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
                        美章網 資料文庫 護理知識范文

                        護理知識范文7篇

                        時間:2023-07-05 16:27:16

                        護理知識

                        護理知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呼吸內科;病區;護理管理

                        呼吸內科患者的病程一般比較長,病情恢復比較慢,危急重癥以及年老患者比較多,對臨床治療及護理提出更高要求[1]。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經由不斷積累知識進而促使創造力的提升,存在重要應用價值。本文分析將知識管理運用在呼吸內科病區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呼吸內科病區護理管理工作中沒有開展知識管理之前隨機抽取30名醫護工作人員為對照組,10名醫生中男性、女性各5名,年齡26~53歲,平均年齡(38.12±2.63)歲,20名護理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47歲,平均年齡(28.52±1.54)歲。另納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呼吸內科病區護理管理工作中開展知識管理之后隨機抽取30名醫護工作人員為實驗組,10名醫生中男性、女性各5名,年齡27~54歲,平均年齡(39.13±2.24)歲,20名護理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29.23±1.64)歲。兩組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實行護理管理。常規護理管理加知識管理實施于實驗組,(1)典型病例的分類管理方法:對呼吸內科病區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病例實施分類,對不同類型病例的特征進行總結,并對治療及護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對各類病例的典型特點進行了解和掌握,按照各種類型的典型病例的臨床治療、疾病治療以及護理指標,將對應處理方案制定,為臨床醫護工作將明確的診治及護理標準和處置方案提供[2]。(2)危重癥病癥相關資料庫管理方法:針對呼吸內科危重癥患者構建資料庫,當危重癥患者入院之后,安排呼吸內科專家評估其疾病,將危重癥患者相關治療藥物收入資料庫開展管理。危重癥病癥相關資料庫包含患者的臨床基礎資、醫護工作人員的討論過程及結果記錄、相關搶救和治療方案情況、醫護工作人員針對相關病例的學習以及研究成果等。(3)護理工作人員分層次管理方法:對護理工作人員分為責任護理工作人員、執行護理工作人員、輔助護理工作人員以及秘書護理工作人員。責任護理工作人員具有比較強的工作能力,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呼吸內科的工作年限高于3年,對危重患者相關護理服務負責。執行護理工作人員的專業護理知識掌握度比較好,在呼吸內科的工作年限高于1年,對一般患者相關護理服務負責。輔助護理工作人員的入職時間低于3年,缺乏工作經驗以及能力。秘書護理工作人員是新入職者。并對各個層級的護理工作人數開展差異性的績效考核管理[3-4]。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醫護工作人員的團結性評分數值、積極性評分數值、工作效率評分數值、護理質量評分數值、工作條理性評分數值明顯更高(P<0.05)。

                        3討論與結論

                        護理知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水平

                        產褥期是婦女一生中極為特殊的階段,產婦產褥期合理的膳食及保健,對于產婦及嬰兒的健康至關重要。母嬰護理員,俗稱“月嫂”,可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產婦生理及心理護理保健等相關產褥期保健知識。國內多項調查顯示,專業的母嬰護理員陪護有益于產婦的產后修復及新生兒的健康成長[1-3]。因此,了解并掌握吉林省母嬰護理員保健知識認知水平現狀,為進一步加強母嬰護理員相關素養提供依據,對于婦幼保健至關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調查吉林省長春、白城、吉林、延吉、四平、通化地區的家政服務公司、醫院產科、月子中心中自愿參與調查的296名母嬰護理員。

                        1.2方法

                        根據產婦產褥期營養與保健業務知識,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4]和衛生部2012年的《母嬰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5]等相關內容,結合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采取二級培訓方法集中統一培訓調查員,首先由研究設計人員集中統一培訓指導員,經培訓的指導員分別在參與研究的家政服務2公司、醫院產科和月子中心中挑選和培訓調查員,調查員對符合標準的母嬰護理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當場收回、當場核對,如有漏項及時給予補充。

