略
1)內容設置。高校在實施公共設計藝術教育中,要注意教學的內容設置,而內容設置的重點要把握兩個方面。第一、教學內容最好以鑒賞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課堂中,藝術教師要呈現出名家作品,引導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如何鑒賞設計作品。在中期的課堂中,藝術教師要讓學生慢慢嘗試著獨自鑒賞。在后期的課堂中,藝術教師要讓學生嘗試自我創作。非藝術專業大學生不同于科班的藝術生,不能要求其擁有太高的創造技巧,而是側重于提升其創造思維。第二、教學內容要多增加文化內容。藝術教師要向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傳授更多與藝術設計密切相關的文化內容。例如:同樣是舉辦婚禮,中國人更喜歡穿紅色禮服,因為中國人認為紅色是最喜慶的顏色,而西方人更喜歡穿白色禮服,因為西方人認為白色是最為純潔的顏色,象征最為純潔的愛情,這便是設計藝術中文化差異的表現。公共設計藝術課程屬于高校的選修課程,建議在每周開設兩堂設計藝術的選修課,同時建議理論學習、藝術鑒賞及藝術創作的課時時間則分別占據三分之一的課時最佳。
2)方法運用。高校在實施公共設計藝術教育中,要注重方法運用。結合現實情況,本文建議藝術教師要盡可能借助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多媒體教學法,藝術教師提前將教學中所用的素材從網絡中下載下來,在教學中則以播放幻燈片、聲音和視頻的方式來展示作品,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還激發了普通大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種方法是討論教學法,在文化學習、藝術鑒賞及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教師都可以將此方法在其中運用。具體是將學生分成多個組,并設置一名組長,藝術教師提供一個題目,讓學生都加入討論中,自由發揮言論,并由組長將本組的結論表達出來,最后再由藝術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方法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十分有效。
3)資源運用。近些年來,各地都有大師級別的講座,也有規模大小不等的美術展覽,高校藝術教師要注意關注當地的這些信息,尤其是美術展覽,在展覽開辦前,將展覽的地點、時間和內容等告知所教的學生,展覽開辦期間,由教師集合學生,帶到展覽所在地。在觀賞美術展覽的過程中,藝術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集中性的觀賞,由教師介紹展覽作品的情況,讓學生自由表達想法,形成良好的鑒賞氛圍。之后,藝術教師再讓學生們自由鑒賞,近距離的觀看和真切的感受優秀設計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質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沖擊力,這是在教室里看幻燈片和圖片極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發他們學習藝術的興趣。學生回校以后將鑒賞的內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圖片方式呈現出來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是對校外資源運用的一種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鑒。
三、結束語
關鍵詞: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方法
G642.4;J905-4
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被形象的稱為“第七藝術”。[1]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兼具戲劇、文學、音樂、音樂、攝影、舞蹈等多種藝術的藝術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影的熱情和要求越來越高,在大學里開設影視藝術課程,對大學生進行電影藝術鑒賞知識教育,顯得很有必要。
一、影視藝術課程的開設現狀
1. 影視藝術課程的開設現狀
我國影視藝術素質教育課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陸續出現。[2]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并且明確將《影視鑒賞》課程納入到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中,成為公共藝術課程中的八門限定性選修課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個學校對學生的公共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影視藝術鑒賞也在學校的美育教育中越來越普及。
2. 學生觀影水平和電影知識儲備
不斷刷新的高票房,也預示著人們的觀影熱情,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人生閱歷和電影基礎知識的缺乏,對于電影的觀賞,僅僅是停留在電影觀賞的淺層次。之前有進行過藝術知識方面學習的同學,大多是以繪畫和音樂學習為主,很少有專門對電影知識進行系統學習的。學生們對于電影的理解,基本以娛樂和放松身心為主。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時,具體分析為何這部電影好、口碑好,學生還是不能夠從編劇、電影拍攝手法,造型藝術、音效等方面來解析。
二、影視藝術鑒賞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
1. 學生對于課程不夠重視
公共藝術課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視,影視藝術鑒賞課程也不例外。雖然影視藝術鑒賞課程為公共必修課,但是同學們依然是按照一個選修課的標準來對待。在上這門課的時候,一直用再影院觀影的態度帶著娛樂的心態來上課,雖然上課熱情很高,但是上課既不做筆記,下課也很少復習,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夠。
2. 學生對于影視藝術鑒賞課的認識存在偏差
學生對于不夠重視,是因為對于影視鑒賞課程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差。學生認為鑒賞課只需要做到三點:一了解,二聽懂、三聽完有印象,就認為已經完成了課程。在課堂上不做筆記,下課之后也不預習、不溫習。但是對于影視藝術鑒賞來說,如果沒有完備基礎知識作為支撐,那么對于影片的賞析和鑒賞僅僅就停留在影院看電影的水準上。
3.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有學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國, 高校影視素質教育包括4 個方面:1)透視美國影視工業結構(包括從社會影響、影視法規到節目創意、影視經營等方面);2)探索信息與社會控制的關系(包括影視節目對社會、個人的沖擊);3)分析影視節目中所體現出的社會行為、價值觀念;4)了解影視節目勸服的本質、廣告結構等[3]。對比看來,我國高校的影視教育基本上是以鑒賞為主,離美國的教育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并且由于授課課時要求,很難在2個課時的課堂上,完整的欣賞完一部經典影片后,再進行講解。因此對于影片欣賞的完整性比較難以掌控。
三、影視藝術鑒賞課如何改進課程設置和教學效果
1. 針對學生特點,完善和改進課程設置,,充實教學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藝術課程的聽課對象都是跟非藝術類本科生,所以,學生的藝術欣賞基礎很薄弱,藝術思維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們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注意根據學生特點,不能講的太過深入和專業,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畫面拍攝的基礎知識。對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對于課程的設置,我們一定要理論加上實踐,既不能太嚴肅刻板,也不能太過隨意。在上課過程中,在講授理論的同時,要及時配圖,穿插視頻進行講解。對于影片的賞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問題拋給學生之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影片,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運用相應的剪輯軟件,截取大量的視頻資料,收集大量的圖片,用圖片和視頻組成一個活潑的教學氛圍。
2. 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配合課程安排,完成學習目標
受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學生接觸電影藝術欣賞的第一反應就是看電影。但是當課程中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由于有了課前對看電影的期望,在上課過程中對于理論知識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節課時,對于課程的安排和設置一定要給學生說清楚,糾正他們的固有的學習觀念。電影藝術鑒賞的課程是為了教會他們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去觀看電影,并用專業知識對電影進行評論,提高自己審美觀念和藝術修養。
另外,要事先對學生的審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們從上課之日起,看電影都要試著用專業眼光和專業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鑒賞水平停留在普通大眾去影院欣賞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樣的課程考核方式
對于傳統的考核方式來說,不能夠很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課堂考試的方式,主要考察電影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平時的作業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輯視頻,小劇本的形式。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督促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將會更好的保證課堂效果。
4. 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
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兼具戲劇、文學、音樂、、攝影、舞蹈等多種藝術的藝術特點。在教講課過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單一。要涉獵戲劇、文學、音樂、攝影、舞蹈等多個領域的相關知識,能夠做到深入淺出。做到以影視藝術為主線,其他藝術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讓學生領略到電影的綜合性的特點。
總之,影視藝術鑒賞課程是公共藝術課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轉變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維觀念,充實了課堂內容,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課堂效果,才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觀影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旭光、戴清著.影視鑒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16.