                        1.3資料分析

                        利用EpiData3.1進行雙人錄入核對,復核調查質量,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共包括產褥期營養知識、產褥期性知識、產褥期婦女的活動與休息、產婦哺喂新生兒知識、產褥期衛生知識、產婦產褥期日常護理知識、產婦產后常見疾病護理七個維度,共60小題,每題1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進行描述,服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對母嬰護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的一般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不同情況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進行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吉林省母嬰護理員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顯示,母嬰護理員67.9%來源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73.3%。母嬰護理員缺乏統一認證和規范管理,資格認證情況也較為混亂,被調查的296人中203人持有育嬰師證,持證率為68.6%,203人中有136人持母嬰護理員證。其中28.6%為家政公司認證;市勞動保障部門認證者僅占65.0%,不具備任何相關資格認證者占31.4%。見表1。

                        2.2不同基本情況的母嬰護理員對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情況分析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來自農村及城市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事母嬰護理行業的母嬰護理員的年齡差異對其產褥期保健知識也無影響(P>0.05)。將不同文化程度母嬰護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的母嬰護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進一步對不同文化程度母嬰護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兩兩比較,結果顯示,中?;蚋咧幸陨夏笅胱o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水平高于初中及以下學歷母嬰護理員(P<0.05),中?;蚋咧心笅胱o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低于大專及以上學歷者(P<0.05),而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母嬰護理員與初中者的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3不同特征從業情況母嬰護理員對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情況分析

                        不同入戶月收入、經過不同培訓時間、有無母嬰護理相關從業資格證書以及資格認證部門不同的母嬰護理員對產褥期營養與保健知識的得分均有差異(P<0.05)。見表4?! ∵M一步對不同入戶收入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入戶收入超過5 000元的母嬰護理員的產褥期保健知識水平高于入戶收入不足5 000元的母嬰護理員(P<0.05)。入戶收入5 000元是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存在差異的分界點,入戶收入5 001~6 000元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低于收入>6 000元的母嬰護理員(P<0.05),入戶月收入在6 001~7 000元的母嬰護理員保健知識得分低于>7 000元入戶收入的母嬰護理員(P<0.05)。見表5?! ∵M一步對經過不同培訓時間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得分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有無培訓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培訓時間越長,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掌握越好(P<0.05)。見表6?! ∵M一步對不同持證情況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持有育嬰師證及母嬰護理員證的母嬰護理員與無相關從業資格證的母嬰護理員相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M一步對不同持證情況的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持有育嬰師證及母嬰護理員證的母嬰護理員與無相關從業資格證的母嬰護理員相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8。

                        3討論

                        3.1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科學認知的必要性

                        母嬰護理員科學應用產褥期營養與保健知識,能夠有效幫助產婦恢復身心健康并預防產婦產后疾病的發生[6]。而此次調查研究表明,母嬰護理員對產褥期膳食營養方面存在誤區,例如很多母嬰護理員認為喝肉湯比食肉本身有營養,大多數母嬰護理員對產婦產褥期膳食營養知識的知曉率較低。研究表明,母嬰護理員對于產婦盡早下床進行適度身體活動的知曉率較低,存在較大的認知誤區。而產后盡早下床進行適度身體活動和鍛煉,不但有利有產婦身體的恢復,而且可預防多種產后并發癥[7]。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肺栓塞是妊娠和產褥期婦女的主要病亡原因之一,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8]。因此母嬰護理員應在產婦身體條件允許情況下,指導產婦盡早下床活動并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良好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可以降低產婦感染的風險,有利于產婦的恢復,母嬰護理員在此方面也存在認知誤區,如產褥期婦女不沾水、不吹風的觀點并不利于產婦的恢復。調查表明,母嬰護理員在產婦產褥期日常護理及性知識指導方面的認知較好,但在產婦產后常見病方面知曉率較低。