[關鍵詞]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構建層面;意義
20世紀中期以后,眾多的藝術形式、藝術形象、藝術行為紛紛出現,多元并存與個性化發展在藝術領域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從而也就對美術鑒賞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尹少淳認為:“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張道一認為:“‘鑒賞’與‘欣賞’,是在接受藝術的過程中感情產生共鳴,所領受的不同程度和反應,都是歸結到一個‘賞’字上……對于一般藝術和藝術的接受者來說,使用‘欣賞’這個詞。如果提高要求,不僅對藝術能夠欣賞,而且要有心得,能夠識別,這就是‘鑒賞’……不論是在基礎教育中,還是在高等教育中,美術鑒賞是不容忽視的?!?王新偉等人認為:“注重對不同風格的繪畫之審美鑒賞,是較全面認識及把握繪畫文化的重要途徑?!?/p>
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培養的途徑是通過美術鑒賞教育的實施來得到的。我國美術教育中既存著三個層次的美術鑒賞教育,即大學美術專業的美術鑒賞教育、大學非專業的美術鑒賞教育和中小學的美術鑒賞教育。本文是在這三個層次基礎上就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的構建層面及意義所展開的認識和思考。
一、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構建的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描述人類文化的多元起源與發展時采用了“多種文化的星球”這樣一個比喻,意指人類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發展與多元未來。人類學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習慣?!?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認為,人類的行為和規范都是由文化的深層結構所決定的。各種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都有其相似性,但從不同文化的實質和內核來看,都存在各自的獨特性,這就是文化的多元,是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質存在。
在人文思潮中,最初始于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曾一度風靡西方學術領域,它被認為是一種以形式主義的方法論為特征的科學主義思潮,它的目的是探求研究對象的內在結構,對對象進行整體的研究。在教育學領域,結構主義又稱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每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是既存之事實,這一既存事實導致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構主義強調以原有經驗、心理結構等為基礎來構建知識,從而肯定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這一理論充分考慮了學習者學習的情境和主動,為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術鑒賞教育提供了一個可支撐的理論依據。
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術鑒賞教育中,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關注文化對美術作品的闡釋以及文化對美術創造的良性作用或影響,并讓學生在客觀存在的多元文化視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能主動、積極、自由地解讀和進行全新的藝術創作。
二、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的構建層面
美術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的發展性質決定了在不同時空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體現在美術領域,就造就了不同美術創作的時空距離。中國傳統繪畫之不同于西方美術,就在于文化環境的不同。受禪等內心自省文化的影響,使得中國美術偏向自我娛樂和心性的修養,相比之下,因傾向于制定出嚴密的定義、追求理性的縝密,西方美術則更偏重于對自然的如實描述。中國文化講求“不立文字”與“不執文字”,追求簡潔和疏朗。王維在《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寫道:“心舍于有無,眼界于色空,皆幼也。離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過于有無之際?!敝袊鴤鹘y美術正是以這種“幻”的眼光來看待人生和世界,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一切都在有無色空之際,非彼非此,亦彼亦此,行之于筆端紙上,則可見空明之禪意隱約于山水之間。通過簡略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美術并不是憑空創作的,無論是在功能、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受著所在文化的千方百計的左右和支撐。因此,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對美術教育中美術鑒賞教育的多方位探求正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嘗試。
在美術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術鑒賞教育應在如下幾個層面上構建:
其一,尊重傳統、認識傳統。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建設中,我們有著無數的寶貴遺產,比如中國畫。中國畫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已經體無完膚。中國畫的勃興是建之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上的,而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我們才開始重新重視傳統資源的整理與研究, 這是對長期以來割斷傳統思潮的反彈。正是因為對傳統思潮的割斷,才使得中國畫失去了它的撫育之根,同時,中國畫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日益受到了沖擊。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總是“以畫寄意,以畫為樂、寄樂于畫?!睆闹袀鬟_出來的是影響中國數百年的儒釋道精神。明朝沈顥在其《畫塵》中說:“古來豪杰不得志于時,則漁耶樵耶,隱而不出也。然托意于柔管,有韻語無聲詩,借以送日。故仲毫構景,無非拈出自家面目?!?便是一語道破玄機。多元文化背景下美術鑒賞教育的構建之一就是要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人們痛感文化“家園”失落的今天,更深切地通過文化來尋找自我,從而讓學生知道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昨天和今天以及我們的優秀文化和藝術。
其二,了解“他者”、學習“他者”。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已成既定事實。歷史的發展越來越昭示,文化的互融與相異、趨同與對立、一元與多元等,是互為條件的。在文化互融、趨同、統一的同時,伴隨著的也是文化的沖突、對立和多元化。在這樣的文化情境中,對他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就成為了當下美術鑒賞教育的又一個主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術鑒賞教育要擔負起文化的整合功能,充分發揮文化的整合作用,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教育中接納和學習他文化的精粹,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具備全球觀念和全球意識,要知道世界一體,世界上并非只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相對于其它文化而存在的。在了解、學習“他者”的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建設自我。
其三,激活傳統文化,促進新的藝術文化的造就。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新的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多元文化強調多元并存,以積極、贊賞的姿態去認識“他者”,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觀念提出了“美人之美”,正是對文化多元化存在事實的深層次思考。尊重傳統、認識傳統與了解“他者”、學習“他者”都是為了使學生在充分認識多元文化的基礎上,既要重視中國文化與他文化的中和,也要促使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促進新的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文化的造就。只有這樣,中國美術教育才能被激活、中國藝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而避免成為明日黃花。強調多元文化的學習,就是為了認清自己和“他者”,從而建設理想的美術鑒賞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促進非專業美術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加強專業美術學生創作的文化底蘊。
三、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構建的意義
文化的發展性質決定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化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體現在美術領域,就造就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時空距離的美術創作。正是認識到由于種族、地域、宗教、意識形態的差異所導致的文化與藝術呈現的多元化的事實,要求我們更要積極地從世界上一切優秀的藝術與文化中汲取營養。如果不能對文化的發展性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性有所理解,就無法對美術作品產生共鳴,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和排斥態度。文化是不斷變化的,因為文化包含了文化積淀、文化認同、文化通融、文化互補、文化傳承、文化演變和文化轉型。文化的形態需更新、改變、轉化,融通、互補,這才符合文化不斷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們認為,提倡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的構建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其一,多元文化美術鑒賞教育格局的形成有助于美術“作為文化的學習”形成。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的學習的觀點是近年來提出的觀點?!白鳛槲幕膶W習”的美術,就不應該只局限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代文化、當代藝術也需要受到美術教育的關注而被引入藝術課堂;我們應關注當前藝術的發展狀況,并有選擇地將其作為新的教育資源引入美術教育中,使美術教育能真正與時代的發展相融合而始終保持其活力。
其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美術鑒賞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認識空間。文化向來以兼容并包、開放繁榮為其顯性特征,這也正是它的可貴之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的進步,世界越來越統一于一個“地球村”, 這種兼容和開放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選擇。從我們國家的層面來看,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中國文化并非清一色的,而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機統一,這正體現了一多相融、一寓于多、多寓于一。歷經數千年的中國文化,蘊涵著無數的寶藏。從世界反范圍來看,優秀、先進的文化需要我們去認識、去了解。通過這種選擇和認識,美術鑒賞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歷史,同時認識和吸收“他者”的精髓。
其三,有利于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和情操。歷代統治階級都非常重視美術鑒賞教育的價值。我國古代東漢王延壽就認為,美術“惡以誡世,善以示后”。三國。魏曹植說,“存于鑒誡者圖畫也”。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近代魯迅先生也認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物質文明,日益蔓延,人情因亦日趣于膚淺;今以此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長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又安?!?人品、德行和情操,這是人類社會在個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規范。盡管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道德標準不盡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們能從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著人民》、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們對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與正義事業的渴求,對進步的信仰。雕塑作品《維納斯》、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等喚起人們對美麗的珍視,對親人的熱愛。
其四,有利于形成多元的審美情趣。多元文化的進程告訴我們,各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總是在不停地交融、互滲與互補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若非如此,文化便會失去其生命力。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美術鑒賞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其他民族的優秀藝術作品,從而一定程度上擺脫對中華文化的盲目自戀,形成多元格局的審美情趣。
其五,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是美術發展的核心,也是美術教育的最后目的。經過多元文化的美術鑒賞教育與學習,不但對通過感受力、形象思維能力培養提高的審美素質進行認識上的定型和鞏固,同時還可使學生的審美個性在新的多元層次上向更新和更高的層次上發展。