                        3.2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情況

                        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狀況不容樂觀。因為目前家政服務業的門檻較低,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都比較容易進入,從而成為實施社會再就業工程的重要渠道。本次調查顯示,母嬰護理員主要來源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或下崗女工,國家目前在行業政策、投資政策、信貸政策、金融政策上讓家庭服務業逐漸享受到更為優厚的待遇,為轉移剩余勞動力做出應有的貢獻。吉林省人社系統繼續實施了萬名家庭服務員培訓計劃,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也結合各自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但吉林省母嬰護理員同樣缺乏統一認證和規范管理,資格認證情況也較為混亂,被調查的296人中203人持有育嬰師證,持證率為68.6%,203人中有136人持母嬰護理員證。其中28.6%為家政公司認證;由政府部門統一認證者僅占65%,不具備任何相關資格認證者占31.4%。母嬰護理從業人員護理級別大多數為中高級,但很大一部分從業人員的護理級別為家政公司根據從業年限和客戶滿意度給予的,并沒有嚴格的考核指標。雖然絕大多數家庭母嬰護理從業者經過培訓,但前期培訓及后續進修時間嚴重不足。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培訓超過15天的僅為17.3%。據調查,目前家政培訓師資基本是由家政公司聘請,培訓老師的專業資質并無限定,所以家庭母嬰護理員在從業過程中很難滿足市場對服務人員的知識文化水平的較高要求[9]。母嬰護理員對產褥期保健知識認知狀況存在較大盲點和誤區,總體知曉情況較差,個體知曉情況參差不齊。母嬰護理員產褥期保健知識受到母嬰護理員文化程度、培訓時間、入戶收入、培訓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3.3對策與建議

                        為保障母嬰家庭的健康權益,應明確母嬰護理員入行準則,使其培訓管理、考核與評價體系標準化、統一化、常態化,這是目前家庭母嬰護理行業乃至整個家政服務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建議:①增設母嬰護理員培訓機構,加強師資考核,科學安排授課內容,強化對產褥期保健知識的培訓。②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國家監管力度,實現母嬰護理員行業的規范化管理,確保行業信息可靠。③普及母嬰護理知識,倒逼供給側提高自身水平。通過現代化媒體向廣大孕期婦女及家屬普及產褥期保健及育嬰知識,以市場需求倒逼各母嬰護理員培訓機構提高自己的培訓水平,迫使接受培訓者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周燕玲,徐卓.產褥期婦女的護理和保?。跩].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S2):265.

                        [2]楊麗.月嫂護理對母嬰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

                        [3]祁娜.產婦產后恢復與膳食結構相關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4]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5]衛生部.《母嬰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6]李茹燕,汪紅艷.母嬰護理員陪護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9):42.

                        [7]王迪.產婦產褥期保健知識的認知狀況調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8]范植蓉,陳紅宇,王虹,等.圍產期規范性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59-59.

                        護理知識范文第3篇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4~86歲。使用TPN治療4~10d。TPN方案包括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欣坤暢、葡萄糖、電解質及多種微量元素等,液體量每天為2500~3000mL。TPN采用中心靜脈輸液93例,采用周圍靜脈輸液7例,每天總液量在24h均勻輸入。100例患者無感染發生。

                        2營養液配置及保養

                        營養液在專用配液間配制,室內每天紫外線照射2次。使用一次性靜脈營養輸液袋(3L)作為容器,先將電解質、維生素配置在水溶性液體中,再將脂溶性維生素及藥物配置在脂肪乳劑內,依次將水溶性液體、脂溶性液體配置入3L袋內,并搖勻混合,排出袋內氣體,用調節夾及無菌紗布封閉入口,同時應避免將電解質直接加入脂肪乳劑內,防止發生沉淀。根據醫囑現用現配,常溫下24h內輸注完畢,因故不能及時輸注時,應放入冰箱保存(4℃),注意保持清潔。

                        3插管前后的護理

                        插管前向病人講解置管部位、配合事宜及置管后注意事項,簡要說明TPN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告知輸注高能營養液時可能出現的不適及處理方法,以取得積極配合;穿刺包要嚴格消毒,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感染。插管后要注意觀察傷口有無出血,患者有無發紺氣急、呼吸困難,穿刺一側有無呼吸音減弱或消失等癥狀,防止氣胸。穿刺處每天更換敷料1次,發現局部潮濕或有滲血時應及時更換,保持導管妥善固定、通暢。每日更換輸液器;嚴格按照醫囑控制輸液速度。應用TPN的患者病情較重,要密切觀察病情,正確留置標本。每周測體重1次,隨時觀察TPN的治療效果。同時向患者示范保護管道的方法,如翻身、活動時要注意靜脈導管的固定,防止扭曲、牽拉甚至脫出。