四、多元文化語境下美術鑒賞教育的特點
文化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結構,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根只有端點、沒有終點的射線。就中國當代文化而言,傳統的、現代的、甚至后現代的各種文化成為相互交錯糾結、混雜在一起。這種歷時的多元并存,指的是各種不同階段的文化要素,在當前的文化結構中集合與互動。中國當代文化的多元,并不是簡單的相加,也不是有機的整合。從整體上說,中國當前的文化結構已經具備了現代文化特征,因此,周憲認為,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開放的互動關系之中,我們有必要在一個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來討論美術鑒賞教育的當代轉變問題。
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重視通過藝術教育來強化本土文化意識。在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中,藝術教育強調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對于其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不可忽略。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的美術鑒賞教育當具有如下之特點:
其一,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經濟全球化以來,由于各種勢力、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客觀存在,不同的文化闡釋著各自的不同。因此,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術鑒賞教育要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橫向上注重世界前沿文化的介紹和傳播、注重民族民間文化與高雅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吸收,既提倡具有教化性,符合社會倫理代表大眾意愿和符合社會整體需要的主流文化,也關懷具有實用性和時尚性,滿足大眾不斷更新的口味和需求的大眾文化。在縱向上除了注重傳統美術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之外,還要關注現當代藝術的進程,使傳統和現代相得益彰。
其二,滿足“以人為本”。不論怎樣的文化,都離不開“以人為本”與和諧發展,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術鑒賞教育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在多元文化語境下,要以差異性的美術鑒賞教育來定位,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和認識。費孝通先生把整個人類學道路的發展與追求分為這樣幾個階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彪S著全球化的不斷進展,每個單個的人或民族或文化對藝術都會有不同的要求和理解。這就要求美術鑒賞教育不僅要注重對他文化的有意識闡釋和深刻介紹,改變過去對美術知識和技能傳遞的過分注重,而轉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引導學生走向生命的本體和精神的家園,在理解的基礎上體現“以人為本”,從而實現美術鑒賞教育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其三,具備深刻的人文修養?!耙匀藶楸尽碧崾疚覀兠佬g教育不是純粹的技能教育,不能從此來理解美術的內涵,而應當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基礎上建立多元的美術觀念。美術作為文化的學習要求我們以開放的態度,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美術文化,培養深刻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礎上,美術鑒賞教育要更加注重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關注美術發展過程中與相關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關聯,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化的認識,來理解美術藝術的文化底蘊,形成必需的人文素養,以此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刻感悟能力,養成對美術作品的文化理解,并反過來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其四,美術鑒賞教育與藝術創作表現相結合。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引導學生建立對其生活中各種文化現象的思考能力與解讀能力。美術鑒賞教育將多元文化的內容納入藝術教育的范疇,培養學生的多元審美和藝術創作方式的多元化,以此培育終身有益的美術能力。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美術”也是一個開放的概念,通過人文素養形成的培養,美術鑒賞教育旨在使學生成為具備多元文化知識結構的美術鑒賞者或者藝術創作者。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多元文化知識結構的美術鑒賞者或者藝術創作者,指的是:作為鑒賞者,懂得欣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作品;作為藝術創作者,因為對世界多元文化存在的事實的確切認知,從而在藝術創作中會有意識地突出民族的元素,使人文在作品中得到有意識的彰顯。
[注]佛教經典中多有“不立文字”之主張,其如《大方廣寶篋經》卷上云:“不著文字、不執文字?!薄毒S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云:“無有文字語言,是入不二法門”等。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美術教育中的美術鑒賞》[J].中國美術教育.1995(3):12.
[2] 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15.
[3] 王新偉,傅愛國.《藝術鑒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9.
[4] 約翰?奈斯比特.大挑戰―21世紀的指南針[M]. 朱生堅、尹凡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143.
[5]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濃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Claude Levi―Strauss,“Social structure”,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vol.1,1969,pp.277-323.
[7] 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3):46-50.
[8] 費孝通.《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自覺”》[J].廈門大學學報.2000(4):5-11.
[9] 崔少元.《后現代主義與歐美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86.
[10] 魯迅.魯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11]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8-67.