                        4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TPN療法常見并發癥是感染。當一個持續TPN的患者出現發熱,要仔細檢查有無感染源。如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應首先考慮到插管感染的可能,可立即更換輸液器和營養液,并分別抽血和取營養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若數小時后仍有發熱,則應拔除導管并剪下導管末端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改用經周圍靜脈輸注營養液補給營養,查明感染原因后再進行治療。新晨

                        因導管直接插入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與上腔靜脈很近,一旦有空氣進入,很容易造成空氣栓塞,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要加強病房巡視,防止液體輸完形成空氣栓塞。血栓栓塞是深靜脈插管的常見并發癥,每天輸液前需用無菌注射器回抽確認有回血后才能接輸液管,輸完后用濃度為10~100U/mL肝素鈉稀釋液10mL封管,防止營養液堵塞造成栓塞。封管時應采用正壓封管,邊推注肝素邊緩慢退出,防止形成渦流造成堵管。一旦發生導管堵塞,可抽少許肝素鹽水輕輕沖洗導管,然后盡量往外抽出血栓,不可硬性向內推注,以免導致血栓栓塞性并發癥[1]。血小板減少等凝血機制障礙及肝素過敏患者不應使用肝素液封管,可改用生理鹽水沖洗封管[2]。

                        TPN是一種從靜脈補充營養的治療措施,當胃腸道功能因解剖或功能障礙而不能經胃腸道進食時,腸外營養作為患者獲得營養的唯一途徑,能替代胃腸道提供機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使胃腸道處于功能性的休息狀態,可減少胃腸道的分泌和蠕動[3?4]。但是,隨著TPN在臨床上的應用,并發癥的出現逐漸為醫護人員所關注,如導管的感染、空氣栓塞、高滲性利尿及代謝性酸中毒等并發癥,因此,提高護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水平,醫護配合是預防或減少并發癥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孫香榮,王麗佳.鎖骨下靜脈留置導管堵塞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2):2290-2291.

                        [2]張玉珍,董淑華,程軍,等.晚期腫瘤患者應用中心靜脈導管術的并發癥及預防[J].現代護理,2006,12(5):453-454.

                        護理知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循證護理;知識轉化;知識轉化模型;阻礙因素;促進因素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應用最佳科學證據,并使之與熟練的臨床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參照患者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領域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決策的過程。它是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科學、經濟、有效的護理服務的臨床途徑。知識轉化包含了將某一信息通過某種渠道轉變為生產力的全過程,隨著循證醫學的推廣,護理人員越來越重視醫學臨床研究證據在臨床中的應用。醫療事業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要促進醫學的發展,需要更多醫務工作者將高質量研究結論應用于合適的患者,改善患者健康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積極將新知識應用于護理工作中,除改善患者預后外,還能更好探討知識的實用性,了解當前臨床及基礎研究的缺陷,有利于醫療資源和研究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研究方向的日趨完善。對知識轉化理論的學習與探討有助于加速循證護理的應用,也有利于本土化實用護理知識的生產與推廣,幫助醫療資源的更合理應用。

                        1醫學知識轉化的相關概念

                        醫學知識轉化包含促進高質量研究證據的傳遞以使臨床實踐、公共衛生或疾病狀況發生有效改變的所有行為或過程[1]。Graham[2]等將其劃分為知識創造(knowledgecreation)、知識傳遞(knowledgetransfer)、知識應用(knowledgeutilization)3大部分。

                        1.1知識創造過程

                        知識創造過程包括知識查詢(knowledgeinquiry)、整合(synthesis)到方便應用的知識體系(products/tools)的產生。原始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到知識的價值,同時也會影響到基于該研究的二次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如系統評價、綜述等)。知識的整合形式包括系統評價(systematicreview)、realistsyntheses、narrativesyntheses、meta分析。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進行整合時,其方法必須是正確的,可重復的,易于理解的,如應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系統評價方法[3]。將二次研究及原始研究進行高度整合,可生產出方便臨床醫生進行臨床決策的知識體系,如臨床指南(practiceguideline)、臨床路徑實施方案等,為缺少時間閱讀大量文獻的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的臨床證據。

                        1.2知識傳遞

                        知識傳遞包括知識擴散(diffusion)、知識傳播(dissemination)、知識互換(exchange)。知識擴散是指同一社交系統的人群通過某一特定渠道將一項新措施相互傳遞的過程。知識傳播是指在確定目標受眾后,將信息進行整理后借助媒介將信息傳遞給目標受眾的過程。知識互換指知識應用者與研究者間的交流及共同學習過程[3]。簡單來講擴散指同一人群間的知識分享,傳播是指整合后的信息由點到面的傳播,而互換強調不同人群的交流、探討共同學習。

                        1.3知識應用

                        知識應用是指應用者將從不同渠道獲取到的知識應用于適當的人群,從而改善人群健康狀況的過程。在面對單個患者的實際病癥時,醫生需要在已有的技能儲備中搜索適合患者的干預措施,但當已有的儲備不能滿足當前需求時,臨床醫生需要通過知識傳遞途徑獲取所需的知識,再對其進行評估,判斷該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患者,或者需要如何調整才會適合自己的患者,最終在告知患者利弊獲得患者同意后應用該新的知識,實現知識的轉化。

                        2知識轉化模型

                        2007—2008年Majdzadeh等[4]在德黑蘭醫科大學采用敘述性綜述和焦點組討論方法,創建知識轉化模型。希望通過模型將知識轉化不同部分系統整合起來,其他組織可利用該模型對當前知識轉化現況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促進知識的轉移與應用。該模型中,知識轉化過程主要包括5部分:知識創造(knowledgecreation)、知識傳遞(knowledgetransfer)、研究應用(researchutilization)、問題傳遞(questiontransfer)和機構環境(contextoforganization),機構環境會對其他四部分產生影響,醫學知識通過轉移和應用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問題經過知識轉移影響新知識的產生。該模型將知識轉化過程進行了大致劃分,讓大家能粗略了解知識轉化的過程,知識轉化結果對知識轉化過程的推動作用,知識轉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新的醫學知識創造的影響均在該模型中展現出來。加拿大衛生研究機構將知識轉化定義為動態的循環過程,包含了知識的整合、傳播、交換和符合倫理的應用過程,通過知識轉化可提升健康水平,提供更有效的干預措施,穩固醫療衛生系統[5]。Graham等[2]研究出的知識轉化模型,將知識應用步驟細化為提出問題、選擇所需知識、假設將所選知識應用于自己所處環境、評估該知識應用的影響因素、再選擇調整相應的干預措施、觀察干預措施使用情況、評價干預效果、維持知識應用,這些步驟形成一個相互反饋的環,以保證經整合的知識的能合理應用到臨床實踐中。這些部分可能序列發生或同時發生,而隨著知識創造的改變,知識應用環上的任意點都將發生改變。該模型不同于其他模型的特點在于其將知識應用這一復雜的過程細化,形成知識應用環。隨著知識的更新,其它部分也會隨之發生相應改變。該模型也強調了整合知識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統評價等知識整合方法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3醫學知識轉化存在的問題

                        全球每天都有大量的醫學新知識產生,而被應用于治療患者的知識卻少之又少。我們面臨著現有知識不斷老化,新知識卻不能應用的尷尬處境。2007年的一項研究[6]報告了最佳證據應用情況,隨機選出的100位嚴重病?;颊?,在沒有禁忌證的情況下,各種最佳干預措施使用率的中位數為32.5%(10%~86%)。醫生開具處方時最佳干預措施使用率的中位數為56.6%(8%~95%)。大量研究也表明了我國循證護理開展得并不是非常好。在大量醫學知識累積的情況下,不少醫生依然認為當前臨床證據中缺乏負性結果的研究證據和臨床實踐指南;臨床醫生所獲取的研究結果報告中,存在以下問題:部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恰當;部分研究的統計結果不易理解;未指明干預措施應用條件;各研究結論不確定和研究間結果不統一。以上問題都影響了知識的臨床轉化[7-10]。目前雖然有大量的臨床證據產生,但所能獲得的卻較少,且當前研究方向與臨床所需的知識還存在著一定偏差,部分研究的質量也存在一定問題,使臨床可應用證據較少。因此,在知識創造環節(臨床研究過程及臨床研究報告)需要更多考慮臨床實際需要和知識傳遞和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使研究資源得到更好應用。在日常工作中,臨床醫生缺少時間閱讀研究結果,也缺乏時間應用新的干預措施,缺乏獲得研究的渠道和相關信息[9-11]。護理人員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關于我國護理護理知識應用調研研究發現,項目領導者、證據特征、實踐的護理人員、患者參與項目、項目應用體系和外部環境都影響著護士對知識的應用轉化[12]。這與臨床醫生的知識轉化有一定相似之處。知識應用涉及到應用的具體環境,具體的患者,因此知識應用的影響因素尤其需要關注。