關鍵詞:旅游管理;音樂鑒賞課程;必要性
當代大學素質教育已不同于以往那些狹隘的、片面的及過分功利化的專業教育,它更加注重于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及可持續發展,它是一種教育類別,旨在加強專業素質教育,并統籌考慮現有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注重學生“才”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應首先強調對“人”的培養,即人的品德、修養及內涵。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品鑒音樂,有利于提高人才審美能力,開設音樂課程課程更加增加了大學生結合旅游知識的綜合藝術能力。
一、音樂鑒賞課程資訊
根據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摘要:全國普通高校已經將公共藝術課程應用到各個專業本科生教學課程中,各中專高職院校也跟隨實行。在全部課程教學中,需選定1到2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并且通過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個及以上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音樂藝術是一門多功能的學科,是一種作用于感情、精神、道德和靈魂的教育,是打開通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各領域大門的鑰匙。為培養現代國際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音樂鑒賞限定性選修課程在對大學生綜合審美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及打造多方位全才具有無可否認的作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以審美為主線,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音樂藝術理論、品鑒欣賞國內外著名音樂藝術作品,交流藝術作品體驗心得,舉辦參加畫展、音樂節目等藝術類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思想,創新思維,藝術涵養。
二、旅游專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的必要性
古往今來,中外眾多學者對音樂的教化作用有過諸多精煉的論述。柏拉圖主張:“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笨鬃觿t強調“: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庇纱丝梢?,音樂對于歷練人的內在素養具有獨特的作用。旅游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對人才質量需求也不斷提高,既要求專業人才基礎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又要求德才兼備、品質優良,適應性強、道德修養、個性修養、文化修養及藝術修養都能達到一定境界,并能在個人的言談舉止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真正實現和諧美。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正是迎合整體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徑。
(一)音樂文化與旅游息息相關。音樂文化與旅游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在眾多人文景觀中,音樂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作為旅游吸引物,還是作為附加旅游產品,音樂都能賦予旅游景觀以獨特的審美內涵和別樣的文化韻味,更能帶給游客無窮無盡的樂趣和獨一無二的體驗。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音樂文化資源已成為諸多景區擴大知名度的文化載體。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就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來游覽體驗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例如,我國的昆曲、古琴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西安鼓樂和京劇等都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伴隨著旅游不斷被世人所熟知,走出鄉土,奔向世界。
(二)豐富學生藝術人文知識。豐富多趣的課程能夠使學生多方位地吸收更多不同的知識,可以填充自身不足;音樂鑒賞課程的授課可以講述不同國家不同的音樂和樂器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故事,而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音樂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增加不同的視角知識,如不同時期產生的不同文化所產生的音樂有什么不同;在和平與戰爭年代、在現代與近代、在我國與外國等如何區分音樂文化特征,以便讓學生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
(三)提高藝術修養,培養高尚情操。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審美主體。好的音樂是心靈的靈魂,是人類情感的高度升華。音樂藝術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修養,更體現了藝術家的思想、態度和價值取向,當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民族文化,而且通過藝術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影響,傾心于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之美,審美陶醉和情感的升華,思想也得到了一些靈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會自然發展。
(四)開啟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審美能力。我國著名學者葉朗先生認為:“旅游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更不用說什么旅游了,旅游涉及所有領域的美學和形式,旅游活動是審美活動?!睙o論什么樣的旅游都是在不斷的游歷活動中尋求美的享受,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添生活的樂趣。跟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音樂的欣賞越來越迫切。旅游專業學生開設音樂鑒賞課程雖然不能用過于專業的音樂藝術教學手段開啟學生們的音樂文化素養,但是通過適當的接觸及引導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币魳肥菍θf物以一種音符形式進行的詮釋,人們在音樂審美體驗中會得到極大的調動、鍛煉和提高。具體而言,音樂審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領悟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和鑒賞美的能力,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總結
音樂以獨特的教育課程方式可在各高院校內開設,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中開設音樂鑒賞課,能促進學生身心自由、完善、和諧地全面發展,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增強審美能力,培養積極、鮮明的優秀個性,直至完善人格。因此應重視音樂鑒賞課程的開設,營造一種適合創造性思維的情緒,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了解藝術,提高審美、語言藝術等,再由藝術審美活動激活其潛在的創造靈性,達到音樂審美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胡曉琳.音樂鑒賞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音樂教學,2008(9).
[2]李靜,周艷.論音樂文化課程在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中的運用[J].文學與藝術,2011(5).