                        4促進醫學知識轉化的各種措施

                        針對各種研究結果報告混亂的情況,學者們提出了各種文獻報告規范,如針對隨機對照試驗的CONSORT報告規范[13]和應用于群體的隨機對照試驗的CONSORT擴展報告規范[14],針對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的PRISMA和針對觀察性研究系統評價的MOOSE等[15-16]。這些報告規范能促使研究者更為詳細規范地表述研究內容,也能讓讀者在閱讀報告時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雖然當前已經有相應的報告規范出現,但因其在國內的知曉度的差異及不同研究者實施水平存在差異,使得我國當前的醫學研究報告質量仍良莠不齊。這些規范本身的傳播也是我們需要加強的工作。在提高研究質量的同時,研究者意識到知識傳遞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多種方法來提高知識傳遞效率。Boissel等[17]提出通過綜合收集和整理臨床研究結果,對這些資料進行證據質量分級后制成簡單易懂的表格,最后將這些表格轉移到臨床醫生手中。Mossa等[18]報道了通過2.5小時的研討會來提升臨床醫生對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管理能力。同時,也有通過網絡平臺將臨床實踐指南制成繼續教育模塊讓臨床醫生進行學習[19],或讓臨床醫生進行在線的臨床循證實踐病例的學習[20]及通過視頻會議方式進行治療技術的傳播[21]。除通過網絡和教育手段外,也有研究提出由研究者參與干預措施的推廣,由研究者實地指導地區的臨床醫生應用干預措施[22]。Tanna等[23]研究了應用e-mail為臨床醫生提供腎病相關研究的效果,研究表明該郵件服務能提高臨床醫生對腎病的熟悉度。Colantonio等[24]研究了應用包含大量研究結果的劇目來向醫療從業人員、管理者和決策者傳播外傷性腦損傷的知識,發現該類醫學戲劇會影響臨床實踐。這些方法都能不同程度促進知識轉化。但是因各地區醫療機構實際情況不同,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更有利于知識的轉化。

                        5促進循證護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護理知識范文第5篇

                        1臨床資料

                        本組三叉神經痛病人19例,男8例,女11例;年齡60歲~76歲,平均68.5歲;病程3個月至20年;左側7例,右側11例,雙側1例。其中2例合并面肌痙攣,2例合并舌下神經痛。本組術后疼痛消失12例,減輕6例,無變化1例。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術后24h去枕平臥,軸線翻身,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以及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語言的改變,有異常報告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術后24h持續低流量吸氧,以預防切口周圍腦組織水腫。術后24h禁飲水,以后流食過渡到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若出現短暫性面目麻木,食物不宜過硬、過熱或過冷,以免損傷口腔黏膜。

                        2.2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2.1顱內出血后顱窩水腫是手術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表現為病人術后麻醉清醒,數小時后迅速轉為嗜睡、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很快出現意識障礙和呼吸停止,甚至在出現意識障礙以前即可出現呼吸停止。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呼吸、意識、瞳孔變化,持續心電及血壓監測,觀察有無顱內出血發生[1]。本組1例病人術后第1天發生顱內出血,表現為呼吸深慢、嗜睡、一側瞳孔散大。護士發現病情變化后立即通知醫生行腦室穿刺引流術,行CT檢查示后顱窩血腫,急診開顱清除血腫,對癥治療后痊愈。

                        2.2.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手術過程中過度牽拉面神經或過多觸動神經根可導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本組4例病人出現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表現為同側面部麻木、咀嚼食物無力、口歪。由于咀嚼食物無力,食物殘渣易停留在頰齒間,護士幫助病人飯后漱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潔。其中1例病人出現眼瞼閉合不全,采用油紗覆蓋雙眼,每24h更換1次,應用抗生素滴眼液4h~6h滴眼1次,以保護角膜,預防角膜炎的發生。遵醫囑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如維康福等,告訴病人此類藥物可促進三叉神經髓鞘再生,盡早使三叉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本組4例經對癥治療后,均在1個月~3個月內恢復。