[3]崔麗君.普通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的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關鍵詞:旅游管理;音樂鑒賞課程;必要性
當代大學素質教育已不同于以往那些狹隘的、片面的及過分功利化的專業教育,它更加注重于受教育者全面、和諧及可持續發展,它是一種教育類別,旨在加強專業素質教育,并統籌考慮現有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注重學生“才”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應首先強調對“人”的培養,即人的品德、修養及內涵。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品鑒音樂,有利于提高人才審美能力,開設音樂課程課程更加增加了大學生結合旅游知識的綜合藝術能力。
一、音樂鑒賞課程資訊
根據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摘要:全國普通高校已經將公共藝術課程應用到各個專業本科生教學課程中,各中專高職院校也跟隨實行。在全部課程教學中,需選定1到2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并且通過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個及以上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音樂藝術是一門多功能的學科,是一種作用于感情、精神、道德和靈魂的教育,是打開通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各領域大門的鑰匙。為培養現代國際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音樂鑒賞限定性選修課程在對大學生綜合審美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及打造多方位全才具有無可否認的作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以審美為主線,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音樂藝術理論、品鑒欣賞國內外著名音樂藝術作品,交流藝術作品體驗心得,舉辦參加畫展、音樂節目等藝術類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思想,創新思維,藝術涵養。
二、旅游專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的必要性
古往今來,中外眾多學者對音樂的教化作用有過諸多精煉的論述。柏拉圖主張:“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笨鬃觿t強調:“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庇纱丝梢?,音樂對于歷練人的內在素養具有獨特的作用。旅游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對人才質量需求也不斷提高,既要求專業人才基礎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又要求德才兼備、品質優良,適應性強、道德修養、個性修養、文化修養及藝術修養都能達到一定境界,并能在個人的言談舉止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真正實現和諧美。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正是迎合整體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徑。
(一)音樂文化與旅游息息相關。音樂文化與旅游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在眾多人文景觀中,音樂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作為旅游吸引物,還是作為附加旅游產品,音樂都能賦予旅游景觀以獨特的審美內涵和別樣的文化韻味,更能帶給游客無窮無盡的樂趣和獨一無二的體驗。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音樂文化資源已成為諸多景區擴大知名度的文化載體。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就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來游覽體驗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例如,我國的昆曲、古琴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西安鼓樂和京劇等都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伴隨著旅游不斷被世人所熟知,走出鄉土,奔向世界。
(二)豐富學生藝術人文知識。豐富多趣的課程能夠使學生多方位地吸收更多不同的知識,可以填充自身不足;音樂鑒賞課程的授課可以講述不同國家不同的音樂和樂器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故事,而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音樂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增加不同的視角知識,如不同時期產生的不同文化所產生的音樂有什么不同;在和平與戰爭年代、在現代與近代、在我國與外國等如何區分音樂文化特征,以便讓學生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
(三)提高藝術修養,培養高尚情操。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審美主體。好的音樂是心靈的靈魂,是人類情感的高度升華。音樂藝術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修養,更體現了藝術家的思想、態度和價值取向,當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民族文化,而且通過藝術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影響,傾心于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之美,審美陶醉和情感的升華,思想也得到了一些靈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會自然發展。
(四)開啟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審美能力。我國著名學者葉朗先生認為:“旅游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更不用說什么旅游了,旅游涉及所有領域的美學和形式,旅游活動是審美活動?!睙o論什么樣的旅游都是在不斷的游歷活動中尋求美的享受,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添生活的樂趣。跟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音樂的欣賞越來越迫切。旅游專業學生開設音樂鑒賞課程雖然不能用過于專業的音樂藝術教學手段開啟學生們的音樂文化素養,但是通過適當的接觸及引導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币魳肥菍θf物以一種音符形式進行的詮釋,人們在音樂審美體驗中會得到極大的調動、鍛煉和提高。具體而言,音樂審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領悟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和鑒賞美的能力,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總結
音樂以獨特的教育課程方式可在各高院校內開設,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中開設音樂鑒賞課,能促進學生身心自由、完善、和諧地全面發展,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增強審美能力,培養積極、鮮明的優秀個性,直至完善人格。因此應重視音樂鑒賞課程的開設,營造一種適合創造性思維的情緒,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了解藝術,提高審美、語言藝術等,再由藝術審美活動激活其潛在的創造靈性,達到音樂審美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胡曉琳.音樂鑒賞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音樂教學,2008(9).
[2]李靜,周艷.論音樂文化課程在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中的運用[J].文學與藝術,2011(5).
[3]崔麗君.普通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的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