                        2.2.3腦脊液漏系由于手術中縫合硬膜不嚴密,加之術后發生顱內壓增高或切口愈合不佳,腦脊液自切口漏出;或術中打開乳突小房,腦脊液經乳突小房至鼻腔流出。本論文格式組2例發生腦脊液漏。腦脊液漏可引起顱內感染,因此應注意保持清潔,預防感染。開始漏出的為淡紅色不凝液體,以后漸漸為淡黃色。護士應告知病人嚴禁填塞或沖洗鼻腔,不可用力打噴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本組2例經治療于2周后痊愈。

                        2.2.4口唇皰疹由于手術中損傷神經導致抵抗力下降所致。本組17例病人出現口唇皰疹。囑病人不可用手抓撓,保持局部清潔,防止糜爛或化膿性感染。用氯霉素眼膏外涂皰疹區域,促進水皰愈合。本組17均于2周~3周痊愈。

                        2.2.5頭暈、嘔吐系由于術中長期暴露手術部位,釋放大量腦脊液,加之術后顱內滲血與麻醉藥的刺激可致腦脊液分泌減少,造成低顱壓,故術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低顱壓癥狀引起的眩暈、嘔吐。眩暈、嘔吐的發生與體位變動有關,當頭部太高時眩暈、頭痛癥狀加重,平臥后可減輕。本組術后采取平臥位或頭低腳高位,個別病人因眩暈劇烈不敢翻身,護士應小心協助其翻身,以防止壓瘡。部分病人術后第2天仍有眩暈感,按醫囑給予眩暈寧口服。本組經處理后均于72h內恢復。新晨

                        3出院指導

                        3.1預防感染問題手術后一般1周拆線,出院后保持切口干燥,敷料保留3d,1周后洗澡,避免局部抓破感染。少數病人切口處數月后發現有黑色的縫合線頭,不可自行扯拽,需到醫院拆線。若體溫增高、頭痛且體溫超過38.5℃時應及時就醫,以除外顱內感染。

                        3.2疼痛問題對于少數疼痛殘留的病人,若疼痛程度較輕,可口服復合維生素B和少量潑尼松;疼痛嚴重可口服卡馬西平。一般部分病人需改變咀嚼習慣,避免單側咀嚼導致顳下頜關節紊亂。

                        3.3防止復發問題外出時注意不要讓面部受風,季節變化時要注意保暖,預防感冒[2]。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飲酒、剔牙。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要過于勞累。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以調節單調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術后如有復發應及時就醫,不可自行用藥。

                        參考文獻:

                        護理知識范文第6篇

                        一、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概念

                        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也稱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廣義上的知識產權邊境保護泛指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它包括對國際貿易中涉及的一切人類智力創作成果的保護,涉及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一切國際公約、條約、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及各國獨立制定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狹義的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僅指知識產權的海關保護。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第二條規定的海關對與進出口貨物有關并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保護的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專利權實施的保護。從世界的做法來看,各國一般都以肩負進出關境監督管理職責的海關作為知識產權邊境保護的主要實施機構。而且《TRIPS協議》也以專門條文明確賦予了海關知識產權邊境保護職能,突出了海關在邊境保護中的地位。實踐中常以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代替知識產權邊境保護的說法。

                        二、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具體內容

                        根據《TRIPS協議》和《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措施具體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中止放行和扣留即將進出口的侵權嫌疑貨物;二是對貨物的侵權狀況等進行調查、認定;三是對進出口侵權貨物的當事人進行處罰和對侵權貨物的處置;四是協助法院執行;五是對涉嫌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移送處理。

                        被舉報文檔標題:

                        舉報類型:

                        非法(文檔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內容)

                        侵權

                        其他

                        驗證碼:

                        點擊換圖

                        舉報理由:
                           (必填)

                        一鍵復制全文

                        將文檔保存至本地,方便隨時查閱

                        gogo大胆全球裸xxxx_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_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_腿打开一点我轻一点漫画

                            <p id="fvlvh"></p>
                              <form id="fvlvh"></form>

                                          <b id="fvlvh"><thead id="fvlvh"></thead></b>